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乙性糖尿病(乙性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0
文章目录:

全国约有650万患儿!儿童癫痫病反复难控,药物控制是关键

“中邪了!中邪了!”

2017年11月15日晚,婷婷的奶奶抱着怀里的孙女惊慌失措。时值冬日,不到两岁的婷婷有点小感冒,晚饭后就一直躺在炕上。没有任何征兆的,婷婷突然四肢开始抽搐,奶奶发现后,立即将其抱在怀里,只见小孩两眼翻白,手脚不停抖动,好似“中邪”一般。

老人喊来婷婷的父母,当晚将婷婷送往医院检查,其中脑电图显示“异常睡眠脑电图,额部可见高幅不典型尖波出现”,被诊断为“隐源性癫痫”,医生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婷婷的诊断报告)

接受药物治疗后,婷婷的病情相对稳定了,两年间都没有发病。然而去年12月16日凌晨,婷婷再次发病,被送入医院,医生调整药物用量,将“左乙拉西坦”改为1次1片1天3次服用,病情暂时控制。

2020年5月29日,婷婷再次发病且情况更为严重,手脚强制抽搐不止,眼神紧盯,全身有轻微的发紫,大小便失禁,怎么叫都没反应,再次入院治疗。

从首次发病到现在,已过去3年时间,婷婷的病情越来越难以控制,发病频率越来越多,父亲伍思华很受挫,婷婷是二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生长发育也和同龄人无异,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让可爱的孩子被癫痫缠上,让本该在阳光下肆意奔跑的孩子辗转医院病床。

而如今,药物似乎已经不能再很好地控制住病情,婷婷的未来也不知该走向何处。

我国的癫痫患病儿童,比你想象得多!

我国的癫痫儿童每年有超过20万的新发病例,全国约有650万癫痫儿童患者。对于癫痫患儿来说,其身心、发育、社会能力、家庭都会因为疾病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来说,国人对于癫痫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尤其是儿童癫痫,就如案例中婷婷发作时,其奶奶一度以为孩子是“中邪”了。

使婷婷发病的癫痫类型是隐源性癫痫,这类癫痫发作的病因不明,癫痫发作的时间多在儿童时期或60岁以后,在癫痫患儿中,最常见的三大病因是基因性、结构性、代谢性,发病的具体因素也多由这三点演变。

导致儿童癫痫的诱因有哪些?

儿童癫痫是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儿的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引起突然的、发作性的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神经兴奋性较高,因此容易发生惊厥。

1.遗传因素

基因在癫痫的发病中起到了很大影响,在所有癫痫的病例中约有40%的病例是因为患者的基因构成导致更容易患癫痫。

2.头部或大脑创伤

两者都可以导致癫痫发作,如果类似癫痫发作后就不再发作那则不是癫痫。要是有癫痫的症状反复发作,那么多为外伤性癫痫的征兆,一般在脑损伤后很久甚至多年后才会有癫痫发病。

3.发育障碍

例如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神经纤维瘤等疾病会增加患儿癫痫发病的风险。

4.新生儿产伤

婴儿早期的任何大脑发育问题都会使癫痫发病的几率增加,子宫内的婴儿也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导致脑损伤,例如母体感染、营养不良、缺氧等等。当婴儿出生后发现有脑缺陷,其癫痫发病的概率也会很大!

5.营养代谢性疾病

像糖尿病昏迷、缺乏维生素B6、甲亢等等疾病也有增加癫痫发病的风险!

癫痫发作时有哪些症状?

家长需注意,儿童癫痫发病时,孩子主要有大发作、失神小发作、良性癫痫发作3种状态。

大发作时,孩子可能突然神志丧失,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四肢强直,双手握拳,然后转入阵发性抽搐,口吐白沫,发作一般持续1~5分钟。

孩子失神小发作的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活动中断,两眼凝视或上翻,但不跌倒,不抽搐,历时1~10秒钟,发作后意识很快恢复。

小儿良性癫痫发作时多为一侧面、唇、舌的抽动,可伴有该部的感觉异常,不能说话,流涎,一般神志清楚,夜间发作多,预后比较好。

当发现孩子突如其来的表现出上述的症状时,应当及时送医诊治。

儿童癫痫有哪些治疗方法?

