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脚脱皮(糖尿病脚脱皮)

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感觉脚冷、脚麻千万别随意泡脚,口服4种药物可以缓解

60岁的王大爷是一个有着20多年糖尿病病史的“老糖友”了,平时对自己的血糖非常关注,并且听从医生的规定定时定量的服药,并且每天都进行监测,血糖控制一直挺好,结果就在几天前穿着拖鞋就来到医院,说自己的脚底板莫名其妙的破了,而且涂药涂了几天也没好,害怕自己是糖尿病足。

医生通过检查发现王大爷的血糖水平控制得很好,而且脚底板的破溃也没有明显的感染痕迹,进一步追问才发现,原来王大爷从别人手中得到了几包泡脚的中药,恰逢自己是感觉脚冷,于是最近都在家泡脚,而脚底的溃口就是泡脚后出现的,于是医生最后诊断为:烧烫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过抗菌、促进伤口愈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王大爷的伤口快速愈合了。

一、糖尿病的患者为什么感觉脚冷、脚麻

糖尿病的患者老是感觉脚冷、脚麻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糖尿病对于下肢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缓慢侵蚀所导致的,也就是是临床上经常诊断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细胞是人体最脆弱的组织之一,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当刺激过度时就会对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其中高血糖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当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高血糖就会激活葡萄糖的旁路代谢,导致产生更多的山梨醇和醛糖,当这两种物质浓度过高时就会对于神经组织具产生毒副作用,造成神经细胞出现肿胀和坏死,从而形成不可逆的神经损害。

其次,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身体产生更多的糖基化终末产物,这种产物会沉积于营养神经的血管周围,引发炎症反应,同时激活血管内的凝血功能,导致血管内皮的基底膜逐渐增厚,最终导致血管管腔逐渐狭窄,进一步导致神经发生缺血、缺氧,最终坏死。

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要随意泡脚

当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就会时常出现双脚发麻、发冷的感觉,有些人选择使用温开水泡脚来缓解症状,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

①糖尿病患者很难控制温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个特点就是会降低四肢末端的感觉,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异常。由于高血糖对于感觉神经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往往无法准确感知冷热,对于温度的改变也相对迟钝,这往往导致即使水温已经较高,但糖尿病患者依然感觉不热,并且不断加入温开水,结果往往导致皮肤烫伤因此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该减少泡脚,或者在泡脚前测定水温,水温最好不超过40℃

②长期泡脚会导致足底皮肤更加缺血缺氧

足底皮肤长期浸泡后就会变白、起皱,甚至疼痛,这其实是皮肤吸水后使得表皮变软、细胞肿胀所导致这种情况在正常人身上问题不大,但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就比较危险了。糖尿病患者因为末端循环功能不佳,在泡脚初期虽然可以改善循环,但时间过长后随着皮肤收缩就会加重足底皮肤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发生皮肤坏死脱落,这也是很多人泡脚有容易起皮的原因。因此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

③擅自加入中药容易引起不适

有许多患者为了追求某种疗效,喜欢在泡脚的过程中加入各种各样的中药材,其实这是不科学的。首先,中药材在40多℃的常温下是完全无法发挥效用的,需要通过专业的烧制仪器才能将药物的精华煎出来;其次,一些中药材对于皮肤有刺激性,如冰片、姜片等,这种刺激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比较危险的,非常容易造成皮肤损伤,甚至感染因此在泡脚程中不要随意加入中药材,或者加入已经熬制好的中药汤剂即可,并且中药材一定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三、双脚发麻、发冷不如试试这几种药

①维生素B族

维生素B族是一大类维生素的总称,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9等都对于神经有保护作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值得一提的是临床研究表明将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9联合使用时,其营养和保护神经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因此临床可以选择将维生素B1、甲钴胺和叶酸片联合使用,可以更加高效的营养神经

②改善末端微循环药

改善下肢末端血液循环对于减轻神经损害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羟苯磺酸钙、迈之灵等,其中羟苯磺酸钙最为常用,其主要作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有效改善四肢末端循环,减轻神经损害。

③改善代谢紊乱药

依帕司他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其可以与山梨醇进行不可逆的结合,从而减轻山梨醇对于神经的损害。

④止痛药

对于双下肢出现刺痛或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建议使用止痛药,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曲马多等,这些药物都是专门用于治疗神经痛的,但这些药物多少都有副作用,而且都是处方药,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双脚发麻、发冷平时这样处理更科学

