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清晨现象(糖尿病人的早晨)

医者地图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清晨2不要、午间2不做、晚间2忌,全天血糖稳如山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现象——人一觉醒来,啥都没吃,血糖却比前一晚还高?有些人一听,立刻怀疑是不是血糖仪坏了。

错!这其实是糖友圈子里最让人头疼的“清晨血糖反弹”现象,医学上叫黎明现象苏醒高血糖。它不像你想的“饿一早上血糖自然低”,恰恰越空腹、越早起,血糖越容易蹿上天。是不是有点颠覆常识?

这事儿怪就怪在它“悄无声息”,你啥都没做,它偏偏悄咪咪给你捣乱。这种早晨血糖高,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晚餐吃多了或胰岛素打少了,结果剂量越调越乱,陷入“血糖过山车”的死循环。

那怎么办?今天咱就从早中晚三个关键时间段,拆解糖尿病人一天的“时间雷区”,记住:清晨2不要、午间2不做、晚间2忌,真能帮你把血糖稳得像山一样,稳如老狗。

清晨2不要:别赖床、别空腹锻炼

先说第一个:别赖床。为啥?因为早上5点到8点这段时间,人体会天然分泌一波升糖激素,叫儿茶酚胺、皮质醇、生长激素这一票“早班打卡组”。

正常人能靠胰岛素压住这波激素的骚操作,但糖尿病人就不行了,这时候赖床、继续睡,很可能让这波激素把血糖推上去。越睡越高、越躺越胖,不是说说而已。

第二个“不要”,别空腹锻炼。很多糖友早上6点就套起跑鞋冲出门,想空腹走走路“降降糖”。听起来很健康对吧?但这时候你血糖已经开始往上走了,肌肉一运动,再放点肾上腺素出来,血糖不降反升。

有研究发现,空腹快走30分钟,血糖可能比吃完饭后运动还高。低血糖也容易“偷袭”你,尤其是夜里吃得少、药打得多的人,早上运动极容易出事。

起床后先测血糖、再吃早餐、再动,这才是正解。顺序错了,血糖就闹脾气

午间2不做:别午睡太久、别错过午餐

很多糖友中午吃完饭一舒坦,就想躺一会儿。午睡本来但睡太久可不行。超过一个小时的午睡,容易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结果血糖不仅不降,反而可能升高。更别说,长时间卧床还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长期赖着不动,胰岛素在你体内就是“打工不积极”。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别错过午餐时间。有些人中午忙工作、或者想着减肥,就干脆不吃饭。这对糖尿病人来说,是地地道道的“自残行为”。

中午不吃,下午血糖先低后飙,到了晚上你饿得慌,一不小心吃多点,血糖蹭蹭往上冲。更糟的是,身体会以为你“遭灾”了,自动释放糖原救急,结果你不吃反而更高。

中午要定点吃饭、控制午睡时间,吃完饭后散个步,血糖才听话。

晚间2忌:忌吃太晚、忌情绪激动

晚上是糖友最容易“翻车”的时间段。白天克制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很多人习惯性“放飞自我”。但请第一个“忌”:忌吃太晚。晚餐时间越往后推,血糖越难控制。尤其是那种“夜宵党”,吃完就上床,不给肠胃一点缓冲时间,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干活,人已经躺平了。这不仅容易造成餐后高血糖,还会导致夜间血糖波动大,第二天一早血糖继续高。

第二个“忌”:忌情绪大起大落。你可能不知道,情绪和血糖的关系堪比“前任和钱包”——一吵架就亏大了。生气、焦虑、紧张、熬夜,都会让你的交感神经“开外挂”,释放各种升糖激素,一晚上翻来覆去,血糖也跟着“过山车”。特别是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糖友,情绪失控更是双重打击。

晚上要放松心情,别刷负面新闻,别跟人吵架,该放下就放下,稳住心态才稳住血糖

全天血糖,靠“节奏感”稳住

很多糖友控制不好血糖,并不是吃了什么“高糖食物”,而是节奏错了。生活节奏成了乱打鼓,胰岛素也跟着迷路。把握好一天的节奏,血糖自然就有了“律动感”:

