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吃肝(糖尿病能吃肝爽颗粒吗)

科学护健康 0
文章目录:

什么是肝源性糖尿病?为什么多肝不好的人,通常血糖也很高?

人到中年,身子像旧机器,哪儿松了点、锈了点,很快就能感受到。最近门诊上碰到好几个病人,肝功能不好,血糖也跟着飙上去了。有人纳闷:我又不是老吃甜的,咋血糖还这么高?其实,问题就藏在肝脏这个“沉默的老实人”身上。

肝脏在身体里不像胃有声音,不像关节有响动,它没啥“存在感”。但它一旦出问题,血糖就可能跟着“闹情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肝源性糖尿病

说白了,这种糖尿病不是从胰腺“发家”的,而是肝脏“惹的祸”。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肝脏一旦积劳成疾,身体里的“糖分账本”就会失控,血糖就像水管破了口,怎么堵也堵不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得多、胖得快、胰岛素不够用。其实不全是。门诊上有些病人又不胖,饭量也一般,结果肝功能一查,“脂肪肝”“肝硬化”一串冒出来,血糖也早就过了线。

这类病人有个共性:肝功能不正常,血糖又高,胰岛素用着也不灵。医生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这是肝脏在“倒账”——身体里储存糖、放糖、控糖的“总管家”失职了。

要说肝脏,它是个大忙人——白天合成糖,晚上分解糖,像个账房先生,把一天的收入支出记得明明白白。但一旦它出问题,比如被脂肪“包围”、被病毒“折腾”、被酒精“泡坏”,它的“算盘”就打不准了。

正常的肝脏能把吃进去的糖分“存起来”,等饿的时候慢慢释放。可肝脏一出毛病,它不是乱存,就是乱撒糖。身体明明不缺糖,它偏偏“撒手放糖”,血糖一高就是几个小时下不来。

特别是脂肪肝,就像肝脏里塞了层厚厚的油纸,糖分进不去,胰岛素也进不来,胰岛素就像拿着钥匙却开不了门,糖只能在血液里“打转转”,血糖越转越高。

肝硬化更麻烦,它让肝脏“缩水变硬”,功能大打折扣。糖代谢这事儿,就像让一位八十岁老爷爷去搬砖,心有余而力不足。糖分扔回血液,胰岛素也不听使唤,整套系统就崩了

很多人以为,控制糖就是少吃甜、少吃饭。但肝源性糖尿病不是这么简单。它的“元凶”是肝脏,肝要是不好,再怎么节食也难管住血糖。这就是为啥很多肝病患者,血糖控制特别吃力

还有人一看血糖高,就赶紧吃降糖药。可要知道,有些降糖药是靠肝脏代谢的,肝功能不好的人一用,反而容易出问题。就像让一个已经病倒的工人去搬重物,非但干不了活,还容易出事故。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判断自己是不是“肝源性糖尿病”?有一些线索可以参考:比如以前血糖正常,突然升高,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肝区不适;或者胰岛素用了不少,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这时候,不能光盯着血糖看,得回头查一查肝功能、肝脏影像,看看“幕后黑手”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一查吓一跳——原来不是糖的问题,是肝先坏了

不少人一听肝不好,就开始“进补”、“护肝片”上桌,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调整生活方式,别再给肝脏添乱。肝是个“怕热闹”的器官,越清静它越好

饮食方面,要清淡、均衡。少油、少糖、少酒是底线。特别是酒,哪怕一小口,对肝脏都是“火上浇油”。脂肪肝的人,别拿无糖饮料当挡箭牌,太多添加剂照样伤肝

运动方面,动作不求猛,但要规律。每天三十分钟快走、慢跑、太极、广场舞都可以。动起来,肝脏才有“动力”代谢脂肪,血糖也不会“卡壳”

心理上也要放松,不焦虑、不熬夜、不生闷气。肝是“情绪的晴雨表”,心里堵得慌,肝脏就“火气上头”,糖代谢也会紊乱。

还有一点要记住:不要迷信“保肝药”“排毒茶”,很多所谓“养肝”的东西,反而增加肝脏负担。肝脏修复靠的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是速成药

很多中老年人有个误区:一看到血糖高就吓坏了,天天扎手指、猛控饮食,结果越控越低,整天头晕眼花。其实肝源性糖尿病不适合“一刀切”的控制法,需要个性化管理,不能盲从。

