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吃水果会得糖尿病(吃水果会得糖尿病么)

老徐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德国发现:易患糖尿病的人,都是水果吃太多?建议:4物尽早戒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很多人都会听说,水果甜甜的营养好,吃多没关系。德国有研究指出,易患糖尿病的人,大多数是水果吃太多?别急,真相没那么简单。

吃水果真会让人得糖尿病?文章提到四样东西建议尽早戒掉,这个观点到底靠谱吗?下面看看能不能颠覆印象。

文章直奔核心说,吃水果真的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先别急着下结论。

德国糖尿病机构的一项分析,把水果摄入量和糖尿病发病率放在一起比对,数据上显示,每天吃超过500克水果(大约两三个中等大小)的人,糖尿病风险比吃不到200克的人,高约18%。

这看起来吓人,可他们还发现,这个数据跟吃水果本身没直接因果关系。

那为什么数据变这样?关键在于“代偿效应”:吃水果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健康,就会吃点高热量零食补偿,总热量超标才导致血糖问题。

说得更明白,那不是水果害人,是整天吃多了总量太高,对胰岛素压力太大,才可能使血糖调节出问题。

真正关系不在水果甜不甜,而在“盘中物”的结构。

研究人员比较了几个国家的饮食数据,发现水果摄入和全日糖尿病率之间,相关性薄弱。

但他们对比发现,晚餐方式才是关键。那些晚餐只吃水果当正餐的群体,糖尿病发病率大增35%。

原因是什么?水果大多是碳水,缺少蛋白、脂肪和膳食纤维,空腹时吃甜水果,血糖飙升,胰岛素被刺激大量分泌。

反过来,这种模式长期下来,胰岛功能被逼到边缘,才真容易转成糖尿病。

而那些把水果当点心、配合蛋白质一起摄入的人,漫吃几百克也没事。

这里的反转在于,很多文章只讨论水果甜不甜,却没提饮食结构这一维度。

文章建议的四样东西,是四类“易误入禁区”的食物搭配,特别是在水果一起吃的时候。

首先是“果汁代餐”。德国营养指南警告,用果汁取代正餐,最不明智。

果汁去掉了大部分纤维,血糖上升更快,胰岛压力也更急。

研究说,每天喝500毫升果汁的人,糖耐量下降风险比不喝的人高27%。

这提示,喝果汁代晚餐,风险比用水果还高。

第二是“酸奶+水果”当晚餐,这组合看似健康,实则容易被忽略总热量。

德国营养监测数据显示,参加调研者中,15%以上青中年把它作为晚餐替代,结果总热量超标,体重年增2.3公斤,胰岛素抵抗指标提升12%。

可见,也不是酸奶不好,而是调配不对以及当饭吃。

第三是“主食+高甜水果”“套餐”。比如吃白米饭配芒果、榴莲等,研究中发现这种组合组胰岛素峰值较单吃白米饭高出30%以上。

高甜水果会导致胰岛素曲线变陡,胰岛细胞反复承受高压,那个压力才是真正的“爆发点”。

第四是“夜间水果+零食”,很多人习惯睡前吃点水果,配花生、薯片啥的,这也是高风险组合,血糖长时间高,夜间胰岛素分泌不规律,胰岛得不到休息。

德国睡眠与代谢研究指出,夜间连续高胰岛素状态,第二天天亮后糖耐量下降15%,长期下来风险可累计。

以上四样东西虽常见,却不在一般禁忌列表里。

文章不断强调,重点其实是“什么时候、和什么一起吃”才决定糖尿病风险,而非水果本身。

很多人追求“天然、无添加”就觉得健康,结果无意中跑进别的陷阱。

健康不是简简单单吃多某东西,而是对吃的方式、频率、搭配有意识的把握。

文章还反驳了市面上常见的“吃水果补充维C能降糖”“水果能抗氧化好”等说法。

虽然水果确实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但是它们上升的那点好作用,在餐后血糖大幅波动面前,微不足道。

换句话讲,血糖控制重要性高于少量维C。

并且就算要补维C,应当从蔬菜或者维C分类营养制剂中补充,而非依靠高糖水果。

另一数据支撑观点是:德国国家健康与营养长期追踪研究显示,每天把水果分散吃,搭配蛋白质和脂肠么,不但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反而在五年内心血管健康指标轻微改善。

但如果一天一次性吃超700克甜水果,特别当作晚餐或零食,未来五年糖尿病风险会升高12%。

这是研究直观告诉读者,水果不可怕,吃法才要命。

水果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的“时间胶囊”——它的糖分释放,和我们“吃东西时间的方式”存在内在关系。

