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皮蛋(糖尿病皮蛋瘦肉粥)
会让血糖波动的几种\u0026#34;蛋\u0026#34;?糖友要注意啦~
鸡蛋可能是我们早餐选择最多的食物,因为鸡蛋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食物,也属于优质蛋白,而有蛋类的饮食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饥饿,因此,与传统饮食相比,高蛋类饮食或可有助于减重,并能减少体重反弹。
糖友一周能吃几个鸡蛋?血脂正常的糖友,可以每天1个鸡蛋,一周一般不要超过7个。
如果糖友想多吃鸡蛋,以代替鱼、肉来补充蛋白质,超量的鸡蛋建议不吃蛋黄。
吃鸡蛋大有讲究从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蒸鸡蛋为100%,炒鸡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1%,开水、牛奶冲鸡蛋为92.5%,生吃仅为30%~50%。
1、煎蛋
煎鸡蛋需要大量油脂,糖友饮食原则应该多清淡,不宜摄取太多油脂,否则容易使血糖波动。
2、咸蛋
咸蛋对心脑功能有影响。由于其含盐量高,会引起动脉硬化,使血压升高,加重动脉硬化,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3、皮蛋
引起血压升高,皮蛋含有钠盐,对多数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来说,会使血压难以控制;
含有重金属的不良影响,毕竟皮蛋因腌制过程中,为了能使蛋白质凝固成型,就会加入一些氧化铅或者铜等重金属,这样的皮蛋含重金属很高,改进版“无铅皮蛋”以硫酸铜替代氧化铅,但皮蛋中还是含有少量的铅,重金属的存在会使肾脏损伤或使糖尿病肾病加重;糖友最好少吃皮蛋。
1、如果糖友合并了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对高胆固醇食物比较禁忌的情况,建议2天1个鸡蛋。如果想吃更多,建议只吃蛋清,少吃蛋黄。
2、患有糖尿病肾病的糖友,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最好不要进食鸡蛋,或根据医嘱,测算自己每天适合的蛋白质摄入总量,分配到三餐的鱼、肉、蛋、奶中。
3、个别糖友在吃鸡蛋后出现血糖升高,可能是由于鸡蛋引起的燥热体质的原因,有这种情况的也应该少吃。
糖友的饮食宜多样化,每天的食物种类尽可能的多一些,轮换着吃,不要长期大量吃某一种食物。均衡的膳食是保证营养的基础哦~
大寒巧遇腊八 给糖友送上一碗营养稳糖腊八粥
2021年的大寒节气正好和腊八在同一天,大寒时节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到处呈现出一派冰天雪地的景象。
大寒时节,寒邪当令,人体很容易受到外界寒邪的困扰而产生疾病。一旦养生不当,外感风寒则会导致人体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颈强,肢体酸痛等症状表现。这个时候临床上常用一些辛温解表的中药来缓解症状,如:生姜、葱、荆芥、防风、苏叶等。如果症状轻微,建议大家在家熬煮一些药食同源粥品,趁温热喝下,暖胃肠的同时,还可以缓解不适的症状。
腊八节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大多数地区的人民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大寒喝粥驱寒和腊八喝粥的习俗不谋而合。但是,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喝粥似乎没那么简单。
很多糖尿病人群认为喝粥会影响血糖,所以不敢喝粥。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粥在熬煮的过程中,大米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变成了粥,大米中的淀粉会产生糊化反应,而在这个过程中,淀粉颗粒细化,人体对其消化吸收的速度也就更快。这样一来,确实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喝粥后血糖上升速度变快,从而影响血糖的平稳。
但从营养学的角度上来看,糖尿病患者想要喝粥,也是有办法的。而且搭配好的腊八粥,更是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喝的粥品。
腊八粥本身就是食材丰富的象征,最早期的腊八粥选料大多是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而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食物种类越丰富,对于血糖的影响就相对来说越小。
1、增加粗杂粮的比例