目前关于癫痫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样,包括像药物治疗、生酮饮食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免疫治疗等等。根据每个患儿的病因,具体的病情,选择治疗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目前来说,全球公认癫痫治疗效果最好、最安全的是药物治疗。只要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儿童癫痫治愈率可达80%。

如果患儿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控制病情,频繁发作,那么家属应该要积极的考虑其他治疗方法,例如手术治疗,尽快的消除癫痫发作。

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功能神经外科和癫痫外科负责人梁树立教授表示:与成年人癫痫发作相比,儿童癫痫发作影响更加具有破坏性,智力,判断力、理解力、情绪控制能力、运动能力等明显受损,直接影响后期社会功能的形成。所以对于儿童癫痫的治疗,目标就是无发作

目前,儿童癫痫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约80%的患儿通过治疗可以得以控制病情,其中50%的患儿治疗停药后可终身不发作,所以家长要保证孩子得到规范治疗,并且谨遵医嘱,正确用药。

而对于没有发病情况的儿童来说,家长要及时排除孩子存在的风险因素,在平时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发现异常表现应当及时就医,早诊早治是减少癫痫给患儿危害的关键,不应掉以轻心!#健康科普大赛##成就健康幸福家庭#

参考资料:

[1]《北京儿童医院梁树立:儿童癫痫治疗第一目标是无发作》.健康时报.2020-8-5.

[2]《关注儿童癫痫:每年新增患儿超20万》.健康时报.2015-6-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新冠“乙类乙管”后,老年人防护记住这几个关键问题

乙类乙管

老年人防护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乙类乙管”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了更加精准科学的防控措施。尤其是对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需要更加科学的防护,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高老年人群覆盖率。老年人防护这几个关键问题要知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老年人如果不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面临哪些风险?

新冠病毒感染无论是“乙类甲管”还是“乙类乙管”,都是要按照传染病治疗的。因此,借鉴以往我们对天花、麻疹、乙肝等传染病控制的经验,注射疫苗是必须的,而且是全程接种,全程接种会使死亡率和重症率降低。

对于65岁以上,特别是有四种以上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是这次奥密克戎攻击的重点对象,所以更要尽快完成全程的疫苗接种,这是阻断病情加重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他们对于接种疫苗有很多顾虑。这些老年人能否接种?患有肿瘤、术后等大病的老年人能否接种?

这是很多老年人滞后接种疫苗或者不接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才是需要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我国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很庞大,还是建议尽快、尽早全程注射疫苗。如果平时规律服药,长期把血压和血糖都控制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是完全可以去安全地注射疫苗的。

如果是正在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建议在肿瘤得到控制之后,肿瘤不是在进展期,和化疗错开时间,就可以去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果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阳了,要等阴性之后两到四周才能再次进行治疗,两到四周是给患者一个很好的恢复期。

已经“阳康”的老年人,是否还需要接种疫苗?

如果“阳康”后的老年人,大概抗体的产生是要在转阴后两到三周才能产生,维持三到六个月的抗体。所以,在三到六个月之间是不用打疫苗的,但是三到六个月之后,还是建议要注射疫苗。

元旦、春节即将到来,老年人是否还能走亲访友?针对不同的慢病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人,在转阴之后,症状未必能够完全缓解,这时可能还会出现相应的病情迁移,会导致原来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的进展。

此外,很多老年患者在患病过程中有过高烧、咽喉痛、流鼻涕、头痛等比较明显的症状,即便抗原转为阴性,还是有一个恢复的过程。

如今,春节已临近,很多老年人想去走亲访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转阴后的两三周时间里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这次奥密克戎的抗体,当免疫功能低下的时候,就会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感染过新冠病毒的老年人身体会比较虚弱,会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所以,建议即便是已经“阳康”的老人,还是尽量减少聚集活动,走亲访友一定是要量力而行,同时口罩是不能摘的。

老年人万一不幸感染,该如何应对?出现哪些情况下需要就诊?