过度依赖水果,反而让身体陷于一种不良的“时间错觉”:感觉自己自然就摄入糖分,却无察觉对全天胰岛造成的时分累积冲击。

这种错觉才最危险,比直接避开水果更不靠谱。

如果水果是时间胶囊,那么时间本身是什么?读完也许会觉得,吃东西有时间维度,就像人生有节奏。

这个节奏没把握好,就会掉入糖尿病的陷阱。

问题来了——“我们怎样在一天里合理分配不同食物的摄入时间,才能最大程度减轻胰岛压力,又不过分压抑生活的愉悦感?”

这个问题背后的关键在于“饮食节奏”。吃东西不只是营养成分,还跟身体节律相关。

早晨吃水果没问题,因为胰岛状态重启,胰岛素分泌敏感,75克碳水相对容易被处理。

但晚上吃水果就难,因为晚间胰岛敏感度下降,细胞对胰岛素不够响应。

一天合理节奏,大致模样是:早餐优先蛋白质(例如鸡蛋、豆制品、脱脂奶),搭配少量低糖水果;

上午、下午可各补一点水果,但份量控制在100-150克;午餐以谷物、蛋白、蔬菜搭配;

晚餐先蛋白再蔬菜,主食控制不多,水果最好避免;零食选坚果、低糖高纤内容。

这样全天总水果摄入控制在400克左右,分散到不同时间段,胰岛能够保持稳定运作。

不仅如此,这种节奏安排还契合人体自然昼夜节律,有利于糖稳和能量平衡。

所以真正确保健康,并不是靠戒水果,而是靠建立起有节奏、有搭配的吃法,给胰岛功能一个“节奏锻炼”。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立颖,李亚洁,朱顺芳,等.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病人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11,18(07):5-8

浏阳女子空腹一天吃4个苹果患上糖尿病

红网浏阳站11月13日讯(分站见习记者 陶艳)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本次主题为“健康生活与糖尿病”,被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的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作为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均离不开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听信减肥传言患上糖尿病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到两个苹果或者香蕉,这似乎成了许多现代女性减肥的不二法门,“大家都说空腹吃水果减肥,饭后吃水果促进消化。”40来岁的何香(化名)家住浏阳澄潭江,是这一减肥方法的忠实信徒。除了喜欢吃水果,平日里何香的食量也比较大,中餐、晚餐都要吃两碗饭,不能少肉,喜欢吃味口好的重油重盐的菜品。而且特别喜欢吃瓜子,“看电视的时候能嗑上半斤。”

自从两年前得知这一减肥方法后,她便决心试一试。“我一直喜欢吃水果,觉得这个方法很适合我”,因此,空腹吃水果,饭后吃水果成为她的饮食习惯。“有时候一天吃4个苹果,一两根香蕉,还有其他水果和零食。”说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可是,今年8月份的时候,何香总是觉得口干,想上厕所,而且伴有头晕等症状。在亲友的建议下,她决定去医院做体检。没想到体检结果把医生都吓了一跳:“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超出正常值3倍了。”

“你最好赶紧去做进一步检查。”在体检医生的建议下,何香来到市中医医院进行检查,被确诊为Ⅱ型糖尿病,需住院将血糖降下来。

控制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根本

据浏阳疾病控制中心《2014年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指出,2007年浏阳糖尿病患病率为4.5%,2012年升至6.3%,按此增幅,2015年浏阳糖尿病患病率或将达到7.38%,18岁以上常住居民的糖尿病人数将接近79532人,占浏阳市总人口数5.9%。

“糖尿病和人们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主任周月红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偏爱各种营养物,又食用无度,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对人体的损害是长期的,易并发各种大小血管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这正是它的危害所在。“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并不亚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吃水果本是个好习惯,但是水果含糖量其实是非常高的,一天之内不宜吃太多。”周月红表示,长期吃含糖量高、油脂重、蛋白质高,口味重等高热量的食物易患糖尿病。因此,糖尿病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控制饮食。

“控制病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患者要学会控制饮食。”周月红强调,合理控制饮食、多运动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学会的一门课程,也是其自我管理的根本。很多发现及时的糖尿病病人,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即便不服药,也可将病情控制稳定。

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我们被骗了多少年……

【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我们被骗了多少年......】涨姿势我们都知道多吃水果蔬菜对身体好,但有很多人担心,水果吃多了血糖会升高、引发糖尿病、还会发胖。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真相来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