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与糖尿病(甘草糖尿病肾病维普)
复方甘草片糖友能吃?医生提醒:含糖量高,血糖失控风险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颗咳嗽药,竟能把血糖搞得天翻地覆?不少人感冒咳嗽时,顺手就抓起那瓶“老朋友”——复方甘草片,没多想就吞了下去。可谁曾想,这一口下去,不只是止咳,还有可能“顺带”让血糖飙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吃完之后血糖像坐上了过山车,直冲云霄。
街坊四邻一打听,才发现不少“糖友”都中过招。有人感叹:“我这不是吃了块糖,是吃了颗糖雷!”更有甚者,一连几天血糖不降,还以为是饭吃多了,结果是那几片咳嗽药在搞事情。一个普普通通的止咳药,怎么就成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拦路虎?
别以为药就是“治病”的代名词,药里头藏的“糖衣炮弹”,有时候比你想象得还狠。尤其像复方甘草片这种老药,很多人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家家都备着,但里面到底有什么成分,吃了以后会不会影响血糖,糖尿病患者能不能碰,真没几个人弄得明白。
这事儿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复方甘草片,全名听起来文质彬彬,但其实是一种经典的复合型止咳药。它的配方中,不仅有甘草,还含有阿片粉、樟脑、薄荷脑、桔梗等成分,其中甘草糖分含量不低,且阿片粉还可能影响胃排空速度,间接影响血糖水平。
重点来了:它的含糖量,是真的不低。
根据公开的药典数据,每片复方甘草片中所含的糖浆成分,换算下来,糖分的含量相当于一口糖水。一次吃个六片八片的,等于喝了一勺糖浆下去。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就是“饮鸩止咳”。
有些糖友会说:“我吃完也没觉得血糖有什么变化啊。”但你知道吗?复方甘草片的糖分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温水煮青蛙。它会悄悄影响你的胰岛素敏感性,干扰你对食物的血糖反应,让你在几天后才看出端倪。等你反应过来,血糖早就出了轨。
这就好比捡芝麻丢西瓜,为了止咳省事儿,结果血糖却失控了。
更尴尬的是,很多糖友在吃药时并不会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糖尿病,或者根本没意识到复方甘草片会影响血糖。医生一看你咳嗽,就按常规给药,结果你在家吃着吃着,血糖就“悄悄地,很温柔地”飙了上去。
这背后暴露的,是我们对“药品成分”的忽视。
生活中很多人对药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能吃就行”“老药安全”这两个层面?但实际上,药物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患者来说,每一口药都可能是血糖战场上的一个变量。
复方甘草片的问题核心,不在于它本身有多“毒”,而是我们对它的“熟视无睹”。
在医生门诊里,常听到一句话:“我以为这是中成药,应该没啥副作用吧?”但恰恰就是这种“我以为”,才是最危险的陷阱。就像开车不看路标,开久了总会撞到限速牌。
所以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复方甘草片?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不建议。原因很简单:止咳药选择多的是,为什么非要选一个含糖量高、成分复杂、还有可能干扰血糖的药呢?这就像是已经进了糖尿病的考场,还非要带个作弊工具进去,图啥?
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对自己的“药物地图”一知半解。咳嗽来了,就想快速止住,但往往忽略了药物背后的“糖陷阱”。尤其是那些习惯“自己抓药”的人,药房柜台一站,“来点止咳药”三五瓶就带回家,谁还看成分表啊?
但偏偏就是这些“看都不看”的小细节,决定了血糖的命运。
其实复方甘草片不止对糖友有影响,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可能造成隐患。因为里面的成分——比如阿片粉,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依赖性。再加上樟脑、薄荷脑等刺激性成分,对老年人肠胃也不是多么友好。
打开药盒那一刻,你以为是在“治病”,但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可能是在给身体埋雷。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我就吃少点,不就没事了吗?这就像是说“我只喝半杯汽油,应该不会出事”。你永远无法保证药物对身体的影响是“线性”的,尤其是当你的代谢系统已经不太稳定时。
有人曾做过一个小实验,把复方甘草片泡在水里看融化速度,结果惊讶地发现,它几乎就是一块“药用糖片”。如果你正在控制饮食、精打细算每天的糖摄入量,结果一颗药片的糖分相当于你一顿饭的含糖量,那这顿饭你还吃不吃?