保持规律的作息,别熬夜、别忽早忽晚;
坚持定时定量吃饭,别饿一顿饱一顿;
适当有氧运动,但别空腹、别过量;
学会情绪管理,别让心火烧了血糖。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拼出稳定血糖的全局图。你若轻视它,它就反咬你一口;你若敬它,它就守你一生平安。

最后一句话,讲给每位糖友听:

糖尿病不是“血糖病”,而是“生活节奏病”。稳住节奏,血糖自然稳如山。

你有没有踩过这些时间雷区?留言说说你的经验,也许能帮到别人。你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别人今天最需要的提醒。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46
2胡大一.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中华内科杂志,2021,60(1):9-1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一旦查出糖尿病,晨起4事就别干了,不想得糖尿病,一定管住自己

“每天早上起来先喝点蜂蜜水润润肠,再去公园走两圈,中午该吃吃,该喝喝,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糖尿病患者张阿姨描述她退休后的“养生日常”。可就在上个月,她体检空腹血糖高达10.4mmol/L,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她不解:“我哪儿做错了?我可是早上最讲究保健的人!”很多人一听“糖尿病”,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糖吃多了?”真相远比“少吃糖”复杂得多。糖尿病不是一顿饭吃出来的,而是每天生活中一个个看似无害的习惯慢慢堆积的结果。

尤其是早晨,这个被忽视的“血糖关键期”,一旦处理不好,不但血糖飙升,甚至会让糖尿病防不胜防。糖尿病人早起到底哪4件事不能做?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

不妨从一个生活场景说起——清晨六点半,孙先生在闹钟响起时忽然惊醒,简单洗漱后空腹喝了杯蜂蜜水,紧接着外出晨练,快走40分钟归来满头大汗,随后回家大吃一顿。几个月下来,他开始频繁口渴、尿多、体重下降,体检一看:空腹血糖9.2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

医生一问,生活习惯全中“糖雷区”:空腹剧烈运动、喝含糖饮品、延迟早餐、暴饮暴食糖尿病的发病,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代谢紊乱。

而早晨,恰恰是人体血糖波动最大的时刻之一。由于生理性“黎明现象”,清晨4点至8点,人体的升糖激素(如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自然上升。这时候若再做些“火上浇油”的事,哪怕是健康人,胰岛功能也会被长期“压榨”,最终难以承受。

第一件不能做的事:空腹喝蜂蜜水、果汁、淡盐水

很多中老年人一早起床,第一口就喝点蜂蜜水或果汁,觉得“润肠通便、养胃养生”,但这些饮品含糖量极高,升糖速度飞快。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蜂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80%以上,几乎全是单糖,空腹喝一杯,血糖可瞬间飙升。

即便是所谓的“淡盐水”,如果浓度不当,也可能扰乱钠钾平衡,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诱发高血压联动糖尿病正确做法是:晨起先喝一杯温开水,不加任何添加物,帮助身体唤醒代谢,不刺激血糖。

第二件不能做的事:空腹剧烈运动

“早上不锻炼,一天都没精神”,这是不少退休老人的共识。但问题在于,空腹剧烈运动,会迫使身体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反而刺激血糖升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还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后的反跳性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波动。

建议:晨练前吃点东西,如一小片全麦面包或几颗坚果,补充基础能量。运动以散步、太极、慢跑为宜,强度不宜过大。

第三件不能做的事:赖床、久坐不起

不少人退休后,早上醒来躺在床上刷手机、看新闻,甚至一躺就是一小时。这种“静态早晨”,不仅影响血液循环,更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脂肪代谢紊乱

早晨是人体代谢准备启动的时间,此时适度活动有助于提升胰岛素作用,帮助血糖平稳过渡。早起后可做些伸展运动、简单家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效率。

