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治疗糖尿病(强化治疗糖尿病的措施)
实现“糖尿病缓解”,首部指南给出「六大支柱」
受访专家: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 李强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淑颖
在很多人看来,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终身服药。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可停止使用降糖药物,让血糖处于正常状态,即实现糖尿病缓解。
6月10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首部“糖尿病缓解”指南——《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与缓解: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对如何实现糖尿病缓解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新指南》已获得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协会、美国医师协会、美国护士执业者协会等权威机构的认可,并得到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的支持。
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李强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早在202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和欧洲糖尿病学会就联合发布了《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同年,我国也发布了《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此次美国发布《新指南》,说明研究证据等级更高了。
李强说,糖尿病缓解标准主要依据血糖相关指标来判断,通常用的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缓解是指,在停用降糖药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且持续至少3个月;如果存在血红蛋白变异、贫血等影响红细胞生存时间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的因素,可以用2次非同日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作为糖尿病缓解的替代标准;或者通过连续葡萄糖监测,估算的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如果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空腹测量的血糖小于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维持时间至少一年,则为完全缓解;空腹测量的血糖值为5.6mmol/L~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时间至少一年以上,为部分缓解。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实现糖尿病缓解”,李强建议患者可以通过“ABCD法”进行判断,满足条件越多,越容易缓解。其中,A代表抗体(Antibody),如果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他胰岛相关抗体阴性,说明患者无自身胰岛破坏的免疫反应,缓解的几率较大。B代表体重指数(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BMI大于等于25kg/m2或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这类患者只要减脂增肌,缓解的几率就很大。C代表C 肽,如果空腹C肽大于等于1. 1ng/ml、餐后2小时C肽大于等于2. 5 ng/ml ,说明胰岛功能并未严重损伤,是缓解的基础。此外,还要看并发症(Complication review),没有并发症或者仅仅有很早阶段的轻微并发症,缓解机会就大。D代表病程(Duration),临床证据显示,病程不超过5年的患者缓解几率较高。
《新指南》指出,利用生活方式干预的“六大支柱”有助实现糖尿病缓解。
第一,营养干预。大量研究证据支持,健康饮食是防治慢病的重要策略。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包括新鲜果蔬、全谷豆类、坚果种子等,减少精米白面、加工肉类、肥肉以及糕点、甜饮料等超加工食品的摄入。
第二,适量运动。规律且持续的身体活动可对抗久坐行为的负面影响,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周进行至少150 分钟(每周5天,每次30分钟)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进行2~3次抗阻运动,比如哑铃和杠铃等。
第三,舒缓压力。压力过大不但会导致焦虑、抑郁、肥胖、免疫功能障碍等,还会引起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升高血糖。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时,及时进行放松训练。
第四,管好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平衡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分泌,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创造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光线等干扰因素,每天保证7~9小时睡眠。
第五,积极社交。积极的社会联系可帮助强化健康行为,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健康。除了多与亲友联系,还可以主动参与兴趣社群、志愿活动等,拓展朋友圈。
第六,避免有害物质。烟草和酒精都不利于血糖控制,不吸烟的人要永远远离烟草,有烟瘾的人应积极戒烟;限制饮酒,最好滴酒不沾。
李强表示,除生活方式干预以外,减重药物、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和减重手术也是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有力武器,具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糖尿病合并阳痿,应该如何应对?联合搭配好,效果提升不止一点点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中,有超过52%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且多表现为反应差、起效慢、药物依赖性强的特点。糖尿病性 ED 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神经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三大核心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勃起功能的严重损害。
神经损伤是糖尿病性ED的主要诱因之一。高血糖通过激活多元醇通路,导致神经水肿和变性。在多元醇通路中,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细胞内积累,引起渗透压升高,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和变性。这种神经损伤不仅影响神经传导功能,还进一步加剧了勃起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性ED中也起着关键作用。高血糖导致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减少,NO 是介导血管舒张的重要信号分子。NO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使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和血流增加。然而,糖尿病患者的 NO-cGMP 信号通路受损,导致 cGMP 水平下降,血管舒张功能减弱,进而影响勃起功能。
氧化应激也是糖尿病性ED的重要机制之一。高血糖导致活性氧(ROS)生成增加,ROS 通过氧化损伤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进一步加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神经损伤。氧化应激还通过抑制 NO 合成酶(NOS)的活性,减少 NO 的生成,从而削弱 NO-cGMP 信号通路的功能。
在男科领域,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是两种广泛使用的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不少患者困惑不解:血糖控制也达标了,为何性功能却迟迟不见恢复?
