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尿蛋白2 糖尿病(尿蛋白2+是糖尿病引起的吗)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出现蛋白尿,一定会肾衰竭吗?药师指出:两种新药助你护肾

胡女士的女儿到药店给母亲拿降糖药,因为平常都是胡女士和女儿一起来拿药,或者胡女士自己来拿药,我就随口问了一句:你妈妈(胡女士)怎么没来?

胡女士的女儿无奈地跟我诉苦:年前带着母亲去查体,检查结果出来说尿微量蛋白高,她糖尿病20多年了,医生告诉她并不是很严重,并且在原降糖药的基础上,加了新药恩格列净,本来好好的,不知道咋回事,昨天下去和一群老太太聊完天,回去之后饭都没吃,一个劲的淌眼泪,问她什么事情也不说,后来还是我爸急了,凶了她几句,她才说别人告诉她有蛋白尿就是肾脏不好了,迟早都会恶化成尿毒症;还说肾脏不好的原因就是天天吃药吃的,肾脏坏了就不能吃药了,越吃药恶化得越快

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本想着去医院让医生开导开导他,谁知道经常给胡女士看诊的医生近期都没有号,而她的药也吃完了,就先给她拿些药,劝着她先吃着,等挂了医生的号,再让医生跟她好好唠唠,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了,生病了肯定还是要听医生的。

糖尿病患者患肾病的原因是什么?

糖尿病导致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过高的血糖会影响肾脏的小血管,导致小血管出现动脉硬化,这种微血管病变是损伤肾脏最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血糖过高还会增加肾脏的过滤能力,导致肾脏处于高负荷的状态,肾脏中过滤单位的透过性受到影响,过滤功能逐渐下降,就会导致肾功能受到影响。

但是,糖尿病损伤肾脏最重要的前提,还是血糖控制的不稳定,积极控糖是减少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基础,血糖过高或者波动过大都会进一步损伤肾脏。

有蛋白尿,一定会进展为尿毒症吗?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8%,平均每9个成年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众所周知,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一般积极控制血糖,可以尽可能的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而所有的并发症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肾病。因为肾病如果发展到终末期,需要通过透析或者换肾才能生存。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检查出微量蛋白尿之后,就会非常的恐慌,感觉自己离尿毒症不远了。其实,没有必要过于忧心,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蛋白尿,只要血糖平稳的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发生尿毒症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糖尿病对肾脏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早期糖尿病影响肾脏,导致肾脏处于高滤过的状态,肾小球滤过压增加,滤过膜的电荷发生变化,就会出现微量蛋白尿。一般来讲,这时候肾小球滤过率还没有下降,肾脏功能也没有下降,属于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期,此时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最佳时机。

介绍两种降糖药,除了降血糖之外,还可以很好地保护肾脏!

1. SGLT-2抑制剂

这类药物包括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其保护肾脏的作用机制为增加远端肾小管钠的转运,增加腺苷的生成,缓解高滤过状态,降低蛋白尿,同时通过抑制葡萄糖重吸收,减少致炎因子和致纤维化介质的局部生成,并且具有一定的降血压和降尿酸的作用,直接抑制近端钠的重吸收,减少肾脏的能量消耗,最终保护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可以减少蛋白尿达到30-40%,对于肾小球滤过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恢复到基线水平后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并且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磺脲类的降糖药格列美脲相比,SGLT-2抑制剂可以延缓2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减少蛋白尿的水平,降低39%新发肾病或者肾病恶化的发生率,并且降低46%血肌酐翻倍、需要肾移植或者肾病死亡等复合终点的发生率。

2. GLP-1受体激动剂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利司那肽、艾塞那肽等,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激动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延缓胃排空,并且可以抑制食欲从而减少进食量。

临床试验显示,利拉鲁肽与安慰剂相比,能够有效地缓解具有心血管风险的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可以使肾脏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22%,新发持续性大量蛋白尿的发生风险降低26%。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如果血糖控制的效果不佳,或者已经出现并发症症状,指南都是推荐上述两种降糖新药的,辅助降糖的同时,可以降低心脑血管、肾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应对早发 2 型糖尿病,迫在眉睫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 2.33 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40 岁以下患者比例十年增长 143%,早发 2 型糖尿病(40 岁前发病)的防控已刻不容缓。

这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真实案例:年轻患者的困境被误诊的 15 岁女孩

一名 15 岁的尼日利亚女孩,因多尿、多饮、体重减轻就诊,血糖高达 14.3mmol/L,糖化血红蛋白 12.4%,但无酮尿。她被误诊为 1 型糖尿病并接受胰岛素治疗,后经内分泌科会诊,发现其 BMI 达 29.75kg/m²,存在黑棘皮症,C 肽水平正常,无自身抗体,最终确诊为早发 2 型糖尿病。这一案例凸显了早发糖尿病在年轻人群中易被误诊的问题,也提示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在早发糖尿病中的关键作用。

