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30年(糖尿病30年以上的多吗)

范医生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u0026#34;糖尿病人有3坎,熬过就长寿\u0026#34;:3坎指的哪三年?60岁后请重视!

糖尿病,这个现代生活方式病的代表,正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国人的健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这意味着每9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

而在这漫长的糖尿病管理旅程中,存在着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人们常说的"三坎",它们分别是确诊后第5年、第10年和第20年。这三个时间点不仅是挑战,更是转机。

我们常见到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初期漫不经心,认为"不过是血糖高一点",结果等到并发症来临时,悔之晚矣。殊不知,正确度过这三个关键时期,寿命反而可能超过普通人。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糖尿病分会的研究表明,有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其平均寿命可与正常人相当,甚至因为更规律的生活习惯而延长寿命。

第一坎:确诊后第5年,这是习惯养成期。许多患者在这一阶段会经历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从最初的震惊、否认到接受,再到积极管理。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张主任的临床观察发现,约65%的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会经历血糖管理的反复波动,这主要源于生活方式调整不彻底和心理适应不良。

我曾接触过一位57岁的李先生,退休前是某国企高管,确诊糖尿病后前两年一直抱着"多吃点药就行"的侥幸心理,结果第4年就出现了糖尿病足早期症状。这给他敲响了警钟,及时调整后,现在已经健康生活了15年

第二坎:确诊后第10年,并发症的高发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数据显示,糖尿病并发症主要集中在患病第8-12年出现,这一时期是真正的生死考验。

此时,肾脏、视网膜、心脑血管等器官可能已经承受了近10年的高血糖损伤,就像长期被高浓度糖水浸泡的管道,已经开始老化、堵塞。

中国医学科学院阮教授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约40%的糖尿病患者在第10年左右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而控糖良好者这一比例可降至15%以下。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有记载类似"消渴"(古代对糖尿病的称呼)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目昏、肢麻、溺浊"等并发症的病例,可见这一规律自古有之。

第三坎:确诊后第20年,全身系统性衰退期。这一阶段,糖尿病对全身的慢性损伤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多系统功能下降明显。根据中国老年医学会的统计,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年龄普遍比实际年龄大5-10岁,尤其是在患病20年后,这种差距更为明显。

四川省人民医院郑医生的一项跟踪研究发现,患病20年后的患者中,约25%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这远高于同龄非糖尿病人群。

令人振奋的是,约30%的长期糖尿病患者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三个"坎",反而比同龄人更健康长寿。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将疾病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负担。

60岁后的糖尿病患者面临特殊挑战。老年人的血糖调控能力本就下降,加上糖尿病,风险倍增。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是非老年患者的2-3倍,而低血糖对老年人的伤害更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发生一次严重低血糖,未来两年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约40%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上工治未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一理念尤为重要。不是等到病情加重才积极应对,而是未雨绸缪,严格自律。

如何成功跨越这三道坎?

血糖监测是基础。许多患者忽视了定期监测的重要性,随意性强的血糖监测等同于没有监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至少监测一次血糖,胰岛素治疗者应增加至3-4次。

饮食调整需精准而非简单限制。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糖尿病饮食模式强调"三低一高"——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而非简单的"不吃主食"。

中医学"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念,同样适用于糖尿病饮食管理,强调食物多样性和平衡性。

运动是最经济有效的"良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实验证明,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约40%。古人云"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适度运动确实能激活人体内在的调节能力,这与现代医学的发现不谋而合。

第四,社会支持不可或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有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糖尿病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比孤独患者低28%。

我国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人互助",这在糖尿病管理中是宝贵的资源。一位成功管理糖尿病30年的老人告诉我:"家人的理解和配合,比任何药物都重要。"

第五,心态调整是长期战"糖"的关键。中国心理学会健康心理专业委员会的研究表明,保持积极心态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效果比悲观者好35%以上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虽饱受疾病困扰,却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心态对现代慢性病患者仍有启示。

在跨越这三道坎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睡眠。良好的睡眠是糖尿病管理的隐形武器,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显示,睡眠不足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25%。

古人讲究"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表明,改善睡眠质量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降低约20%

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生活方式转变的起点。成功管理糖尿病的患者往往比同龄人更注重健康,更有规律的生活,更懂得珍惜生命。正如一位已与糖尿病和平共处25年的老教授所说:"糖尿病教会我珍惜每一天,反而让我活得比预期更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 李光伟,纪立农.《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1):1-7.