①注意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双下肢发麻、发冷或者乏力,往往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因此一定要做好血糖监测,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升高要积极纠正诱因,或者前往专科医师进行调整降糖方案。

②注意足部保暖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对于温度的变化比较迟钝,经常是冷冰冰的,因此注意足部保暖就非常重要。

③适当活动脚趾

临床研究表明每天主动将脚趾和脚掌进行屈伸活动,可以明显改善下肢循环状态,从而减轻下肢感觉异常,同时还可以点按足部及下肢的穴位以刺激足部神经,改善神经功能。

④注意穿透气的鞋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最好穿透气的鞋子,以免过度出汗导致足部出现真菌感染,其次可以适当在足部涂擦润肤霜以防止皮肤干裂,汗脚的病人可以适当的涂一些滑石粉以防止出汗过多。

⑤足部出现破溃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足部一旦出现破溃是非常难以自我愈合的,因此如果足部出现破溃一定要保持伤口干燥,并且及时就医,防止继发感染。

五、总结

糖尿病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最好不要随便泡脚,即使泡脚也要注意水温、泡脚时间等问题;其次,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采用药物进行有效控制,这比泡脚要有用得多;最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自我防护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足部的破溃伤口一定不能忽视,尽早就医治疗。

#健康明星计划#

脚底脱皮、脚趾甲有凹痕……别忽视这些疾病的信号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你是不是忽略了脚?脱皮起泡不在意,小疼小痒懒得管,等到脚部发飙,让你走不了路,就该后悔了。所以,脚部那些事儿,别不当回事儿,还是弄清楚为好。

脚底脱皮

有些人的脚底容易脱皮,一片一片的,不痛也不痒。它很有可能是皮肤疾病的信号。脚脱皮的原因,和出汗多、真菌感染等有关。

如果你常感觉脚底湿哒哒的,十有八九是脚气发作了。它是一种极常见真菌性皮肤病。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癣菌容易滋生并且扩散,因此这类人群容易出现脚底脱皮。所以有脚气的人群一定要注意脚部卫生,勤洗脚,勤换鞋。

此外,天气干燥导致皮肤干燥,进而脚部干燥导致脚表皮细胞供氧不足或供水不足,造成脚表皮细胞坏死,导致脚部脱皮。这类主要高发在秋冬季节。多饮水,一天喝足大约2000ml左右的水。在洗澡、泡脚之后记得涂上护脚霜。皮肤干燥角质增厚有小裂口的患者,可采用保湿防裂的软膏外涂。

缺乏维生素E的人群容易出现脚底脱皮的症状,这是因为人体所需要的一些微量维生素缺少,导致皮肤容易坏死脱皮。这类人群平时多吃蔬菜水果,也可以适当吃些维生素E。

脚底水泡

脚底起水泡也和脚气脱不了干系,春夏加重,秋冬减轻。真菌有传染性,切不可盲目地自行滥用药物。你要知道真菌种类繁多,抗真菌的药物也很多,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真菌患者使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搔抓、热水洗烫,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洗浴,一定要记得选用透气性好的鞋及棉质袜子,袜子洗后应消毒,保持局部皮肤干燥,不与他人共用浴具,预防再次被传染。平时注意每天换鞋,最好是两双轮流穿,注意鞋的干燥,每天回来后放置通风处,隔天再穿。

脚趾甲厚重发黄

脚趾甲厚重发黄通常由霉菌感染引起,人们毫无知觉,但这种感染很快会波及全部脚趾甲,导致其发出难闻的味道,颜色变深。如指甲松脆,说明是脚气感染,但如果只是指甲厚,可能是脚趾受损。

糖尿病患者、有循环问题和免疫系统问题的人容易感染该病。如果老年人走路有问题,有时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但是不易被人们发觉。建议去看专业的治脚的医生或经常去医生那里做治疗。

脚趾甲有凹痕

脚趾甲有凹印主要是微量元素缺乏,建议补充钙剂,不要偏食,多进食一些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即淀粉、糖类等)较丰富的食物,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及蔬菜、瓜果等。另外,还有可能是得了一种病才会指甲有凹痕,大多数的牛皮癣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和皮肤都会受到影响,通常表现为不光滑的有凹痕的指甲。