这一点真的不能不当回事。
其实从医生的角度看,最怕的不是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而是患者对药物的“想当然”。你觉得它安全,它就真的安全吗?你觉得它止咳,它就不影响血糖吗?身体不是你说了算,它有自己的规则。
复方甘草片的问题,并不孤单。市面上不少中成药、复合药都有相似的问题:含糖量高,成分复杂,副作用不透明。糖尿病患者在选择用药时,务必要看清楚说明书,尤其是“辅料”部分。一旦看到“糖浆基质”“葡萄糖”“蔗糖”等关键词,就要立刻提高警惕。
就像吃饭前看菜单一样,吃药前也要“点菜”。不看成分,就像闭着眼点菜,结果吃出过敏反应,怪不得别人。
医生接诊时最怕遇到的,是那种“我一直吃这个药,怎么突然出问题了?”的病人。其实问题早就埋下了,只是你没发现。糖尿病不是一天得的,血糖也不是一天升的,都是长期“小忽视”的结果。
所以糖友们千万别掉以轻心。止咳药有很多替代选择,比如一些不含糖的复方制剂,或者单纯的祛痰剂、抗过敏药等,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安全的方案。关键在于别图省事,别靠“老经验”,别自己当医生。
一个小小的决定,就能让你的血糖稳如老狗;也可能,一个不经意的药片,就让你血糖炸锅,后悔莫及。
咳嗽不是大事,但血糖失控却是大事。你可以忍一下咳嗽,但血糖上去了,脏器损伤、神经,病变、视力模糊,这些后果可不是一两片药能解决的。
止咳几天,血糖失控,却可能影响几年。
所以不要再迷信“老药安全”,也别再用“反正吃了也没事”来安慰自己。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细节堆起来的。
你吃进去的每一片药,身体都会记得。你不在意它,它却在意你。
糖友慎药,从复方甘草片做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化学药品第一部[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张建华, 周丽萍. 含糖中成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3, 31(3): 178-182.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3个组方,降糖和防治并发症,实验证实均有效
毫无疑问,糖尿病的诊治目前来看主要是以西医西药为主,中医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研究不系统,目前只能作为西医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方式,主流的降糖治疗和糖尿病的病情管理模式,完全是西医所主导。守护中国健康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哪些亮点可以挖掘,又有哪些经典的组方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作用呢?
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为“辨证论治、整体治疗”。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腻等外因作用所致,多涉及肝、肾、胆、胰等脏器,宜根据适应症给予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证候等情况,基于糖尿病本虚标实的特征,根据中医治疗思路(脏腑气血辨证),进行辨证论治。这一点和西医对于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的思路相似,因人而异,千人千方。
中医基于这些基础认识,认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分型、辩证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目前关于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并没有达到像西医对于糖尿病的分型一样清晰明确达成共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调节脏腑功能,整体治疗、双向调节,对于治疗早期糖尿病、改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中药治疗的优点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功能调节作用、温和持久作用、综合治疗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这一点是西医所不能媲美的。与西医比较,中药的安全性更高,毒副作用较小,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对代谢紊乱进行整体调节。
中西医结合是趋势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中医精髓之上,必须要以西医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药学成果结合,以现代医学临床诊断方式方法(检测C肽,检测胰高血糖素,检测体内胰岛素,检测血糖)来指导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也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不以单纯患者的症状表现来判断患者病情的好转和治愈情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糖尿病和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糖尿病的经典组方葛根汤
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下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按 8∶3∶3∶2组成,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主治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降糖脂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素、黄芩苷等黄酮类和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大量临床实验显示葛根芩连汤降糖疗效确切,长期使用副作用小。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卷下记载:“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由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按 120 ∶6 ∶5∶3∶3∶3 ∶3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降血糖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和萜类:毛蕊异黄酮苷、芍药苷和黄芪甲苷。
消渴丸--中西药复方制剂治疗糖尿病
符合我国药品监管要求的公开中西药复方降糖制剂并不多见,其代表药物是消渴丸。消渴丸是由黄芪、地黄、天花粉、葛根、五味子、山药、玉米须 7 味中药与西药格列本脲组成。从中医角度上看,消渴丸具有滋阴补肾、益气生津等功效;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消渴丸中定量的格列本脲有强效降血糖作用,减轻糖毒性,保护胰岛 β 细胞功能,改善患者倦怠乏力、多食易饥等症状。
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共同治疗糖尿病,一定大有所为,潜力无限!
糖尿病用此方,滋阴润肺 + 补气固肾,双效降糖更稳固
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病”,是因阴津不足、燥热偏盛引起。《中国药典》收录的玉泉丸,是治疗消渴的经典方,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还可补气固肾。女性用它侧重滋肾润肺,解决口渴多饮;男性则着重补气固肾,防止蛋白尿等精微泄漏。
玉泉丸由天花粉、葛根、人参、麦冬等组成。天花粉清泻肺胃燥热,生津止渴;葛根生津同时升脾胃清阳,两药相须增强清热之力。人参大补元气,麦冬滋阴润肺,配五味子酸甘化阴以固肾津;茯苓健脾、甘草调和,全方清补兼施,既清肺胃燥热,又补脾肾之虚,男女皆可。
举个例子。
我曾接待过的一位患者韩先生,50岁,糖尿病3年,诉3月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夜间排尿3-4次,自觉神疲乏力,伴腰膝酸软。
观其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综合四诊信息,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肾不固摄。故拟方玉泉丸加减:人参、黄芪补气健脾,天花粉、葛根清热生津,麦冬、五味子滋肾敛阴,山茱萸补肾涩精,山药固肾益脾,甘草调和。
初诊后1周,患者诉口渴多饮症状稍有减轻,饮水量减低,乏力感略缓。
2 周后,多食易饥症状改善,每餐进食1碗米饭即感饱腹,夜间排尿次数减至2次。
继续服用4周,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腰膝酸软症状减轻,尿量基本正常,饮水量约 1500ml,接近正常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从13.6mmol/L 降至10.5mmol/L,均较前明显下降。守方随症加减,继续调理2月余,患者诸症消,血糖水平稳定在合理范围。
我的思路:在中医中,玉泉丸治疗消渴病的经典方剂。女性多肾阴不足、肺燥津伤,男性常见气虚不固、肾精失藏。本案抓住气阴两虚病机,补气固肾与养阴生津并用,效果较好。临床需随症加减,如气虚重加黄芪,阴虚甚加生地。
文中药方,需经中医师辨证调整,不可自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