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性生活吗(糖尿病性生活对身体有好处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做“足”功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1.64亿人。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的患病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统计表明,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发率达8.1%,总截肢率高达19.3%。

令人振奋的是,广州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近期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实现实验室环境下14天内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超96%,为众多患者带来希望。与此同时,抗生素骨水泥、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SCS)、血管重建与修复等治疗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糖尿病足的临床干预开辟了新路径。

血糖失控渐进性破坏足部组织

“糖尿病是一种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对双足的影响,本质是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苗平指出,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背后是血糖失控对足部组织的渐进性破坏。

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就像“多米诺骨牌”,高血糖会触发脂质代谢紊乱,使胆固醇、甘油三酯飙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在血管内壁埋下硬化斑块的“种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付鸿江解释,高血糖会导致血脂异常,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斑块。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间隙增大,脂质更容易渗入血管壁,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微血管中聚集形成微血栓,严重影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血管系统损害。

这种血管病变在足部尤为突出。“下肢动脉离心脏最远,血流动力最弱,一旦发生硬化狭窄,足部就会陷入缺血缺氧困境。”付鸿江展示的临床案例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血管常呈现“串珠样”狭窄,严重者血管腔完全闭塞,导致足部皮肤颜色变紫、温度降低,甚至出现坏疽。广州医科大学团队的研究也证实,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组织供氧不足直接影响伤口愈合。

除了血管的病变,糖尿病造成的神经损伤会使足部失觉。“许多糖尿病患者烫脚时感觉不到水的温度,直到皮肤被烫出泡才察觉,这就是神经损伤的典型表现。”苗平介绍,高血糖会像锈迹般侵蚀周围神经,导致神经轴突变性、鞘膜断裂,使足部痛觉、温觉迟钝。一旦运动神经损伤,导致支配足趾的屈伸肌肌力失衡,便会引发踇外翻、锤状趾等足部畸形,使人行走时足部负重点转移到异常部位,致使该部位被反复摩擦形成溃疡。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随着全身免疫力下降问题。苗平解释,长期高血糖导致蛋白负平衡,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加之血管病变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抗生素难以到达感染部位,使得局部轻微破损容易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

多项突破为解决临床难题带来希望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程反复、预后差、治疗费用高昂。其治疗不仅需要常规内科手段控制血糖,还涉及感染控制、血管重建与修复、坏死组织清创、溃疡创面修复等多个关键环节,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治疗难题。目前,糖尿病足治疗领域已涌现出多项突破性技术,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血管重建与修复方面,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都有较大突破。“下肢动脉血运的重建,恢复和改善肢体血流,是避免肢端缺血坏死、减少截肢发生率的重要一步。”付鸿江解释说。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被视为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极具潜力的新方法。”付鸿江介绍,该疗法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神经缺血、缓解炎症及促进胶原沉积实现的。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研究发现干细胞衍生物(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作为干细胞分泌的天然囊泡,外泌体具有结构简单、不可复制、不含细胞核遗传物质、作用时效可控、粒径微小便于体内扩散等特性。研究证实,其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具备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且具有安全性更高、作用机制更明确的独特优势。

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付鸿江介绍:“临床上有将近20%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远端动脉全部闭塞,无法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而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清创后创面感染反复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痛点,而抗生素骨水泥就像给伤口定制了一副‘抗菌铠甲’。”苗平介绍,抗生素骨水泥属于特殊骨修复材料,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其不仅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还能改善创面局部血液供应,发挥良好的抗感染效果,不易出现耐药菌,能为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提供较好的无菌封闭环境。同时,它还可与抗生素相结合发挥持久抗感染能力,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

此外,富血小板血浆辅助脂肪移植技术也被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修复治疗。苗平说,富血小板血浆单独应用于创面,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足创面微环境、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抗炎以及促进组织增殖等;而自体脂肪因其含有重要的多能、自我更新、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在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时可促进表皮和肉芽组织的增生。目前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脂肪按一定配比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可以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对于创面的影响,具有更强的抗感染效果,能起到协同效应。

