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ii型(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医者地图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有救?记住3个方法,糖尿病慢慢就好,建议多看看

你知道吗?糖尿病,它并不是“甜蜜的负担”,它是“苦到骨子里”的麻烦。可偏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和它“同居”,而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了。

先给你放个“炸弹”: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9%,换句话说,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友。

更吓人的是,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数据。

但今天,我们不吓人,我们讲希望。糖尿病,确实是个慢性病,而且终身性,没错。但“无解”?不一定。记住3个方法,糖尿病是可以慢慢变好的。

不是治愈——是控制好、过得好、活得久、少并发症、少吃药,甚至有机会减药、停药。

下面,我们就来掰开揉碎地讲清楚,到底是哪3个方法,能让你在糖尿病这条路上,不至于走得那么辛苦。

第一招:吃对饭,比吃药还重要

先别急着翻菜单,咱们不是教你吃什么“灵丹妙药”,而是要从你每天三顿饭里,把血糖稳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了就得吃“鸟食”,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啃青菜。错!这种过度节食和盲目忌口,反而会造成营养不良、低血糖,甚至加重胰岛素抵抗

关键是吃得稳、少、杂、慢

:血糖最怕“过山车”,所以我们要控制碳水的释放速度。怎么控制?主食别光吃白米饭,换成粗粮掺细粮,比如燕麦、糙米、玉米渣,都是好帮手。

:控制总热量,尤其是碳水。别一口气吃三碗饭,换成一碗饭加一盘菜,效果立竿见影。

:别总盯着米面,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都要有。一顿饭里,最好有三种颜色的蔬菜,一个蛋白质来源,一种主食。

:吃得慢一点,咀嚼多一点,血糖升得也慢。这个简单的动作,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厉害。

再提醒一句,水果不是完全不能吃,关键是控制时间和量。饭后两小时吃,选低糖高纤维的,比如苹果、梨、小番茄,别碰葡萄、榴莲、香蕉那些“糖王”。

第二招:让身体“动起来”,是免费的降糖药

讲真,糖尿病最怕“懒”。不管你吃得多科学,如果每天坐着不动——血糖照样高。

你要记住这个公式:运动=开门放胰岛素

什么意思?你身体的细胞就像一扇门,有锁(胰岛素受体),糖想进去得靠钥匙(胰岛素)。但糖尿病的人,钥匙变钝了,门打不开。

运动这时候就像是“踹门”的工具,让糖能进去被利用,不剩在血液里惹事。

每天动一动,血糖就能降一降。关键是怎么动。

饭后走路最管用。吃完饭坐着,是糖友大忌。建议饭后15分钟开始,走30分钟,不求快,但要稳。你会发现,这30分钟,能抵得上你半颗降糖药

力量训练也别忽视。有研究发现,肌肉越多,胰岛素敏感性越强。哪怕你年纪大了,简单的哑铃、弹力带、靠墙深蹲,每周练两三次,也能让血糖更听话。

更重要一点,坚持比强度重要。别想着今天猛跑5公里,明天就瘫着不动。每天动一动,才是正道。

第三招:情绪睡眠,决定血糖的“天花板”

你可能没想到吧,情绪和睡眠,才是血糖控制里最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吃得好、动得多,血糖却还是高,查来查去没毛病——最后发现,是长期焦虑、失眠、烦躁在搞事。

为什么?因为情绪差的时候,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上升,它们会直接让血糖升高。再加上失眠、熬夜,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波动更厉害。

糖友一定要学会“心宽一点,睡稳一点”。

别小看这点,哪怕你每天多睡1小时,情绪稳定一点,血糖波动就能减少20%以上。

怎么调?这里有几个实用小技巧:

白天晒太阳,晚上别刷手机。阳光能调节生物钟,促进褪黑素分泌,让你晚上更容易入睡。

学会“松弛感”训练。比如深呼吸、冥想、泡脚、写日记……这些看似鸡肋的小事,其实能帮你调节神经系统,减压降糖。

最重要的,是别一个人扛。糖尿病不是你一个人的“秘密”,亲人朋友的支持,是你最大的降糖“外挂”。

那到底有救没?

很多人问:“医生,我是不是一辈子都躲不过血糖仪了?”

我说:“你以为我喜欢扎手指啊?我也怕疼。但我更怕中风、失明、肾衰竭。”

糖尿病不是要你的命,是要你“慢慢地折腾”。但只要你吃得对、动得勤、心态稳,它也拿你没办法。

我见过太多病人,从刚查出糖尿病那天开始,每天一脸灰暗,觉得人生完了。但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他们早起遛弯、笑着下厨、血糖一查稳得像表格。

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是“生活方式综合征”,用生活方式来对抗它,是最靠谱的办法。

这三招,坚持下去,不求立竿见影,但你会慢慢发现,血糖变稳了,药吃少了,人也精神了。

最后的忠告是:别等血糖高了才慌,别等并发症来了才改。从今天开始,就有救。

你有什么控糖经验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控糖不控生活”!糖尿病,不怕,就怕不改。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血糖疫苗正式启用了?一年只需注射2次,哪些人可以打呢?

早上去菜市场买个豆腐,碰见熟人寒暄两句,总少不了一句:“哎呀,这糖越来越难控了。”一个馒头也要掰着吃,一口饭都要看表算时间。

血糖这事儿,说轻不轻,说重不重,可它就像个不请自来的邻居,悄悄住进了无数中老年人的生活里,还赖着不走。

最近听说个新鲜事儿,有种叫“血糖疫苗”的东西,开始在一些地方试点使用了,一年只打两针,听起来像是把血糖这点事儿给“解决”了?不少人心里就开始打鼓:这东西靠谱吗?是不是人人都能打?打了以后是不是从此不用管饮食了?

