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胃炎(糖尿病胃炎能吃阿卡波糖吗)
浅表性胃炎要担心吗?胃胀/胃疼/反酸怎么办?
医聊第110期
读懂身体,收获健康
胃胀/烧心/反酸/不明原因胃疼……消化问题几乎人人会遇到。一通肠胃镜检查,一通吃这个补那个后,病却好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消化系统牵涉的部门太多,上达大脑,下至大肠,中间还有肝胆胃胰,他们都互相关联。
到底哪个环节出问题?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很多时候是说不清楚的。
今天来聊聊“胃部不适”之后做胃镜,得到“浅表性胃炎”的结论之后,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本期嘉宾
凌江红
博士、教授、博导,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
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浅表性胃炎?
刚刚“出厂”的胃粘膜是淡红色的,
只要消化系统正常工作,
胃黏膜就会一直面对:
食物/病菌/胃酸的摩擦和刺激。
充血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也就成了常态。
(想象一下两个手掌互相摩擦就会发红充血,
炎性细胞的出现是为了对抗各种外来病原)
胃这样工作一段时间之后,
不可避免地会充血发红,
就像打工人的满面红光。
这种“红润”的色泽,
在胃镜下会被描述为“红白相间“,
或“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其实都是胃粘膜的日常状态,
和健康不健康没有关系。
但是胃镜下的“红白相间”,
会跟随一个“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有的报告写成“充血渗出性胃炎”)
有经验的医生会说:
“胃镜所到之处,无处不在发炎”。
所以“浅表性胃炎”是正常状态,
不必过度担心。
很多人去做胃镜的时候,
都是因为有了很多消化道不适的症状:
如胀气/胃疼/嗳气/反酸等,
如果得到了“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到底说明什么呢?
如果排除了其它器质性疾病的话,
(本文第三部分会论述和其它疾病的关系)
说明,不舒服的症状与胃没有关系,
即:消化不良不是因为胃部疾病引起。
这类疾病统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官是好的,但是功能出现了问题)
胃:不爽就不想好好工作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情绪息息相关
喜怒哀乐与胃肠等功能关系很大,
消化不良很多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
精神心理因素的变化可以导致,
胃肠道分泌、运动和血流的改变。
如亲人病亡/离婚/失业/工作压力等应激
从中枢神经系统水平通过神经体液因素,
产生消化道症状。
也可能是先有消化道症状再反馈到中枢,
或刺激同时作用于末梢/中枢两个环节,
称之为“脑肠互动”。
中医也认为思、悲、忧、怒等情绪
与人的脾胃关系非常为密切。
中医脾胃的功能涉及
现代医学中胃肠肝胆胰等多个器官。
恼怒伤肝,会导致肝失疏泄,
脾胃升降紊乱,
就会出现消化道不适的症状;
思伤脾,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容易伤脾,影响脾胃运化,
这就是为什么会 “废寝忘食”。
“废寝忘食”并不健康,长此以往身体会亮红灯~
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还要考虑哪些疾病?
当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
除了考虑胃肠道疾病外,
还要考虑可能和肝/胆/胰相关。
因为消化不良症状,
不具有疾病特异性。
除了常见于胃部疾病外,
肝、胆、胰的炎症、肿瘤、
一些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都可以导致消化不良症状。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候,
应当合理检查排除上述器质性病变。
对已经确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即已经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在随诊中要注意对报警症状的观察,
报警症状包括:消瘦/贫血/上腹部包块,
频繁呕吐/呕血/黑粪等。
年龄四十岁以上的初发病者,
近期症状发生变化的患者,
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
都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总是发脾气的胃,应该怎么“养”?
为了保养脾胃,
我们平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保持良好的情绪
长期压力以及各种情绪的影响,
胃排空能力会随之下降,
而情绪的改善有助于胃肠功能改善。
②注重饮食
饮食中不仅要有“节制”,
还要讲究“洁净”,
尽量保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③适寒温
常言道“胃病患者十有九寒”,
平日里要注意胃部保暖,
在昼夜温差较大时要加减衣物。
④适当锻炼
体育锻炼有助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改善全身及胃肠功能,
但是要注意锻炼不要过度。
门诊常见问题和误区Q&A
Q:
消化不良症状为什么反反复复?
