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指南2015(糖尿病最新指南2019)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④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⑥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
一种糖尿病治疗方法被国家紧急叫停
空肠回肠吻合术最初设计用于肠道梗阻或肿瘤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其核心机制是通过缩短小肠有效吸收面积,减少营养物质的摄取。2010年代,部分外科医生提出将其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理论基础是:
“肠-胰岛轴”假说:未经充分消化吸收的食物提前刺激末端回肠,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肠道激素分泌,从而改善血糖;
代谢手术延伸:借鉴胃旁路术的降糖效果,试图以更简单的操作实现类似目标。
手术方式历经四代改良:
1. 初代空回肠旁路术:直接建立空肠-回肠短路;
2. 二代胃转流术:增加大胃囊设计,但吻合口溃疡高发;
3. 三代空肠回肠吻合术:优化吻合位置,仍无法解决营养并发症;
4. 四代改良术式:保留部分吸收功能,但疗效进一步衰减。
然而,这些改良始终未能突破根本性缺陷——缺乏分子机制研究和长期循证支持。
尽管理论基础薄弱,该手术仍在患者需求与商业驱动下进入临床。2015-2025年间,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将其宣传为“糖尿病治愈手术”,主要瞄准两类人群:
药物控制不佳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BMI≥30);恐惧终身用药的中青年患者。
短期数据看似乐观:小样本研究显示,患者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下降。但长期并发症迅速暴露:
肝衰竭: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肝脏代谢负荷失衡;
顽固性营养不良:铁、钙、维生素B12缺乏引发贫血和骨质疏松;
反复肠梗阻:吻合口狭窄与肠粘连发生率超30%。
更严峻的是,降糖效果随时间衰减。术后3年多数患者血糖回升至术前水平,且无法阻断糖尿病病理进程。
2025年国家卫健委的禁令直指该手术的三重科学缺陷:
1. 机制不成立
食物提前进入回肠并未显著提升GLP-1水平,且与血糖改善无因果关系;
动物实验显示,旷置肠段引发慢性炎症,反而加剧胰岛素抵抗。
2. 研究质量低下
所有支持研究均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最大样本量不足100例;
缺乏随机对照试验(RCT),随访期均短于2年。
3. 被代谢外科淘汰
该术式曾尝试用于减重领域,但因30%的严重并发症率被胃袖状切除术等取代;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推荐胃旁路术,而未提及空肠回肠吻合术。
2025年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全面禁令,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认定:
“该技术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单独实施可能导致肝衰竭、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
监管措施层层加码:
立即停止临床应用:各级卫生部门排查医疗机构,违规者依法追责;
患者追踪管理:已手术者需终身监测营养指标,预防肠梗阻;
规范代谢手术路径:推动胃旁路术等安全术式在多学科协作下开展(2024年全国手术量超3万例)。
此举标志着糖尿病外科治疗进入循证时代——任何创新术式需具备临床前研究、RCT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评估三重验证。
对于已接受手术的患者,专家给出生存建议:
终身监测:每3个月检查营养代谢指标(血红蛋白、骨密度、肝功能);
强化补充:每日摄入维生素D、钙剂及B族维生素;
饮食限制:避免高纤维食物以防肠梗阻。
而更多糖尿病患者需回归科学治疗框架:
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贯穿始终);
药物治疗: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
规范代谢手术:仅推荐用于BMI≥27.5的难治性患者,且严格评估禁忌症。
空肠回肠吻合术的兴衰史,本质是医疗创新与患者安全的失衡教训。正如禁令背后传递的监管逻辑——当糖尿病治疗步入精准时代,外科干预的角色需重新定位:它应是多学科协作中的一员,代谢手术由内分泌科、普外科、麻醉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共同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未来糖尿病的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军教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解读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于2025年年初正式发布,其在2020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旨在应对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的挑战,提升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康迅网特邀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军教授对本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军教授
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兵团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及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委会副主委
新疆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骨质疏松分会委员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内分泌学专刊》编委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文章1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兵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兵团英才、兵团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更新点1:流行病学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由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2019年的12.4%。各民族及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糖尿病的知晓率(36.7%)、治疗率(32.9%)和控制率(50.1%)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更新点2:诊断与分型
1.新增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2.新增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糖尿病分型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起病年龄、起病方式、胰岛功能、是否肥胖、自身免疫因素和治疗方式,必要时经基因诊断进行鉴别(图1)。
图1 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更新点3:三级预防
将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纳入糖尿病高危人群。
更新点4:筛查与评估
成人糖尿病高危因素中,年龄从≥40岁下调至≥35岁;将①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者、②有胰腺炎病史者、③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者纳入糖尿病高危人群。