如果是轻症,包括高热、恶心、呕吐,如果自己能够处理,就尽量居家处理。如果胃口、精神状态都还好,只是一些发热、肌肉酸痛的症状,建议还是可以居家的。

但是当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原有的疾病症状加重,包括血压、血糖异常、头痛,或者是肢体运动障碍,这些症状加重的情况下,要去医院就诊。

如果老人在家里有血氧仪,测量血氧低于95%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居家吸氧。如果三天以上血氧还不能回升,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要尽快去医院。

如果高热三天都不退,而且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包括咳嗽、咳浓痰、气促、呼吸困难,这些也要去医院就诊。

除了接种疫苗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抵御病毒?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否能有所帮助?

第一,保持比较好的心情、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好的心情会使得我们的免疫力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

第二,均衡的营养摄入,蛋、奶、肉、水果、蔬菜,营养。建议每天1到1.5克每公斤的优质蛋白补充,如果是一个60公斤的人,要优质蛋白大概60克,也就是说一两多的猪肉,是每天必须要保证的。

第三,依靠一些外来的帮助,比如我们在病房里治疗的病情相对比较危重的患者,需要补充免疫球蛋白。对于平时预防,可以使用胸腺法新日达仙,就是99%和人体同源的胸腺肽,我们一般建议老人每年注射1到2个疗程,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帮助。早期使用胸腺法新可减少新冠患者重症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促进病情恢复、降低COVID-19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且安全性良好。

如果老年人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用一些口服的蛋白粉来补充蛋白。因为在发热的时候,蛋白质的消耗是很高的。假如三天都不怎么吃东西,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低蛋白血症的出现,此时补充口服的蛋白,能够使得我们的营养均衡,使得免疫力达到比较平稳的水平。

第四,建议老年人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疫苗以及肺炎疫苗。

微胖的老人更“扛病”?老年人“微胖”是多胖?

微胖的老人有一定皮下脂肪,抗寒、抗病能力比瘦人强。瘦人抵抗力较弱,对环境适应性差,对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急性传染病,都比胖人发病率高,而且抗打击能力差,有可能导致更加不良的后果。

“微胖”到底是多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医师刘颖介绍,老年人自己想要判断体重是不是合适,看身体质量指数(BMI)更靠谱。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刘颖医生介绍,对于不同的人种,同样的BMI可能代表的肥胖程度不一样,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BMI水平在整体上低于欧洲国家。体重指数每增加2,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分别增加15.4%、6.1%和18.8%。一旦体重指数达到或超过24时,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但据多项研究表明,亚洲人在较低的BMI水平时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危险。中国老人最理想的体重指数应该是22。

当然,体重上下浮动,我们体重指数很难正好地保持在22,一般认为“老年人体重稍高一点”(即BMI保持在21~23.9)比较好。(来源: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

来源: 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

新冠“乙类乙管”后,老年人防护记住这几个关键问题!

来源:健康北京

乙类乙管

老年人防护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乙类乙管”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了更加精准科学的防控措施。尤其是对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需要更加科学的防护,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高老年人群覆盖率。老年人防护这几个关键问题要知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老年人如果不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面临哪些风险?

新冠病毒感染无论是“乙类甲管”还是“乙类乙管”,都是要按照传染病治疗的。因此,借鉴以往我们对天花、麻疹、乙肝等传染病控制的经验,注射疫苗是必须的,而且是全程接种,全程接种会使死亡率和重症率降低。

对于65岁以上,特别是有四种以上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是这次奥密克戎攻击的重点对象,所以更要尽快完成全程的疫苗接种,这是阻断病情加重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他们对于接种疫苗有很多顾虑。这些老年人能否接种?患有肿瘤、术后等大病的老年人能否接种?

这是很多老年人滞后接种疫苗或者不接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才是需要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我国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很庞大,还是建议尽快、尽早全程注射疫苗。如果平时规律服药,长期把血压和血糖都控制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是完全可以去安全地注射疫苗的。

如果是正在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建议在肿瘤得到控制之后,肿瘤不是在进展期,和化疗错开时间,就可以去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果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阳了,要等阴性之后两到四周才能再次进行治疗,两到四周是给患者一个很好的恢复期。

已经“阳康”的老年人,是否还需要接种疫苗?