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查血糖和肝功能,听医生建议,科学安排饮食和运动,逐步调整,不急不躁。就像养一盆花,不能猛浇水,也不能断水断光,要慢慢调理,才能长久。

肝脏是“身体的大仓库”,血糖是每天的“粮票账单”。仓库坏了,账单自然乱套。要想血糖平稳,必须先把仓库修好。这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说到底,肝源性糖尿病不是“糖”的问题,而是“肝”的信号。它提醒我们,是时候换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了。别等肝脏“罢工”了,才想起它的重要。

照顾好肝脏,就是给血糖多一层保障。养肝护糖,双管齐下,身体才稳如老树根,扎得深,站得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胡大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16(05):321-325.
[2]刘建军, 王文君.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43(09):711-715.
[3]张丽, 陈志刚. 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32(04):245-249.

逆转糖尿病,一定要保护好肝脏健康!

如果你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等问题

欢迎来到上海同仁医院找邹大进教授咨询!!!


很多糖友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其实不然。糖尿病的本质是你体内的血糖调节机制出现了失衡。而肝脏,作为人体糖代谢的 “核心中枢”,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关键作用

肝脏就像是身体的 “糖仓库” 和 “糖工厂”。它能够储存肝糖原,在身体需要能量时,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稳定;同时也能将多余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防止血糖过高。

然而,不少糖友血糖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肝脏好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输出肝糖原,导致血糖源源不断地被 “生产” 出来。

二、为何二型糖友肝脏易 “失控”
  1. 胰岛素抵抗作祟 :大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就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迟钝,肝脏无法有效接收胰岛素的 “停工” 信号,依然持续不断地生产糖原并释放到血液中。这就好比工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一直在超负荷生产产品,完全不听调控指令,导致血糖不断攀升。
  2. 激素失衡推波助澜 :二型糖友往往伴有激素失衡,像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水平升高。这些激素就像给肝脏的糖原分解按下了 “加速键”,促使肝糖原加速分解,进一步升高血糖。这就如同在原本就产能过剩的工厂里又增加了新的 “助力”,让血糖控制更是难上加难。
三、护肝对逆转糖尿病的关键意义

鉴于肝脏在血糖调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上述问题,糖友在逆转糖尿病的过程中,必须把保护肝脏放在重要位置。

  1. 减轻肝脏脂肪 :长期血糖高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这会进一步削弱肝脏的糖代谢功能。糖友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来减轻肝脏脂肪,比如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减少精制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取,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帮助肝脏恢复正常代谢。
  2. 控制好血糖 :稳定血糖水平能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一方面要遵循医嘱规律用药,使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另一方面,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辅助血糖控制。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增强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肝脏糖原输出,同时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额外应激。
  3. 定期监测肝功能 :糖友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肝脏潜在问题,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保护肝脏。

肝脏健康与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好肝脏,让其正常发挥血糖调节功能,是糖友们成功逆转糖尿病的关键一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少吃这4类肉,但可以多吃这2类肉,你吃对了吗

早晨查房的时候,遇到一个老病号,笑呵呵地说:“医生,我现在不吃糖了,甜食坚决不碰,肉照吃不误,血糖肯定稳!”

糖尿病不是“不吃糖”这么简单的事,吃肉也能让血糖坐过山车,而且有些肉,吃进去就是在给身体“添堵”。

这几年,门诊里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是吃了点肉,怎么血糖就飙上去了?”问题就出在“哪种肉”。不是所有的肉都能随便吃,尤其是糖尿病人,吃错了肉,比吃糖还危险。

我们从头说起。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肉类这种看起来“天然健康”的食物,怎么就成了糖尿病患者的地雷?答案藏在脂肪、胆固醇、嘌呤和加工方式里。不是所有的肉都一样,有的肉是“慢性杀手”,有的肉却是“稳定军心”的好帮手。

先说第一个不能碰的:肥猪肉。

这玩意儿,东北人爱,川渝人也爱,红烧、回锅、炖菜,样样少不了。但糖尿病人吃这东西,就像给血管里倒了一瓶厚厚的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得吓人,胰岛素的利用效率直接被拖慢。