双脚出现怕冷、麻木等症状需重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双脚可以说是血糖失控的“晴雨表”。两位专家提醒,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者,若忽视足部细微变化,可能面临溃疡、截肢等严重后果。当双脚出现以下现象时,需高度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

付鸿江指出,高血糖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足部供血不足会出现“怕冷”症状——足部皮肤温度较小腿低2℃至3℃,人在温暖环境中也需穿厚袜。随着病情进展,脚部皮肤会呈现营养不良表现:弹性变差,毛发稀疏脱落,趾甲增厚变脆,肤色从苍白转为暗紫。

糖尿病足还会导致“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小段距离后就会因小腿酸痛被迫停下休息,休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继续步行一段距离又会出现酸痛症状,且步行的距离会逐渐缩短。

此外,付鸿江提醒,如果出现睡觉时足痛如刀割,必须把脚垂在床边才能缓解等静息痛的情况,说明血管严重闭塞,无法满足足部组织的生理营养需要,需立即就医。

苗平提醒,当泡脚时需用更烫的水才能感知温度,甚至被烫伤也无明显痛感;发现足部皮肤干燥皲裂、不出汗,或出现莫名的关节畸形;穿鞋时需选更小尺码才感觉合脚,需警惕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受损。

“70%的糖尿病足溃疡起源于不起眼的损伤。”苗平提醒,当溃疡周围皮肤呈紫色瘀斑,或触摸有波动感,说明感染已扩散至皮下。患者若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前往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

“爱护双脚是糖尿病管理的必修课,每一次‘足’够重视,都可能避免一场致残悲剧。”苗平总结道。(记者 陈 曦)

来源: 科技日报

做“足”功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1.64亿人。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的患病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统计表明,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发率达8.1%,总截肢率高达19.3%。

令人振奋的是,广州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近期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实现实验室环境下14天内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超96%,为众多患者带来希望。与此同时,抗生素骨水泥、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SCS)、血管重建与修复等治疗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糖尿病足的临床干预开辟了新路径。

血糖失控渐进性破坏足部组织

“糖尿病是一种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对双足的影响,本质是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苗平指出,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背后是血糖失控对足部组织的渐进性破坏。

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就像“多米诺骨牌”,高血糖会触发脂质代谢紊乱,使胆固醇、甘油三酯飙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在血管内壁埋下硬化斑块的“种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付鸿江解释,高血糖会导致血脂异常,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斑块。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间隙增大,脂质更容易渗入血管壁,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微血管中聚集形成微血栓,严重影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血管系统损害。

这种血管病变在足部尤为突出。“下肢动脉离心脏最远,血流动力最弱,一旦发生硬化狭窄,足部就会陷入缺血缺氧困境。”付鸿江展示的临床案例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血管常呈现“串珠样”狭窄,严重者血管腔完全闭塞,导致足部皮肤颜色变紫、温度降低,甚至出现坏疽。广州医科大学团队的研究也证实,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组织供氧不足直接影响伤口愈合。

除了血管的病变,糖尿病造成的神经损伤会使足部失觉。“许多糖尿病患者烫脚时感觉不到水的温度,直到皮肤被烫出泡才察觉,这就是神经损伤的典型表现。”苗平介绍,高血糖会像锈迹般侵蚀周围神经,导致神经轴突变性、鞘膜断裂,使足部痛觉、温觉迟钝。一旦运动神经损伤,导致支配足趾的屈伸肌肌力失衡,便会引发踇外翻、锤状趾等足部畸形,使人行走时足部负重点转移到异常部位,致使该部位被反复摩擦形成溃疡。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随着全身免疫力下降问题。苗平解释,长期高血糖导致蛋白负平衡,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加之血管病变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抗生素难以到达感染部位,使得局部轻微破损容易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

