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重糖尿病(加重糖尿病的食物有哪些)
生活之中什么行为会加重糖尿病?你的理解真的对吗?看专家的理解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根据统计糖尿病可以导致的并发症多达400多种。所以,同于糖尿病而言,我们还是建议各位可以及时的发现、尽早的进行干预;
如果发现过晚,就需要尽量的控制自身的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的相关发生。生活之中以下的这些行为,或许会使糖尿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应该引起各位的注意,看专家的理解。
1、不锻炼,锻炼不规律:有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卧床不动一周,下肢肌肉或许就会开始有所减重,向萎缩的方向发展;停止运动两周之后,运动的能力就会显著的下降。
自身规律的有氧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大法宝啊。其实所谓有规律的运动其实就是指每周有氧运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力量的训练隔一天进行一次,柔韧性的训练需要每天来做。
糖友们可以多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随时随地可以做的健身类活动,比如:八段锦、花样瑜伽等,坚持下去并且养成自身良好的习惯。有些糖友根本就不动,就更加是不可取的行为了。
2、经常下馆子:日常生活之中,各种的应酬以及聚会也是难免不了的。在饭馆吃饭很难做到健康的饮食,尤其是在我国,其中的原因相信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
而且厨师做饭,糖也是必备的调味提鲜剂,所有的食材过油之后也是必须的,势必会导致自身的高血糖难以控制,特别是很多的糖友不掌握就餐的技巧,见到美食管不住自己的嘴,大快朵颐,总是想着吃完了这顿再说,从而加重自身的糖尿病。
糖友们应该尽量的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必须外出吃饭的时候,叮嘱做菜免糖,注意总量的相关控制,尽量的保持身体血糖的平稳。
3、情绪波动,沮丧悲观:身体情绪的波动其实也会导致自身血糖的升高。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更是糖友们的一个大敌。坏的心情其实也会使自身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
而且现代的医学有所发现,人在极度悲伤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刺激自身的机体大量的分泌出一种拮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胰岛素不足则就会导致身体的高血糖,长期或者是经常性的情绪不佳其实也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4、生活的不规律、熬夜:糖尿病其实也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的疾病,目前医学上面还没有任何治愈的办法,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治疗。
其中比较良好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糖尿病治疗的一大基石,糖尿病的患者长期熬夜打破了自身稳定的生理规律,不利于身体血糖的控制、稳定以及治疗,甚至还会加重糖尿病的发生以及病情。
5、吸烟:有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吸烟可以明显的升高身体的血糖,促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促进身体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的病变发生率以及发生的速度。戒烟可部分地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6、凭感觉进食不测身体的血糖:监测血糖需要扎手指,这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尤其是手指末梢神经比较的丰富,从而导致自身的疼痛;
又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的慢性类疾病,测血糖需要长期的坚持,又会给自身带来比较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很多的糖友不测自身的血糖,完全就是凭自身的感觉来进餐。
不知道身体血糖的情况进餐的糖友们就如同是盲人摸大象一样,是不能很好的把控身体血糖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加重身体的糖尿病。
当然可以引起血糖并发症的一些因素,比如:血压、血脂以及血尿酸等等一些干扰代谢性的危险因素,它们其实也可以引起像心脑血管的疾病、肾脏疾病等比较重大的疾病。
它们的水平过高其实也可以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所以比如像吸烟、酗酒、高脂饮食、暴饮暴食以及情绪紧张等行为其实也会造成糖尿病的加重。
此外,经常性的感冒也会使自身的血糖有所升高,糖友们也需要加强自身的锻炼,尽量的避免;女性的糖友们怀孕其实也会加重胰岛的负担,使自身血糖的升高,需要科学的调整用药。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7种异常,要警惕病情加重了,别忽视
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的利用和代谢出现异常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无论是患上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们就只能依靠控制血糖水平来使病情保持稳定;
如果血糖长时间失控,患者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面临失明、截肢、肾衰等风险。
不希望自己承受这些折磨的患者们就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7种情况,就要警惕病情加重。
一、血糖水平不稳定
想要判断糖尿病的病情是否稳定,测试血糖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办法。患者最好自己购买血糖仪和试纸,平时在家里就能测试血糖水平。
如果发现近期血糖水平时高时低或者长时间居高不下,就要警惕糖尿病的病情有加重的迹象。
二、“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糖尿病患者普遍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这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近期食欲更大,喝水和排尿的频率越来越高,体重却越来越少,就要及时监测血糖水平,这种现象也意味着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
三、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若是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长时间的高血糖就会对眼睛的微血管造成损害;
使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就会减弱,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还有可能引起白内障和青光眼。
四、手脚麻木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后,由于血糖长时间处于偏高的状态会导致患者的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再加上血液循环功能减弱,患者就容易出现手脚麻木、感知力下降的现象。
尤其是下肢部位距离心脏比较远,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踩在棉花里,甚至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五、伤口容易感染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慎受到了外伤,小小的伤口却长时间没有愈合,甚至出现感染、发炎的现象,最好是警惕糖尿病已经加重,因为血糖水平过高,伤口部位的愈合能力就会下降;
还会变得更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如果任由伤口恶化就有可能引起局部化脓,若是受伤的部位是脚部,还容易引起局部坏死,有可能只能通过截肢才能阻止病情恶化。
六、泡沫尿
正常情况下来讲,人们平时排尿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少量的泡沫,这些泡沫在短时间内就会消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后会使尿液里面含糖量增多,导致尿液的张力更大,过多的糖分和杂质还会使患者排出更多的泡沫尿。
