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传染(夫妻性生活糖尿病会传染吗)

七月巧巧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传染病吗?会传染吗?

今日,有一位患者很生气的对我们说:“为什么把我和糖尿病患者住一个房间,他是传染病,你们不知道吗?住同一病房,我怎么用洗手间?”看着他面红耳赤的样子,关键是还有一些患者或家属跟着一起响应,我们真是有点惊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认为糖尿病是会传染的,他们到底是从哪里听来的呢?

糖尿病会传染吗?当然不会,糖尿病不是传染病,它是因为身体因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有一定的家庭遗传性,但这并不是传染导致的。

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血糖会升高,那正常人血糖会升高吗?

其实当我们的身体摄入能量,血糖就会升高,但是会有一个范围,不会无限升高,那是因为身体有一套升降血糖的功能,帮助身体调节血糖在正常范围,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如果我们的身体调节血糖的胰岛功能出现问题,就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血糖,那么身体的血糖就失控了。所以这是与我们身体的内环境有关,并不是因为传染了什么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而引起糖尿病。

与糖尿病患者相处需要注意什么吗?

因为糖尿病不是传染病,与糖尿病患者相处无需隔离防护。相反,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谢紊乱,还会引起蛋白、脂肪等代谢异常,导致机体抵抗力差;并且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全身各神经及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更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细菌的感染。所以糖尿病患者是各种感染疾病的易感人群,应该是被保护的对象。

所以糖尿病并不是传染病,也不会传染,与高血压患者一起住同一病房,是没有关系的。并且,高血压和糖尿病都被称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都要好好重视起来。

不见面也能传染!湖南疾控最新提醒→

今年以来

全球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

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东南亚、美洲等地区的登革热疫情不断攀高

国内广东、云南等地

已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

“十一”假期即将来临

湖南省疾控中心发出健康提醒

↓↓↓

外出做好防蚊工作,谨防感染登革热。若群众近期有境外或外省旅居史,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登革热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将相关旅居史告知医生,开展登革热病原学检测。

登革热是什么?

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也就是俗称的“花蚊子”叮咬传播。登革热在我省主要的流行高峰是7月至9月。登革热通常不会“人传人”,只有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后,体内复制病毒,下次咬人时,才能把病毒传染出去。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39℃以上);三红(面红、颈红、胸红);三痛(头痛、眼窝痛、关节肌肉痛);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的点状出血疹)。

疾控专家提醒,登革热早期症状与流感等相似,但与流感相比,登革热发热更严重、症状更多,且无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需要提醒的是,老人、婴幼儿和孕妇,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肾脏疾病及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者,伴有免疫缺陷病者等人群,容易感染重症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最关键和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防蚊、灭蚊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自我预防:

定期清理环境卫生,避免蚊虫孳生。翻盘倒罐清积水是最有效的灭蚊方法。蚊子的幼虫只能生活在水中,将家中及周围环境中瓶瓶罐罐的积水都清理掉,蚊子的幼虫就无法在周围生存,既简单又有效。

注意防蚊,做好个人防护。家中蚊虫较多时,可安装纱窗,使用蚊帐、蚊香等进行防蚊灭蚊;在户外蚊虫较多的区域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同时涂抹驱蚊药物,不要长时间逗留;尽量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上午7时至9时和下午4时至6时)前往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处。

“十一”假期即将来临,很多市民打算带着家人一起出去玩玩,在出行前应了解当地是否登革热高发,要充分做好防蚊工作,出现“热、痛、红、疹”症状要及时就医,出国旅游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等症状立即向海关申报,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入境后半个月内出现登革热相关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旅游史,若发热且血常规检测发现有血小板减少,建议开展登革热病原学检测。

记者:杨云龙 通讯员 戴志辉 林慧君

来源: 长沙晚报

糖尿病真的是“夫妻病”?当一人患病,另一人该如何防范

本文194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家庭里,一人查出糖尿病,不久后另一半也跟着“中招”。不少人就此开始怀疑:“糖尿病是不是会传染?难道真的是‘夫妻病’?”其实,糖尿病不会像感冒那样通过空气传播,但夫妻之间的确存在“共患”的风险。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的伴侣已经患病,你该怎么做?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糖尿病不会传染,却可能“共享”风险

