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措施(糖尿病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不打针、每日口服一次:这一新型口服药或改变糖尿病治疗方式
事关中国上亿糖尿病患者。近期,一项在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第85届科学会议上发布的3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一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RA药物能在40周内为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带来具有临床意义的糖化血红蛋白(A1C)和体重降幅,安全性与注射型GLP-1RA类药物一致。不打针、每日口服一次,这一新型口服药可能改变糖尿病治疗方式。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8亿,几乎是世界第一,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四大类慢性病之一。而在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近一半的血糖控制不达标。与此同时,超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超重、肥胖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达67.7% , 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更难以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糖尿病领域的创新药物令人关注,相关话题频登热搜。目前,市场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均是肽类制剂,包括皮下注射制剂、口服制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对开始使用和坚持皮下注射治疗始终存在心理障碍,另外现有口服制剂对饮食和饮水有严格限制。这些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呼唤新型治疗选择。
这项ACHIEVE-1研究是一项为期40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的3期研究,旨在比较礼来口服小分子(非肽类)GLP-1RA药物orforglipron不同剂量组单药治疗与安慰剂对比,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所有剂量组中,在研药物orforglipron每日一次口服实现的糖化血红蛋白降幅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值得关注的是,用药四周就可观察到该水平改善。这显示出其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口服治疗方案的潜力。
此外,接受orforglipron治疗后,高达76.2%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至<7% ,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治疗目标;66%的患者实现糖化血红蛋白≤6.5%;25.8%的患者实现糖化血红蛋白<5.7%,即达到正常值,患者有望获得长期获益。
在体重控制方面,研究表明,服用最高剂量orforglipron(36mg)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了7.3 千克(7.9%), 且在研究结束时尚未达到体重平台期,这意味着继续用药的患者体重还可能实现进一步降低。在令人关注的安全性上,orforglipron的整体安全性与GLP-1RA类药物一致。
Orforglipron是首个成功完成3期试验、对饮食或饮水不加以限制的口服小分子(非肽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礼来预计将在今年底前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orforglipron用于体重管理的上市申请,并于2026年提交其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上市申请。
近年,我国在糖尿病患者管理及相关体重管理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2024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同月,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推动在全国范围建立体重门诊。随着这一基于创新机制的口服剂型登场,在血糖与体重管理这件事上, “摆脱针头”有望变成现实。
原标题:《不打针、每日口服一次:这一新型口服药或改变糖尿病治疗方式》
栏目主编:姜澎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专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7月5日,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工作。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患者采用“2 N”系统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的治疗效果。“2 N”系统治疗方法中的“2”是指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N”是指综合措施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营养干预、运动疗法和心理健康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逆转不等于根治。”徐谷根说,糖尿病逆转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通过3个月的“2 N”综合性干预,恢复人体自然调节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防治形势严峻。会议围绕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庞大的患病人群、沉重的并发症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特定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获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长期摆脱药物依赖。
此外,与会多位专家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如AI模型在糖尿病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风险、优化干预方案,实现高效精准管理;骨搬运手术治疗糖尿病足,为以往可能面临截肢的患者带来了保肢新希望;菌群移植技术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提供了崭新视角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