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常规哪一项看糖尿病(血常规哪一项看血型)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常规不会看结果?只需要看懂这3类数据就足够了

在医院,有一项检查就是种神奇的存在——不管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咳嗽、喉咙痛、发烧、头昏、肚子痛、腰痛、脚痛……都需要做,这项检查就是“血常规检查”。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也看不懂报告,看到报告里有升降的箭头,就开始乱怀疑。那血常规检查到底如何看呢?

血常规主要关注血液里面细胞的各种变化,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更多的是帮助医生诊断是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细胞变化。比如,感冒了到底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医生才能对症下药。

血常规报告只需要看懂这3类就够了

不管是抽血还是大小便的检验报告,一般都有个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当你的血液在检测时这一项显示超过或者降低,在报告上就会出现↑↓,有的人超标或者降低的值就只多(少)一点点都没有大碍。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就可能是疾病早期的提示。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 血红蛋白>160g/L。

1、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① 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有。

②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①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

② 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第二类:白细胞的数量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在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底下有好几个数据,但因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这一块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这两个数值就行了。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中性粒细胞下午就比早上数量要多,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另外,抽烟的人和肥胖的人都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2.0x10^9/L)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让一些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

3、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②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④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⑤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

1、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注意:当血小板计数≥1000.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必须马上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来源 | 健康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时报

血常规检查,看懂这5项就够了!

每次体检,拿到那张密密麻麻的血常规报告,你是不是也发过愁?一堆英文缩写、箭头,医生三言两语就带过,自己却完全看不懂。

其实血常规并不高深,只要看懂5个关键指标,你就能大致判断身体是否健康,哪些地方需要警惕。

✅ 1. 中性粒细胞:细菌感染的“警报器”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超过75%,常提示细菌感染,比如肺炎、尿路感染、胆囊炎等都可能出现这种变化。

临床上,它是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急性心梗、严重外伤时也可能中性粒升高,这是身体应激反应的表现。

✅ 2. 淋巴细胞:病毒来了它先动手

淋巴细胞偏高,通常是病毒性感染,比如感冒、带状疱疹、乙肝等;

而淋巴细胞比例低于20%,可能说明免疫功能出了问题。老年人、长期服激素者、肿瘤患者更要警惕。

中性粒 淋巴细胞组合看,医生能迅速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搞的鬼。

✅ 3. 白细胞总数:看炎症强度

白细胞升高,通常是感染或炎症引起,也可能是熬夜、劳累、饮酒、压力过大造成的短时波动。

如果白细胞总数明显超过10×10⁹/L,且持续升高、伴有发热或其他症状,就要注意进一步检查。

✅ 4. 血红蛋白:不只是“贫血”这么简单

男性低于130g/L、女性低于115g/L,就属于血红蛋白偏低。

这不一定是缺铁,有可能是胃肠慢性出血、肿瘤早期、营养吸收差等引起的,尤其中老年男性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脸色差、乏力、头晕,一定要查明原因。

✅ 5. 血小板:血液是否容易出血

血小板低于100×10⁹/L,有可能是病毒感染、肝功能问题、或药物影响(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如果你发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淤青、流鼻血不止,一定要尽快就医排查。

哪些人要定期查血常规?

这5类人建议半年查一次血常规:

  •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 有慢性感染或免疫问题的人
  • 正在服药,尤其是影响血液系统的药物
  • 容易疲劳、感冒频繁、脸色差的人
  • 中老年人,作为健康监测的一部分

别再被“WBC”“NEU%”这些英文吓到了。

掌握好这5个指标,你就是自己的第一位健康守门人!

如果你觉得这类讲解实用,欢迎关注我。

下一篇,我们讲讲“肝功能检查怎么看?转氨酶升高要不要紧?”

全国高血压日 | 如何看懂化验单?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这些→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45亿,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9%。换言之,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3位高血压患者。今天是全国高血压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邀请江苏省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防制所专家姜碧佳聊聊高血压病人如何看自己的化验单。

一、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电解质(尤其血钾)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1) 血常规:高血压伴血常规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甲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也可预示高血压非常严重,已造成肾功能衰竭,导致肾性贫血。

(2) 尿常规:尿常规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造成的继发性高血压。若尿中伴微量蛋白尿,提示高血压合并肾脏早期损害,治疗重点除降压外,应改善肾功能。

(3) 血糖:包括空腹血糖、OGTT 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检测能及时发现糖尿病。若患者存在糖尿病肾病,初诊高血压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危险的组合,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8倍,总死亡率增高4—5倍。

(4) 血脂: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项指标。如果血脂异常,则提示高血压可能合并冠心病、脑梗死等,易诱发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建议这部分患者详细检查,即使检查后未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也应给予降压调脂治疗,否则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高。

(5) 血钾:高血压伴低血钾,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而高血压伴高血钾,提示肾功能异常。有了这项检查结果,可根据诊断针对性选择特殊治疗。

(6) 血尿酸:高血压伴高血尿酸,提示高血压可能是痛风性肾病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伴高血尿酸,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治疗时,不要应用氢氯噻嗪等增加尿酸的药物。

(7) 血肌酐:高血压伴肌酐异常,提示患者肾功能异常,显示高血压处于高危或极高危状态。伴尿毒症时,单纯药物降压效果差,需要辅助透析治疗。

(8) 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也叫H型高血压,提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极高,在常规降压的同时,可服用叶酸,联合治疗效果良好。

二、如何看化验单?

(1) 化验单一般包括检测项目的名称、检查结果、参考值和单位四个部分,项目的检测结果通常会跟参考值进行比较,如果某个项目后面出现“↑”“↓”符号,说明检测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内,需要予以关注。

(2) 高血压患者需要重点了解的检测项目参考值见下表:

高血压患者需重点了解的检测项目参考值

三、高血压患者还应重点检查这些项目

除了实验室检测项目外,为评估高血压的危险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危险,高血压患者还应该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1) 患者应学会在家自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方面已经成为诊治高血压的重要补充。

(2)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旨在发现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及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左室肥厚和预测心血管危险方面优于心电图。

(3) 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可以预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4) 眼底镜检查,可发现视网膜病变,有助于高血压危险性的评估。

(5) 计算机辅助成像(CT)、头部磁共振成像等,可以发现脑血管病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江苏疾控

编辑: 黄卓凡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