胰腺和糖尿病(胰腺和糖尿病有关吗)
别让“甜蜜”变负担!这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可能和你的胰腺有关!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在手术台和诊室工作了30多年,也做了很多微创消融手术,拿过几个医学奖,但我特别看重的是做科普——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种容易被忽视,但危害不小的糖尿病类型——胰腺外分泌糖尿病(DEP)。它和我们常听说的1型、2型糖尿病不太一样,源头在胰腺本身出了问题!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最新发表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的权威综述《胰腺外分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吕颖奇 等, 2025)。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于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百万,致力于提供专业、易懂的医学科普和精准诊疗建议。
推荐理由: 胰腺健康常被忽视,但DEP发病率正在悄然上升,甚至超过了1型糖尿病,成为成人新发糖尿病的第二大常见类型!了解它的危险信号和关联疾病,对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关心自身和家庭健康的你。
一、DEP:胰腺“受伤”引发的连锁反应
想象一下,胰腺就像我们身体里一个勤劳的“双料员工”:
· “外分泌部” 负责生产消化液,帮我们分解食物。
· “内分泌部” (主要是胰岛)负责生产胰岛素等激素,调节血糖。
DEP,简单说就是:当胰腺的“外分泌部”因为某些疾病严重受损时,连累到了“内分泌部”(胰岛),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变差,从而引发的糖尿病。 它以前也叫“3c型糖尿病”或“胰源性糖尿病”。它可不是小事,研究显示,DEP患者得胰腺癌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二、危险因素:谁更容易中招?
DEP的“导火索”主要是胰腺的疾病或损伤。根据最新研究,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这几类人群:
1. 得过胰腺炎的朋友(尤其是反复发作的): 这是DEP最主要的病因(占80%)!
o 急性胰腺炎后: 即使只发作过一次,风险也升高!数据显示,发作后1年内得糖尿病的风险可达11.2%,3年内约23%,5年后甚至高达40%!重症胰腺炎(胰腺有大面积坏死)风险更高。
o 慢性胰腺炎患者: 这是DEP的另一个重要源头。随着病程延长,风险急剧增加:患病10年后约15-26%,20年后高达46-83%!胰腺钙化、萎缩、做过胰腺手术都是危险因素。抽烟、喝酒会大大加速这个过程!
2. 胰腺做过手术或受过外伤的朋友: 部分胰腺被切除,自然会影响其内分泌功能。
3.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有体重莫名下降的中老年朋友(敲黑板!): 这点极其重要!新发的糖尿病(诊断不到1年),尤其是发生在50岁以上、没有肥胖等典型2型糖尿病风险因素,还伴有明显体重下降的人,可能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导管腺癌)的早期预警信号!这种类型被称为“胰腺癌相关糖尿病(PCRD)”,占DEP的18%。
o 数据触目惊心:大约45%-65%的胰腺癌患者合并有糖尿病,80%有糖耐量异常。新发糖尿病者得胰腺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5.4倍!血糖升高常在确诊胰腺癌前6-36个月就出现。
4. 其他原因: 如囊性纤维化、血色病、某些罕见遗传病等。
费主任划重点 - DEP高危人群清单:
· ✅ 有过急性胰腺炎病史(特别是重症或反复发作)
· ✅ 确诊慢性胰腺炎(风险随时间剧增!)