30岁得了糖尿病,70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4个方法

“医生,我每天不吃晚饭,血糖还是不稳,是不是胰岛素要加了?”“你不吃晚饭多久了?”“快两年了,听说空腹能降糖。”“但你的体重在下降,肝功能也在出问题,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你。”

这是一段真实的问诊对话。患者坚持所谓的“间歇性断食”来控制糖尿病,结果却让身体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很多人以为只要控制饮食、坚持锻炼,糖尿病就能“逆转”。可真相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某种健康行为。

糖尿病是一场与身体长期“谈判”的战争。有人30岁确诊,却70岁依然没有并发症;有人40岁血糖刚偏高,几年内就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受损。秘诀不在“盲从流行”,而在“对症生活管理”。

真实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1.4亿,但真正能做到血糖、血压、血脂三项达标的,不足15%。问题不在于缺少方法,而在于“用错了方法”。

不少人一听说“低碳饮食”好,立刻把主食降到一日一碗饭以下;有人听说“运动降糖”,每天暴走一万步;还有人信奉“清断食”,长期空腹跳过某一餐。这些方法本身并不是错,关键是——你是谁,你的身体适不适合。

先说第一个关键方法:科学饮食,不盲目跟风低碳与断食。

“低碳水饮食”被很多人奉为降糖“神器”。但要知道,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过度减少反而会引起酮体堆积、代谢紊乱。对于老年糖尿病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篇综述指出,长期极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甚至心律失常。尤其是服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再加上低碳饮食,酮酸中毒风险会显著升高。

再看“间歇性断食”,即每天控制进食时间,如只在8小时内进食,其他时间禁食。虽然短期内对超重型2型糖尿病患者有帮助,但胰岛功能尚可、体重正常甚至偏低的人却可能诱发低血糖、代谢紊乱。

第二个方法:适度运动,但量力而行,因人而异。

“快走一万步”常被视为健康标配,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者,剧烈运动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2022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研究指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部分患者虽有效,但若无医生指导,容易诱发心律不齐或低血糖晕厥。

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是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骑车、水中活动,每周150分钟以上,并结合力量训练。关键在于,运动强度要以“心跳加快但能说话”为宜,而非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第三个方法:规律作息,稳定情绪,别忽视压力这只“隐形杀手”。

很多人忽略了,慢性压力本身就是升糖因素。当我们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睡眠不足的状态,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说,你再严格控制饮食,压力一大,血糖依旧“飙车”。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调研显示,高压职场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而良好的睡眠习惯、定期的冥想、深呼吸训练,甚至养一只宠物,都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第四个方法:定期监测,动态管理,而非“感觉好就停药”。

很多患者在血糖稍有好转后,自行减药甚至停药,结果陷入“反弹—加重—再治疗”的恶性循环。糖尿病的管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终身“合作协议”。

真实案例中,深圳一名50岁男性患者,因“感觉良好”停用降糖药,3个月后突发高血糖昏迷被送医抢救,最终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指出,糖尿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靠“感觉”管理,风险极高。

所以,血糖仪不是摆设,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是数字游戏。只有定期监测,才能第一时间调整生活策略、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以上四个方法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三类人群需格外警惕:

  1. 肾功能受损者
    低碳饮食可能增加蛋白摄入,加重肾脏负担;剧烈运动也会诱发肌酐升高,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
  2. 老年糖尿病患者
    间歇性断食易导致低血糖,增加跌倒风险;睡眠紊乱、情绪波动更易让血糖波动剧烈。
  3. 患有心血管疾病者
    高强度锻炼、情绪激动都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饮食调整也需控制钠、脂的摄入,避免血压升高。归根结底,糖尿病的核心管理,不是“找到一个万能方法”,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方案。预防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强调,健康不是靠控制某一项,而是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监测的综合平衡。所以,那些30岁得糖尿病却70岁依旧无并发症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做了“神操作”,而是因为他们长期做对了普通的事,并且坚持了下来

参考文献:

《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20)》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第6期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2022年全球运动干预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科公众号《糖尿病与压力的关系》

深圳市人民医院2021年糖尿病急诊病例公开通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200个糖尿病患者中,最后有几个能长寿?医生:能长寿的都有4习惯

“糖尿病”这三个字,一旦贴在身上,就像背了个“甜蜜的负担”。不少人一听诊断报告,脑子里便开始演电影:是不是得天天打针?会不会失明?脚是不是保不住了?

更惨的,还没等病情发展,心思就先“病”了。可你知道吗?在200个糖尿病患者里,真正能活到老年、甚至健康长寿的,并不少。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养成那几个看似简单,实则“逆天改命”的习惯。

一碗米饭的“甜蜜陷阱”

张阿姨70岁,糖尿病十多年。邻居都说她是“活广告”——没打胰岛素,没住过院,气色比年轻人还好。

有次我问她:“您是咋管住这糖的?”

