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截肢后(糖尿病截肢后并发症)
坚持走路降糖,却走出糖尿病足,被迫截肢,咋回事?吸取3个教训
一直以来,如何稳定血糖是很多糖友的一个“心腹大患”。长期服用降糖药让很多糖友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担心药吃多了会伤身。谢大爷患糖尿病也有十来年了,一直以来都在吃降糖药,但他听说长期吃药会伤身,也忍不住的担忧。后来又听人说,坚持走路可以稳定血糖,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试验”。
一开始,他只是每天步行5公里,并且照常吃降糖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血糖确实一直比较稳定。后来他开始尝试停用降糖药,为了避免“降糖效果不够”,他将每天的运动量提高到了10公里。坚持了1个星期,他自测血糖也还是比较稳定。他彻底放下心来,停了药,想着靠走路锻炼就能降糖,也就没必要吃药了。
但意外总是来得很突然。在坚持步行锻炼了大半年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脚上开始出现伤口,并且伤口出现了破损、溃烂、流脓等情况。没过两天就开始红肿、溃烂,他这才去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让他感到震惊。医生表示,因为谢大爷一直以来的血糖不太稳定,诱发了糖尿病足,不仅如此,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后,还发现了他存在轻微的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而在对谢大爷的糖尿病足进行了手术治疗后,仍然没能让下肢感染有所改变。对此医生给出的建议是,采取截肢。最后,谢大爷在68岁的时候,失去了一个脚趾,万幸的是,后来并发症被控制住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坚持步行锻炼,还会诱发糖尿病足,甚至演变到了截肢的地步?追根究底,主要和他犯的3个错误有关。
错误一:擅自停药,调整用药方案
对一些患者来说长期吃降糖药很担心会损伤肾脏。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都会充分的考虑用药的时间,用药的剂量并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药物。比如二甲双胍这种常用的降糖药,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并不会损伤肾脏。擅自停药,调整用药方案反而会引发血糖波动,更容易诱发肾脏这个靶器官受伤。
错误二:缺少定期查血糖的意识
相信很多糖友对定期复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人们总觉得自己觉得没什么不舒服的,就说明血糖很好。事实上,血糖升高和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血糖升高的敏感度可能也会下降,哪怕血糖不正常,也很难发觉。
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蛋白等项目不仅仅是掌握病情,也是为了了解用药方案是否合适,便于医生及时的调整用药计划。复查时还会对部分患者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眼部检查,也是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错误三:超负荷的运动量
谢大爷今年已经68岁了,但是仍然按照每天10公里这样的运动量来锻炼,虽然血糖确实因为运动有所好转,但是考虑到谢大爷的年龄以及骨关节的状况,如果继续这么走下去,很可能会落得个膝关节磨损严重的结果,甚至需要置换膝盖。糖友运动降糖也应该把握好尺度。
坚持走路降糖,但仍然走出了糖尿病足,最后还落得个截肢的下场,他犯的3个错误,糖友也该吸取教训,如果你也有,尽早纠正。
参考资料:
1、西医治疗糖尿病足,手术很成功,为何最后还会建议患者截肢了?·健康界·2019-11-15
2、你离糖尿病到底有多远?具备这些因素的人应警惕·科普中国·2019-5-4
3、糖妈妈降糖首选胰岛素 不推荐口服降糖药·光明网·2019-1-25
大意了!身体因糖尿病而截肢,忽视了4个严重并发症,不吐不快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糖尿病患者因下肢坏死而接受截肢手术的案例,在全球并不少见。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2022年的统计报告中指出,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7万例非创伤性截肢与糖尿病直接相关。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病情失控,而在于早期并发症被严重低估。
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它是一个“系统腐蚀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几乎没有哪个器官能独善其身。
而截肢,不过是这场全身性病变中,最容易被“看见”的一环罢了。
绝大多数患者以为,糖尿病只要控住血糖,就能“和平共处”。
但这种逻辑忽略了糖尿病的病理核心——葡萄糖代谢异常只是表面,真正的伤害发生在细胞水平。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微血管变窄,局部组织供血减少,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不足,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最终导致组织坏死。
