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17(糖尿病 17岁尿蛋白3+多久能恢复正常)

明心药师 0
文章目录:

17岁的女儿查出了糖尿病,感觉天都塌了,我该怎么办?

作为医护人员,我比普通人更清楚糖尿病的风险,但作为家长,那一刻我只感到天旋地转。如果你也正经历这种崩溃,请先深呼吸:糖尿病可控,孩子的人生不会因此黯淡。 我用专业和亲身经历,带你一步步稳住局面。

第一步:先搞清“敌人”是谁

女儿是1型(胰岛素绝对缺乏)还是2型(胰岛素抵抗)?这决定作战方案:

- 1型:身体彻底“罢工”,必须请外援-胰岛素,但血糖控制得当,孩子能正常成长、生育、长寿。

- 2型:青少年2型往往和肥胖、遗传相关,早期干预(减重 药物)甚至可能逆转。

具体可以去内分泌科,查C肽和抗体(确认分型),别在网上瞎猜!

第二步:全家上阵,但别“如临大敌”

千万不要疯狂查文献,然后给孩子罗列大量的禁令。结果这样她会崩溃大哭:“你是不是觉得我废了?”

正确做法:

1. 饮食:别顿顿水煮菜!学会“碳水计数”(如1片面包≈15克碳水),用杂粮、蛋白质平衡血糖,偶尔冰淇淋也能吃一点,算好量就行。

2. 监测:扎手指孩子怕疼?换动态血糖仪(雅培瞬感),手机一扫就出数值。

3. 运动:别因糖尿病放弃体育课!运动能降糖,带颗糖防低血糖就行。

第三步:心理战比血糖更难打

青少年最怕“被当异类”。有的小孩曾藏起胰岛素笔,只因同学问“你是不是在吸毒?”

破解方法:

- 跟学校做好沟通,让老师知道:测血糖就像近视眼测视力,正常得很!

- 找“糖友”社群:有的小朋友认识了一群骑川藏线的1型糖友后,终于笑了:“原来戴胰岛素泵也能当酷女孩!”

最后:医学的底线,家长的防线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清楚:糖尿病并发症很可怕——但如果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风险接近常人。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医生发现:有糖尿病,多半爱干这4事

本文19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刚满60,一直自诩身体硬朗,平时吃得香、睡得好,连感冒都少。前段时间单位体检,医生却告诉他空腹血糖飙到8.5,已经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下把他吓懵了。

“我又不胖,也没家族史,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老李满脸疑惑。

其实,不是糖尿病突然找上你,而是你早就给它铺好了路。医生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都有一些相似的生活习惯,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在悄悄破坏胰岛功能。

我们今天就来讲清楚:糖尿病真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多半是日积月累“干出来”的

1. 饭桌上总是吃太快,糖尿病就快一步找上门

很多人忙一天,回到家就是一顿猛吃,三两下就把饭菜扫光,吃饭像抢时间。但吃得越快,血糖波动就越猛

研究发现,进食速度越快,饭后血糖越高,而这正是胰岛最怕的。当你狼吞虎咽时,身体还没来得及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瞬间冲高,胰岛细胞被反复刺激,时间久了容易“罢工”。

而且,吃太快容易吃得过多,大脑还没反应过来“我饱了”,你已经多吃了几口。长期过量摄入热量,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所以,吃饭请放慢速度,每口饭咀嚼15次以上,给胰岛一点缓冲的时间,也给自己一个保护机会。

2. 每天坐着不动,血糖就更容易失控

不少人白天坐办公室,晚上躺沙发,一天到晚几乎不动弹。但你要知道,肌肉是“吃糖”的器官,越不活动,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就越差。

久坐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说,同样的胰岛素,效果变弱了,血糖更难控制。

一项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坐一小时,胰岛素敏感性就下降13%,而且对中老年人影响更大。

所以,别再用“没空”当借口了。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广场舞,哪怕站起来走动几分钟,也比一直坐着强。

3. 三餐不规律,血糖迟早出问题

很多人不是不爱吃,是吃得太随意。早餐不吃,中午随便,晚上暴食,这就是胰岛功能的“死亡组合”。

长期三餐不规律,会让身体的血糖调节节奏被打乱。特别是跳过早餐的人,容易在午饭和晚饭时吃得更多,血糖波动更大。

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不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1%。而且,晚餐吃太晚、吃太多,还会影响夜间胰岛素分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风险。

建议大家:早餐一定要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三餐时间要固定。这样才能减轻胰岛负担,保持血糖稳定。

4. 被“无糖”食品骗了,越吃越高糖

不少人听说糖尿病和“糖”有关,就开始疯狂买“无糖”食品,像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牛奶。可问题是,无糖≠低碳水,更不等于对血糖无害。

很多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但却含有大量淀粉、糊精、麦芽糖醇等碳水成分,依然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照样升血糖。

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部分“无糖”饼干的升糖指数甚至高于普通饼干,因为为了口感,添加了更多的脂肪和精制淀粉。

所以,不要迷信“无糖”两个字。真正控制血糖的关键是控制总碳水摄入量,而不是光看标签。

糖尿病是慢性病,但诱因往往早就埋下了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运气差、遗传因素,其实不然。大多数2型糖尿病,和饮食、运动、作息这些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国家慢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4%,而在2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5%。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本质上是生活方式越来越差

