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治(糖尿病不治疗会怎么样)

兰大夫趣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治会怎样?6大危害你确定你能承受吗?控糖可从这3点入手

糖尿病,真的只是“血糖高一点”这么简单吗?很多人得知自己血糖偏高后,常常会说:“没关系,控制一下饮食就行,不必吃药。”甚至有些人干脆置之不理,抱着“我感觉挺好”的侥幸心理,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糖尿病不治,真的不会出事吗?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区。糖尿病并不仅仅是一项检验指标的异常,而是一种全身系统性代谢紊乱。它的“可怕”,不在于短期内的症状,而在于长期不控制所造成的累积性损伤。而这些损伤,往往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等察觉时,已经为时晚矣。

从临床经验来看,有近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恰恰是糖尿病真正的“杀手”。如果不及时干预,人体多个器官系统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眼睛、肾脏、心脑血管,甚至足部组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其真正的危害所在。

第一,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第二,肾功能受损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依赖透析。第三,神经的病变不仅引发疼痛、麻木,还可导致足部溃烂、坏疽,严重者需截肢。

第四,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第五,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第六,长期高血糖还会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不容小觑。

根据《2024年中国糖尿病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更令人警觉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4亿。如果不加以干预,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人步入糖尿病的行列,面临健康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很多人忽视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不适。但这正是其“温水煮青蛙”式的隐蔽性所在。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多数已属中晚期。糖尿病的防控不应等到症状出现才开始,而应从“无症状期”就加以重视。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其病因与“阴虚燥热”、“脾虚湿困”、“肝郁气滞”有关。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注重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从而控制病情。而西医则主要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两者结合,可在调理体质的同时,实现精准控糖目标

三点控糖建议值得每位患者铭记。第一,饮食结构需科学调整。应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第二,规律运动是基础。快走、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第三,监测血糖和按时服药不可忽视。规律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有助于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做到心中有数。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心理调适同样关键。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血糖控制。患者要学会情绪管理,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嘱,建立长期健康行为。家属的陪伴和鼓励,也是患者坚持治疗的重要支持力量。

近年来,国家在糖尿病防控方面高度重视。国家卫健委出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慢病防控作为重点内容。多地也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随访和健康指导。这为控制糖尿病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医生在门诊中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我血糖不高了,药能不能停?”这其实是另一个常见误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药物控制血糖只是手段,而非根治。擅自停药极易造成血糖反弹,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糖尿病一旦确诊,需终身管理,切忌盲目停药。

中医调理上,可采用“养阴清热、健脾益气”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葛根等药材,有助于调节脾胃、增强胰岛功能。但要根据个体体质辨证施方,切勿自行用药。西医治疗则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降糖药、胰岛素或联合方案,定期复查调整。

从预防角度,重视体检至关重要。无论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高危人群,如肥胖、血脂异常、缺乏运动者,应及早干预,推迟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不少人以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更具参考意义。临床上建议糖尿病患者将其控制在7.0%以下,以避免并发症风险。

医生总结指出,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不能靠一时努力,而要靠长期坚持。在这场战役中,科学知识是最好的武器,规范治疗是最坚实的盾牌。公众应摒弃“糖尿病不可怕”的错误认知,重视每一次血糖波动,珍惜每一次身体警示。

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药物更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糖尿病的恐惧来源于对未知的担忧。知识的普及和科学观念的建立,是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的关键。无论是中医调养,还是西医干预,都需要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才能实现控糖目标,延缓病程进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李雪松,刘红.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现状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45-149.
[2]张颖,陈志峰.糖尿病综合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02):124-128.
[3]李志刚,张文君.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44(08):1032-1036.

糖尿病不治真的能“扛”?医生提醒:拖得越久,身体可能这样垮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哥,我问你啊,咱爸不是查出来血糖有点高吗?医生让吃药他不吃,说还能扛住,你说这个能拖着不管吗?”

一个三十出头的外卖小哥在骑车回家路上,拨通语音电话,他语气里带着犹豫,也带着担心。

他父亲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但因为没有症状,老人坚持不治疗,觉得自己还能挺得住。

这种情况挺常见,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有很多人被查出血糖高,甚至已经达到诊断标准,但因为没什么特别难受的地方,就选择不管。

有的人干脆把药扔掉,觉得自己身体底子硬,不至于出问题。也有人改吃点粗粮、少喝点甜饮料,就自以为控制住了。

但身体的系统运行不是靠感觉判断,糖代谢出了问题,不会在短期内马上崩盘,可一旦开始恶化,就没有回头的余地。

糖尿病不是疼得让人受不了的病,它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正是因为早期不显、过程隐匿、破坏广泛。