· ✅ 胰腺手术或外伤史
· ✅ 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尤其是:
o ✅ 发病时间短(<1年)
o ✅ 没有典型肥胖等2型糖尿病风险因素
o ✅ 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
· ✅ 有胰腺癌家族史且新发糖尿病
· ✅ 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胰腺炎患者
三、为什么会这样?DEP背后的“黑手”
不同原因导致的DEP,具体机制有差异,但核心都离不开胰腺损伤对胰岛功能的破坏:
1. 物理破坏 & 细胞丢失: 严重的胰腺炎坏死、胰腺切除、晚期慢性胰腺炎的广泛纤维化,都会直接摧毁大量的胰岛β细胞(生产胰岛素的工厂),导致胰岛素严重不足。
2. 炎症这把“双刃剑”: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胰腺炎,持续的炎症反应会释放大量“捣乱分子”(如IL-6, IL-1β, TNF-α等)。它们不仅直接损伤β细胞,还会导致全身性的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反应迟钝了),这是2型糖尿病和PPDM-A的共同基础。
3. “肠-胰岛”轴失灵: 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消化不良会影响肠道分泌“肠促胰素”(如GLP-1, GIP)。这些激素本应在饭后促进胰岛素分泌,它们失灵了,餐后血糖就难以控制。
4. 肿瘤的“坏影响”(针对PCRD): 胰腺癌细胞本身可能会释放一些物质(如肾上腺髓质素),像“毒素”一样损害周围的β细胞功能或导致胰岛素抵抗。肿瘤也可能压迫或堵塞胰管,间接破坏胰腺组织。高血糖有时是胰腺癌的一个“副肿瘤综合征”表现。
5. 共同危险因素的推波助澜: 肥胖、高血脂(尤其是高甘油三酯)既是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也是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元凶。它们的存在会大大增加胰腺炎后发生DEP的风险和速度。
四、费主任的暖心建议:早关注,早安心
DEP提醒我们,胰腺健康是全身代谢平衡的重要基石。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和预警信号,意义重大:
1. 胰腺炎患者是重点监护对象: 即使康复了,也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别以为只有慢性胰腺炎才要担心糖尿病,急性胰腺炎后风险同样不低!戒烟限酒是必须的。
2. 新发糖尿病,尤其有“报警信号”的,务必排查胰腺! 特别是50岁以上、非肥胖、伴有体重下降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强烈建议进行胰腺检查(如腹部超声、CT或MRI),排除胰腺癌的可能性。这可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窗口期!
3. 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石: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避免酗酒,不仅预防2型糖尿病,也能显著降低胰腺炎及其后续DEP的风险。
4. 多学科协作很重要: DEP的管理往往需要消化科、内分泌科、普外科/胰腺外科、营养科等共同参与。别怕麻烦,找对医生团队很重要。
写在最后:
身体发出的信号,值得我们用心倾听。DEP虽然不如2型糖尿病常见,但其危害和潜在的胰腺癌风险不容小觑。尤其是“新发糖尿病 体重下降”这个组合,请务必提高警惕!希望今天的科普,能让大家对胰腺这个“默默奉献”的器官多一分了解,对DEP多一分认识。健康无小事,早知早防早安心!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守护健康的实用知识!大家如果有相关疑问,也欢迎在合规的医疗咨询平台向我提问。
提醒: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胰腺癌!3类人群及早到医院筛查
57岁的老李不抽烟不喝酒,唯独有个爱吃肉的喜好,几乎顿顿都要吃肉,连早餐也得吃点猪肉才满足,简直是无肉不欢。
因为爱吃肉,特别是烤肉、腌肉,老李的体型自然偏胖,也有“三高”问题,但平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所以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的时候,老李也只当自己是得了胃病,到医院检查。
结果这一查,却查出轻度糖尿病和胰腺导管腺癌!查出胰腺癌,老李十分讶异,连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自己并没有感觉特别不舒服,也没有一般癌症患者有的坏习惯,怎么癌症就突然找上门来了?
胰腺在人体内是第二大消化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实并非所有长在胰腺的癌症都叫胰腺癌,我们一般所说的胰腺癌是指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上发生的癌变,也就是胰腺导管腺癌,几乎占了全部胰腺癌类型的95%。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平均达到7/10万人,在上海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10万。根据河南省肿瘤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以平均每年1.1%的增幅上升。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特点:
1、早期难诊治
胰腺癌在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深藏在左上腹最深处,和肝脏、肠胃、胆等器官相邻,位于腹腔深处。
当患者出现上腹疼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胃病而错失早发现的机会。再加上胰腺癌的发生并没有确切的病因,导致发现困难。
2、发展速度快、易转移
根据统计,一个大约2厘米的胰腺癌病灶,就有40%的可能性已经出现淋巴转移,一旦确诊胰腺癌,70%~80%的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转移等,发展十分迅速,而2厘米肿瘤对肝癌来说还只是亚临床。所以,一旦确诊胰腺癌往往就已经到了中晚期。
癌症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癌症都是因为坏习惯而导致的。
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胰腺的负担,比如吸烟、暴饮暴食、酗酒、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喝咖啡等,在临床上发现,喜欢高脂肪饮食的人血脂水平更高,容易对胰腺的微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更容易出现胰腺疾病。
1、一个坏习惯必须改掉
开头案例中的老李虽然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最终还是发现患了胰腺癌,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坏习惯,想要预防胰腺癌,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改,那就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多余的脂肪就容易堵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而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则会增加癌变风险。