你可能没胖太多,但吃得不对;你可能没熬太多夜,但一天坐12小时;你可能没喝多少可乐,但天天吃外卖。这些看似小事,长期累积就是疾病的温床。

预防糖尿病,从这5点做起

不是等到血糖高了才开始改变,而是现在就要做出调整。以下这些习惯,越早开始越好

规律三餐,尤其不能跳过早餐;

减少精制碳水,多吃全谷物、蔬菜和低GI食物;

每天动一动,哪怕是快走30分钟;

保持良好睡眠,不要长期熬夜;

体重控制到位,腰围别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

别小看这些细节,每一个都是保护胰岛、预防糖尿病的关键环节。不是糖尿病突然来找你,而是你给了它机会。

写在最后

糖尿病看似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药物维持,而是靠自己养出来的。从今天开始,吃慢一点、动多一点、睡早一点,可能就能避开一个慢性病。

别等到确诊那天才后悔,改变生活习惯,什么时候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参考资料:

① 王丽. 糖尿病防控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156-159.
② 刘晓燕. 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和营养治疗研究[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21, 17(4): 12-15.
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④ 周冰. 从生活方式看糖尿病发病趋势[J]. 医学与健康, 2023, 42(6): 49-51.
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报告(2023)[R].

过于精细喂养有多可怕?从小不给喝白开水,17岁重度糖尿病

感谢大家的阅读,刷到是缘分,愿你笔下有星光,镜头藏温柔,每篇图文都邂逅共鸣,日子如诗般铺满欢喜与期待希望您能动动小手帮忙点赞,关注,评论。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在此祝福大家天天快乐,日日开心!

r

今日话题:

r

过于精细喂养有多可怕?从小不给喝白开水,17岁重度糖尿病

r

网友分享:

r

01

rr

02

r

媳妇的一个亲戚,他们家的孩子遵循科学的喂养方法,家中饮用经过三万进口净水器净化过的水,吃水果也严格根据时令,串门时还会自带切成小块的水果和饮用水。喝水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计算,上幼儿园时,奶奶会中午送一壶水过去,并嘱咐老师让孩子喝这个水。回家后,首先会问孩子是否喝了幼儿园的水。

r

03

rr

04

r

我80后,小时候家里去田里干活都是直接带到田里玩,跑着抓蚂蚱蟋蟀,揪野花野草的,挖点土和着渠里的水捏小人什么的,身体很好也不怎么生病

r

05

rr

06

r

我姑娘从六个月开始,只要外面刮风、下雨、下雪一定要带她出去。三岁左右下了一场大雪,这丫头在雪地里爬(确实是爬)了两个多小时,我冻的实在不行了才回家。外面大暴雨也是,只要没有狂风和雷电,是一定要出去蹦水坑的。快五岁了,幼儿园那些奇怪的病一次没有,没阳。发烧确实有,吃了药最多两天。

r

07

rr

08

r

我儿子都在半岁多点的时候得了一次肺炎 垃圾食品一律不准吃r从小都是粗茶淡饭 偶尔吃点面包之类的 饭量都下降了 现在十岁了r一年不一定有一次病 包括全民的时候 我儿子也就是喉咙痒了一天r都没事了

r

09

rr

10

r

我家儿子小时候体态消瘦,我带他去看了老中医。老中医仔细检查后告诉我,孩子很健康,瘦点无妨。他建议我不要过度限制孩子,即使孩子喜欢在泥巴里玩耍也无需干涉。老中医强调,孩子的抵抗力很强,不要过度干预,以免削弱了他们的抵抗力。

r

11

rr

12

r

我孩子曾因胃口不佳去做小儿推拿,见到了一个小女孩,瘦的呀,皮包骨,但是打扮的很漂亮,因为感觉到她弱不禁风,觉得她皮肤几乎都要透明了。带她去的是她奶奶,她奶奶就给我说她们家洁癖把娃害了,她们家几乎一尘不染,她奶奶每天手拿抹布擦地,连床底下都不放过,个个角落都打扫得一干二净,还得不停的消毒,所有家具器皿都得清洗消毒。后来孩子就没有抵抗力了,一接触外界就生病,最后就给孩子搞成哮喘,小小年纪遭老罪了。

r

13

rr

14

r

我是幼师,讲真事。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入园时,我们发现他不会咀嚼,询问后才得知他一直只吃蒸蛋和烂面。还有一位家长坚持在午睡时用厚围巾裹住孩子的头,以防风吹导致生病,这种做法一年四季都如此。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我们都耐心地应对,广开思路,尽力解决问题。

r

15

rr

16

r

孩子都有新手保护期放心吧,只要不过分。我家老大当时我在外地父母在农村带每天灰头土脸的一点毛病没有,211。老二当宝养没老大好看得出来虽然也努力但读书和老大不能比身体也没老大好,老大几乎没什么头疼脑热的老二动不动就身体不适。

r

17

rr

18

r

孩子没必要带这么精细,一点细菌不接触,孩子的免疫系统得不到锻炼,孩子更容易生病,而且是大病

r

19

rr

20

r

作为一名护士,我习惯性地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使用消毒过的奶瓶和碗筷。然而,我的孩子从小用的都是未经消毒的物品,甚至连开水烫一下都没有,只是用清水洗净。我自己也会爬楼梯回家,有时甚至抱着孩子一起爬。尽管院里的阿姨经常批评我们,说我们太脏,甚至说我的孩子是院里最脏的孩子,但我孩子的身体状况却非常好,不挑食,吃饭香。如今他已15岁,从未拉过肚子,这一点无人相信。而且,出门旅游时他从不认床,也没有水土不服的问题。

r

对于本期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r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r

别忘了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