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死因(糖尿病死因推断填写)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多因这3个并发症,别忽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血糖控制得差一点,最多就是糖多点吧,不至于有事。”这是一个50多岁运输司机说的。
他在短短几天内从口干乏力发展到意识不清,送到医院时已经深度昏迷。检查出来,是典型的酮症酸中毒。
他的家人不理解,之前还能下地干活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很多人都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不痛不痒,慢慢拖着,也不碍事。其实问题根本不在血糖高,而在“高多久、起伏多大、有没有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这个病的真正危险,从来不在早期,而在最后阶段。不是血糖高把人拖垮,而是血糖引发的代谢紊乱系统崩盘,把人推向死亡边缘。
很多患者到走之前,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身边的人也被它表面的“慢性”二字误导,以为它不会突然出事。
看起来最普通的一个数字失控,背后可能正酝酿一场系统级的崩溃。
酮症酸中毒就是典型之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并发症”,它是人体在没有糖分可用时,被迫分解脂肪、产生酮体的一种极端应急机制。
问题出在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快速改变血液的pH值,破坏细胞的正常运作。
而一旦酸中毒发展,人的意识、呼吸、肾功能都可能很快出问题。有的患者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已经送进重症监护。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自己不会酮症,这个观点错得离谱。
感染、剧烈劳累、断药、饮食混乱,哪怕是短时间的重度失控,都可能引发这类危象。不是说天天高血糖才会有事,而是一次极端波动就可能要命。
还有一种情况也常被低估,那就是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血糖高得离谱,但没有酮体,没有明显酸中毒,却很快出现昏迷、脱水、低钠等问题。
它的本质不是血糖高,而是血浆渗透压失衡,细胞脱水严重。这是一种沉默性杀手,看上去不像急性病,其实病人全身水盐代谢早已崩盘。
高渗状态之所以致命,是它发展太快。很多人没有任何预警,也没明显症状,一旦进入恶性循环,连输液都救不回来。
有些家庭没意识到高血糖也能脱水昏迷,以为是中暑、犯迷糊,结果送医太晚。高渗状态的本质是身体水分跟不上血糖浓度的上升速度,细胞脱水,电解质紊乱,最后整个神经系统崩溃。
这些情况都不靠慢慢发展,也不靠长期拖延,它们常在短时间内发作,把原本能自理的人送上病床。
糖尿病真正的危险,是你没防备时,它就已经动手。而第三个更常见也更隐蔽的麻烦,是糖尿病肾病。它不像前两个那样有剧烈反应,而是一点点把肾功能耗光。
很多人直到血肌酐升高、尿蛋白飙上来,才知道肾脏出了事。而糖尿病肾病往往是从微量蛋白尿开始,一点点发展,等到指标异常,往往已经错过干预窗口。
这个病的危险在于它不会疼、不红肿、没有发烧,就是默默让肾脏滤过率下降,最后进入尿毒症阶段。
很多患者控制了血糖,却没有控制血压,也没有避免高蛋白饮食,结果肾功能照样恶化。
肾脏在糖尿病人群中是最先出现功能性障碍的器官之一,却最容易被忽略。有人还在天天喝保健品、吃高蛋白粉,结果就是把肾一点点“喂坏”。
这三种并发症之所以被反复提,是它们在多数糖尿病死亡病例中反复出现。真正让人离开人世的,往往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诱发的系统崩溃。
特别是在一些合并感染、用药不当、营养失衡的情况下,发展会更快。
糖尿病不是单纯的“高血糖病”,它是一个系统性代谢疾病,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而是所有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器官和通路。
有些患者明明看起来挺好,吃药打针也规规矩矩,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没做出真正改变。
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不控制饮水、不定期检查肾功能、不监测酮体、不留意尿量,这些细节被忽视,就像地基出现裂缝,表面上看没事,塌的那天谁也拦不住。
有些人太依赖指标,对“糖化达标”“空腹稳定”盯得太紧,却不看动态指标,不做早期并发症筛查,不关注身体细节变化。
这种单一数据取代整体健康状态的做法,其实是在忽视系统性疾病的本质。
糖尿病不是靠血糖仪管住的,是靠全局调控维持的。它的危险在于不只是一个器官出问题,而是多个器官一起慢慢走向失控。
而且它不会一起爆发,而是轮流出事。你以为是小感冒,可能正好触发了酮症;你以为是多喝水,就当心高渗状态;你以为是吃得清淡,其实已经低蛋白导致肾脏代谢负荷增加。