我们常见的白米粥,血糖指数是65.3,而玉米渣粥的血糖指数是50.9,黑米粥的血糖指数是42.3。血糖指数越小,证明这种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越小。所以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杂粮和大米一起煮粥的话,可以减轻粥品对于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不妨用玉米、燕麦、小米、黑米、薏苡仁等粗杂粮类食物一起熬粥,这样既增加了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摄入,又能降低食物的血糖指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杂粮粥中的粗杂粮比例最好占1/3~1/2以上。
2、添加豆类食物
大豆类食物主要指的是黄豆、黑豆等。大豆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富。而且大豆中含有谷类食物中缺乏的赖氨酸,和谷类食物一同进食,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另外我们都知道,豆类食物消化起来比较慢。这是因为豆子当中的蛋白酶抑制剂、单宁和植酸在长时间的熬煮后,仍能有很多保留。这些物质会减慢淀粉的消化速度。所以,添加了大豆类食材的腊八粥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选择。
3、尝试菜粥或肉粥
虽说腊八粥的食材选择以谷类、豆类和坚果类为主,但是如果可以接受菜粥或肉粥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喝粥的新选择。蔬菜中富含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可以降低粥的血糖指数。肉类中富含的蛋白质也可以延缓食物中糖分的吸收。因此,在煮粥时,放入一定比例的蔬菜、瘦肉等,也可以降低粥对于血糖的影响。香菇油菜粥、白菜粥、胡萝卜南瓜粥、皮蛋瘦肉粥、鸡蛋豆腐粥等都是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粥。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增加了其他的食材,那么不要忘了,这些食材也是要计算在全天食谱中的。
重点提醒:喝粥小窍门
另外,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些小窍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在喝粥的同时,更好的控制血糖。
第一,喝粥的时候应该慢慢的喝,搭配其他食物一起进食,不要空腹喝粥。这样可以延缓食物进入肠道的时间,减慢吸收速度,从而减轻喝粥对于血糖的影响。
第二,不要喝外面贩卖的粥品,一来这样的粥品大多经过反复熬煮,糊化程度较高。二来这样的粥品有可能为了追求口感,额外添加糖、盐等调味品,无形中增加了精制糖和钠盐的摄入量,不利于控制血糖。
第三,煮粥时不要加碱。很多人认为加碱能让粥汤更黏稠。但是煮粥时加碱很容易增加食材中淀粉的释放量,加剧了淀粉的糊化作用,会让餐后血糖升高的更快。
第四,煮粥时注意控制熬煮的时间,简单的将全部食材煮熟即可,不要过度熬煮,以免增加糊化程度,升高血糖。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营养科 魏帼)
来源: 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美国人为啥爱上中国皮蛋?秘密藏在添加剂里,夏天这么吃太香了
皮蛋这玩意儿,很多中国人从小吃到大,却总觉得是“家常小菜”,没啥稀奇。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股黑亮发寒的蛋,竟然在美国火了。不是那种移民圈子里的小众吃法,而是被一些美食博主、营养圈、甚至实验室里的研究员盯上了。
美国人怎么会迷上一个连自己小孩都嫌弃的“黑蛋”?这事背后的逻辑,远比“猎奇”和“文化差异”复杂得多。尤其是当皮蛋开始和健康、肠道菌群、功能性食品这些词挂上钩,事情就不只是味道的问题了。
皮蛋看起来像是“腌制”的,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含有防腐剂?是不是高钠?是不是不健康?真正让它走红的,不是它的“腌”,而是它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被低估了很久的物质:生物碱。
生物碱不是食品添加剂,但在皮蛋的传统加工中,它确实是个“副产品”。这类物质,在中医里早被提及,但现代营养学也正在重新解读它们的作用。特别是在处理轻度肠炎症、调节胃酸这块,皮蛋这种食物的“副作用”,反倒成了它的卖点。
美国人不是一口气吃三颗又配粥。他们的吃法更像“功能性小食”——切片放在全麦面包上,撒点柠檬汁,再搭配酸奶。听起来像是在吃某种健康实验食品。但,就是这么吃,反倒让皮蛋变身“网红食物”。
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吃法反倒解决了皮蛋最让人头疼的问题:重口味。高碱性的蛋白质本身带点苦、带点“药味”,但遇上酸奶、柠檬、全麦这些低pH值的食材后,被中和了一部分——这不是风味的冲突,是化学反应。
