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停药(糖尿病停药会有什么后果)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可“停药”缓解?16种方法告诉您怎么做?

前段时间,《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布,系统介绍了中国2型糖尿病的缓解的定义,提出了16条缓解2型糖尿病的方法。今天借此时机带大家解读一下这份共识的核心内容。

中国2型糖尿病的

缓解的定义

首先明确一个定义:2型糖尿病缓解。

《共识》推荐202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2型糖尿病缓解标准,既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2型糖尿病缓解标准是指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状态或正常状态。需要注意的是,缓解并非治愈,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或者方法被证实可以治愈2型糖尿病。《共识》推荐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作为所有T2DM缓解的基本方案,并推荐一些相对具体的操作方法,核心思想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如何缓解?

一、食欲管理:

(1)减慢进餐速度:增加咀嚼次数,每进食一口食物咀嚼20~40 次;餐间停顿,减小每一口食物的体积,用非优势手持筷或用叉。

(2)餐前饮水加餐前吃少量坚果,如10 个杏仁、20 粒花生:坚果含不饱和脂肪酸,进食后能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通过迷走神经和非迷走神经途径降低食欲。

(3)合理安排进餐顺序:①餐前喝汤,容易产生饱腹感。②蔬菜、低糖水果,体积大,能量低,减慢吸收速度,诱导饱腹感。③荤菜与肉类能量偏高,放在第三位吃,进一步增加饱腹感。④进餐最后吃少量主食和碳水化合物,吸收缓慢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4)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在胃内排空速度慢,易产生饱腹感。可增加燕麦、去除80% 淀粉的代餐粉制成的全麦面包、绿叶蔬菜、低糖水果等食物的摄入。

二、运动干预

(1)评价健康:

①了解病史: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程度及心血管疾病情况和其他影响运动的疾病。

②评估运动能力的方法:a 耐力:选择一条固定的线路,记录自己每次走完需要多长时间?b上肢力量:2 min 内能做几次推举?c 下肢力量:坐在椅子上站起再坐下,2 min 内能完成几次?d 平衡能力:单脚站立(建议有扶手处练习)坚持几分钟?e 柔韧性:坐在稳固的椅子上,伸出一条腿放在对面的椅子上,脚跟朝地,用手够伸展的腿部,看能伸多远?

③评估运动安全性和心肺耐力:通常采用运动负荷试验即可,评估运动中最严重的心血管缺血性危害,避免猝死的发生。在进行负荷运动试验的同时,可以计算有氧运动强度对应的适宜心率范围,指导运动处方的制定。

(2)制定目标:周一至周五及周末的运动计划安排,多长时间做运动?想做哪种运动?

(3)选择运动项目:选择喜欢的、合适的项目最好,可以考虑散步、慢跑、游泳、园艺、球类、跳舞、健身、哑铃等。

(4)设定强度:尽量坚持每天至少30 min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果每天抽不出整段的30 min,可以每次做10 min,每天锻炼3 次。每周做2 次以上的力量训练,每次持续30 min。运动过程中需避免受伤、适时调整,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合适的强度、适宜的运动环境和装备,及时监测效果,可避免运动损伤。当体质量下降过快,身体疲劳和机能下降时,应适当减少运动负荷,体质量变化不明显时,应增加运动负荷,加速减脂。

以下为《共识》中推荐的临床治疗方式,我们建议所有的手术和药物的治疗方案必须在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后,由主治医生进行判断。

三、减重药物

奥利司他短暂应用(12~24 周)作为BMI ≥ 27 kg/m2合并T2DM 缓解的辅助方法。奥利司他为脂肪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胃肠道的脂肪酶,阻止三酰甘油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单酰基甘油酯,减少肠腔黏膜对膳食中脂肪(三酰甘油)的吸收,促使脂肪排除体外。奥利司他是我国唯一被批准用于体质量管理的减重药物。

奥利司他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脂肪泻、大便次数增多,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变成“喷射战士”。此外,1 年以上长期服用会减少脂溶性维生素及β 胡萝卜素的吸收,罕见有肝功能损伤的报告。推荐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体质量改善不理想的肥胖伴T2DM患者中短期(半年)应用奥利司他。

