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最新进展(糖尿病最新进展消息)

IT之家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新希望:新型3D打印植入芯片问世,调控释放升糖素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科技媒体 Tom's Hardware 昨日(7 月 1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团队成功研发 3D 打印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针对糖尿病患者情况动态调控关键药物剂量。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项目由 Siddharth Krishnan 负责,主要针对 1 型糖尿病患者研发,相关成果于 7 月 9 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是一个潜在威胁,在血糖水平极低,甚至引发生命危险,而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胰高血糖素(Glucagon)。它又称升糖素,可以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浓度,被认为是身体的主要分解代谢激素。

这种 3D 打印的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作为应急方案,在身体在他们需要时自动释放关键的药物剂量,也可以在患者睡眠时为他们输送药物。

患者的血糖可以独立且远程监测,如果血糖过低,芯片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触发,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释放胰高血糖素。

3D 打印储存器使用镍钛合金封闭,芯片通过无线触发后,可以编程使这种合金加热,导致合金弯曲成 U 形,从而释放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目前,这种芯片仍在研发中,但已经足够先进,能够支持多次剂量。

体重减少10-15%,糖尿病或能转好!

体重减少10-15%,糖尿病或能转好。

很多糖尿病病人会发现,明明早上没吃东西了,早上醒过来的血糖还不高,再过了一会到八点钟这一段时间,血糖慢慢又升高了。高一个数,自己把化验单倒进去再打一打,打出来可以看到空腹胰岛素是不低的,数值还是往上有个向上的箭头。

从这个上面来看,早餐后的血糖还是有点高,预估糖化血红蛋白最好能够控制到5.7以内,建议要控制正好一点。这个指标肯定不够力气,吃青团血糖就会升的比较高。这里面的淀粉是植链淀粉,对血糖的影响是比较高的。最好吃点植链淀粉、抗性淀粉或者吃一点富含膳食纤维的。

诊断糖尿病是要以静脉血作为标准,个人建议是这样子的。现在其实对你来说是初发糖尿病,符合BMI大于25。如果体重减掉10%到15%,糖尿病说不定能够好的。

记得点赞关注哦。

调查发现: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6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人走向并发症的,不是血糖,而是不当的“自以为是”管理方式。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截肢、失明、肾衰竭这些可怕的词。可你知道吗?

在中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追踪分析了一些关键资料,发现他们大多在确诊后,悄悄做对了6件事。

而真正颠覆常识的是:不是控糖最狠的人活得久,而是那些“最稳”的人,活得最久。

坚持控糖,但不极端控糖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就立刻开始“戒糖”“断碳”“吃素”。短期血糖是下来了,但身体却垮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控糖目标应个体化,不能“一刀切”。

年纪大的患者,若一味追求正常血糖,反而容易低血糖,伤心脏、伤脑子。活得久的那一群人,懂得把控“度”:不是最严格的控糖,而是最合适的控糖。

他们不是天天测血糖,而是定期评估,知道血糖的波动范围。控糖的目标不是数值完美,而是身体稳定。

每天动一动,但绝不盲目“拼命运动”听说运动能降糖,就开始“暴走”“跳操”“撸铁”?错,过度运动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增加心脑负担。长期坚持适度运动的糖友,身体才会给出稳定的反馈。

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一周5天、坚持10年以上,远比偶尔猛运动更有效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中等强度运动是糖尿病患者首选,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血糖波动

活得久的糖友,不是最能跑的那一个,而是最规律、最持续的那一个。

吃得清淡但不清苦,吃得有节但不极端

“糖尿病不能吃米饭”“水果等于糖”“全靠苦瓜降糖”?这些说法误导了无数人。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吃得科学、吃得开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早就明确了——糖尿病人可以吃主食,但要“粗细搭配、控制总量”。水果也能吃,但要选低升糖指数、定时定量。

他们把饮食当成长期工程,而不是短期“苦撑”。不是吃的最少,而是吃得最对。不极端、不偏食、不盲信偏方,三餐吃出规律,比一味断碳靠谱得多。

定期监测三高,不只盯紧血糖一个点。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血糖是稳住了,血管却悄悄堵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80%的糖尿病并发症,都与“血糖 血压 血脂”三高失控有关。

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从来不单看血糖报告。他们关注的是“整体代谢状态”。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查一次血脂、血压每日自测。他们不是做“血糖战士”,而是做“代谢管家”。

用药不拖延,也不轻信“能停药”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吃药会上瘾”“吃中药能根治”“血糖稳了就能停药”?这些想法害了不少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不是感冒,不能靠“熬”过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指南中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能随意停药、减药。活得久的人,绝不会随便换药、断药、信偏方。

他们尊重医生,定期复诊,科学用药不是怕吃药,而是怕错过最佳控糖窗口。他们都做好了这件最被忽视的事:心理建设。

糖尿病不只是生理病,更是“情绪病”。焦虑、恐惧、否认、愤怒……很多人在得知确诊那一刻起,心态就崩了,开始“放烂式”生活但那些能走到75岁以后的人,都在确诊后完成了一次心理重建

他们不再把糖尿病当敌人,而是当作“健康提醒器”。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建立起对生活的掌控感。越快接受,越能稳定。心态到位,是一切好转的前提

糖尿病不是“放弃人生”的开始,而是“重新接管身体”的机会

活过75岁的糖友,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做对了普通人容易忽视的几件小事。他们没有奇迹,有的只是持续、稳定、不折腾

别再幻想一夜逆转血糖,也别再执着偏方速效从确诊那天起,做好这6件事,你与并发症之间的距离,可能就会被拉远几十年。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