不该把糖尿病当作一个“能拖着”的病来看,也不能仅靠吃药就以为已经控制。它的核心是系统性的慢性损伤,而终点,往往是那些看不见、反应慢、不好查的并发症。
真正要命的不是血糖上升,而是身体已经开始溃败却没有被察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许永宁.2型糖尿病胰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及活体成像观察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06-25
糖尿病到最后是怎么死的?医生提醒: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李大爷年初被确诊为糖尿病,到了八月份便不幸离世。
此前,李大爷一直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但是李大爷的父母都未曾患过糖尿病,所以大家压根没往糖尿病这方面去考虑。
李大爷本身就有心梗和脑梗的遗传病史,去年年初时他还能正常行走。
因疱疹住院后才查出患有糖尿病,此后便开始吃药并严格控制饮食,可惜为时已晚。
李大爷因脑梗再度入院,七月份其孙辈暑假回家时,已无法行走和安坐。
话语变得极少,甚至连人都认不出来了,紧接着又患上了褥疮。
之后李大爷被查出脑出血和心梗,住院十来天后,医生表示只能尽力而为,让家人多和他交流。
医生称运气好的话他能活三年,孙辈原本以为至少能撑一年,可没想到出院回家仅三天,李大爷就因心梗发作。
在ICU住了两天后,医生建议家人将他带回家,当晚他便与世长辞。
全世界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据WHO记载,在我国,每年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而离世的人数接近100万。
在这些不幸的逝者当中,年龄在70岁以下的过早死亡者占比近40%。
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1]
2019年,我国糖尿病导致的早死的情况仍比较多,其中由糖尿病足导致的伤残比较多。[2]
一、悄悄腐蚀生命的"甜蜜杀手"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忽视了日常管理,最终引发了一系列致命的并发症。
并发症一: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等,更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3]
长期高血糖,会使得血管壁慢慢变硬,血液也变得更加黏稠,血液流动就不顺畅了,很容易就会形成血栓。
而且和没有糖尿病的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高很多。[3]
并发症二: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个致命并发症,夜尿增多时,还以为是自己睡前喝水太多。
直到化验单上“尿蛋白3 ”的字样出现,此时肾功能已经丢失60%。
高血糖会让肾小球滤过系统超负荷工作,等发现时可能已到肾衰竭期。
并发症三: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总抱怨手机屏幕模糊,换了三副老花镜才发现是眼底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的时候,就跟显示器出现雪花点一样。
若出现飞蚊症,或者视野有缺损了,失明的风险就会猛地升高。
在中国,普通人群中患视网膜病变的比例是1.14%,但糖尿病患者患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比较高,达到了18.45%。[4]
并发症四: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可怕的是神经损伤带来的痛觉迟钝,很多人穿着隐形破洞的袜子行走。
如果感染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发展为坏疽,最终需要截肢。
二、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虽然可怕,只要管理得当,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糖、血压、血脂、肾功能等项目,确保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餐后别急着躺下,饭后90分钟内进行20分钟快走,能直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推荐阶梯式运动,第一周每天餐后散步10分钟,每周增加5分钟,三个月后养成每天60分钟运动习惯。
小结糖尿病本身不致命,致命的是对并发症的轻视。你的身体,正在经历怎样的"糖腐蚀"?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糖尿病的管理,远离并发症的威胁。
参考资料:
[1]武阳丰,谢高强,李莹,等. 中国部分中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现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8):564-568.