消化不良的发生与饮食、情绪有关。由于一日三餐,一天都离不开饮食,饮食不慎就可能导致症状的波动或反复。另外,由于生活节奏快,学习与工作的压力大等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情绪变化,也都可以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反复。
Q:
吃粥能养胃么?
粥是很容易被吸收的,所以有胃病的患者是可以适量喝粥的,中医也向来有粥疗的药膳疗法。
但不能因此就天天喝粥、只喝粥,因为长此以往,“胃”的消化功能就会懈怠,就会导致对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不良。
此外,粥在胃停留时间短,空腹时间长,胃酸等消化液如果没有完全得到食物的中和,就会对空腹的胃黏膜产生不良刺激,容易出现反酸现象。粥的水分又比较多,口腔和胃肠等分泌的消化液会被稀释,导致消化功能减弱。
Q:
调补脾胃,中药要吃多久?
脾胃虚弱确实可以通过服用中药调理,但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身体体质不一样,所以这个时间也没有定数。需要明确的是,脾胃虚弱非一日之病,治疗必不图一日之功,患者治疗需要有一定的定力。一般至少2-3个月以上。
总结
脾胃等消化疾病都与生活习惯和情绪压力息息相关,仅仅依靠药物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良好的疗效,且稍不注意就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治病良方就是“养”,而养胃就是养心,是一种智慧。
如果养得好,消化功能好,那么全身五脏六腑等都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就算有所损伤,也会渐渐康复。身体就会很少生病,易于长寿,所以养胃也是防病。
无论你是什么时候看到这篇小文章的,记得从今天开始重视一日三餐,注重情绪的调适,一定能够收获更加健康的身体。
本期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栏目支持:市卫生健康委
漫画支持:医学也要好玩儿
来源: 上海发布
这7个伤胃的坏习惯得改掉!健康生活方式打响保“胃”战
我国是胃病大国,你的胃还好吗?在庞大的肠胃疾病患者群体中,猜一猜哪类群体最多?
年轻人?身边好多朋友胃都不太好。
其实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占70%以上,其中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能放松警惕!调查显示,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真该好好关爱自己的胃了。
常见的胃病症状
最常见的胃病症状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灼热痛,极少部分有绞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我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下垂、胃结石、胃癌、胃淋巴瘤等。
易诱发胃病的习惯
胃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以及吸烟、过度饮酒等都可引发胃病。
具体来讲,胃病的发作通常与下述五大因素有关:
急性胃炎后胃黏膜损伤持久不愈;
幽门螺杆菌感染;
有长期喝烈酒、浓茶、浓咖啡,吃辛辣和粗糙的食物,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经常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和有刺激性的药物;
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等。
其中,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胃病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这7种不良习惯你有吗?