更新点5:教育和管理
1.新增糖尿病管理要点: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结局。
2.增加基于管理理论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同伴支持教育、家庭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数字化平台等更多教育形式。
3.新增教育管理流程(图2)。
图2 糖尿病教育管理流程
更新点6: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1.明确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
2.强调早期控糖。
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3.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HF)、慢性肾脏病(CKD)风险以及是否超重进行分层管理。
4.新增体重管理路径(图3)。
图3 2型糖尿病治疗简易路径
更新点7:医学营养治疗
新增糖尿病治疗药物与营养治疗的配合。
更新点8:运动治疗
强调坚持规律运动,深化运动指导计划。
更新要点9: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治疗
(1)新增5条要点提示:①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具有ASCVD、HF、CKD获益;②SLGT2i及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具有体重获益;③吡格列酮可降低脑卒中再发风险;④胰岛素促分泌剂增加低血糖风险;⑤早期、合理联合应用机制互补的降糖药物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早期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
(2)调整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或联合方案基本用药的描述。
在无ASCVD或其高危风险、HF及CKD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单药治疗首选及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伴ASCVD或其高危风险、HF及CKD的患者,使用GLP-IRA和/或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降糖药物。
2.胰岛素
更新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可以开始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GLP-1RA固定比例复方制剂治疗。
3.肠促胰素类降糖药
(1)更改章节题目,新增要点提示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包括GLP-1RA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RA等。部分GLP-1RA能够改善心血管结局和肾脏结局。GIP/GLP-1RA具有较强和非常强的降糖作用。
(2)新增GIP/GLP-1RA机制、疗效和安全性
更新点10: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5%的目标和获益。
2.更新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药物选择:优先考虑有减重作用的药物。
3.新增根据药物减重作用强度的药物分类。
更新点11:糖尿病相关技术
1.完善连续血糖监测(CGM)指标
(1)新增要点提示:CGM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2)新增1条CGM适用范围:所有接受非胰岛素治疗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
(3)新增CGM标准化报告的核心参数。
2.更新CGM核心指标目标值
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是评价血糖控制的有效指标,推荐大多数1 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控制目标为>70%。
更新点1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更新补钾、酸中毒要点提示:血钾<5.0 mmol/L并有足够尿量(>40 ml/h)时即开始补钾。严重酸中毒(pH<7.0)需适当补充碳酸氢钠液。
更新点13: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1.更新降糖药物选择: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GLP-1RA或SGLT2i。
2.更新糖尿病妊娠女性合并高血压的管理目标:建议血压控制目标为110~135/85 mmHg(1 mmHg=0.133 kPa)。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目标更加严格,新增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次要目标。
更新点14:糖尿病肾病
更新使用GLP-1RA和SGLT-2i的要点提示。
更新点15: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新增章节(图5)。
图4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相关内容
更新点16:1型糖尿病
新增章节。
更新点17:低血糖
新增低血糖高危人群建议。
1.新增要点提示:对于低血糖高危人群(频繁、严重、夜间低血糖或无症状低血糖),应用CGM是有益的。
2.新增低血糖的高危因素: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的应用、进食延迟、运动增加、疾病状态、酒精摄入。
3.新增低血糖的预防:加强低血糖高风险患者的识别、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加强血糖监测、合理使用可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重视低血糖预防的教育。
更新点18:特殊情况
1.新增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治疗要点:建议对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并发症的高血糖患者推迟手术,先纠正代谢紊乱,使pH值和渗透压接近正常后再进行手术,推荐胰岛素静脉输注治疗。SGLT2i围手术期使用与正常血糖酮症酸中毒有关,应在手术前3~4 d停用。
2.更新老年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目标(表1)。
表1 根据健康状况分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综合控制目标
注: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
3.更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和药物治疗:应考虑脂肪分布(如腹型肥胖)的影响,应测量腰围、臀围及颈围。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除无创正压通气以外,也可以选择GLP-1RA等药物,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更新点19:代谢综合征
1.新增治疗药物建议:降压药物优先推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或者腹型肥胖患者。SGLT2i和GLP-1RA有助于合并糖尿病者的多个组分综合达标。严重患者(如重度肥胖合并糖尿病等其他代谢并发症时)可推荐代谢手术治疗。
2.更新治疗目标:体重在1年内减轻7%~10%,血压≤130/80 mmHg,糖化血红蛋白<6.5%。
更新点20:中医药治疗
更新中医药治疗相关描述:中医药可在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单独及协同控糖、防治并发症、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