再加上胆固醇一高,心脑血管风险立马起飞。糖尿病不是只管血糖,它是全身性的代谢综合征,心血管、肾脏一块儿遭殃。

第二个“地雷”:香肠、腊肉、火腿这些加工肉制品。

这类肉虽然香,但里面的亚硝酸盐、钠盐、防腐剂全是糖尿病人最怕的东西。这些添加剂不仅刺激胰岛,还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你觉得自己吃得少,其实身体早就“偷偷报警”了。

第三个要慎重的:烤肉、炸鸡、烧烤。

夜市摊、聚会餐桌上,这些是主角,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彻头彻尾的“黑名单”。高温烹饪产生的AGEs(糖化终产物),会加快血管老化,破坏胰岛细胞,让血糖调控雪上加霜。很多人吃完烧烤第二天空腹血糖直线上升,不是巧合,是规律。

第四个让人意外的:动物内脏。

别以为“补”就一定好,糖尿病人吃肝、肾、脑花这些,不仅胆固醇爆表,还有大量的嘌呤。对血糖、血脂、尿酸三高患者来说,这就是三重打击。你可能以为是在养生,身体却以为你在“搞破坏”。

那是不是糖尿病人就不能吃肉了?当然不是。肉类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关键在于怎么选、怎么吃。

先说第一个可以多吃的:鱼肉。

尤其是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金枪鱼、秋刀鱼。富含Omega-3脂肪酸,不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还能抗炎、调节血脂。而且鱼肉的脂肪结构更“友好”,不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煮、蒸、清炖这些做法,不加重肾脏负担,又能保证营养。

第二个推荐的:鸡胸肉、火鸡肉这类白肉。

低脂、高蛋白、消化吸收效率高。鸡胸肉如果做得好,不柴,配点蔬菜汤或者清蒸,照样吃得香。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控制体重的糖尿病人来说,这类肉是“安全区”里的主力军。

讲到这儿,很多人又要问了:“那我是不是只要吃这两种肉,其它的都不碰,就万事大吉?”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糖尿病人吃肉,讲究的不仅是种类,更是频率、搭配、烹饪方式。一个清蒸鱼配上满满一碗白米饭,照样血糖飙升。反过来,一点点瘦牛肉搭配粗粮杂豆粥,血糖控制反而稳定。

饮食这事儿,从来不是单点爆破,而是体系工程。就像在中医里讲“脾主运化”,糖尿病本质上是“湿热”内生,肉吃多了助湿、助热,脾胃一伤,代谢系统跟着崩盘。老祖宗的农谚“吃肉不离菜,吃饭要配汤”,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维度是地域差异。南方人爱吃鸭,北方人爱牛羊。其实鸭肉寒凉,糖尿病患者脾胃虚弱时吃太多,容易腹泻;而牛羊属温,适合体寒的人,但脂肪含量也高,得控制量。所以不是哪个肉“绝对好”,而是要看人、看时、看量。

现在很多人被“高蛋白饮食”洗脑,觉得吃肉越多越减肥,甚至糖尿病人也盲目跟风。这种做法,短期看似控糖,长期却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肾功能恶化

我见过不下十个中年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高蛋白饮食,肾小球硬化加速,最后躺上了透析床。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吃对了吗?

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肉,而是得吃对肉、吃对量、吃对时间。吃肉前,先想清楚三个问题:你今天运动量够吗?你搭配了足够的膳食纤维吗?你肾功能正常吗?如果这三道题你都答不上来,那还是别动手,先去翻翻体检报告。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不得不说:很多病人就是拖着、赌着、忍着,等血糖飙到十几才开始慌。血糖是个慢性积累的过程,吃了一顿不当回事,但身体记账,一分不差。每一个错误的选择,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清晨,变成刺耳的血糖报警声。

最后,很多人问:“医生你自己吃什么肉?”

实话说,我不是圣人,也不忌口,但我知道该怎么吃:少而精,选对肉,搭配好,别贪嘴。你想吃香肠?可以,但一年一次,祭祖那天吃点意思意思就好。你想吃烤肉?行,但别天天撸串当晚饭,血糖不答应,血管也会抗议。

给糖尿病患者一句实在的话:你不是不能享受生活,但得懂得选择。管住嘴,不是惩罚,而是投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徐建国,王丽萍.糖尿病患者膳食结构与血糖控制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4):317-321.

[2]李娜,张志强.不同肉类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5,18(2):67-70.

[3]王秀玲,张宏伟.加工肉制品摄入与慢性病风险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5):48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