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也会受到慢性损害,若是肾脏出现了问题,蛋白质漏入尿液里面,也会使患者排出大量的蛋白尿,出现过多的泡沫,并且长时间无法消散。
七、心脏不适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胸闷、心悸、身体乏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更为明显就要警惕是心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临床上,因为糖尿病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要比非糖尿病病患者多3-5倍,所以任何糖尿病患者都要警惕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是发现自己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要警惕病情已经加重,最好是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根据医生的诊断来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的种类、剂量,还要加强饮食调控,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经常锻炼身体,尽可能地让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争取让自己长期带病生存。
来源: 医说健康
健康|孤独感,可能会加重糖尿病?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7期内容
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4%,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最新研究证实,社会隔离与孤独感正通过隐秘的生理通道,悄然增加糖尿病恶化及罹患并发症的风险。当医患双方着力优化降糖方案时,是否忽视了一些影响血糖的“隐形变量”?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血糖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孤独的“毒性”有多大
这已经是65岁的张女士一年中第三次因血糖失控入院了。看着她居高不下的血糖数值,内分泌科医生感到很困惑。详细了解后医生发现,张女士唯一的女儿远在海外,独居生活让她的健康管理漏洞百出: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正经饭,连续一周不出门活动。这些生活细节像隐形的推手,让她的糖尿病悄悄恶化,视力模糊、手脚发麻等并发症接连出现。
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重点会放在血糖监测、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社会隔离与孤独感。这不仅会让人心情低落,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显著增加糖尿病人群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通过对2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7年的追踪,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社会代谢”现象:长期处于独居状态且社交匮乏的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社交活跃者提升13%,而主观孤独感强烈的人群,风险也上升12%,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久坐不动等。
该研究的负责人指出:“社会隔离使神经病变风险激增31%,相当于每天吸15支香烟的神经毒性,而孤独感导致眼底微血管被侵蚀的速度比单纯高血糖快1.8倍。”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孤独症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时,会发现其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减少22%,这与患者自述的视力模糊症状高度吻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孤独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毒药”。
为什么孤独会“腐蚀”血管
社会隔离是如何导致血管被“腐蚀”的?可大致总结为三个原因。
健康行为“破窗效应”。孤独引发的自我调节崩溃远超想象。孤独者更容易陷入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在这部分人群中,吸烟、酗酒的比例更高;运动量减少,静坐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或失眠等状况较正常社交人群更为明显。一项调查显示,在孤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暴食的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3倍,漏服药物的风险增加57%,每天静坐时间长达9.2小时。更危险的是,孤独感会改变味觉感知,孤独者摄入高糖食物的快感反应会增强28%,形成“甜蜜依赖”的恶性循环。
压力激素的“长期轰炸”。长期孤独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属于人体自身分泌激素之一,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破坏血糖稳定性,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使患者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炎性介质会像“酸雨”般腐蚀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微血管硬化。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负重”。孤独感常伴随抑郁、焦虑,进一步抑制免疫调节功能。此外,社会支持不足者往往更少主动监测血糖或就医,会导致延误病情的状况发生。当患者觉得被世界遗忘时,他们的疾病管理意志也在减退。血糖监测频率下降,延迟就医风险升高,这种自我忽视往往导致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因“无人可诉说”而延误治疗。
从“血糖管理”到“综合管理”
面对如此困境,医生与患者能做什么?
早期筛查:医生在问诊时除常规内容外,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对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尤其对于独居超过2年、每周社交互动小于3次的“高孤独风险”患者,应优先纳入筛查范畴。可以询问“过去两周是否有人帮您购买药物”“遇到困难时有几个可倾诉对象”“每周参加社交活动几次”,这便于早筛查早干预。
用“小圈子”对抗“大风险”:鼓励患者加入糖尿病互助小组(线上/线下),如糖尿病病友微信群等,分享控糖经验。也可以多参加社区或者相应团体的社交活动或体育运动。
家庭支持的“精准干预”:家属定期陪伴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减少“健康管理孤独感”尤为重要。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避免过度关注疾病本身,多聊生活趣事,缓解心理压力。可以采取3×3的模式:每日3次非疾病话题交流(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同健康行为(如一起准备控糖餐),每月3次家庭社交日(如参观博物馆/短途旅行),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及正向引导。
科技助力打破“隔离墙”: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社交活动频率(如每日对话次数、外出时长);通过健康App参与虚拟社群互动,获取情感支持。
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最新医学观点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就像“天然降糖药”。对抗糖尿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打开心门。有时候,最好的控糖药就在棋牌室或者广场舞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心理状态的改善,可能成为与降糖药并行的新“处方”。目前,英国已试点“社交处方”制度,医生可开具“参加园艺治疗课程”等非药物处方;杭州某社区正试点“1 1 1”(1名医生、1名营养师、1名心理顾问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健康管家模式,助力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孤独伤身:社会隔离加重糖尿病》
作者:穆志静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