多项突破为解决临床难题带来希望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程反复、预后差、治疗费用高昂。其治疗不仅需要常规内科手段控制血糖,还涉及感染控制、血管重建与修复、坏死组织清创、溃疡创面修复等多个关键环节,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治疗难题。目前,糖尿病足治疗领域已涌现出多项突破性技术,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血管重建与修复方面,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都有较大突破。“下肢动脉血运的重建,恢复和改善肢体血流,是避免肢端缺血坏死、减少截肢发生率的重要一步。”付鸿江解释说。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被视为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极具潜力的新方法。”付鸿江介绍,该疗法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神经缺血、缓解炎症及促进胶原沉积实现的。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研究发现干细胞衍生物(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作为干细胞分泌的天然囊泡,外泌体具有结构简单、不可复制、不含细胞核遗传物质、作用时效可控、粒径微小便于体内扩散等特性。研究证实,其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具备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且具有安全性更高、作用机制更明确的独特优势。

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付鸿江介绍:“临床上有将近20%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远端动脉全部闭塞,无法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而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清创后创面感染反复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痛点,而抗生素骨水泥就像给伤口定制了一副‘抗菌铠甲’。”苗平介绍,抗生素骨水泥属于特殊骨修复材料,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其不仅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还能改善创面局部血液供应,发挥良好的抗感染效果,不易出现耐药菌,能为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提供较好的无菌封闭环境。同时,它还可与抗生素相结合发挥持久抗感染能力,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

此外,富血小板血浆辅助脂肪移植技术也被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修复治疗。苗平说,富血小板血浆单独应用于创面,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足创面微环境、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抗炎以及促进组织增殖等;而自体脂肪因其含有重要的多能、自我更新、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在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时可促进表皮和肉芽组织的增生。目前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脂肪按一定配比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可以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对于创面的影响,具有更强的抗感染效果,能起到协同效应。

双脚出现怕冷、麻木等症状需重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双脚可以说是血糖失控的“晴雨表”。两位专家提醒,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者,若忽视足部细微变化,可能面临溃疡、截肢等严重后果。当双脚出现以下现象时,需高度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

付鸿江指出,高血糖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足部供血不足会出现“怕冷”症状——足部皮肤温度较小腿低2℃至3℃,人在温暖环境中也需穿厚袜。随着病情进展,脚部皮肤会呈现营养不良表现:弹性变差,毛发稀疏脱落,趾甲增厚变脆,肤色从苍白转为暗紫。

糖尿病足还会导致“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小段距离后就会因小腿酸痛被迫停下休息,休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继续步行一段距离又会出现酸痛症状,且步行的距离会逐渐缩短。

此外,付鸿江提醒,如果出现睡觉时足痛如刀割,必须把脚垂在床边才能缓解等静息痛的情况,说明血管严重闭塞,无法满足足部组织的生理营养需要,需立即就医。

苗平提醒,当泡脚时需用更烫的水才能感知温度,甚至被烫伤也无明显痛感;发现足部皮肤干燥皲裂、不出汗,或出现莫名的关节畸形;穿鞋时需选更小尺码才感觉合脚,需警惕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受损。

“70%的糖尿病足溃疡起源于不起眼的损伤。”苗平提醒,当溃疡周围皮肤呈紫色瘀斑,或触摸有波动感,说明感染已扩散至皮下。患者若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前往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

“爱护双脚是糖尿病管理的必修课,每一次‘足’够重视,都可能避免一场致残悲剧。”苗平总结道。(记者 陈 曦)

来源: 科技日报

医生直言:糖尿病不可怕,只要没这3种异常,就不用太过于担心!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就是血糖高一点,饮食注意着点不就行了?是不是太紧张了?”这是很多人在体检后最常问出的一句话。

但医生通常不会马上否定这句话,只是会反问一句:那你有没有感觉手麻?有没有突然眼前发黑?血糖是不是总是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这时大多数人才开始意识到,高血糖不一定立刻危险,但背后的“节奏混乱”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