很多人觉得自己能“扛住”,其实是身体已经在用各种代偿机制维持表面稳定。

等到代偿机制撑不住的那一刻,就是血管破裂、神经坏死、视网膜脱落、肾功能衰退,甚至是下肢截肢。

不治疗,代价首先出现在血管系统。

高血糖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会和血管壁蛋白发生“糖基化”反应,形成AGEs(晚期糖化终产物),这些物质极难代谢,长期积聚在血管内皮,破坏其弹性和完整性。

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提高67%。

这不是数字堆砌,是血管被真实堵死、爆裂的过程。

而一旦微血管出现结构性破坏,最先受影响的就是眼睛和肾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球致盲前三的病因之一,大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疼痛感,只在照镜子、看灯光时觉得模糊、变形,很多人以为是老花眼、疲劳,结果半年后发现视力已经下降一半。

临床数据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未治疗者中,超过40%在确诊5年内出现视网膜改变,10%发展为失明。

再看肾脏,情况更隐蔽。早期无症状,常常等到尿蛋白明显、肌酐升高,才被发现。而此时,肾功能往往已掉到正常人的一半以下。

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展到3期以上,基本不可逆,后续只有靠控制进展速度,最终大多数走向透析或肾移植。

很多人坚持不吃药、拖着不治,实则是把一个原本可控的慢病,推向一个终点不明的深渊。

不治疗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损害,是神经系统变性。长期高血糖会引起末梢神经供血不足,神经轴突变细、传导速度变慢。

最初只是脚底发麻、针刺感,很多人当作劳累或坐姿问题,但症状往往从夜间开始,一步步蔓延到小腿、大腿。

最终可能发展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心率不齐、胃肠蠕动紊乱、出汗异常等。

这些症状用止痛药无效,因为它们的本质不是炎症,而是神经死亡。

但最让人忽略的,是免疫系统受到持续影响。高血糖状态下,白细胞的杀菌能力下降,吞噬功能变弱,炎症反应滞后。

小伤口不能愈合、小感染不能控制,最终出现坏疽、败血症等严重并发。

糖尿病足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高糖环境下伤口修复机制完全瘫痪的结果。

数据统计,在没有良好血糖控制的糖尿病人群中,约有10%会发展为糖尿病足,其中25%的患者最终接受截肢处理。

而除了这些明显器官功能的破坏,不治疗还意味着胰岛β细胞负担加重,直至功能衰竭。

2型糖尿病本质是胰岛素抵抗加分泌功能不全,前期不干预,会让胰岛素分泌量越来越大,长期超负荷之后,β细胞进入凋亡过程。

研究发现,诊断后未规范治疗的人群在3年内,胰岛功能下降速度比治疗组快60%以上。

一旦胰岛细胞坏死,外源胰岛素就是唯一选择。

很多人以为拖着不吃药,只要控制饮食,血糖波动不是很高就可以。

但数据摆在那,糖化血红蛋白只要长期高于7.5%,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就明显升高。

饮食控制不等于血糖控制,单靠少吃甜食、少吃米饭,并不能扭转胰岛素抵抗。

更重要的是,不治疗意味着没有监测,没有规律指标,没有动态判断,身体就像一辆没有仪表盘的车,看着方向对,实则每一步都在脱轨。

这里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逻辑误区:很多人等症状严重了才治,但糖尿病的破坏早在无症状时就开始了。

血糖升高,视网膜毛细血管就已经变薄;胰岛素水平波动,肝脏脂肪沉积就开始累积;夜间多尿开始,肾小球的滤过压力就已翻倍。

这些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放任后的必然结果。表面上没感觉,身体内部早已进入病变轨道。

对很多中老年人来说,不愿意治疗有时不是懒,是误解。

他们以为“病到一定程度才治”是对的,但糖尿病的管理逻辑正好相反:越早介入,越少受损。

只要在早期用对策略,不但可以延缓并发症,还能有机会逆转代谢异常。

一项中国慢病管理数据分析显示,在诊断糖尿病头两年内开始综合干预的患者,10年后发展为终末期并发症的风险降低超过70%。

再说得直白点,糖尿病不是“扛不扛”的问题,是“拖下去就会出事”的病。

它不像感冒能自愈,不像骨折能复位,它一旦开始就必须全程管理。

不是血糖值高了才叫病,血糖值不稳,胰岛功能下降,合并代谢紊乱,这些都已经在伤身。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王晓燕.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护理与康复,2025-02-19

糖尿病一半是治坏的?医生:糖尿病不治疗,4个危险随时降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嫂子前几天查出血糖高,医生说要吃药,她不肯吃,说控制下饮食就行了。你说,真有那么严重吗?”