第四件不能做的事:延迟早餐或暴饮暴食

“早饭不吃,午饭吃双份”,是很多上班族和老年人的习惯。但长期延迟或不吃早餐,会导致空腹时间过长,刺激肝脏释放糖原,反而升高血糖。更危险的是,饿过头后容易“补偿性进食”,一顿吃得太多太快,使血糖骤升,胰岛功能负担加重。

正确方式是:起床后1小时内吃早餐,搭配要合理,建议:优质蛋白 低GI主食 适量蔬菜,比如水煮蛋 全麦面包 青菜粥。糖尿病的防控,要从“微小生活习惯”开始。

根据202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超过5亿。一旦进入糖前状态,如果不加干预,5年内有50%将发展为糖尿病。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其实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翻倍;下肢血管病变导致截肢风险增加;视网膜病变致盲、肾功能衰竭。糖尿病不是“拖一拖就好”的病,而是一场“日复一日”的代谢对抗。

控制好清晨这几个关键行为,是延缓糖尿病发展的第一步。那普通人如何防患于未然?除了饮食、运动、体重管理,更要理解“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而是由胰岛素抵抗 胰岛功能减退共同导致的代谢紊乱。而这背后,往往藏着长期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油脂摄入过量、久坐不动等因素。所以防糖,绝不是“少吃糖”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生活方式入手,全面调整。

作为一名多年坐诊的内分泌科医生,我常提醒患者:“糖尿病不怕早发现,怕的是不重视。”尤其那些“血糖刚刚超标”的人群——这时候正是“扭转命运”的窗口期。

有位60岁的李先生,体检空腹血糖6.7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我建议他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二是坚持早餐规律;三是饭后慢走30分钟。一年后复查,血糖稳定在5.8mmol/L,没有发展为糖尿病。这说明,预防糖尿病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方法对,坚持做。

日常监测血糖,不能只盯着空腹血糖。很多人“空腹血糖正常”就以为没事,殊不知,餐后血糖才是更早期的预警信号。不少糖尿病患者初期只有餐后血糖升高,空腹却正常,等到空腹也高了,往往已经发展多年。

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正规体检,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者结合评估风险。如果你已经确诊糖尿病,清晨的这4件事更要避免。因为清晨的血糖波动对一整天的血糖控制有“风向标”作用。管住清晨,才能稳住全天。

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也不是“命中注定”,它是“日常生活方式的镜子”。不想得糖尿病,必须从每天早晨做起。别再拿“我又没吃糖”当借口,也别等到确诊后才惊觉“早知道就听医生的”。身体从不说谎,它会用血糖告诉你:你的生活方式,真的该变了。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陇德,李立明,张梅颖,等.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10):1551-156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糖尿病人晨起做好这6件事,全天血糖稳如泰山,建议了解

每年有超过500万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动而反复住院,晨起血糖不稳是主要原因之一。多少糖友清晨测血糖时被那高得吓人的数字惊出一身冷汗?为什么明明睡前血糖正常,一觉醒来却"高得离谱"?

曾遇到一位60岁的张阿姨,确诊糖尿病8年,每天早上一睁眼就紧张地测血糖,数字经常在9mmol/L以上。她急得团团转:"我明明晚上没吃东西,血糖却像坐火箭一样蹿上去,这可怎么办啊?"

清晨血糖飙升并非无解之谜。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合理安排晨起活动可有效抑制"黎明现象",降低全天血糖波动幅度达30%以上

掌握科学的晨起方法,糖友们完全可以做到血糖平稳如泰山!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糖尿病人晨起必做的6件事,照做就能让血糖乖乖听话!