加工肉类也属于高脂肪饮食的一种。英国癌症杂志曾刊登发表瑞典的一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每天吃2片咸肉或1根香肠会使胰腺癌的风险增加20%。而就算摄入较少的加工肉食,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每天摄入100克的加工肉食就会增加38%的胰腺癌风险,如果每天摄入150克的加工肉食,会增加57%的胰腺癌风险。
2、三类高危人群需及时筛查
除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之外,想要预防胰腺癌还要注意筛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特别强调,以下3类胰腺癌高危人群需要马上或定期到医院检查或筛查:
- 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和普通人群相比,这类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明显上升,所以需要做好基因筛查,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
- ②原本没有无糖尿病史的人却突然检查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这时候就要警惕有胰腺癌的风险;
- ③慢性胰腺炎人群以及有胰腺癌病变可能的囊实性肿瘤等患者。
胰腺癌的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因此,学会辨别胰腺癌的症状,注意与普通疾病区分,才能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做到早诊早治。
1、中上腹饱胀不适、疼痛
这是胰腺癌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却极其容易跟“胃病”混淆。胰腺癌通常会导致胆管或胰管梗阻,影响了胆汁排泄,从而会导致胆囊和胆管的压力过大,患者就容易出现腹部饱胀不适和疼痛的症状。不过,胰腺癌导致的这种疼痛和普通的胃病不同,一般是隐痛,而且在饭后疼痛的范围扩大、加剧。
2、腰疼
当胰腺癌影响到腹腔的神经丛时,患者就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而由于胰腺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患者一般会出现腰疼的症状,通常会在夜间出现疼痛,平躺、仰卧姿势会加重腰疼症状,而侧卧或弯腰又能减轻疼痛,这也是胰腺癌的典型症状。
3、黄疸
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因为胰腺癌会影响胆汁的排泄,所以当出现黄疸的时候,除了要怀疑肝脏疾病外,还要警惕是胰腺癌的可能。
4、体重减轻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症状,而且和胃病导致的体重减轻不一样,胰腺癌患者通常是出现进行性的消瘦。
5、突发糖尿病
由于胰腺癌变会影响血糖的调节功能,因此,如果是突发的糖尿病,应该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大大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靠上腹部增强CT来帮助诊断胰腺癌,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做好胰腺增强CT。
四、提醒:30%~50%的胰腺癌患者伴随糖尿病有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大约有30%~50%的胰腺癌患者都伴有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几年后被发现患有胰腺癌,由此可见胰腺癌与糖尿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过,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确定究竟是糖尿病导致了胰腺癌,还是胰腺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5类情况,要做好筛查:无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50岁;突然检查出糖尿病而且血糖很高;没有肥胖症状;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不好。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夺走了无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想预防胰腺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外,还应该注重体检,发现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查。##谣零零计划##2021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患有胰腺癌》.大河健康报.2019-12-24
[2]《面对“癌王”,只能举手投降?| 世界胰腺癌日》.健康中国.2021-11-18
[3]《吸烟、酗酒、肥胖、熬夜……胰腺癌与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民网.2021-08-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胰腺和糖尿病到底什么关系,大型研究开启啦!
为了研究胰腺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 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道和肾脏疾病(NIDDK)研究所向佩恩糖尿病研究中心颁发了四年的资助。
胰腺和糖尿病到底什么关系,大型研究开启啦!
这笔赞助意图帮助建立人类胰腺分析程序(HPAP),收集被确诊患有任何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人胰腺组织样本。然后,这些样本将被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通过糖尿病研究社区公开访问的数据库共享。
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十年来分析相关的人体组织的能力发现了显着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基因组,表观基因及蛋白质功能水平。“
人类胰腺分析程序包括六个领域,各领域均有特殊专长。包括:
1)从已有的胰腺组织样本中分离胰岛细胞;
2)免疫学和表观遗传学等胰岛生理表型(包括遗传差异);
3)组织分析和生物样本库;
4)生物信息学 - 使用用于分析生物数据的方法和软件;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尖端技术就是映射胰腺的“免疫图谱”。研究人员通过这本图谱将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研究胰岛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希望这四年的资金将帮助科学家更多地了解胰腺在糖尿病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如果研究结果证明是重要的,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今后在糖尿病治疗发展的研究。
投稿邮箱:zhujunping@tnbzy.com
内容合作:15810397226
糖尿病志愿者招募QQ:3284200636
更多内容请访问糖友网tnbzy.com,咨询糖尿病问题请关注微信号:tnbzy2013,我们会有专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