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肾病 早期(糖尿病肾病早餐食谱)

肾病学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肾病早期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些特定的体征和症状。以下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

1.微量白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且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肾脏过滤血液时不会让蛋白质通过。但在糖尿病肾病初期,小量的白蛋白(一种蛋白质)会开始出现在尿液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微量白蛋白尿。

2. 轻度水肿:一些患者可能会注意到眼睑或脚踝部位出现轻微的肿胀,这通常是由于体内液体积聚造成的。

3. 血压升高: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导致血压上升,这是因为受损的肾脏无法有效地调节体内的钠和水分平衡。

4. 夜尿增多:部分患者可能会经历夜间排尿次数增加的现象。

5. 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倦、食欲减退等,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健康问题的表现,并不专门指向糖尿病肾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许多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尤为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监测尿中的白蛋白水平以及肾功能(如血清肌酐浓度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措施。

一旦诊断出糖尿病肾病,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延缓疾病的进展,保护肾脏功能。如果你怀疑自己有上述症状或担心自己的肾脏健康,请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滕福斌:糖尿病肾病前期预防与病情延缓实用指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悄无声息,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增。中医在糖尿病肾病的前期预防和延缓病情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调理体质、疏通经络、改善代谢,能为肾脏筑起 “防护墙”。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肾病:根源在 “脾肾亏虚,瘀浊内停”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肾病属 “消渴病肾病” 范畴,其发生与糖尿病(消渴病)久病不愈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就像 “温水煮青蛙”,最初损伤的是脾胃和肾脏:

  • 脾失运化:脾胃是 “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高血糖会耗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转化,反而变成 “湿浊” 在体内堆积,加重肾脏负担。
  • 肾失封藏:肾为 “先天之本”,负责过滤体内代谢废物。消渴病久则肾阴亏虚,就像 “过滤器” 逐渐老化,无法锁住精微物质,蛋白质等营养随尿液流失,形成蛋白尿,这也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 瘀血阻络:高血糖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肾络,就像肾脏的 “微血管通道” 被堵塞,进一步加重肾损伤,形成 “虚→瘀→损” 的恶性循环。
前期预防:中医 “未病先防”,护住肾脏 “防线”

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 “早”,前期预防需从调理体质、改善生活习惯入手,切断损伤肾脏的源头。

1、饮食调理:健脾补肾,少甜少咸控 “湿浊”

中医认为 “病从口入”,糖尿病肾病的预防首先要管好饮食:

  • 健脾食材常吃:脾功能弱的人可多吃山药、莲子、芡实、小米等健脾食物,山药可煮粥或炒菜,莲子能煲汤,这些食材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减少湿浊生成。
  • 补肾食材适量吃:黑芝麻、枸杞、核桃等有补肾作用,每天吃一小把枸杞或用黑芝麻打豆浆,能滋养肾阴。
  • 忌口“伤肾”食物:高糖食物会加重消渴,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辛辣、油腻食物易生湿热,需尽量避免。烹饪时少用酱油、味精,多用天然香料如葱、姜、蒜调味。

2、穴位按摩:按对穴位,通经络护肾脏

通过按摩穴位可调节脾肾功能,疏通肾络,每天坚持 5-10 分钟,简单有效:

  • 足三里穴(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健脾第一要穴,用拇指按揉至酸胀,能增强脾胃运化,减少湿浊堆积。
  •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补肾要穴,用食指或拇指轻轻按揉,滋养肾阴,改善肾脏功能。
  • 三阴交穴(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同时调理脾、肝、肾,用拇指垂直按压,促进气血循环,预防瘀血阻络。

3、运动养生:温和运动强体质,不耗伤气血

糖尿病患者适合 “低强度、长时间” 的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不加重肾脏负担:

  • 八段锦 “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这两式动作可健脾补肾,每天早晚各练 10 分钟,动作缓慢柔和,适合中老年患者。
  • 散步或太极拳:每天散步 30 分钟,或打一套太极拳,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胰岛素抵抗,间接保护肾脏。运动后以微微出汗、不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
延缓病情发展:中医 “既病防变”,阻断肾损伤进展

若已出现微量蛋白尿、腰膝酸软等早期症状,中医通过 “辨证调理” 可延缓病情,避免肾功能快速下降。

1、中药调理:辨证用药,补亏虚通瘀络

中医根据不同证型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见证型及调理方向:

  • 脾肾气虚型: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轻微蛋白尿,常用 “参苓白术散” 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减少精微流失。
  • 肾阴亏虚型:出现口干、腰膝酸软、尿多泡沫,用 “六味地黄丸” 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养肾阴,固摄精微。
  • 瘀血阻络型:伴有肢体麻木、舌质紫暗,可在健脾补肾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药材,疏通肾络。

