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脚黑(糖尿病脚黑了不截肢能活多久)
糖尿病不可怕,就怕并发症!足部出现5个症状,当心糖尿病足
糖尿病这仨字,听着挺吓人,像个不速之客,一来就不走,还老爱“带朋友”来串门儿。高血压、肾病、视网膜病变,甚至还有个叫“糖尿病足”的——这哥们儿可不简单,轻则溃烂,重了就得截肢。你要说糖尿病本身难缠,更闹心的,是它的并发症。尤其是那双脚,一不小心就成了“重灾区”。
今天咱们就聊聊,糖尿病最常见、最危险、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老毛病”——糖尿病足。别小看脚底起个泡、脚趾有点麻,这些“小信号”背后,可能藏着大麻烦。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洗完澡一看,脚趾头发白发软,像泡过水的馒头;走路走多了,脚底冒水泡,破了还不容易好;甚至晚上睡觉时脚麻得像踩了个电门一样。你以为是鞋穿得紧?可问题是,每天换鞋,麻还是麻,疼还是疼。
这些现象,可能就是糖尿病足的“前奏”。别等到脚趾变黑、发臭了才慌了神,那时候,不是换药就能解决的事,可能连脚都得“请假”离岗。
糖尿病足不是脚的问题,是全身“神经”在罢工先得讲明白,糖尿病足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以为它只是脚上长点疮?错!它是糖尿病对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双重伤害的结果。
血糖高啊,就像水管子里灌了糖浆,流着流着,不光堵得慌,还把血管壁给腐蚀了。血管一出问题,供血就成了问题。营养送不到,垃圾清不走,脚部组织自然就“营养不良”了。
神经更惨,尤其是周围神经,像脚底、脚趾这些地方的神经,最容易“断线”。一开始是麻木,后来是疼痛,再后来连疼都不疼了——因为已经没知觉了。
糖尿病足的“真面目”,是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一旦伤口出现,就像在沙漠里种花——再浇多少水,也难开出一朵花来。
脚上的5个小信号,别装看不见有的人脚疼,也不当回事,觉得“老毛病”;有的人脚麻,还挺开心,说“这样走路都轻飘飘的”。这些现象背后,藏着糖尿病足的“预警”。
第一,脚麻、脚冷。不是冬天冻的,而是血流不畅。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脚像泡在冰水里,这不是正常,是血管在“罢工”。
第二,脚底起泡或溃疡。穿双新鞋磨出泡,你以为没事?可糖尿病人的皮肤恢复慢,细菌一来,就容易感染。一个小泡,能发展成一个“大坑”。
第三,脚趾变形或变色。有些人的脚趾乌青发黑,像被墨汁染了,其实是组织坏死的前兆。
第四,脚部无汗,皮肤干裂。神经损伤后,汗腺不工作了,皮肤又干又硬,有时候一裂就是一道深沟。
第五,走路时脚疼,休息后缓解。这叫“间歇性跛行”,是典型的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别再怪鞋底薄,是血管出事了。
人们最常犯的错,是“忍一忍就过去了”咱中国人讲究忍,尤其是老年人,疼得龇牙咧嘴了,还说“没事,老毛病”。可糖尿病这回事,最怕的就是“忍”。
你忍着不吃药,血糖就悄悄升高;你忍着不看医生,伤口就偷偷恶化。糖尿病足往往就是这么“忍”出来的。
根据中华医学会的数据显示,约有25%的糖尿病人一生中会出现足部并发症,其中超过一半发展为慢性溃疡,甚至截肢。
你说这不是拿脚开玩笑吗?
