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最新进展(糖尿病患者2019最新政策)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尤其是在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尽管存在挑战,但该领域在过去五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涉及多种干细胞类型、移植方法和免疫调节策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或丧失,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血糖水平升高。干细胞疗法旨在通过替代受损或丢失的胰岛β细胞来恢复血糖稳态。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核心机制、疗效及挑战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治疗机制
1.胰岛β细胞替代与再生
- 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直接补充受损β细胞。
- 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内源性β细胞增殖,抑制凋亡。
-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可提升胰岛素和C肽水平,降低血糖。
2.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 MSCs抑制T细胞活化及促炎因子(TNF-α, IL-6),改善胰岛素抵抗。
- 临床数据显示:移植后患者炎症标志物显著下降(具体数值论文未提供)。
3.促进血管生成与微环境修复
- 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改善胰岛血管化,提升氧合与营养供给。
ADSC双路径治疗机制
(https://figure.bohrium.com/pprfig/9698/977544511137775996/977544511137775996_fig1_1.png)
二、临床疗效证据
1.短期代谢改善
- 血糖控制:72.2%患者HbA1c显著降低(T2DM队列研究,具体降幅未量化)。
- 胰岛素需求:41.9%患者外源性胰岛素剂量减少(8年随访数据)。
2.持续性与安全性
- 骨髓MSCs联合单核细胞移植:疗效维持>8年(缓解率62.5%)。
- Meta分析显示不良事件率<10%,主要为短暂发热。
3.创新疗法增效
- GLP-1联合MSC治疗:胰岛素敏感性提升32%(动物模型,人体数据待验证)。
- 奥瑞克素预处理ADSCs: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55%(大鼠实验)。
三、现存挑战与突破方向
1.移植存活瓶颈
- 干细胞衍生的胰岛移植物:术后3个月存活率<40%(主因血管化不足和免疫排斥)。
- 解决方案:预血管化类器官移植(内皮细胞共移植)。
血管化胰岛制备流程
(https://figure.bohrium.com/pprfig/9706/1017408455582941234/1017408455582941234_figure4_1.png)
2.免疫排斥问题
- 异体IPCs移植需长期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和肿瘤风险)。
- 新技术:封装干细胞技术(微囊化IPCs)实现免疫隔离。
细胞封装与移植
(https://figure.bohrium.com/pprfig/9706/1017408455582941234/1017408455582941234_figure3_1.png)
3. 标准化难题
- 细胞分化效率差异大(成熟β细胞标记阳性率未达临床需求)。
β细胞分化关键因素
(https://figure.bohrium.com/pprfig/9706/996599788155699202/996599788155699202_fig1_1.png)
四、未来趋势
1.个体化治疗路径 基于T2DM亚型(胰岛素抵抗型/β细胞缺陷型)选择干细胞来源。
2.无细胞疗法开发 MSC外泌体治疗:避免细胞移植风险,保留修复功能。
外泌体治疗机制
(https://figure.bohrium.com/pprfig/9698/959635123974701058/959635123974701058_fig2_1.png)
结论:干细胞移植通过多靶点干预为T2DM提供了治愈可能,但需突破存活率、免疫原性和标准化三大瓶颈。未来需结合基因编辑、类器官工程等技术推动临床转化。
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天津2月4日电(记者张建新)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由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彭小忠研究团队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了高效诱导人多能干细胞(IPS)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的难题,有望在将来成为治愈1型糖尿病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研究团队利用临床前期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系统性评价了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规范化实施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
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破坏了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患者依赖胰岛素治疗,但长期胰岛素治疗仍然不能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且胰岛素用量过高会导致低血糖发作,严重者可以威胁患者生命。虽然胰岛移植可以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显著降低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适合胰岛移植的胰腺供体严重短缺,限制了胰岛移植临床广泛应用。
IPS是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诱导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但分化效率低下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邓宏魁研究团队大幅度优化了IPS向胰岛细胞的分化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高效率地诱导从胰腺前体细胞向胰岛内分泌细胞命运特化的技术难题,从而使体外大规模制备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成为可能。
研究团队通过临床前期灵长类糖尿病模型,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给糖尿病恒河猴,受体猴血糖控制水平较移植前得到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的胰岛细胞存活并保持良好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实验周期内,未发现移植细胞发生致瘤现象,初步验证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据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王树森教授介绍,临床前期灵长类动物实验是IPS来源的胰岛移植临床研究的重要前期基础,可以较好地评估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后续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团队将继续优化IPS向胰岛分化及移植方案,系统性开展IPS来源的胰岛移植临床研究工作,力争早日让广大1型糖尿病患者受益。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