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 胰岛素(二型糖尿病胰岛素含量高还是低)
现在不方便去大医院开药,二甲双胍能否替代胰岛素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为落实防控工作,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不建议非急重症患者来医院就诊。但是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新冠病毒来得这么猝不及防,一般患者家里并没有储备多少药品。现在回答患者询问较多的问题。
问题一:胰岛素打完了,现在不方便去综合医院开药,怎么办?家里还有盐酸二甲双胍片,能否用它来代替胰岛素治疗呢?
最快捷的解决方法:就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开药或线上开药,快递配送
推荐去住宅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缺药,如果药品能及时配送,以后就可以就近取药了。此外,为了解决慢性疾病患者的复诊问题,许多医疗机构都开通了互联网医院的就诊专区,即采用线上开药,线上记账,快递配送的方式,为慢性疾病患者续开药物。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方便去医院开药,可以咨询当地的医疗机构有没有线上的医疗服务。
问题二:如果没有线上的医疗服务,患者自己能否自行将二甲双胍替代胰岛素治疗呢?
这得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分别回答:患者是属于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
如果您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禁忌二甲双胍应该长期服用的。如果您的胰岛功能良好和肾功能正常,吃二甲双胍可以耐受的话,应该在治疗方案中加用二甲双胍。加用二甲双胍可减少基础胰岛素的用量,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具有良好作用。但如果您是1型糖尿病患者,说明您的胰岛已经不能再分泌胰岛素了,这时不能单用二甲双胍或其他任何口服药代替,应该尽快想办法购买胰岛素!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提醒您,防疫期间,如果您的药品储备充足,血糖控制稳定且达标,不建议自行调整或停用降糖药物,并要牢记:一定要做好血糖监测,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苏娜 副主任药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撰写
李妍 主任药师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审校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怎么调:记住这8个简便方法
1、初次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如何计算日用量(单位:U)
空腹血糖(mmol/L)×1.8
体重(Kg)×0.3~0.5
2、胰岛素的日用量如何分配
- 初次用胰岛素的病人,每天注射3次胰岛素,适用于按“日量除以3,中减2加早”的方法分配。
待血糖达标后,改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两次注射。
- 每天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早餐前2/3,晚餐前1/3。
- 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白天3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按每公斤体重0.2单位计算加一次长效或中效胰岛素。
- 睡前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三餐前口服降糖药,符合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血糖控制更佳,低血糖反映更少、更安全。
3、胰岛素用量如何按血糖高低进行调节
空腹血糖调节法:
由于血糖不能达标或出现低血糖,此时的胰岛素用量应根据空腹血糖调节。
如果空腹血糖已调节在5.0~7.0mol/L时,可不增不减;
空腹血糖在3.0~5.0mmol/L时,胰岛素应减少2~3单位或改在餐后注射;
空腹血糖>7.0mmol/L,每增高1.4mmol/L加胰岛素1单位
餐后血糖调节法:
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0.0mmol/L后,每增高2.0mmol/L加胰岛素1单位,但一次加量不超过4单位。
酮症酸中毒静脉用胰岛素时,血糖下降的速度每小时不可超过5.6mmol/L,否则易引发脑水肿。
4、调节胰岛素用量顺口溜
为了便于患者记忆,特将根据血糖的高低调节胰岛素用量的办法编成顺口溜,该顺口溜是:
“5、6不过7,7、8不离10。空1加点7,后高2加1。饮食要定量,3天一对比。”
“5、6不过7,7、8不离10”指的是: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5~6毫摩尔/升之间,不能超过7毫摩尔/升,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之间,不能超过10毫摩尔/升。
“空1加点7,后高2加1”指的是:患者的空腹血糖以7毫摩尔/升为准,每升高1毫摩尔/升可加用胰岛素0.7个单位,餐后2小时血糖每升高2毫摩尔/升可加用胰岛素1个单位。
“饮食要定量,3天一对比”指的是:患者要控制饮食,并每隔3天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然后根据检查的结果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5、发烧或月经期胰岛素用量如何调节
不论何种原因发烧,体温超过38°C者,应在原胰岛素用量基础上增加20%。
妇女每次行经前或妊娠末期3个月,胰岛素用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增加。
6、凌晨高血糖胰岛素用量如何调节
睡前用了中效胰岛素,而清晨血糖>8.Ommol/L,可测一次凌晨3点血糖,
若≥4.Ommol/L,则称”黎明现象”,表明胰岛素不足,需增加用量
若<4.0mmoI/L,称”苏木杰效应”,表明胰岛素过量,应减少用量。
7、如何根据患者的胖瘦来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已经按照自己的标准体重和活动量来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但血糖水平仍然偏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重新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调节的原则是:
消瘦者可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不必减少饮食;
肥胖者则不必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但要减少饮食,增加运动量,并应加服双胍类降糖药。此类患者若因某种原因多吃了50克的主食,则必须加用5个单位的胰岛素。因为一般注射1个单位的胰岛素可降低10克主食所升高的血糖值。
8、如何调节混合胰岛素的用量
早晚注射混合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
若午餐前的血糖偏高,表明其所应用的混合胰岛素中的短效胰岛素剂量不足。
若该患者晚饭前的血糖偏高,表明其所应用的混合胰岛素中的中效胰岛素剂量不足。
若该患者睡前的血糖偏高,表明其所应用的混合胰岛素中的短效胰岛素剂量不足。
若该患者清晨的血糖偏高,表示其所应用的混合胰岛素中的长效和中效胰岛素剂量均不足。
使用混合胰岛素的患者可按照上述原则对胰岛素的用量进行适当的调节。
2型糖尿病,胰岛素方案怎么选?