糖尿病不等于绝症,这个观点在今天并不新鲜,但它之所以让人害怕,不是因为糖尿病本身会造成什么剧痛、剧烈反应,而在于它像水流冲击河堤一样,日复一日地消耗人的身体系统。

真正把人推向危险的,其实是身体某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异常”开始失控。

如果没有特定的三种表现,糖尿病反倒没那么恐怖。

只是很多人把“没症状”当成“没问题”,把“可控”误解为“可以放松”,这是更大的误区。

血糖波动剧烈,就是第一个该重视的信号,很多糖尿病患者只盯着早上空腹血糖或者餐后两小时的数值,却忽略了整天血糖的起伏变化。

看似每天都在“正常范围”里,其实可能上午低得发冷,下午高得发晕。

长期这样的起伏,会对血管壁、神经、眼底甚至肾脏造成反复刺激。

身体不像机器,不会有警报响起提醒你“血糖波动超限”,它的反应很慢,等你感觉不对劲时,往往已经发生微小但不可逆的损伤。

很多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昨天控制得不错,今天餐后血糖又飙上去了,查餐前又发现降得太快。

有的靠饿血糖,有的吃完药一口饭都不敢多吃,这种日常就是慢性疲劳的来源。

血糖稳定的意义不是“每天数值一样”,而是变动范围在安全区间内,且身体有能力在波动时自我修复。

如果经常出现剧烈波动,无论是否已经服药,背后都说明代谢系统开始失调,这个失调,就像地基不稳,迟早要出问题。

更深一层的危机,是身体对血糖变化的感知变得迟钝,有的人在低血糖时没有饥饿感,高血糖时

再看第二种异常,肢体麻木,它不只是血液循环差的结果,更多是神经受损的表现。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就是这么开始的,手脚发麻、刺痛、灼热感,很多人以为是劳累、睡觉压住了,甚至觉得只是血压波动。

但只要这种感觉经常出现在安静状态下、对称性明显,那八成和糖尿病脱不了干系。

麻木看似不影响大事,却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加重。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神经纤维慢慢变细甚至死亡,而且一旦出现麻木感,说明损伤已经不浅,不是休息一下、泡泡脚就能恢复的。

手指、脚趾先开始,发展到小腿、手臂,再进一步甚至影响到胃肠道、膀胱功能。

这种从末梢往中心蔓延的神经损害过程,往往没有疼痛,但有极高的不可逆性。

人的活动、感知、平衡都离不开神经系统,一旦这些“信号线”被破坏,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第三种异常是视力的突然下降,这是最容易被误以为“眼花”“老花眼”的症状。

很多人看远处模糊、眼前有黑影、明暗适应慢,还会归因于“看手机太久”或者“年纪大了”。

但如果视力变化突然出现,尤其是在血糖控制不稳定的阶段,必须警觉是否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开始发展了。

视力下降作为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说明身体的微血管系统已经广泛受损,影响的可不止眼睛,肾脏、脑血管也往往处于同一阶段。

这不是单独的眼病,而是全身微循环障碍的缩影。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把眼睛当成糖尿病的“前哨站”,觉得看不清只是个“老毛病”,直到失去了才觉得后悔。

不难发现,这三种表现看起来各管一块,其实背后指向的都是一个问题:代谢失衡引发的系统性退化。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有危险的是在这背后慢慢积累的、被忽视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像血压高低那样容易量化,而是藏在身体细微的感知里,不去感受就永远不会发现。

所以,真正健康的糖尿病管理者,并不是血糖“压得越低越好”,而是懂得控制节奏,避免剧烈波动,维持神经和微血管功能不被侵蚀。

糖尿病不是靠紧张压出来的病,但很多人确实因为过度焦虑反而把血糖搞乱了。

情绪起伏、饮食不规律、盲目运动,这些反而加快了代谢混乱,身体需要的从来不是极限管理,而是稳定有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