拇指外翻

在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人有拇外翻,在每个女人的一生当中,至少有20%的可能患上拇外翻。其实,拇指外翻不是什么罕见病,它甚至和痔疮、便秘一样很常见,尤其以女性高发。主要表现为脚的大拇趾向外撇,而且根部向内收,在根部长出一个大鼓包,从而使得前脚看上去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

拇指外翻是由多种情况造成的,如遗传、经常穿高跟、尖头鞋,使拇趾过分外翻。行走时全身重量落在足部前端,脚趾会因身体重量压迫逐渐变形,造成拇指外翻。

建议尽量穿舒适的鞋子,少穿高跟鞋和不合脚的鞋子,减少鞋面对脚趾所造成的压迫。另外,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扁平足、遗传及足底筋力的降低和不平衡等,使脚底机能降低,造成不稳定进而变形。

患有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脚会烂掉?和这几个原因有关,注意预防

【粉丝来信】一周前,当时我注意到我的脚开始出现一些异常。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只是皮肤干燥,甚至只是穿了一双不合适的鞋子。不久之后,我发现我的脚开始脱皮,状况愈发严重。

我开始自行搜索我的症状,发现它们与真菌感染的症状相似。接下来几天,我尝试了各种抗真菌药膏和膏药,甚至开始用抗真菌洗浴露清洁我的脚。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情况却没有任何改善。

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时间后,我决定去看医生。医生认真地检查了我的脚,然后安排了一些血液测试。结果出来后,医生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告诉我我的血糖水平异常高,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健康。除了血糖控制不良外,糖尿病患者还常常面临足部糜烂的困扰。这一现象常常被忽视,其严重程度却不容小觑。本文将围绕“患有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脚会烂掉?”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供一些预防措施。

足部糜烂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本原因是糖尿病引发的神经和血管损伤。足部糜烂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根本原因是糖尿病引发的神经和血管损伤。长期高血糖水平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受损,特别是周围神经。这种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使患者对足部的感觉减退或完全丧失,增加了足部损伤的风险。

神经病变:当血糖长期不受控制时,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细胞,尤其是周围神经。神经病变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中断,使得患者对足部的触觉、疼痛和温度感知减弱或丧失。

神经传导的障碍,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法察觉足部的创伤或损伤。日常生活中的轻微挫伤、擦伤或烧伤等可能被忽略,病人无法感知到这些问题。这些损伤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演变成溃疡或感染,最终导致足部糜烂。

糖尿病还会损害血管系统,导致血液循环减弱。糖尿病还会损害血管系统,导致血液循环减弱。足部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其血液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缺乏充足的血液供应会导致足部组织的损伤延迟愈合,使小伤口演变为溃疡,最终可能导致糜烂。

糖尿病引发的血管损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指的是糖尿病导致毛细血管损伤,影响足部的微小血管。大血管病变则涉及主要的动脉和静脉,导致血液供应减少和循环障碍。

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水平引起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这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会导致血管壁的硬化和收缩,限制了血液在足部的流动。高血糖还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阻碍了足部血液的正常循环。

由于足部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之一,血液在足部循环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当血管功能受损时,足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足部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少。足部组织的损伤往往很难迅速得到修复,为细微的创伤甚至是正常的压力和摩擦所带来的磨损创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即使是小伤口也可能难以愈合。足部组织的修复过程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支持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糖尿病引发的血管损伤,这个过程可能被延迟或受阻,导致伤口难以愈合,并可能形成溃疡。

预防糖尿病足部糜烂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采取一系列合理的自我护理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1、血糖控制:稳定的血糖水平是防止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关键。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定期测量血糖,按时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

2、日常护理: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天检查足部,包括脚趾、足底和脚背,以寻找任何异常。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用温水轻轻清洁足部,避免使用热水和强烈的肥皂。在清洁后,用柔软的毛巾轻拭足部,尤其是足趾之间的空隙。

3、舒适鞋履:穿合适大小的鞋子,并确保足部舒适,不过分挤压。优质的袜子也很重要,选择透气、吸湿的材质,并避免过紧或有皱褶的袜子。

4、避免伤害: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赤脚行走,特别是在室内和户外环境中。检查鞋子内部是否有异物,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交叉腿。避免使用热水袋或电热垫等可能导致烫伤的物品。

5、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任何足部问题或潜在的感染,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糖尿病足部糜烂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它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日常足部护理、舒适的鞋履和避免足部伤害,可以减少足部糜烂的风险。定期就医和足部检查是保持足部健康的关键。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关注足部健康同样重要,有助于减轻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