#2型糖尿病,胰岛素方案怎么选?#
概念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主要分类1型糖尿病
- 别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的免疫功能缺陷,导致自身抗体在病毒感染时激发,破坏少年儿童的胰腺β细胞(即分泌胰岛素的细胞),造成胰岛素绝对缺乏。
- 高发人群: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但也可发病于任何年龄。
- 症状特点:发病急,病情严重,“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症状明显,易发生酮症,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即出现酮症酸中毒,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
- 治疗方式:多数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否则酮症酸中毒会反复发生,甚至导致死亡。
2型糖尿病
- 别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人糖尿病。
- 发病机制:是一种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关系的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 高发人群:常发病于中老年患者,但近期有年轻化发病的趋势,多数患者体型肥胖,且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 症状特点: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发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许多人甚至没有症状,酮症较少发生,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 治疗方式: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随着病情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最终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 发病机制:指发生在妊娠期间的糖尿病,而在妊娠之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主要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
- 高发人群:妊娠期女性,一般在妊娠24 - 28周左右进行筛查时发现。
- 症状特点: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口渴、多尿等表现。
- 治疗方式:通常先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来管理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则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多数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典型症状
- 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血糖升高导致尿量增加,身体通过排尿失去大量水分,引起口渴和多饮;由于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身体会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下降。
- 疲劳、虚弱:高血糖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供应,导致疲劳和虚弱感。
- 视力模糊: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
- 皮肤瘙痒:高血糖水平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
并发症症状
- 感染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 伤口愈合缓慢:患者血糖水平较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导致伤口难以愈合。
- 心血管问题: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
- 神经系统问题: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引起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 糖尿病足:患者的脚部容易出现感染、溃疡和坏疽等问题,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1、基础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和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基础胰岛素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血糖控制,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不受饮食影响,可以餐前注射或餐后注射。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明显增高,建议选择超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
2、餐时胰岛素: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起效快,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血糖,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更符合生理需求,有助于避免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等,起效时间约半个小时,持续时间为6 - 8小时,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3、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如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50R,优泌林30R、50R。可同时提供基础和餐后血糖控制,适用于空腹、餐后血糖同时增高,口服药疗效不佳的患者。一般在早餐前、晚餐前注射。
- 初发患者:若是初发2型糖尿病且血糖偏高的患者,可以选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30、优泌乐25等。开始可选择联合用药,在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打一次中效胰岛素,待空腹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情况调整。若空腹血糖控制不好,可在三餐前增加少量的短效胰岛素。
- 病情进展患者: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此时基础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也可口服降糖药物与胰岛素联合使用。若口服药加基础胰岛素治疗失败,可选用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方案,也可选用预混胰岛素或预混类似物方案。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的方案既补充了基础胰岛素,又提供了部分餐时胰岛素;每日注射3次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的方案保证了三餐的餐时胰岛素,且其中缓慢释放部分的叠加也不会造成很高的峰,较符合生理特点,接近基础 - 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但这两种方案需要更多的处理技巧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 特殊情况患者:若患者使用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等中短效激素,可考虑选择中效或预混胰岛素;使用地塞米松或持续性激素给药,则选用长效胰岛素,使胰岛素的持续时间尽量覆盖糖皮质激素的效应时间,减少糖皮质激素失效后的低血糖风险。若高血糖持续至夜间,可考虑给予基础胰岛素;一日多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在每日1次的胰岛素不足以控制高血糖的情况下,可考虑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或每日多次短效胰岛素加基础胰岛素的方案。
- 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等。在选择胰岛素时,需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若患者曾有低血糖发作史,在选择胰岛素类型和调整剂量时需更加谨慎。
- 注射便利性和患者接受度: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需要他人协助注射或对多次注射有心理抗拒的患者,可优先考虑每日注射次数少的胰岛素方案,如每日1次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而具备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意识、愿意接受多次注射并密切监测餐后血糖的患者,则可选择更精细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