而当这种坏死发生在脚部、腿部,发展成糖尿病足,截肢就是不得不接受的结局。
很多人以为这是突发事件,其实每一次坏疽、每一次红肿疼痛、每一次破溃,都早有预兆。
最致命的问题,是糖尿病早期并发症的“沉默”。真正让病情急转直下的,并不是血糖升高本身,而是多个系统的功能障碍同时发生,却没有表现出剧烈症状。
第一个常被忽视的并发症,是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通常极为轻微,像脚底产生发麻、刺痛之感,以及夜间腿部出现不适等状况。
很多人误以为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差,甚至有人把“脚麻”当成正常老化的一部分。
但实际上,此乃周围神经纤维受高糖毒性持续侵害而产生的早期反应。
长期神经信号传递异常,会导致感觉迟钝,最终发展为“痛觉消失”。
一旦脚部破皮、感染,患者完全感知不到疼痛,这就是糖尿病足的前奏。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在确诊为糖尿病5年以上的患者中,有49.2%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周神经功能下降,而其中超过一半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等到他们意识到“脚有点不对劲”时,往往已经进入慢性溃疡期。
神经病变不是病情附属品,而是糖尿病对神经系统“低调碾压”的明证,它不引人注意,却悄悄消灭了身体的第一道报警机制。
第二个被严重忽略的并发症是肾脏损伤。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路径很固定: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紧接着微量白蛋白尿出现,随后是明显的蛋白尿、肌酐升高、肾功能逐渐衰退。
问题在于,这个过程非常“安静”。
大多数患者在发现尿中泡沫增多、早起眼睑浮肿时,已经处于肾功能下降中期,肾小球不可逆损伤已经发生。
而当肾脏排毒能力下降时,血液中的毒素会反过来损伤血管、神经系统,加速下肢感染恶化,形成一个闭环的恶性发展路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10年随访研究中发现,发展为糖尿病足并最终截肢的患者中,78%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肾脏不是“离足远”的器官,但它与下肢的血液循环、免疫调节、毒素排出密切相关。
一旦肾功能下降,身体局部的伤口愈合能力会成倍减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截肢患者术前脚部只有一点小伤口,但术后才知道全身已经“失守”。
第三个并发症同样被低估,那就是视网膜病变。这类病变并不会直接导致截肢,但却是身体微血管系统全面崩坏的“窗口”。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本质为眼底毛细血管结构出现变形、渗漏与缺血状况,最终致使视力模糊、出血以及视野缺失等情况发生。
很多人觉得视力下降不是大事,不会致命,但在医学视角下,它是整个血管系统正在被糖毒性侵蚀的直接表现。
因为眼底血管和肾小球、脚部毛细血管的结构非常相似,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其他器官微血管病变呈高度正相关。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交叉分析数据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I期以上患者中,有56%的肾小球滤过率已经低于正常水平,而其中33%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下降。
这一数据说明,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系统性伤害的可视化信号。
一个脚部问题肉眼看不出变化时,眼底往往已经“报警”。忽视视网膜病变的老年患者,往往是整个并发症链条中最早失守的一环。
第四个也最容易被患者自己否定的并发症是——情绪功能障碍。糖尿病性抑郁在早期没有特别强的表现,但对身体系统的干扰极深。
长期的血糖波动,不但会对神经传导产生影响,而且会破坏脑部神经递质(尤其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多巴胺、5 - 羟色胺等化学物质)的稳定释放。
这种损伤会逐渐削弱个体的生活管理意愿、治疗依从性、自我照护能力。
简单说,就是“懒得吃药”、“不想量血糖”、“不管了,吃点甜的再说”。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项心理-代谢综合研究中指出,糖尿病合并轻度抑郁的患者,其治疗依从性平均下降27%,血糖控制波动幅度扩大18%,而发生糖尿病足、感染性伤口、最终截肢的风险比情绪正常者高出2.3倍。
也就是说,情绪障碍不是附加问题,而是病情恶化的加速器。
很多老年患者被误以为“脾气差”、“唠叨”、“不讲理”,其实早已陷入糖尿病性中枢神经障碍的早期状态。
糖尿病患者最终发展到截肢、肾衰、失明、抑郁,并不是突发的,而是“早已注定”的。
只是这些注定,藏在平时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的细节里。
脚麻、泡沫尿、眼花、不想管事……这些小问题每一个都不小,每一个背后都是系统性失控的信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刘冲.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加强糖尿病慢性病管理[J].健康中国观察,2024,(10):46-48.
