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阿司匹林对糖尿病(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有什么好处)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好消息!阿司匹林最新研究:可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65岁以上的老人使用低剂量(100毫克/天)的阿司匹林可降低糖尿病风险15%。”8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科学新闻网EurekAlert发布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关于阿司匹林研究ASPREE的最新事后分析结果。该研究结果将于2023年10月2日至6日在德国汉堡举行的2023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公布。

ASPREE研究招募了年龄≥65岁无心血管疾病、痴呆症或残疾的社区居民,将16209例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组(100毫克/天,8086例)或安慰剂组(8123例)。结果显示,在平均为期4.7年的随访时间里,共记录到995例糖尿病患者,其中阿司匹林组459例,安慰剂组536例。相比于安慰剂组,阿司匹林组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1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闻博表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获益非常明确。近年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未看到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无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群。ASPREE研究2018年在《新英格兰杂志》发布的结果显示在老年人中,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初级预防策略,导致大出血的风险明显更高,并且不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低于安慰剂。刚发布的最新事后分析结果说明阿司匹林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的风险,但在临床使用时,还要充分考虑出血的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权衡风险和获益。”

王闻博提醒,“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出血的情况,看有没有黑便和皮肤瘀斑之类的状况,及时发现出血情况。”

2023-09-06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阿司匹林最新研究:可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记者 刘玫妍,实习记者 王宁)

来源: 健康时报

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但认识低 阿司匹林应用仍不普遍

2019-11-14 23:34

11月14日是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0.4%,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每5个老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谈起糖尿病的防治,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广指出,糖尿病和心血管有着共同的生长土壤,也是互为风险因素。令人担心的是很多糖尿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但认识低

王广主任说:“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逐渐加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既是一种病,也是另外一类疾病的直接危险因素。有数据表明,成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中国人群研究表明,近5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更令人担心的是很多糖尿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国际糖尿病联盟201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项心血管风险因素,可有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风险不高或者没什么心血管风险。

王广主任说:“心血管疾病包括卒中、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按照目前的疾病分类标准,糖尿病和这些疾病分别属于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然而两者并非完全独立。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氧化应激、炎症、内皮功能障碍等特征致使血小板异常活化,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增强,导致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人自己如何判断心血管风险

对于普通的糖尿病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危人群?如何采取行动,有效预防呢?王广主任说:“在近期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糖尿病学会发布了《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为糖尿病患者和高风险心血管患者提供管理和预防指导。该指南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而又实用的评估方法:风险分级表格,患者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自己到底是极高危、高危,还是中危。”

2019年ESC/EASD指南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分层

糖尿病治疗不是说把血糖控制好就万事大吉,而是要进行综合管理。即:合理膳食、增强运动、戒烟和药物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包括血糖控制、血压管理、血脂管理和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一环,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除非阿司匹林不耐受,对于高危或极高危的糖尿病患者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发生风险;对于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更需应用阿司匹林来进行心脑防护。

但是,王广主任认为,临床中经常看到很多患者在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上都还比较积极,而在阿司匹林上却不够重视。

最后,王广主任提醒糖尿病人:“糖尿病人不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比非糖尿病者高,而且发生的时间比非糖尿病者要早,而且由于心脏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性心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可能很不典型,比如心肌梗死时不痛,很可能贻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提早关注心脑血管风险,定期进行体检,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定期跟医生讨论病情和风险都非常必要。”

责编:王志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万能神药”阿司匹林 也不是随便吃的

“万能神药”阿司匹林 也不是随便吃的

阿司匹林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它除了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外,还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和抗血栓形成的良好作用。美国常青藤达特茅斯学院的一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一种药物的话,那么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阿司匹林。”可见,阿司匹林在众多药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人们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疗效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它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个常用得不能再常用的药,该怎么正确服用呢?今天,药师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这个百年“神药”

每年消耗1500亿片

阿司匹林有多神?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不同于现在大多数的西药,它分子结构非常简单,合成成本极其低廉。报道显示,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近年来基本维持在5万吨左右,相当于每年使用1500亿片阿司匹林药片。

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药能有如此惊人的使用量,足以证明阿司匹林在医药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但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平时合理服用阿司匹林还能有效预防心肌梗塞,可谓“一专多能”。因此,阿司匹林被很多人称为“万能神药”。

阿司匹林的主要用途包括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抗癌等。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川崎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治疗。

乱用阿司匹林

可引起致命脑出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阿司匹林都可引起致命的胃出血和脑出血。数以亿计的患者正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必须进行用药交代,而且应规范化。

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应餐前服用;当出现上腹不适或身体有出血表现时,请及时就诊;注意粪便颜色变化,当出现血便或黑便时,请及时就诊;每1至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以及用药期间禁止饮酒等等。

晚上或白天

这个时候服药效果更好

市场上有25毫克、50毫克、100毫克不同规格的阿司匹林,说明书用法差异很大。它的最低有效剂量到底是多少?通常情况下,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75毫克/天,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最低有效剂量为50毫克/天。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清晨血小板更活跃,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6点至12点。肠溶或缓释阿司匹林口服后需3至4小时达到血药高峰,因此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若每天上午服药不能对事件高发时段提供最佳保护。

但是,没有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多减少心血管病事件,而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必过分强调固定某一时辰服药。

此外,偶尔漏服了要不要下顿给补上?体内每天约有10%至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对于抗栓作用影响不大。不需要在下一次服用加倍剂量,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会增加。

服药前的四项准备

你都做到了吗?

对于所有计划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在用药前必须做好4项准备工作。

1.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筛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或动态地评估获益出血风险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按照相关专科规范,采取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前治疗消化道活动性病变(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必要时需预防性应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PPI),或法莫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等。

3.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慎酒、科学膳食及运动)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尽管阿司匹林引起颅内出血绝对风险仅为0.03%,但高血压患者须将血压控制在小于140/90mmHg(1mmHg=0.133kPa)时才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4.开具阿司匹林处方之前先进行医患沟通,患者同意后再开始应用。

预防心血管疾病

这三类人别吃阿司匹林

根据《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阿司匹林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不过,以下三类人群并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

1.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40岁的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一级预防推荐,需个体化评估。

2.高出血风险人群。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有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大于70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至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等。

3.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文/王志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