她笑眯眯地说:“就从一碗饭开始。”原来,她吃饭前先喝一小碗菜汤,饭里掺一半糙米,吃着慢,嚼得细。她说:“我不怕米饭甜,就怕我嘴快。”这话听着像玩笑,背后却是血糖管理的大智慧

研究早就发现,进食顺序和速度会显著影响餐后血糖。《中华糖尿病杂志》曾指出,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达30%以上。张阿姨的做法,正合了这个理儿。

长寿的糖友都有点“轴”

你会发现,那些糖尿病还活得自在的老人,性格都有点“轴”——定点吃饭、定点睡觉、每顿饭都装个小电子秤,连一颗葡萄都不马虎。

你笑他们较真,他们却笑你糊涂。

规律生活节奏,正是稳住血糖的“定海神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4年更新的指南里明确提出,稳定的作息和饮食时间,对胰岛素敏感性有显著影响。说白了,就是身体就像个老机器,按点加油,不容易出毛病。

胰岛素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有些人一听说要打胰岛素,脸都绿了,觉得那是“末日审判”。其实啊,这完全是个大误解。

胰岛素不是失败的证明,而是你身体的“助攻”。就像拐杖,不是说明你没用,而是帮你走得更稳。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2023年的一篇研究指出,早期规范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明显低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也就是说,你不怕打胰岛素,就怕错过最佳时机

糖尿病的治疗,就像下棋——不是一步定胜负,而是每一步都得谨慎。能活得久的糖友,往往不是最幸运的,而是最能“见招拆招”的

为什么有的糖人,越养越瘦,反而更危险?

糖尿病≠肥胖。很多人看着自己瘦了,以为病好了,结果却是个陷阱。

有一种情况叫“肌少症型糖尿病”。人看着瘦,其实肌肉流失严重,代谢能力下降,血糖反而更难控制

我有个病人老赵,70岁了,糖尿病史15年。他瘦得像根竹竿,腰围不到60cm。结果一查,糖化血红蛋白8.9%,肝肾功能也开始亮红灯。原来,他一味节食,结果把肌肉也“饿”没了。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糖分仓库”,没有肌肉,糖都在血里打转儿,不升才怪。《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年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超过30%,而且与死亡率成正相关。

那些能长寿的糖友,饭不一定少吃,但一定吃得“巧”、练得“勤”。

血糖不怕高,最怕“坐过山车”

糖尿病,不怕你高得稳定,就怕你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医学上称为“血糖波动”。

长期血糖波动大,会大大增加心血管事件、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就像气压忽上忽下,身体也跟着崩溃。

我有个病人,血糖平均值看起来还过得去,可一查血糖曲线,跟股市一样起伏不定。结果视网膜出血、肾功能开始下降。

能活得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是“血糖最低”的,而是“最平稳”的

他们看似普通,但每天都做着“微操”:早餐少糖,午饭后散步,夜里不熬夜,定期监测,甚至连感冒都不敢马虎。身体嘛,最怕“惊喜”,最喜欢“稳定”。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更不是“绝症”

过去常说糖尿病是“富贵病”,其实这话已经过时。现在的糖尿病,男女老幼、工农兵学商,都能中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也开始患病

但它也不是啥“绝症”。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最新报告显示,如果血糖控制得当,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可以接近常人。关键是——你是“控糖”,还是“控不住糖”?

那些能长寿的糖人,到底做对了啥?

说白了,就四个字:稳、慢、练、量

“稳”,是血糖要稳;“慢”,是吃饭要慢,生活节奏要慢;“练”,是身体要练,肌肉不能少;“量”,是凡事讲量,吃得有量,睡得有量,心里也有数。

那些活得久的糖友,从不和自己较劲。他们知道,糖尿病是个慢性“陪伴型选手”,你要和它和平共处,而不是天天想着“打败”它。

医生最怕听的三句话

“我这糖,靠祖传秘方压下来了。”

“我最近瘦了好多,血糖也不高了。”

“我血糖正常了,就把药停了。”

听到这些话,医生的脑袋都快炸了。

长寿的糖友,从来不迷信、不侥幸、不鲁莽。他们不盲信偏方,不随意停药,定期复查,像管账一样管血糖。

糖尿病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走得稳。

活到90岁的糖友,原来都默默做着这些事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活不过多少年,但现实总爱打脸。我有个病人,92岁,糖尿病30年。问他秘诀,他说:

“我不贪嘴、不贪杯、不贪床。”

这“三不贪”,说来简单,做起来难。可他做到了。他吃饭有节制,晚上10点一定睡觉,早上6点起来遛弯,还练太极。连孙子都说:“爷爷比我还自律。”

有时候,长寿不是靠药,而是靠“拎得清”。

结尾一句话送给每位糖友

糖尿病,就像一位沉默的室友,你对他好一点,他就不闹腾;你若忽视他,他就砸锅砸碗。

愿你每天和它“和平共处”,直到白发苍苍、子孙满堂。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建新.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200-204.

[2]陈彬,刘燕.糖尿病老年患者肌少症的诊疗管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2):193-196.

[3]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0):781-800.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