四、代谢手术

对于BMI ≥ 32.5 kg/m2的T2DM 患者,如非手术治疗措施不能显著改善体质量和代谢紊乱,可考虑采用代谢手术缓解T2DM。手术内容包括:腹腔镜Rouxen-Y 胃旁路术(LRYGB)、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胆胰转流术(BPD)以及其他药物治疗等。代谢手术相对极端,不推荐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或者其他不适合进行手术疾病的病人。

《共识》最后总结说道:糖尿病是一种复杂性的疾病,本共识推荐的缓解方案不可能将每一位早期T2DM 患者的药物治疗停掉,但通过缓解方案的实施可以让更多的T2DM 患者重获健康生活,提高其生命质量。帮助患者缓解T2DM,不仅是减药、停药、平稳控制血糖,更是教会患者健康长寿的科学生活方式,并终身获益,也使患者的家庭受益,使国家受益。

来源: 扬子名医团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糖友任性停药,当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降“糖”路上要注意避坑

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胡梦

接连3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入院,最小的只有21岁。上周,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病科收治了3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都是因为自行停药导致的急性并发症。

3位糖友任性停药,后果严重

37岁的洪先生(化名)2型糖尿病史已多年,平时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他2周前自行停药。并于11月13日饮酒后出现腹痛,就诊过程中,护士发现洪先生已出现脂血,后检验结果显示其空腹血糖达16.7mmol/L,甘油三酯41.72mmol/L,是正常值的24倍多。

之后,在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又接连收治了2例擅自停药的1型糖尿病病友。22岁的林女士(化名)有1型糖尿病病史,半月前她将平常服用的降糖药物自行停用,后出现呼吸困难,口干难耐,烦躁。入院就诊,查血气分析提示PH6.83(正常值为7.35-7.45)。

21岁的许女士几年前确诊1型糖尿病,一直使用的是胰岛素泵降糖治疗,但几天前因胰岛素泵内电池故障,就停用了胰岛素泵,逐渐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口干等症状,入院查血糖水平超过20mmol/L。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继东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随意停用降糖药物,无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注射类降糖药物,都不能轻易停用。若擅自停用降糖药物,尤其是平时血糖就没控制稳定的患者,很容易就出现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合并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还容易出现视力损伤、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抗糖路上,还要避免这些“坑”

除了随意停药外,陈继东主任还提醒,在抗糖路上还要避免这些“坑”:

*只顾着用药,不定期复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43.4%,治疗率49%,控制率49.4%。部分糖尿病患者只顾用药,不监测血糖,更不会查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血脂、肝肾功能等这些定期都要复查的项目。

一方面,不监测就没有方向,毫不清楚血糖及并发症控制情况,一旦出现并发症了就很少能逆转;另一方面,病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若不及时调整降糖方案,实际上就形同未治。

*已经用药,饮食就不控制:合理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要控制总热量、营养均衡、定时定量、进餐有序(汤→菜→肉→饭),要少荤多素、少肉多鱼、少细多粗、少盐多醋、少量多餐、少吃多动、少稀多干。

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及时规范降糖治疗,配合合理饮食及科学运动,甚至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另外,一味依赖药物治疗而不控制饮食,血糖很难以控制达标,也会影响降糖效果,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得不偿失。

*跟风用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方案要个体化,根据每位糖友的不同病情特点,包括年龄、病程、肥胖程度、合并疾病、并发症情况等多个方面而制定适合控制目标和降糖方案。千万不要跟风、不要人用亦用,降糖药物数十种,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病情的降糖方案。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独特优势

在谈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时,陈继东主任介绍,已有很多研究证实,黄连、生地等药物具有明确降糖作用,辨证施治,可辅助降低血糖水平。此外,在缓解或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中,除了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系统规范的中医药治疗也可避免发展成糖尿病。此外,中医药的优势还表现在:

改善临床症状:高血糖患者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亦或出现皮肤瘙痒、肢体麻木、视物模糊、泡沫尿等症状,中医药治疗帮助快速缓解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助于控制并发症:糖尿病并不仅仅局限降低血糖,预防和控制并发症非常重要,中医针灸、穴位注射、中药熏治、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均有利于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

辅助降脂、减重:绞股蓝、荷叶、山楂等药物,具有降脂、减重等作用,能辅助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更多资讯请扫码加入极目新闻内分泌健康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