2、中药足浴:温通下肢,改善肾循环

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气血不畅出现下肢发凉、麻木,中药足浴可改善血液循环,间接保护肾脏:

配方:丹参 15g、川芎 10g、红花 10g、艾叶 10g,加水煮沸后放温(水温不超过 40℃),泡脚 15-20 分钟,每周 2-3 次。

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若足部有溃疡或皮肤破损,需暂停足浴,以防感染。

2、情志调节:少焦虑少生气,护肾先 “护心”

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运行,加重肾脏损伤:

  • 冥想或深呼吸:每天睡前静坐 5 分钟,闭眼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解焦虑情绪。
  • 培养兴趣爱好:养花、下棋、练书法等轻松活动,能让人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思虑,减少对脾肾的消耗。
中医强调 “中西医结合”,不替代基础治疗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需建立在 “控制血糖” 的基础上。糖尿病患者需坚持正规治疗,按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肾功能(尤其是尿微量白蛋白)。中医方法作为辅助,通过调理体质、改善症状,与西医形成 “1 1>2” 的效果。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前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中医通过 “健脾补肾、疏通经络、调节生活习惯”,能从根源上减少肾脏损伤,延缓病情进展。只要坚持科学调理,糖尿病患者也能保护好肾脏,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预防##中医养生##滕福斌#

这4种早期异常信号出现,提示糖尿病肾病正在悄悄发展

“医生,我血糖控制得还可以,为什么肾功能检查出了问题?”

在门诊中,这样的疑问屡见不鲜。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血糖合格就万事大吉,但真正危险的往往不是“高血糖”,而是它引发的“隐形并发症”——糖尿病肾病。

尤其是在早期,这种肾脏损伤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略。但其实,身体早就给出了警示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4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肾损伤前兆”,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一、尿中微量白蛋白升高:最早的“警报器”

在糖尿病引发肾病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就是微量白蛋白尿,也叫“微蛋白尿”。这时肉眼看不到尿液变化,但尿检已能发现蛋白泄漏

一项瑞典全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77%出现早期肾损伤者的首发表现就是微量白蛋白尿,而且与高血压、血糖控制差密切相关 (Svensson et al., 2003)。

简单说:尿蛋白是“肾漏”的第一个信号,哪怕量很少,也不能大意。


二、清晨眼睑、脚踝轻度水肿:肾功能下降的肉眼线索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早上起床后眼皮浮肿,或脚踝袜子勒痕特别明显?

这可能是肾功能轻度下降导致的水钠潴留现象。某短期随访研究指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早期阶段有近7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或面部水肿,随着治疗,这一比例明显下降 (Vaishya et al., 2012)。

如果水肿反复出现,或在早晨特别明显,建议尽快就医评估肾功能。


三、血压逐渐升高:肾小球压力过大

高血压和糖尿病就像“难兄难弟”,尤其是当原本血压正常的人,慢慢出现高压趋势时,一定要警惕。

研究显示,血压升高本身就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子,也是肾损伤进展的重要推手。有资料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血压升高是预测肾损伤进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Giannini et al., 2012)。

血压不是越低越好,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在合理范围是保护肾脏的重要一步。


四、尿量变化或泡沫增多:肾小球滤过功能波动

有些患者会发现自己最近尿多了,或者尿液泡沫特别明显,这些也可能是肾病早期的表现。

特别是夜间频繁起夜、多尿,在肾小球早期受损时更常见。而尿中泡沫则往往提示尿蛋白升高

虽然这类症状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但如果糖尿病合并上述表现,务必尽快筛查肾功能


五、医生建议的“早筛早管四步法”

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我建议:

  1. 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超过5年的患者,建议每半年查一次。
  2. 定期测血压、血脂和尿酸,三者都是肾脏的“敌人”。
  3. 合理用药:尤其是使用“保护肾脏的降压药”(如某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血糖控制≠一切,即使血糖平稳,也不能忽视肾功能的独立评估。

六、结语:肾脏“悄悄受伤”,我们要学会“早早发现”

糖尿病肾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视而不见。它就像“安静的敌人”,在你没有感觉时已经开始“侵蚀”。

如果你出现了上述几个信号中的一个或多个,请不要忽视,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我常跟患者说:

我们不能只盯着血糖这棵树,还要看肾脏这片林。

你或你家人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异常信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帮你看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参考文献:

Svensson M. et al. Signs of nephropathy may occur early in young adul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3.

Giannini C. et al. Early sign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childhood. Diabetes Management, 2012.

Vaishya A. et al. A short-term evaluative study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 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2012.


你遇到过这个问题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