问这话的人是单位里的老李,五十多岁,一向身体硬朗,性格也硬,开口时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屑。

他的声音不大,但周围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这个问题,说轻也轻,说重也重。可惜很多人听完就过去了,没人当回事。

其实,大部分人对糖尿病的认知停留在“血糖高点,控制下就行了”这一步,觉得不就是不能吃甜的吗。

药,能不吃就不吃,觉得吃上药就没完没了了,怕依赖,怕副作用,怕自己控制不住。但真相并不是这么简单。不是吃药毁了人,是人毁了治疗。糖尿病没那么吓人,可怕的是错误对待它的方式。

很多人没搞清一个概念,血糖本身不是关键,血糖背后的代谢系统问题才是。血糖升高只是表面,深层的是胰岛素分泌紊乱、组织对胰岛素反应迟钝。

这种改变会悄悄影响全身器官,从微血管开始,到心脑血管,再到神经系统。早期没有痛感,晚期却极难逆转。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21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死亡。而这中间有超过六成,是因为没有系统治疗,或者错误治疗。

更扎心的数据是,70%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实原本都可以避免。如果早点规范用药、规律监测、坚持生活干预,大部分人本可以不进ICU,也不至于失明、截肢、透析。

人们常常误以为血糖稳定就是病情稳定。但“稳定”两个字背后藏着很多陷阱。单靠控制饮食能短时间把血糖压下来,但控制不了背后的胰岛功能退化。

一些人看着血糖正常,就以为自己好了,甚至停药。实则不然,胰岛β细胞每天都在偷偷凋亡,一旦下降到临界点,即便重新开始规范用药,也无力回天。

更要警惕的是治疗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有些医生面对病人反复要求“轻药量”或“保守治疗”,出于迎合心态,会开出远低于标准剂量的药物,甚至长期拖延胰岛素使用。

结果就是延误治疗时机,后期反而病情控制更难。医学上这种情况有个术语,叫“治疗惰性”,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项对亚洲地区近十年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平均确诊糖尿病4年后,如果未开始系统治疗,约有34%出现视网膜病变,15%出现肾功能减退,10%发生心血管事件。

而且,这些并发症多发生在患者自我感觉“状态不错”的时候。更讽刺的是,其中不少人曾一度把自己血糖控制得“不错”。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它不会原地踏步,也不会因为短期血糖正常就原地消失。人体每一处细胞都在记录代谢的波动,每一场“忽略治疗”的阶段,都会悄无声息地累积风险。

有些人甚至主动抗拒医生建议,理由是“怕副作用”。这个逻辑其实很吊诡。生活中吃一颗感冒药都不担心副作用,却对维持基础代谢的降糖药如此敏感。

这种选择性担忧,背后其实是一种对疾病机制的无知。糖尿病的药物不是治“血糖”的,是帮助恢复胰岛负荷,减缓并发症进展。没有它们,血糖也许一时“看起来”正常,但身体内部的破坏早已悄悄发生。

更荒唐的是网络上一些所谓“自然疗法”,宣传“戒药养胰”,靠苦瓜、桑叶、断食、单方草药来“逆转糖尿病”。

现实中尝试这些偏方的人里,有相当一部分在几年内进了透析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曾对300名接受非正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肾病发生率是正规治疗组的4.6倍,平均病情恶化速度快了约18个月。

这里可以引出一个冷门但重要的知识点:糖尿病早期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并不是血糖本身,而是空腹胰岛素水平和C肽水平的变化。

这两个指标才真正反映了胰岛功能。如果只盯着血糖,等到数字异常时,实际上胰岛细胞可能已经损失超过50%。这也解释了很多人刚确诊不久就出现并发症的原因。那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期隐藏的积累。

还有一个很少被谈到的问题,就是糖尿病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长期的血糖波动,会引起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甚至抑郁。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约37%。

很多人在病程中出现意志力下降、生活质量明显变差,并非纯粹心理问题,而是生理机制在作祟。这时候,不仅需要降糖治疗,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干预。

再看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长期不规范治疗糖尿病,不只是个体的问题,它还在悄悄改变社会结构。

透析人数增加、视力残疾上升、劳动力流失、医疗资源集中,都会加重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

2019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糖尿病相关支出在部分中低收入国家已经占到国家医疗支出的22%。这背后,并不是因为病本身难治,而是因为大规模的误治、漏治、拒治。

到了这个地步,就不能不问一个问题:那些说“糖尿病不治也不会怎样”的人,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他们依据的是身边人的经验,而不是科学证据。他们看到的是“有人活了20年也没出问题”,却忽略了另外那部分在5年内就失明、截肢的人。这种偏差,是选择性记忆的陷阱,也是大众健康认知的误区。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已经错过了治疗最佳时机,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治疗?答案是肯定的。但要明确,这时候的目标不再是“逆转”,而是“延缓”和“控制”。

肾功能如果还有60%,就要保住它,不让它掉到30%;视力还能看清,就要保住它别恶化。糖尿病晚期并不是治疗的尽头,而是新的治疗阶段的起点。放弃,就是在把希望拱手让给病。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安海波.多样性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0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