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来说,皮蛋含有的这种“碱性蛋白”在进入肠道后,会刺激部分益生菌的繁殖。尤其是双歧杆菌这一类的“碱适应菌”,在这种环境下活跃得更快。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营养师建议——夏天吃皮蛋时,不要配稀饭,试试搭配酸奶或发酵豆制品,反倒更养胃。胃酸分泌过多的人,吃点皮蛋反而可能缓解烧心。
而皮蛋真正让美国人爱上的另一个秘密,是它的低糖特性。现在的欧美饮食界,糖已经成了“头号敌人”,而皮蛋基本不含碳水化合物。吃它不会升高血糖,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来说,是个好消息。
皮蛋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蛋白质重构”,形成一种类似“凝胶”的结构。这种结构让它在体内的消化速度变慢,有点像天然的“低GI食物”,给胰岛素足够的反应时间,减少血糖波动。
这一切的前提是:皮蛋的制作要合格。传统使用的铅或铜添加剂,在现代标准下早就被淘汰。现在正规厂家用的是食品级碱性材料,控制得当的情况下,重金属残留基本可以忽略。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小作坊或者手工制作皮蛋,如果还在使用含铅石灰粉或其他非食品级添加物,那就和“健康”二字没半点关系了。这也是美国人吃皮蛋前,最关注的一件事:有没有通过安全检测。
但如果来源可靠,皮蛋的营养优势就显得很突出。尤其在夏天,高温流汗多、电解质流失快、胃口下降,这时候来点皮蛋,能补钠、补氨基酸,还不会增加胃肠负担。
甚至有些运动营养学者,把皮蛋列入“高温运动恢复餐”中,作为电解质来源的一部分。虽然听起来有点“东方神秘主义”,但从营养成分分析来看,确实有那么点道理。
有意思的不止这些。皮蛋含有的某些小分子肽,在代谢过程中被证实具有弱抗炎作用。虽然这种作用比不上药物,但在日常饮食中,这种“轻微调节”积少成多,可能比一次性补充更温和、效果更稳定。
皮蛋不像大多数高蛋白食物那样“高磷”。很多肾病患者在控制蛋白质摄入时最怕磷超标,而皮蛋的这个特性,让它在一些早期慢性肾病患者饮食中,被医生“默许”地加入。
不能过量。皮蛋的钠含量不低,尤其是市售咸皮蛋,一颗钠含量能接近一碗汤的水平。吃多了依然容易造成水钠潴留,特别是高血压、心衰人群,不能因为它“网红”就当仙丹吃。
但同样的,皮蛋的“黑”也不是坏事。那层黑褐色的蛋白,正是因为碱性反应生成的一种蛋白质聚合物。它稳固、抗氧化、耐高温,在食品科学领域,甚至被当作可研究的天然“可食用胶体”。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食品实验室开始尝试用皮蛋的工艺,去做“蛋白结构改性”的实验。他们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研究蛋白质在不同pH环境下的行为。
为什么皮蛋在中国反倒不被这么看重?可能是因为太习惯了。就像很多人天天吃豆腐,却没意识到它其实是植物蛋白的天花板。皮蛋的价值,也许只有当它被“他乡”翻新过后,才重新被看见。
真正,从来不是“吃某种超级食物”,而是懂得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和什么一起吃。皮蛋单吃可能偏腻,但搭配酸奶、醋、或是发酵类小菜,反倒能平衡它的碱性。
而夏天吃皮蛋,最重要的,是别和大鱼大肉一起上桌。它适合清淡饮食中点缀一下,甚至可以做成皮蛋豆腐、皮蛋凉拌茄子、皮蛋燕麦冷汤……听起来古怪,但吃起来真香。
皮蛋的“走红”,不是偶然,也不是炒作。它背后隐含的,是一次对“传统食品”重新认知的过程。不只是味道的接受,更是对它营养结构和加工机制的再理解。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传统饮食中被忽视的部分,可能正是现代营养学缺失的角落。
吃皮蛋,不是跟风,而是对食物新的理解。只要来源安全,吃法讲究,它不但不是“重口味负担”,反倒可能是夏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食材。
参考文献
[1]张慧,李晓燕,陈秋梅.皮蛋加工过程中的理化变化及其营养特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8):273-279.
[2]王晶,张辰.皮蛋中小分子肽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2024,45(04):120-126.
[3]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传统腌制食品中重金属风险评估报告[R].2022.
以上内容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文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