32 岁程序员小王

32 岁的程序员小王在体检中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 7.2%(正常值 < 6.5%),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告知他,早发糖尿病会使并发症风险提前 15-2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9 倍,肾病风险增加 3.2 倍。小王的案例反映了年轻患者对糖尿病危害认知不足,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高糖饮食)对疾病的推动作用。

中国汉族糖尿病家系

河北一个汉族家庭中,先证者 8 岁发病,反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被诊断为 1 型糖尿病。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舅舅均携带 RFX6 基因杂合突变(c.2176C>T,p.Arg726*),最终确诊为单基因糖尿病。这一案例揭示了遗传因素在早发糖尿病中的重要性,也提示基因检测在精准诊断中的必要性。

早发 2 型糖尿病的现状与原因
  1. 1990-2019 年,全球 15-39 岁人群 2 型糖尿病发病率从 117 例 / 10 万人增至 183 例 / 10 万人,中国年轻男性患病率飙升,20-24 岁男性患病率达 7.42%,每 13 人中就有 1 人患病。
  2.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18-29 岁人群糖尿病前期检出率达 12.8%,2 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确诊年龄从 20 年前的 65.2 岁降至 42.8 岁。早发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仅 34.2%,远低于老年患者的 52.7%。
  3. 遗传风险信号汇聚于转录因子 RFX6 介导的调控网络,导致胰岛 β 细胞功能障碍。中国汉族人群中,RFX6 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早发糖尿病,且易被误诊为 1 型糖尿病。
  1. 肥胖是早发糖尿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腹部脂肪堆积者发病风险增加 2.8 倍。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导致胰岛素抵抗,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
  2. PM2.5 污染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1990-2021 年我国因 PM2.5 污染导致的 2 型糖尿病死亡率增加 2.64 倍。此外,吸烟、低全谷物饮食、红肉摄入过多等也与早发糖尿病相关。
  3. 年轻人久坐、熬夜、压力大、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削弱了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加了糖尿病发病风险。
四、早发 2 型糖尿病的危害
  1. 并发症风险高:早发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9 倍,肾病风险增加 3.2 倍,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 1.7 倍。40 岁前确诊者全因死亡风险是同龄人的 3.7 倍,预期寿命减少 14-16 年。
  2. β 细胞功能衰竭快:青少年 2 型糖尿病患者 β 细胞功能每年下降 20%-35%,远快于中老年患者的 7%-11%。
  3. 心理影响显著:年轻患者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不良心理状态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预防与管理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甜饮料和红肉消费。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力量训练,减少久坐时间。

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将 BMI 维持在 18.5-23.9kg/m²,尤其要减少腹部脂肪堆积。

早期筛查

高危人群: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及长期暴露于 PM2.5 污染环境者,应定期检测血糖(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HbA1c)。

筛查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建议高危人群每 1-2 年进行一次筛查。

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胰岛素:对于 β 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或血糖控制不佳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 GLP-1 受体激动剂、SGLT-2 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以降低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风险。

综合管理

血糖监测:定期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 HbA1c,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发症管理:定期进行眼底、肾脏、神经等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并发症。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压力。

政策与社区干预

健康中国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4 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 — 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提出到 2030 年实现糖尿病知晓率 60%、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70% 的目标。社区行动:推广 “城市改变糖尿病” 社区行动倡议,通过健康科普、血糖检测、膳食指引、运动促进等措施,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

呼吁行动

早发 2 型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年轻一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控需要个人、家庭、医疗机构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个人应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家庭应支持患者管理疾病,营造健康氛围;

医疗机构应加强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

政府应制定政策,推动健康环境建设和科普教育。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协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早发糖尿病的蔓延,守护年轻一代的健康未来。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糖尿病报告(2024).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 Brussels: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3. Brissova M, et al. Genetic risk converges on regulatory networks mediating early type 2 diabetes. Nature, 2023, 620(7973): 595-602.
  4. Ola Moye Gun A, et al.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misdiagnosed as type 1 diabetes in a 15-year-old Nigerian girl: A case report.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0, 9: 107-114.
  5.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 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 38 (1): 1-67.
  6. 王友发,等。中国肥胖防控策略与实践。柳叶刀,2021, 398 (10294): 1279-1290.
  7. 夏楠,等。杂合 RFX6 基因突变一中国汉族糖尿病家系报道。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 15 (11): 1135-1138.
  8. 詹思延,等. 1990-2021 年中国 15-39 岁人群 2 型糖尿病发病率变化趋势。健康数据科学,2025, 4 (2): 123-132.
  9.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团队。早发 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风险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 16 (3): 201-208.
  10.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4 部门。健康中国行动 — 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