说个真实的例子,别等成了“教训”我有个老病号,张大爷,70岁,糖尿病史十来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行,可就是脚底总觉得痒,后来起了个小泡。他说“抹点碘酒就好了”,结果三天后脚背红肿,七天后脚趾发黑,医院一看,坏死了。那一刀下去,脚趾没了。
张大爷躺在病床上叹气:“当初早点来就好了。”这不是道听途说,是血淋淋的现实。
吃出来的病,也能吃回去一半糖尿病足的预防,说到底,得从控制血糖下手。很多人问:“是不是吃点药就能好?”药是要吃,但光靠药不成。饮食、运动、足部护理,一个都不能落下。
吃饭这事儿,讲究的是“稳”。稳住血糖,不是饿肚子,而是吃得巧。饭要吃,但别吃得像过年。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杂粮饭、绿叶蔬菜。它们像个“糖缓冲器”,能让血糖上得慢下来。
别迷信“水果不能吃”的谣言。真正的问题是吃得不对。西瓜、荔枝这种高糖水果要少吃,但像苹果、柚子、猕猴桃,适量吃点儿,反而有好处。
护脚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细致你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的脚。每天晚上洗脚别凑合,水温别超过40度,别拿脚试温,拿手。洗完抹点凡士林,别让脚变成“戈壁滩”。
袜子要穿棉的,鞋子要软底的,别图新鲜买尖头皮鞋。每天看看脚,有没有红的、肿的、破的、黑的,这比看天气预报还重要。
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去医院做个“足部筛查”。现在不少医院都有糖尿病足门诊,用专门的仪器测神经反应和足底压力,防病比治病强一百倍。
冷知识时间:糖尿病足不是“老年人专属”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足是“年纪大了才会有”的事。其实不然。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子刊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足患者中,40岁以下人群比例逐年增加。这跟生活方式、肥胖、久坐等因素有关。
现在年轻人,白天一坐一整天,晚上还要喝奶茶、吃烧烤,这血糖一高,神经血管损伤可不是看身份证的。
很多人只在生病时才去医院,医生更希望你在“还没事”之前就来。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做一次足部检查,尤其是病史超过5年的朋友,足部并发症的风险直线上升。
你可以把医生当成“健康教练”,不是只负责“抢救”,更是帮你“预防”。别等到脚肿、脚黑,才抱着脚哭。
脚是“命根子”,别拿它当消耗品糖尿病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可你要是认真对待它,它也不会来找你麻烦。别让“走不了路”成为你老年生活的底色。
糖尿病不可怕,就怕把并发症当小事。脚上这五个小信号,既是预警,也是机会。抓住了,脚保住了,人也自在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刘建平,王国强,陈文涛.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3,17(5):812-816.
[3]黄建明,徐伟,李忠伟.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3):287-29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足的最后预警!下肢5个异常信号,别等后悔才重视!
每年夏天,急诊室里有个现象总是让医生唏嘘。天一冷,穿拖鞋、走在地板上的不是年轻人,而是一群本该穿厚袜子的老年人。他们说脚不冷,一点都不麻,但一脱鞋,脚趾已经黑了,甚至还有渗液的味道。真正“冷”的不是天气,是身体的神经已经“不报警”了。
糖尿病足,不是一下子就烂掉的,而是从一个小疙瘩、一块硬皮,甚至是一点点麻木开始的。很多人觉得脚有点不舒服,无非就是走多了、累了,甚至有人以为是鞋子不合脚,结果一拖再拖,等到发现是糖尿病足时,往往已经到了“截肢边缘”。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约有8%的人会发展成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患者中,超过四分之一最终需要截肢。
这不是危言耸听。糖尿病患者的脚,一旦失去警觉性,哪怕一颗小石子磨破了皮,都可能成为引发感染、坏疽、甚至截肢的“导火索”。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最怕的是血糖高,其实更可怕的是血糖高背后的“沉默损伤”。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司机,脚底起了个鸡眼,一开始不痛不痒,也没放在心上。后来走路有点别扭,以为是鞋子问题,就换了几双鞋试试。等到脚底开始发黑、流脓,才慌了神。送到医院时,脚趾已经坏死,医生只能保住小腿,截掉脚掌。他说自己每天都测血糖,控制得不错,却没想到脚出了问题。可惜了,早两周来,可能还能保住整只脚。
糖尿病足的“前兆”,从来不是一下子的剧痛,而是悄无声息的麻木、凉感、颜色变化。医生常说,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痛”,而是“不痛”。因为那代表神经已经被“糖”冲坏了,身体自我保护的机制失灵了。
下肢的这五个异常信号,往往是糖尿病足的“最后提醒”:
第一种,是脚底皮肤变薄、干裂、有鳞屑。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冬天皮肤干,其实这是因自主神经受损,汗腺功能紊乱,导致局部无法正常出汗,皮肤失去保护层。再加上血液循环差,伤口愈合慢,一旦破皮就容易感染。
第二种,是脚趾或脚面发凉,甚至用热水泡也热不过来。这不是普通的“冻脚”,而是微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当血液运送不到脚趾,组织就像“断粮”的庄稼,慢慢枯萎坏死。