西地那非作为高选择性 PDE5 抑制剂,通过阻断环磷酸鸟苷(cGMP)水解酶活性,使海绵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内 cGMP 浓度升高 3-5 倍(附件 6 药代动力学研究)。该过程激活 cGMP 依赖性蛋白激酶(PKG),促使钙离子外流通道开放,导致平滑肌细胞舒张和动脉血流量激增。
一、不见恢复的原因
健康人群:服用 50mg 剂量后,1 小时内达到 5.2μmol/L 血药浓度峰值,阴茎血流增速达基线值 280%,勃起硬度评分(EHS)≥3 分的有效率可达 82%。
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导致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蓄积,使 eNOS 活性下降 40%-60%,NO基础合成量仅为健康人群的 1/3。血管内皮存在神经性损伤,使胆碱能纤维密度降低 65%,海绵体压力传感信号传导延迟>300ms。
双重打击导致西地那非的 cGMP 增效机制被严重削弱,50mg 剂量下糖尿病患者 EHS≥3 分比例仅 38.7%,且作用时间缩短至健康人群的 2/3。
这种 "高血药浓度 - 低组织利用率" 的矛盾现象,造成糖尿病患者需更高剂量才能达到同等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却增加 2.1 倍。
二、剂量调整、联合用药的临床决策
在糖尿病合并阳痿的治疗领域,单一药物治疗往往存在局限性,而联合用药成为了寻求更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突破点。其中,依帕司他与维生素D、E的协同增效作用备受关注。
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其在修复神经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帕司他能够特异性地抑制醛糖还原酶,减少山梨醇的生成,从而缓解神经细胞的损伤,逐步修复神经功能 ,这一修复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但持续的过程。
基于糖化血红蛋白分层:①HbA1c<7% 者,25mg 规律用药联合按需 50mg 追加;②HbA1c 7%-9% 者,需联用依帕司他(150mg/d)恢复神经传导;③HbA1c>9% 者,优先强化血糖控制后再启动 ED 治疗。该方案使糖尿病患者治疗有效率从单药治疗的 41.3% 提升至联合治疗的 76.8%(P<0.01)。
这里说句题外话,很多人正常人,也就是没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也会陷入了“吃猛药就应该立马恢复”的期待,但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如果你担心猛药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也可以试试中成药循序渐进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例如茸参益肾胶囊,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机制来看,其温补肾阳,填补肾精,益气固精,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冷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症。
总而言之,联合用药为广大ED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望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重拾自信和健康。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相信它将为更多受ED困扰的男性带来福音。
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健行计划启动
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健康报社联合发起的“糖尿病并发症规范化诊疗赋能提升项目——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健行计划”启动会在京召开。该项目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标准化培训和多领域资源协同,构建糖尿病足全周期管理体系,为破解我国糖尿病足高截肢率、高医疗负担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启动会议合影
政策引领与行业使命驱动项目落地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众多,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负担。《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宋仙保提到,项目需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要求,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级医院)内分泌专科建设。宋仙保提出培训要“细化需求、制定标准、严明纪律”,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倾斜,通过构建标准化培训体系,让基层医生“更权威”,患者“更安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 宋仙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勇表示,糖尿病足防治需“保命、保肢、保功能”,中医药在内外治结合、特色疗法干预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将为基层提供多方面支撑,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基层糖尿病足诊疗领域的规范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勇
全链条培训体系赋能基层诊疗能力
会上,项目正式聘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鞠上为专家组组长,宋仙保为其颁发聘书。随后,鞠上与其他专家组成员共同确定项目责任书,凝聚多学科力量,共同推进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
左: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 宋仙保;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 鞠上
专家组成员领取项目责任书
专家组成员领取项目责任书
随着项目成功启动及专家组成员聘任完成,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鞠上作为项目专家组组长详细介绍了项目规划。鞠上指出,早期干预可预防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并发症而致残,规范治疗能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因此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对患者而言意义重大。但当前糖尿病足诊疗领域仍然面临单中心技术局限、培训覆盖不足、基层成本高等多重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 鞠上
为此,项目设计“五个一”核心架构:即一套标准化教材课程、一支权威师资队伍、一批培训基地、一套考核认证体系、一项观察性研究。计划三年内培训基层医生及护理人员 1000名、专项领头人200名,通过“线上慕课 线下基础班 高级提升班”分层培养模式,实现“培训—实践—再培训”的闭环。教材内容将涵盖从糖尿病足预防筛查到创面修复的全周期知识链。
多学科专家共议项目特色与落地路径
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高蕊从中医药研究角度提出,需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推动中医药外治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为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循证支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高蕊
会议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冯光主持,与会专家围绕项目差异化优势与实施细节展开深度交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刚提出项目需实现全链条、全国域、多学科覆盖,要区别于单一技术培训,强调从预防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朱迪建议动态更新糖尿病足流调数据,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疮疡及周围血管外科主任王刚呼吁加强糖尿病足预防、治疗、规范化培训及科研创新,以公益性为核心推动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和全国专科联盟建设。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甘宇以专科联盟为例,强调学员选拔应具备地区代表性,要通过分层培养形成“培训—辐射”闭环。吉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可心则关注教材多学科审订与全国流调,强调糖尿病足诊疗应重视“防大于治”的基层筛查价值。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面修复与整形外科主任苏永涛提议在高校开设专科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血管外一科主任邹利军建议加强糖尿病足科普宣传,帮助基层更好地开展早期筛查工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杨川提出创立初级班重单项技术、高级班重多技术组合的分层培养模式。佛山市中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王甫能建议以临床基地强化实操培训,发挥中医药在创面修复中的特色优势。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治医师李海峰以临床病例呼吁强化基层截肢风险认知,推广标准化筛查流程。西安市红会医院糖尿病足MDT(多学科合作诊疗)诊疗中心主治医师张言建议,在分层培养模式下,高级班可增加MDT培训,联合骨科专业强化患者足踝畸形预防干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阿克拜尔・乌普则关注基层药物可及性,建议纳入“因地制宜”方案,结合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改革为患者规划更具性价比的诊疗路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伤口治疗中心主任张龙认为培训需打破地域局限,聚焦有积极性的学员,通过“培训 远程会诊 病源支持”的长期支撑模式,利用全国分中心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理论—实践—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避免短期培训的断层现象。
从诊疗革新到健康中国的实践跃升
本次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推进糖尿病足防治从单点技术推广转向系统化能力建设。项目通过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行业资源、健康报社的传播平台及医疗机构的临床经验,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破解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难题。
正如鞠上在总结中提到,项目团队将践行“做困难且正确的事”的理念,以专业之力守护患者生命质量,以创新之智共筑糖尿病足规范诊疗新篇章。这不仅是对“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更将为全球慢性病并发症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编辑:王祎然审核: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