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鹿茸.对糖尿病(鹿茸适合糖尿病人吃吗)

中医高鲁东 0
文章目录:

2味特别的药材,糖尿病人每天嚼着吃,1个清胃火,1个补肝肾

糖尿病人在日常保养当中,并不一定要用红参、鹿茸这种大补的药材,毕竟这种药材普遍燥热,而且过于滋补的药材往往也偏滋腻,所以虽然看似大补,实际并不具有普适性,如果糖尿病人本身就阴虚燥热,再去用这种大补的药材的话,反而会导致不适症状更加严重。那么今天呢,我想分享两味药材,这两味药材呢,都是糖尿病人比较不错的养生药材,而且可以嚼着吃。

第一味药材就是石斛。石斛是中医眼里的“仙草”,它最突出的好处就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能清掉糖尿病人脾胃的积热,还能生津,所以石斛它其实是一个能够改善口干口渴、口臭、多食易饥等不适症状的药材。石斛除了可以煮水喝,还能嚼吃,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阴虚燥热、总感觉口干口渴、吃得多饿得快的糖尿病人,每天早上起床之后,可以嚼两三个铁皮石斛,最后把嚼碎的渣吐出来即可。

第二味药材就是枸杞。枸杞虽然是特别日常的药材,但很多糖尿病人呢,对于枸杞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补肾上,或者煲汤、泡水的时候加点,但实际上,枸杞是糖尿病人的一味良药。中医认为枸杞“补益肝肾,滋阴明目”,在治疗上,枸杞常跟熟地黄、山茱萸等药材合用,补肝肾之阴,改善糖尿病人腰腿酸疼、目赤肿痛、身体乏力等问题,糖尿病肾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多种并发症都常用到它。

枸杞除了可以煮水,还能干嚼,干嚼法早在《外科全书》中就有介绍。糖尿病人可以在睡前干嚼几粒枸杞,补养肝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夜间口渴的问题,如果糖尿病人平常身体疲劳、腰腿酸软、精力不足、爱盗汗,平常也可以嚼几粒枸杞,帮助补肾固精。

石斛和枸杞虽然好处非常多,但毕竟是中药材,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糖尿病人呢,还是要在中医的指导下用药,自己不能乱用药,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冬季糖尿病易加重 中医专家提醒禁温补燥热品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记者孙愫 通讯员史爱华、杨超)冬季寒冷干燥,容易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困扰,唐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主任张英来提醒,冬季是糖尿病病情最易加重和并发症多发的季节,所以在寒冬时节,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做好自我保健,禁温补、燥热之品,确保平安过冬。

据介绍,人体对气温下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如果气温骤降,一般来说,日平均气温比前一天下降7℃或以上,最高气温又在5℃以下,人们往往不适应这种天气变化。寒冷空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之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容易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不良生理反应。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防寒,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寒能力。糖尿病患者冬季不宜起得太早外出锻炼,应选择在早饭后、太阳出来后再锻炼,这样可以避免晨起太早,气温很低及空腹锻炼诱发低血糖的风险。

寒冷冬季,人们的食欲旺盛,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面对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对需要饮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节制尤为重要。冬季天气寒冷,阴盛阳衰,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喝鸡汤、排骨汤,能助阳,且鸡汤、排骨汤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可溶性高,易于吸收,可以增强抵抗力;可多食用豆制品、乳制品、新鲜的蔬菜以满足机体的需求;膳食纤维必不可少,因为纤维素在肠道内遇水后体积会膨胀30至100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有益健康。中医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此要禁温补、燥热之品,如鹿茸、阿胶、红参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容易皮肤瘙痒,注意洗澡水温度不宜过高,水温控制在40℃左右,且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使用弱碱性或中性香皂、沐浴露等,洗澡后适当使用润肤乳,以防皮肤瘙痒。

老中医治疗糖尿病,为何偏选这2味最普通的中药,究竟有何奇效?

本文206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难治,难在管住嘴,更难在稳住血糖。可偏偏有些老中医,不开贵药,不走捷径,却用两味“寻常草”,让人血糖渐稳、症状减轻,连不少西医都忍不住侧目。

这两味药,不是天山雪莲,也不是人参鹿茸,而是厨房旁边就能种的——黄连和山药。它们为何能在糖尿病治疗中被老中医反复使用?真的是“老一套”的偏方,还是另有科学根据?