1
加班熬夜
上班族压力大,精神紧张,经常加班熬夜,很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部不适。
2
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胃内分泌的胃酸没有食物可消化,会损伤食管、胃肠黏膜,久而久之不仅容易造成溃疡,还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沉积诱发胆结石。
3
餐后运动
用餐后立即健身、跑步,可能导致内脏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从而诱发胃病。
4
吃饱就睡
不少人习惯吃宵夜,回家倒头就睡。睡前饱餐,胃内食物没来得及消化,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异常。
5
天天吃撑
每餐吃得过多,不仅会加重胃的负担,还会增加胰、胆等消化器官的压力,打乱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秩序。
6
小病隐忍
对胃部隐痛、腹胀等症状不重视,能忍就忍、能拖就拖,自行服用止痛药救急。
7
无辣不欢
如果本身有胃肠疾病又食辣过多,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加重其充血、水肿等症状。
都中招了!我该认真反省,改变这些不良习惯。
冬季养胃十注意
1.注意保暖
冬季气温低会使胃部的活动减缓或出现胃痉挛,还容易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出现腹泻、疲劳和浑身无力等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睡觉盖好被子,给胃一个温暖的环境,以防因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已有病情。
2.多食温性食物
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膳食中应多补充产热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提高肌体对低温的耐受力。此外,胃喜燥恶寒,应多吃些温阳暖胃的食物,如牛羊肉、韭菜等。
3.每餐定时定量
冬季日照时间变短,天黑得比较早,很多人改一日三餐为两餐,并提高两餐的餐量。这种做法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紊乱而使胃黏膜受损。
每日三餐应定时定量:
早餐在6:30~8:30,摄入能量为每日能量摄入总量的30%;
午餐在11:30~13:30,摄入能量为每日总量的40%;
晚餐在18:00~20:00,摄入能量为每日总量的30%。
4.择时饮水
最佳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此外,长期食用汤泡饭也会影响消化。
5.食物温度适宜
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喜欢吃温度较高的食物。但人的食道壁由黏膜组成,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黏膜就会被烫伤;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病,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因此,食物的温度要适宜,以温热为主,多吃炖菜、炒菜,少吃凉拌菜,喝汤不要喝刚煲好的滚烫的汤。
6.细嚼慢咽
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负担,减缓肠道蠕动速度。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与胃液混合均匀,促进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某些营养成分的吸收率。建议每口食物咀嚼30次,每餐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
7.散步消食
冬季的饭后散步可改为室内,并且不要饭后立刻走,而应在饭后20~30分钟以后进行。“饭后百步走”只适合平时活动较少、体型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宜饭后立即“百步走”。
8.心情舒畅
很多人都有过“一生气就胃疼”的经历。要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冬季日照时间缩短,容易引起情绪低落,建议坚持运动,尽可能多晒太阳。
9.注意卫生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病的元凶之一,特别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幽门螺杆菌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或复发。因此,要定期更换牙刷,并坚持每餐饭后正确漱口。
10.慎重服药
不少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可损伤胃黏膜,甚至引起溃疡,胃病患者要慎服。暂时性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也不宜随意服用抗生素、解痉类和止泻类药物。
做一个健康达人,坚持好习惯!
转自中国医药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保护“胃”健康的Tips
还要提个醒
尽管是老生常谈,我还是要给大家一些Tips
Tip·01
假期饮食起居不能太随意
不仅平时,假日也要注意生活规律,别太过放松。假日期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懒散”,生活完全没有章法。生活不规律,就会导致胃的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舒服,胃胀、胃痛,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反酸、烧心等不适感。假日期间美味佳肴多,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得过饱,如果再不适当运动一下,胃的负担就太重。如果饮食过饱,加之进食太过油腻食物,千万不要吃到“扶墙走”,那可就太危险了。如果饱餐后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不一定是胃的问题,要小心急性胰腺炎。
Tip·02
饮食卫生别放松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饮食卫生都很上心,基本上谁也不会吃不洁食物或过期食物。对一些朋友来说,节假日吃顿海鲜也是犒劳自己的一种方式。但是,海鲜食物比较容易出问题,海鲜的烹饪时间比较短,烹煮时间长了口感会打折扣。正因为如此,假如有少量的海鲜变质,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
Tip·03
慢性胃病者要格外当心
原有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或胃食管反流病的朋友,节假日期间更应该注意护胃养胃。有胃病症状要按时遵医嘱服药。吃饭时细嚼慢咽是有道理的,因为充分的咀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可以减轻胃的负担。
Tip·04
不要乱吃药
冬季寒冷,容易感冒。很多朋友习惯感冒就吃各种感冒药和抗生素。岂不知这两种药物都会损伤胃的黏膜,极易诱发胃病症状。所以,感冒时,只有在发热、体温达到38摄氏度以上才吃有退热作用的感冒药物。只有医生确定你是细菌感染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Tip·05
注意有些表现非胃病
中老年人剧烈的上腹部疼痛,要小心急性心肌梗死。有糖尿病者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所以出现比较剧烈的“胃痛”要及时就医,医生若让你做心电图、抽血化验等检查,千万不要拒绝。
来源: 宣武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