首先得明确一点:糖尿病不是传染病。糖尿病的主要类型是2型糖尿病,它的成因通常是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减退,这和病毒、细菌无关,不会“传染”。

那为什么夫妻之间的发病率会这么高?原因主要有两个:生活方式相似遗传背景相近。夫妻长期一起生活,饮食、作息、运动习惯几乎同步。如果一方喜欢高热量饮食、久坐少动,另一方往往也不会独善其身。长此以往,就会一起向糖尿病靠近。

国家权威数据揭示“夫妻病”背后的真相

早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项针对全国多地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就指出:当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时,另一方患病风险提升了30%~50%。这并不是偶然,而是生活方式“同步”的结果。

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9%,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夫妻同病”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当伴侣患糖尿病,另一半要注意这几点

1. 管住嘴:饮食结构要同步调整

很多人以为控制饮食是患者自己的事,其实家庭饮食是糖尿病管理最关键的一环。如果一方还在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饭菜,即使患者控制再好,也难以真正改善。而另一半也在吃这些食物,自然也在悄悄迈向糖尿病。

建议家庭饮食做到这几点:主食以粗粮、全谷物为主,控制总量;多吃蔬菜,适量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少吃油炸、甜点、含糖饮料;控制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别把控糖当成“只有患者的事”,其实全家都应该一起行动

2. 动起来:运动习惯最好一起养成

研究发现,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以上,能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但现实中,很多人因为工作忙、懒得动、没人陪等原因迟迟不运动。如果夫妻能一起散步、慢跑、跳广场舞,不仅能增加彼此的陪伴时间,还能相互督促、共同养成好习惯。一起运动,不仅养身,也养感情

3. 定期体检:别等到“空腹血糖高”才慌张

糖尿病的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不少人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早已过了线”。

如果你的伴侣已经是糖尿病患者,那你就更不能大意。建议每年至少查一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有高风险因素(如超重、家族史)的人,还需增加检查频率。越早发现,越容易控制;越晚发现,越难逆转。

4. 管好情绪:长期焦虑也会惹上糖尿病

别以为糖尿病只和吃喝有关,其实情绪波动也会影响血糖。现代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夫妻之间若一方患病,另一方常常也承受心理压力,比如焦虑、担心、照顾疲劳等,长期下来反而会更容易“拖垮”身体。要学会释放情绪,适当寻求心理支持或专业帮助,别把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

5. 控体重:腰围就是“糖尿病预警线”

别只盯着体重表,其实腹部肥胖更危险。研究表明,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因为内脏脂肪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失控。

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饮食 运动双管齐下。夫妻一起减重,效果更稳、动力更足

6. 不要盲目补品,别被“养生焦虑”带偏了方向

当一人患病,另一人往往会陷入“养生焦虑”:买保健品、喝“降糖茶”、各种偏方全上。其实,科学控糖的核心永远是饮食、运动和监测。盲目相信所谓“神药”,不仅花冤枉钱,还可能耽误病情。如果真的想尝试中医调理,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乱吃。

糖尿病不传染,但“习惯”会传染

可以说,糖尿病不是“夫妻病”,但生活方式是“夫妻习惯”。当你的另一半被确诊,你可能也站在了糖尿病的门槛上。但好消息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改变生活方式,不只是对患者有益,对未患病的一方更是一次“自我救赎”。别等到医生下诊断书的那天,才后悔没有早点开始。

结语:一起改变,才有力量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放任。当你和伴侣一起面对、一起改变、一起管理健康,糖尿病就不再是“家庭灾难”,而是一次让全家变得更健康的机会。别让糖尿病毁掉你们的生活节奏,也别让它成为你们之间的“隐形墙”。从今天开始,就行动起来,让“防病”成为你们共同的默契。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7): 81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