如果“阳康”后的老年人,大概抗体的产生是要在转阴后两到三周才能产生,维持三到六个月的抗体。所以,在三到六个月之间是不用打疫苗的,但是三到六个月之后,还是建议要注射疫苗。

元旦、春节即将到来,老年人是否还能走亲访友?针对不同的慢病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人,在转阴之后,症状未必能够完全缓解,这时可能还会出现相应的病情迁移,会导致原来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的进展。

此外,很多老年患者在患病过程中有过高烧、咽喉痛、流鼻涕、头痛等比较明显的症状,即便抗原转为阴性,还是有一个恢复的过程。

如今,春节已临近,很多老年人想去走亲访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转阴后的两三周时间里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这次奥密克戎的抗体,当免疫功能低下的时候,就会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感染过新冠病毒的老年人身体会比较虚弱,会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所以,建议即便是已经“阳康”的老人,还是尽量减少聚集活动,走亲访友一定是要量力而行,同时口罩是不能摘的。

老年人万一不幸感染,该如何应对?出现哪些情况下需要就诊?

如果是轻症,包括高热、恶心、呕吐,如果自己能够处理,就尽量居家处理。如果胃口、精神状态都还好,只是一些发热、肌肉酸痛的症状,建议还是可以居家的。

但是当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原有的疾病症状加重,包括血压、血糖异常、头痛,或者是肢体运动障碍,这些症状加重的情况下,要去医院就诊。

如果老人在家里有血氧仪,测量血氧低于95%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居家吸氧。如果三天以上血氧还不能回升,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要尽快去医院。

如果高热三天都不退,而且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包括咳嗽、咳浓痰、气促、呼吸困难,这些也要去医院就诊。

除了接种疫苗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抵御病毒?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否能有所帮助?

第一,保持比较好的心情、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好的心情会使得我们的免疫力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

第二,均衡的营养摄入,蛋、奶、肉、水果、蔬菜,营养。建议每天1到1.5克每公斤的优质蛋白补充,如果是一个60公斤的人,要优质蛋白大概60克,也就是说一两多的猪肉,是每天必须要保证的。

第三,依靠一些外来的帮助,比如我们在病房里治疗的病情相对比较危重的患者,需要补充免疫球蛋白。对于平时预防,可以使用胸腺法新日达仙,就是99%和人体同源的胸腺肽,我们一般建议老人每年注射1到2个疗程,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帮助。早期使用胸腺法新可减少新冠患者重症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促进病情恢复、降低COVID-19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且安全性良好。

如果老年人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用一些口服的蛋白粉来补充蛋白。因为在发热的时候,蛋白质的消耗是很高的。假如三天都不怎么吃东西,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低蛋白血症的出现,此时补充口服的蛋白,能够使得我们的营养均衡,使得免疫力达到比较平稳的水平。

第四,建议老年人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疫苗以及肺炎疫苗。

微胖的老人更“扛病”?老年人“微胖”是多胖?

微胖的老人有一定皮下脂肪,抗寒、抗病能力比瘦人强。瘦人抵抗力较弱,对环境适应性差,对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急性传染病,都比胖人发病率高,而且抗打击能力差,有可能导致更加不良的后果。

“微胖”到底是多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医师刘颖介绍,老年人自己想要判断体重是不是合适,看身体质量指数(BMI)更靠谱。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刘颖医生介绍,对于不同的人种,同样的BMI可能代表的肥胖程度不一样,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BMI水平在整体上低于欧洲国家。体重指数每增加2,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分别增加15.4%、6.1%和18.8%。一旦体重指数达到或超过24时,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但据多项研究表明,亚洲人在较低的BMI水平时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危险。中国老人最理想的体重指数应该是22。

当然,体重上下浮动,我们体重指数很难正好地保持在22,一般认为“老年人体重稍高一点”(即BMI保持在21~23.9)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