今天咱就围绕这个话题,来唠唠血糖疫苗背后的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谁适合,谁不适合,生活上又该怎么配合,别让希望变成误区。

先说说这个“血糖疫苗”的来头。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疫苗,跟我们小时候打的卡介苗、乙肝疫苗还不太一样。

它是通过调节肠道激素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帮助身体更好地维持血糖平衡。说白了,它是“模仿身体自我调节机制”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误以为是打了就不需要控制饮食了,这是个大误区

这类产品的研究其实已经有些年头了,最近刚刚在国外部分地区批准使用,一年两针,听起来确实很省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所有人。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高风险人群,比如血糖容易波动的人,或者有长期代谢紊乱倾向的人。

并不是谁想打都能打,尤其是一些身体基础条件不明的朋友,贸然跟风并不合适

很多人一听“疫苗”两个字,就以为能“一劳永逸”,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偏差

这种疫苗需要结合饮食管理、运动习惯等多方面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它更像是一种辅助工具,不是“主力选手”。

如果日常生活中该吃吃、该躺躺,那再先进的科技也救不了。

还有一点这类疫苗虽然注射频率少,但体内作用的时间很长,这就要求身体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本身肝肾功能不太好,或者有多种慢性基础问题的人,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评估

不能因为听说“一年两针”就觉得简单方便,反而忽略了背后的医学风险。

从生活角度来看,血糖的管理本质上其实就是对代谢系统的管理。

咱们身体这台机器,血糖只是一个“仪表盘”,真正的发动机在于胰岛素敏感性。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最好方法,其实是——规律运动

哪怕每天散步30分钟,也比坐着不动强多了。

再说饮食问题,网上流行很多“控糖食谱”,但其实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版。

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结构代谢速率都不一样。有人吃红薯血糖不涨,有人一口玉米就飙升。

盲从所谓“低GI食物清单”也可能出错,真正靠谱的做法是观察自己吃完后的身体反应,定期监测。

那打不打血糖疫苗的人,生活方式差别大吗?其实并不会特别不同。无论你打不打,均衡饮食、控制体重、规律作息,这些健康习惯是必须的。

打了针不代表你就“升级防护罩”了,很多人打完以后反而放松警惕,这是管理上的大忌

很多朋友还关心一个问题:这类疫苗会不会有副作用?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常见的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短期的食欲下降,这是因为它调节了肠道激素反应,很多人一时适应不了。

但这类反应一般是可逆的,不过也提示我们: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谨慎

说到底,科技的发展当然是好事。像这种“血糖疫苗”,它的出现说明我们对代谢健康的理解正在不断进步。

但任何科技手段都不能替代生活习惯的长期积累。就像盖房子一样,打地基永远比装饰更重要。

疫苗是装饰,饮食运动才是地基。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心理状态

很多人一旦被判“高风险”,就陷入焦虑,甚至影响睡眠。这种长期的压力,其实本身就会影响血糖水平。

别以为焦虑和血糖没关系,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升高时,身体可能会释放更多葡萄糖,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控制饮食还血糖不稳的人,其实是“情绪波动”在作祟。

说到这里,再提醒一句:目前这类疫苗在国内还处于研究观察阶段,并没有全面普及。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某个渠道看到有人大肆宣传、甚至提供注射服务,务必提高警惕

健康这事儿不能靠“抢先一步”,要靠“走得稳”。

从社会层面看,血糖疫苗的出现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太依赖医疗手段了?技术再先进,也解决不了生活方式病的根源。

真正的健康,不是靠一针实现的,而是靠我们每天的选择一点点积累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朴实的道理:好身体是管出来的,不是花出来的。哪怕将来这类疫苗变得更加普及、更加安全,生活方式管理依然不会退场。

它永远是健康这场马拉松里的“第一棒”。

总结一句话:血糖疫苗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体现,但它不是“万能钥匙”。我们不能指望靠这一针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因此放弃对生活方式的管理。

保持警觉、科学评估、理性看待,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态度。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

T2DM患者的健康状态依年龄、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用药及体力活动习惯等而存在较大差异。运动前应根据既往运动习惯、CVD风险及目标运动强度等决定评估内容。通常包括运动前的医学评估、运动风险评估及运动能力评估。

T2DM患者的运动治疗应遵循合理的运动处方。理想的运动处方或运动训练计划应该是在运动者的健康状况、功能能力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他们对健康和体适能的要求。T2DM患者的运动处方应包含以下几个类别的运动计划,即有氧、抗阻、柔韧性和平衡练习。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骨骼肌的血流分布逐渐增加。安静状态下骨骼肌血流分布占全血量的20%,而中等强度或较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分布会增加至70%~80%。运动过程中血流的重新分布是影响运动时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运动时的能量消耗、降糖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个体的胰岛功能共同影响运动相关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运动后低血压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及降压药物的种类密切相关。应以个体为中心,基于运动处方各要素及药物特性综合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餐后运动通过降低餐后血糖峰值,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此外,无论何种运动强度或类型,餐后更多的能量消耗均能降低血糖,持续较长时间(≥45 min)的各种运动都有同样的获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的疾病,需要良好的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来优化血糖控制和改善健康结局。体力活动/运动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关键行为,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优化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