[2]梁珊珊,周智华,李成程,等. 1990—2019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6):2013-2019.
[3]雷天光. 2型糖尿病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0,8(3):192,185.
[4]韩晶, 蔺晓慧. 微小 RNA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10): 16418-16424.
警惕,超50%糖友死因是它!用好4类药物成“保命关键”,速存!
现实当中,2型糖尿病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血糖升高”或“代谢异常”,但其实,它的真正威胁远超大家想象!
“高血糖”就如同一针强效催化剂,不仅会大大促进高血压对于血管内皮的破坏作用,还能让“坏胆固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使得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并不是死于“血糖过高”,而是死于像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脑卒中这样的心血管疾病……
对此,最新权威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超过50%)是心血管疾病,其中约40%可归因于冠心病,约15%归因于心力衰竭(HF),约10%归因于脑卒中。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这意味着,针对糖尿病的治疗,绝不能只盯着“血糖的数值”,而是必须将“心血管保护”作为核心的目标!
令人欣慰的是,现代医学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能够有效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用药体系。
这套体系主要由4类不同的药物所组成,它们各司其职、能从不同的角度给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全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临床上,包括胰岛素在内的降糖药,至少有9大类,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降糖药都能提供除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事实上,从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真正具有“额外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就两类:
第一,以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为代表的“列净类”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SGLT2i);
第二,以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为代表的部分“肽类”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RA)。
对此,《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在“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的这一章节里就明确推荐: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肽类”降糖药)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列净类”降糖药)。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当然了,这两类药物在很多特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比方说,“列净类”降糖药均为口服制剂;而“肽类”降糖药除司美格鲁肽有口服版本以外,其他均为皮下注射制剂。这使得不愿意接受皮下注射给药的患者,往往更容易接受“列净类”降糖药。
再比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列净类”降糖药的证据优于“肽类”降糖药。因此,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肯定是要优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的。
除此以外,这两类降糖药都具有一定的“减重作用”,但“肽类”降糖药的减重作用往往比“列净类”降糖药更强。所以,对减重要求更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应该优先选择“肽类”降糖药(特别是司美格鲁肽),而对减重要求不高甚至害怕体重降幅过大的患者则应该优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
最后,必要的时候,部分患者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同时使用这两类降糖药。
总之,相较于其他降糖药,优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或“肽类”降糖药,往往能在降糖效果以外,获得更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 控制“坏胆固醇”的降脂药众所周知,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则是由血液当中“坏胆固醇”不断向动脉血管壁进行渗透所导致的!
因此,要想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向冠心病、脑卒中持续发展,关键就是控制好血液当中“坏胆固醇”的水平。
也正是由于糖尿病的存在会大大促进“坏胆固醇”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效应,所以,医学上才会要求糖尿病患者把“坏胆固醇”的水平控制得比普通人更低!
那么,糖尿病患者的“坏胆固醇”究竟需要降得多低呢?
对此,《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就明确指出:
- 已经合并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降至“<1.4mmol/L”;
- ≥40岁的糖尿病患者或具备极高危特征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1.8mmol/L”;
- 而即便是<40岁且无极高危特征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至少需要“<2.6mmol/L”。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从上述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管理目标当中,相信大家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时,也是需要使用降脂药来降低胆固醇的!