糖尿病的本质是“内热”与“虚损”的双重夹击。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无法被正常利用。但中医则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证”,多因阴虚内热,脾胃失调所致。

阴虚,就是身体的“水分和滋润”不够,内热,就是体内像烧锅炉一样在冒火。简单点说:身体缺水又着火,糖尿病就来了。

黄连,清热燥湿,直击糖尿病的“火”。黄连这个药,苦得“齁人”,却是中医清热解毒的一把好手。它苦寒入心、胃、大肠经,尤其擅长泻火、燥湿、解毒,对“火毒攻心”、口干多饮、舌红苔黄等典型的糖尿病初期表现极为针对。

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黄连中所含的小檗碱(Berberine)具备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它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肠道菌群,甚至有研究发现其与二甲双胍在控糖机制上有相似之处。

2023年发表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黄连提取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12周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0.9%,且不良反应少。

但黄连只是“灭火器”,不能补水。单靠黄连清热,虽能短期内缓解症状,但若体质虚弱的人长期使用,反而容易“寒上加寒”。所以,老中医并不会单用黄连,他们会搭配另一味药——山药

山药,健脾养胃,是糖尿病的“加湿器”。中医有句话叫“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而糖尿病之“虚”,多起于脾。山药,味甘性平,既不寒也不热,入脾肺肾三经,正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首选。

山药能帮助提升“气化功能”,简单理解,就是让你吃进去的糖被更合理地“处理”掉,而不是直接堆在血液里变成高血糖。

现代研究也发现,山药所含的黏多糖和皂苷成分,有一定的调节血糖、延缓糖类吸收的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连续30天服用山药提取物的小鼠,其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一个“清”,一个“补”,正好互为调和。黄连清热,山药健脾,这一清一补,恰好切中糖尿病“虚火夹杂”的核心。老中医讲究的就是这个“中和”:既不能让火烧得太猛,也不能让水浇得太狠,平衡才是王道。

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老中医即使面对现代糖尿病患者,仍坚持使用这两味中药——不是死抱传统,而是因为原理始终如一。

当然,这两味药不是“万灵丹”。糖尿病的发生,跟遗传、饮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药调理虽好,但不能脱离整体生活干预。比如,高油高糖饮食、久坐不动、作息紊乱,这些都是“助火之柴”,吃再多黄连也白搭。

而且,黄连性寒,体质虚寒的人慎用;山药虽好,糖尿病晚期肾病患者则需控制蛋白质摄入,山药也不能无限量地“进补”。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剂量和配伍,不能乱来。很多人看到“黄连 山药”好,就自己煎水喝、泡酒喝,甚至混成粉末天天吃。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黄连过量容易导致腹泻、食欲差,山药不当加工甚至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必须根据个体体质、病程阶段、症状表现来决定剂量和组合。比如,初期偏热者黄连为主,后期气虚者则山药为主,不能一刀切。

那为何现代医学不直接大力推广这两味药?原因也很现实。首先,中药多为复方使用,单味药物难以标准化。其次,药理机制复杂,不易被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所验证。而现代医学重证据、不重经验,这两者难以对接。

不过,已有越来越多研究开始用现代方法验证这些传统用药的效果。例如,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一项系统综述指出,含黄连类中成药在改善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控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其实,东西方医学并不对立,而是互补。老中医之所以偏爱这两味中药,并非迷信,而是因为它们确实在特定人群、特定体质中,体现出长期使用积累下来的疗效。而现代医学,则更擅长急性期干预和机制研究。

两者结合,才是糖尿病管理的真正出路。所以,如果你家有老人常年服用黄连和山药,不妨别急着劝他们停下来,而应带他们到正规中医院做个辨证分型。也别把这两味药当“秘方”神药,它们不是“治愈糖尿病”的利器,而是“调理慢病体质”的工具。用得对,是药;用错了,是累赘。

结语: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从不是靠一种药就能逆转的病。老中医的智慧不在于药有多神奇,而在于他们能“看清病人”,而不是只看病名。真正的奇效,从来都不是药材,而是精准和耐心。

资料来源:

①.王平, 陈立新. 黄连中小檗碱降糖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12): 5856-5860. 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3.12.002.

②.刘洋, 常宏伟. 山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进展[J]. 中成药, 2021, 43(9): 2201-2204. DOI:10.3969/j.issn.1001-1528.2021.0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