第三种,是脚底、脚背发麻,伴随蚂蚁爬或针刺感。这正是外周神经出现损伤的常见表现。很多人说“睡一觉就好了”,但实际上,这类神经,病变是不可逆的,只能延缓,不能逆转。
第四种,是走路时小腿疼、需停下来休息一下才缓解。这叫“间歇性跛行”,说明动脉供血已经出现问题。就像水管堵了,水流越来越小,脚部组织得不到足够氧气,走几步就“抗议”了。
第五种,是脚趾颜色发黑,尤其是边缘开始变暗。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信号之一,意味着组织坏死已经发生。一旦出现这个信号,离截肢可能只剩一步之遥。
但问题是,这些信号大多数人都不当回事,甚至连家人也没有警觉。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要控制住血糖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潜水”的并发症,才是最致命的杀手”。
糖尿病足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它是“慢性爆雷”。你不知道哪天它会炸,但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曾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患者的五年死亡率高达50%,比很多癌症还要高。而这些病人,很多原本只差一个“抬脚看看”的习惯。
医生之间流传一句话:“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自己不当回事。”有患者天天测空腹血糖,却从不检查脚底;每天吃降糖药,却不肯戒烟;懂得怎么吃,却懒得动。
久坐、不动、吃得油腻、爱抽烟、不爱喝水——这些生活方式,不只是让血糖升高,更是一步步把血管推向堵塞,神经推向衰败。脚作为最远离心脏的部位,是全身血供最弱的地方,一旦出问题,最先“沦陷”的就是它。
有些人脚已经出了问题,却用热水泡脚、用刀片刮茧,结果感染一发不可收拾。糖尿病人的脚不能随便泡,尤其是神经,病变的脚,温度感知下降,容易被烫伤而不自知。曾有患者泡脚时水温太高,结果烫出了水泡,后来发展成深部感染,最终截肢。
脚的问题,往往是全身病变的“窗口”。一双脚的状态,藏着心脏、肾脏、神经和微血管的健康密码。糖尿病足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更不是“走走就好了”的小毛病。它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并发症,是身体发出的最后预警信号。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亲人患有糖尿病,记住:每天检查自己的脚,比每天测血糖还重要。最简单的检查方式,就是自己每天洗脚时摸一摸、看一看,有没有颜色变化、肿胀、破皮、异味、温度异常。
脚底有伤口时,千万别随便涂药或贴膏药,更不能把它当“鸡眼”“水泡”随便处理。最好尽早去医院的糖尿病足专科或伤口管理门诊就诊,避免小问题拖成大灾难。
让人最心疼的,是那些明明可以避免的悲剧。只要早点重视,很多糖尿病足其实可以不发生。只要早点行动,很多坏死其实可以不扩散。
脚,是糖尿病人最后的“战场”。一旦失守,意味着全身都有崩溃的风险。保护脚,不是琐碎的事,而是糖尿病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
医生不是在恐吓,而是在提醒。提醒那些还“走得动”的人,不要等到“走不了”了才后悔。糖尿病不是简单的高血糖,而是一场全身血管的“慢性战争”,而你的脚,往往是最先被“偷袭”的地方。
别再忽略脚的小问题了。每一个不起眼的裂口、每一处轻微的麻木,都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的信号。请你认认真真地对待它,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的是脚底的健康。糖尿病足的警钟,已经响起。别等到不能走路,才想起曾经忽视的那一点点凉意与麻木。
真正的健康,从脚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2): 721-74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报告[R]. 2024.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糖尿病足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23, 61(11): 987-995.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脚上的这6个信号,或是糖尿病足的“敲门砖”,若出现,及时就医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而在这庞大的人群中,有一类并发症格外凶险、隐蔽,却又常被忽视——糖尿病足。
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每日血糖数字上,却常常忽略了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异常信号。实际上,双脚的变化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早、也最危险的表现之一。脚部若出现麻木、刺痛、破皮不愈等情况,可能提示神经或血管已经受损。若不及时处理,轻则引发感染、形成溃疡,重则发展为坏疽甚至截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3)》统计,我国糖尿病足年截肢率高达8%~10%,而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可以将这一比例大大降低。
所以,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必须清楚认识:脚上的一些信号,可能就是糖尿病足的“敲门砖”。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一个不容小觑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和(或)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足部组织出现感染、溃疡,甚至坏疽的一种综合征。