一、晨起测血糖,掌握"黄金时间"

很多糖友醒来就急着测血糖,这样做可能会误导治疗。国家卫健委2024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指南》建议,最佳测量时间是起床后15-30分钟,而非立即测量。

张阿姨在我的建议下调整了测量时间,发现数据确实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刚睁眼时体内应激激素水平较高,会暂时抬高血糖,稍等片刻测量更准确。

记住这个小窍门:洗漱完毕,坐下休息3分钟后再测血糖,数据会更稳定

二、喝一杯温水,激活代谢"开关"

清晨第一杯水的重要性,糖友更应重视。温水比凉水更能刺激胃肠蠕动,加速新陈代谢。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治中心2023年的调查显示,坚持晨起饮用250-300ml温水的糖友,空腹血糖平均降低0.5-0.8mmol/L。

王叔叔是位退休教师,糖尿病史10年。他养成了晨起喝一杯加入少许柠檬的温水习惯,不仅改善了便秘问题,血糖也比以前稳定了不少。

小提示:水温以35-40℃为宜,一次不要超过300ml,避免负担肾脏

三、伸个懒腰,赶走"晨僵"

睡了一晚上,身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循环变慢,这也是早晨血糖易高的原因之一。轻柔的伸展动作能迅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的研究表明,晨起5分钟伸展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18%,对控制血糖意义重大。

简单的床上伸展可这样做:平躺,双臂上举过头顶,同时脚尖绷直,全身拉伸10秒,放松5秒,重复3-5次。这个动作我教给了李大爷,他笑称这是他"血糖稳定的秘密武器"。

每天早晨醒来后,先别急着起床,在床上伸个懒腰,为血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四、科学安排早餐,稳住血糖"第一关"

很多糖友担心早餐会让血糖飙升,干脆不吃,这是大错特错的做法!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糖尿病膳食指南》明确指出,糖友不吃早餐反而会导致血糖波动更大

理想的糖友早餐应包含三大要素:优质蛋白质、复合碳水和膳食纤维。

我的患者刘女士曾经早餐只喝豆浆配馒头,血糖总是不稳定。调整为鸡蛋 燕麦粥 少量坚果后,她的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减少了近40%。

科学搭配早餐的黄金公式:一掌蛋白质 一拳碳水 一把蔬菜。比如煮蛋 全麦面包 黄瓜;或者鸡胸肉 燕麦粥 西红柿。别小看这顿早餐,它决定了全天血糖的起点高度

五、晨起轻运动,胰岛素敏感性up

晨起15分钟的轻度运动堪称糖友的"血糖稳定剂"。2023年《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指出,清晨运动能显著提高全天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达25%以上

最适合糖友的晨间运动包括:散步、太极、八段锦等。关键是强度要适中,心率控制在(170-年龄)的60%-70%为宜。

68岁的陈爷爷坚持每天清晨在小区散步30分钟,配合呼吸调节,半年来口服降糖药减量25%,医生连连称赞。

运动小贴士:空腹血糖低于5mmol/L时,运动前可适量补充少量碳水,避免低血糖风险

六、调整药物服用时间,事半功倍

不少糖友习惯早餐后才服药,这可能并非最佳选择。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4年最新建议,部分口服降糖药最好在早餐前15-30分钟服用,可提高药效20%以上。

具体服药时间应遵医嘱,不同药物有不同要求。二甲双胍通常随餐服用减少胃部不适,而磺脲类药物则建议餐前服用以更好控制餐后血糖。

我的患者赵先生在调整了服药时间后,发现同样剂量的药物效果明显提高,他形象地说:"感觉药物突然变得更给力了!"药物服用时间的小改变,可能带来血糖控制的大不同

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世界糖尿病联盟(IDF)2024年报告指出,良好的晨起习惯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达35%,这是多么可观的数字!

以上6点看似简单,却是糖尿病管理的"基本功"。它们不需要额外花费,不需要特殊设备,只需要坚持和执行。

一位67岁的退休教师在坚持这些习惯三个月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糖化血红蛋白从9.2%降到了7.1%,他激动地对我说:"原来控糖并不难,难的是坚持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让我们重温这6件糖友晨起必做的事:科学测血糖、喝杯温水、伸展身体、合理早餐、适度运动、正确服药。看似简单,却能让血糖稳如泰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8-8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指南(2024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4,16(3):45-53.

3. 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膳食营养指南(2023年版)》.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3,31(2):65-83.

4. 世界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糖尿病报告202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