早发 2 型糖尿病的防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改变生活方式,关注血糖健康,共同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未来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让 “健康中国” 的愿景早日实现。

#健康真探社##健康##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要想多活几十年,这三样要尽早远离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2型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长期控制、但无法根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要想延长寿命、减少并发症,生活中必须尽早远离三样东西:高糖饮食、久坐不动、情绪失控。

这不是危言耸听。

2型糖尿病之所以危险,不仅在于血糖高,而在于它如温水煮青蛙,往往在没有明显不适的情况下,悄悄引发心脑血管、肾脏、眼底、神经等多系统损伤。很多人直到并发症出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高糖饮食是2型糖尿病的“燃料”。长期摄入过量的精制碳水和糖分,会持续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胰岛功能提前“透支”。

很多人误以为只是不吃甜食就安全,其实隐藏在米饭、面条、果汁、奶茶里的“隐形糖”才更具迷惑性。尤其在中国饮食结构中,以米饭、面食为主的高碳水摄入,是糖尿病高发的重要背景。

过量碳水不仅会让血糖快速飙升,还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代谢负担,逐渐造成胰岛素抵抗

很多患者在早期并不会感到口渴、多尿或疲乏,但这并不代表血糖控制得好。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判断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关键指标,一旦超过6.5%,就提示需要立刻调整生活方式。

很多人忽视这一指标,等到视网膜损伤、蛋白尿、下肢麻木等不可逆转的并发症出现时,才追悔莫及。

第二个要尽早远离的是久坐不动。这不仅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通病,更是糖尿病控制的大敌。

研究早已证明,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长期久坐则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脂肪堆积,肌肉流失,使得胰岛素作用效率进一步下降。

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肌肉减少症往往与糖尿病交织存在,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患者以为,控制饮食就足够了,但忽视了运动对血糖调节的直接作用

规律运动不仅能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还能减轻胰岛负担,是调节血糖的“第二条腿”。即使是饭后散步30分钟,也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那些每天坐着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糖尿病发病风险比活跃人群高出近两倍,这是国内外多项队列研究一致得出的结论。

第三个必须远离的是情绪失控。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但其实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极为明显。

人在焦虑、愤怒、压抑状态下,会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血糖升高。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还会干扰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抵抗

不少病人血糖控制波动剧烈,查不出饮食或运动方面的原因,最后才发现是由于长期焦虑或睡眠紊乱引起的。

这里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会出现情绪低落或自责心理,长期处于这种消极心态中,会形成恶性循环,反而更难控制血糖。更有甚者,陷入糖尿病“自我标签”的误区,产生放弃感。

科学心理干预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血糖控制是有明显帮助的。

除了这三样必须远离的因素,糖尿病患者还需要警惕一些常见误区。认为只要血糖不高就万事大吉。

餐后血糖波动比空腹血糖更易引发血管损伤。又如,有人盲目追求“纯素食”控制血糖,结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反而加快肌肉流失,导致基础代谢下降,血糖更难控制。

还有人迷信所谓“降糖偏方”,耽误正规管理,结果导致并发症加速发生。

糖尿病的管理,归根结底靠的是日常的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上,强调“控量、控糖、控油”,并不是完全不吃碳水,而是控制总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比精白米面升糖速度慢,更适合糖友作为主食。

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建议每餐控制主食量在1拳头大小,同时搭配足量的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

在运动方面,不必追求高强度训练,关键是持之以恒。快走、游泳、骑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达到150分钟以上,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同时,建议每周至少两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练习,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防止肌少症。

心理方面,建议定期进行情绪评估,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也是帮助血糖稳定的重要一环。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胰岛素抵抗明显高于睡眠充足者。

晚睡晚起、作息混乱,会干扰生物节律,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

在识别症状方面,糖尿病不是靠“感觉”判断的。

很多并发症在无症状时已经在体内悄然发展。糖尿病肾病在出现蛋白尿前,肾功能早已受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明显视力下降,但眼底出血或微动脉瘤已经形成。

定期体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照相等,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文章仍要强调一点: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它不允许“放任自流”。

与其被动等待并发症,不如主动调整生活。高糖饮食、久坐不动、情绪失控,这三项是加速病情恶化的“隐形杀手”。

越早远离,越能争取更长、更健康的未来。

糖尿病的管理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生活中的“致病细节”,并付诸实践,才能让血糖稳定在安全范围之内,避免并发症的侵袭。控制糖尿病不是靠忍耐,而是靠科学、理性和坚持

真正想多活几十年,关键是现在就动起来,把生活方式彻底翻篇。

参考文献:
[1]张健,林蕙青,唐建文,等.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50-154.
[2]王晓东,陈立夫.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1):45-48.
[3]李红,孙志刚,马晓燕,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5,29(3):3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