西医治疗糖尿病足,手术很成功,为何最后还会建议患者截肢了?
作者:商丘五院赵大夫
糖尿病足的治疗
糖尿病足存在哪些病因因素:
1、创面的感染
2、下肢血管的闭塞
3、周围神经的病变
4、患者是否合并有其它病症
5、等等
西医:主要治疗法“手术治疗”加输液抗生素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下肢血管闭塞老进行改善与治疗,通常采取“介入法也就是对患者下肢血管放置支架、球囊”来改善患者的下肢微循环;还有少数的采取“骨搬移植”术来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微循环。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给患者输液抗生素来对抗患者足不创面的病菌感染。临床上往往是手术很成功,药物使用很到位,却没能挽回糖尿病足患者的脚,结果还是被建议或者已经给患者做了截肢了的。这就是一种很可怕的西医对糖尿病足治疗的现状!
虽然这种方法为的都是改善同一种存在的病因因素----下肢血管的闭塞,当时做的这个手术也是非常成功的,怎么个成功法,也就是在患者的下肢血管闭塞位置成功的植入了球囊或支架,来扩张血管,改善患者下肢血铨斑块的凝聚,促进血液的理由同(这是血管介入法)。
还有另一种方法是把患者的足、胫骨(小腿)肥骨,比较粗的肥骨上进行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毛细血管组织建立重丛生,从根源改善由于肢体血供不足所导致的远端组织缺血坏死。
用小腿上的胫骨(粗骨)取出一块,每天缓慢的一个mm横向拉,形成大量骨夹,也就是骨析以后生长的骨夹。它的作用,骨夹生长过程也就是毛细血管重建过程,毛细血管重建之后,上面分支到达毛细血管网,足的血供得到改善。在过去是没有的,通过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加压到达足的血供,提高30%-40%血液供应量,(这是骨搬移植术的原理,此原理在网上查询)。
以上两种方法,尤其是第一种,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西医治疗法。然而临床上我们却接收到多名曾接受过这两种治疗法后,糖尿病足烂脚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加重,导致医生建议截肢,或者已经采取截肢后不愈合、感染的患者。
糖尿病足远不只是患者下肢血管闭塞的问题,而是与创面存在种类甚多细菌感染有关系,下肢的周围伸进病变有关系,和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有关系,单一的创面感染问题就是一重大治疗的方向,而不是单单的改善了患者下肢血管循环的事,注射抗生素的事,如果不对感染创面进行专业的清创,那么创面就不预备愈合的条件,因为那些有害的细菌、坏死的组织会滋生更多的细菌,会增加双重感染的机会,它们的存在遮住了潜在的感染部位,是让创面愈合的障碍它会妨碍健康组织用药对药效的吸收功能,何谈患者的足创面会好转会愈合?这也就是很多患者曾经历的往往手术很成功,但是脚还是没有好的原因了。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中医治疗糖尿病足,在多数人群的眼中,都可能会觉得中药有配方、要熬制等很复杂,但是的的确确它能治病,它不但能治病,它还能治好病,最主要的是能让患者避免截肢的遭遇,当然单一的依靠中医中药也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因为糖尿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并发症足病,病因也是相当的复杂,所以一直一来我们都提倡的是中西与西医的相互结合,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内治加外治的结合,避免单一的不足,让糖尿病足患者不截肢、不介入、不植皮自然生长。具体的操作不是用这几句简单的语言就能概括的,它则还需要多学科联诊治疗,我们不仅仅是成立了由多学科人员组建的糖尿病足专科,还一直在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为的就是让更多的足患者了解它,知道它,避免走弯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