而有关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降脂药,《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同样提到了几条重要的原则:
第一,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是【首选】。
这里,所谓“中等强度他汀”,临床上最常用的就包括:阿托伐他汀 10-20mg/天、瑞舒伐他汀 5-10mg/天、匹伐他汀 1-4mg/天、普伐他汀 40mg/天等等。
第二,当“中等强度他汀”不足以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时,可以在他汀基础之上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这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有依折麦布与海博麦布,均为口服药;而“PCSK9抑制剂”则是大家常说的“降脂针”,代表药物包括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英克司兰钠注射液等等。
相较而言,“他汀 依折麦布/海博麦布”的药效相对温和一些,而“他汀 降脂针”的组合则可以带来更强的作用。
第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要降到“<1.8mmol/L”甚至“<1.4mmol/L”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从一开始就使用“他汀 依折麦布/海博麦布”甚至“他汀 降脂针”的组合。
第四,只有的确对他汀不耐受时,才考虑使用依折麦布、海博麦布或“降脂针”等药物去替代他汀。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总之,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的同时,还需要使用降脂药。中等强度他汀一般是首选,必要时,可以加上依折麦布、海博麦布或“降脂针”。而目的,则是把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至少降到“<2.6mmol/L”,大多数时候,甚至得“<1.8mmol/L”!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超过6成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与此同时,在这部分糖尿病患者身上35%-75%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归因于高血压。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同时接受降压治疗,而有效的降压治疗则可以大大改善这部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那么,怎样的降压治疗,才算是“有效”的降压治疗呢?
这件事情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把血压值降到最佳水平;第二,选择最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降压药。
关于第一点,一直以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标准是: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血压降到“<130/80mmHg”的水平。
但是,近年来,受到一些最新医学研究证据的影响,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患者或许需要把血压降到比“<130/80mmHg”更低的水平。
比方说,2025年3月刚刚发布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就认为:在可耐受的前提下,让糖尿病患者把血压控制到“<120/80mmHg”,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要想降低心血管风险,血压至少需要控制到“<130/80mmHg”的水平;假如可以耐受,进一步降至“<120/80mmHg”可能更好。
而关于第二点---降压药的选择,则有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心血管获益”,存在着不同!
对此,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明确建议: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该优先选用“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
因为,相较于“地平类”(CCB)或“洛尔类”(β-受体阻滞剂)等其他降压药,“普利类”(ACEI)/“沙坦类”(ARB)降压药往往更能够降低这部分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心血管死亡风险。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这里,“普利类”降压药的代表药物有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而“沙坦类”降压药的代表药物则有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等。
这两种降压药都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一般不同时使用。有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其中一种即可。当单用一种降压药难以让血压达标时,可以考虑与“地平类”等其他降压药联用。
过去,不少人坚信: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最能有效预防急性心梗、急性脑梗的手段。因此,所有糖尿病患者只要吃上这类药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不得不说,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的地位,遭受了不小的挑战。
很多研究发现,对于还没有患上冠心病、脑梗塞的人群来说,阿司匹林未必能够显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却大大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
因此,并不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服用阿司匹林!只有少数“获益>>风险”的糖尿病患者,才可能真正适合服用阿司匹林。
对此,《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提出,只有同时满足以下4项条件的糖尿病患者,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条件1:暂未患上冠心病、脑卒中等任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经患上这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必须服用阿司匹林)
条件2:年龄≥50岁,同时,最好<70岁;(年龄>70岁的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出血风险往往大于获益)
条件3:至少存在1项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慢性肾病以及蛋白尿;
条件4:无出血高风险。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也就是说,现实当中,真正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糖尿病患者,远比大家所以为的要少得多!
糖尿病患者盲目使用阿司匹林,不仅难以获得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还可能因此而增加自己的出血风险。
面对阿司匹林这类药物,糖尿病患者关键是要搞清楚:自己究竟能不能从这类药物当中明显获益!只有“获益>>风险”的这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的治疗绝不能只把关注点给放在降糖上面,而是得全方位地降低心血管风险!
这其中,涉及到了4类不同药物的使用:
第一,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列净类”降糖药与“肽类”降糖药: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其中的至少一种;必要时,两者可以联用;
第二,他汀、依折麦布/海博麦布以及“降脂针”: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使用降胆固醇药物,一般从他汀开始用起;
第三,“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其中一种作为降压药物,但这两类药物一般不能同时使用;
第四,阿司匹林: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得使用,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的并不多!
原则上,只有同时把上述这4类药物给“用好”且“用对”了,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2,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年4月 第16卷 第4期
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5年3月 第41卷 第3期
4,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认真科普的赵博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