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糖尿病“拖出来”的结果,往往发生在患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 神经病变:足部感觉迟钝,不能察觉伤口、热源或压力;
- 血管病变: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足部供血不足;
- 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导致白细胞功能异常,抗感染能力下降;
- 伤口难愈合:即便是轻微破损,因高血糖影响组织修复,也可能发展为严重感染。
1. 脚趾、脚背颜色异常(苍白、暗红或发黑)
- 这是由于末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
- 如果出现发黑或变紫,很可能已经是组织缺血坏死的早期表现;
- 有些患者以为是“冻脚”“淤血”,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建议:一旦发现脚色异常,尤其是不对称性变色,立即就医评估动脉血流情况(如踝肱指数 ABI 检查)。
2. 脚部麻木、刺痛、烧灼感
- 属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
- 多为对称性分布,从脚趾开始向小腿逐渐上行;
- 有时还会出现“穿袜子样麻木”“虫爬感”等怪异感觉。
提示:这是糖尿病足前期信号,说明神经已经出现损伤。
3. 脚底、脚趾出现不明原因的伤口或溃疡
- 最初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皮、水泡或脚垫破裂;
- 因为神经感觉减退,很多患者不痛不痒,不当回事;
- 但由于供血差、感染严重,常发展为深部溃疡甚至骨髓炎。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小伤口发展为严重感染的时间,仅需4~7天。
4. 指甲变形、足部皮肤干裂或脱屑
-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皮肤代谢障碍,使角质层增厚、干裂;
- 指甲可能出现增厚、嵌甲、颜色变暗,甚至继发真菌感染;
- 皮肤轻微裂口就是细菌入侵的通道,发展成糖尿病足的风险大幅上升。
5. 脚部温度异常(发凉或发热)
- 发凉:提示足部血液供应减少;
- 发热:常见于感染、炎症活跃期;
- 若足部局部肿胀发热伴红斑,须警惕蜂窝织炎、深部感染甚至脓肿形成。
6. 行走困难,间歇性跛行
- 即走一段路脚痛、休息后缓解,再走又痛;
- 说明下肢动脉狭窄明显,血流无法维持活动需要;
- 是判断是否存在严重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临床信号。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专家共识,糖尿病足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分级
表现
临床意义
0级
神经病变、无破溃
潜在危险期,宜加强足部护理
1级
表浅溃疡
伤口仅限皮肤层,及时处理可逆
2级
深部溃疡
伤口累及肌肉、骨骼,感染风险高
3级
深部感染或骨髓炎
需住院治疗,常合并全身反应
4级
局部坏疽
脚趾黑变、缺血坏死
5级
广泛坏疽
必须手术处理或截肢
⛔很多患者在0~1级时未能重视,导致发展到3级以上,治疗难度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四、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这几类人群需格外警惕糖尿病伴随以下这些情况,要警惕:
- 糖尿病病程 ≥ 5年;
- 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7.0mmol/L、HbA1c>7%;
- 已明确存在神经病变或下肢动脉硬化;
- 有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 有足部畸形、嵌甲、鸡眼或长期穿不合脚鞋者;
- 有糖尿病足病史或截肢史的患者;
- 肾功能异常(如糖尿病肾病)者。
1. 血糖管理为基础
- 严格控制血糖波动,保持HbA1c<7%;
- 避免高血糖引发神经和血管持续损伤;
- 有条件者建议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
2. 每天检查双脚
- 查看脚趾、脚底、脚背是否有红肿、裂口、水泡;
- 可借助镜子或家人协助观察足底;
- 一旦发现破皮、渗液,应暂停行走并及时处理。
3. 穿对鞋袜,保护足部
- 穿软底、宽头、无缝内衬的鞋子;
- 尽量选择棉质吸汗袜,每天更换,避免穿硬底凉鞋或赤脚;
- 不要热水泡脚,防止烫伤后难愈。
4. 每年做一次足部检查
- 包括踝肱指数(ABI)、足底感觉检测(如10g尼龙丝);
- 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5. 一旦出现伤口,及时专业处理
- 切忌自行涂抹碘酒、红药水或偏方;
- 不要自行挤压伤口或拔除嵌甲;
- 感染处理遵循“清创 抗菌 减压”三原则,由专业医生评估并处理。
糖尿病足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年血糖失控下,神经、血管、免疫系统多重受损的结果。
双脚的变化,往往比血糖更能提示身体状况。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有家人正在与糖尿病共处,请牢记:
脚麻、脚凉、溃疡、颜色变、疼痛、皮肤破损……这些都不能忽视!
早发现,早干预,很多糖尿病足是可以避免进展甚至完全逆转的。
愿每位糖友都能守住双脚,守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