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抽喝酒(糖尿病照样喝酒抽烟会有什么后果)
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建议了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血糖高了,少吃点糖吧”。但真正让医生揪心的,并不是病人吃了几颗糖,而是一些病人明明查出了糖尿病,还放不下手里的烟,舍不得杯里的酒。仿佛“戒烟戒酒”四个字,比“糖尿病”这三个字还吓人。
有人悄悄问:“医生,我这糖尿病也不算重,能不能偶尔放纵一下?”也有人自信地说:“我喝了一辈子酒,抽了几十年烟,身体照样好好的!”讲真,这样的想法,医生听得多了,也见得多了。
但结局如何?身体是最诚实的。
这篇文章,不是来吓唬谁,也不是来讲大道理,而是想把话挑明了——糖尿病患者抽烟喝酒,到底会出什么问题?能不能继续?得注意什么?
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是希望你少走弯路,早点明白。
先说烟。
糖尿病和香烟这对“死对头”,从来没好过。吸烟本身就容易让血管变狭窄、变硬,这和糖尿病导致的血管损伤恰好一拍即合。一个是推波助澜,一个是火上浇油,最后让血管越来越不通畅。
你以为这只是“血流不畅”这么简单?高血糖 吸烟,是心梗、脑梗、下肢坏疽的“黄金搭档”。尤其是下肢血管堵塞,早期可能只是走路走几步腿疼,一旦发展,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真的是要截肢。
医生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人:一开始不当回事,直到有一天脚突然变黑、变凉,才急匆匆来看病,结果医生只能摇头——已经晚了。
再说酒。
很多人对酒的误解,比对烟还深。他们觉得喝点白酒、红酒、啤酒没啥关系,甚至有人听说红酒有“抗氧化”作用,反而天天小酌一杯,自以为是在“养生”。
可这种“养生”,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自欺欺人。酒精进到身体里,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肝脏也正是调节血糖的“中枢”。
酒精一旦进来,肝脏就要优先处理它,调控血糖的工作就被耽搁了——这就像消防队同时接到两个警情,只能先救火,顾不上别的。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低血糖。尤其是空腹饮酒,可能突然出现出汗、手抖、意识模糊,严重的昏迷。更麻烦的是,有些人以为“喝醉了”,睡一觉就好,结果却永远也醒不过来。
医生遇到过这样的年轻患者,才三十多岁,一次聚餐喝多了,第二天被家人发现没了呼吸。
还有一种情况——高血糖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人喝酒后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
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酒精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让身体误以为“缺糖”,于是大量分解脂肪产酮,结果血液变酸,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上面说的这些,并不是用来吓人,而是医生亲眼见到的真实案例。当病人问能不能抽烟喝酒时,医生往往不会立刻说“不行”,而是会认真看着你的眼睛,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了自己的病情。
有些人会说:“我抽烟喝酒几十年了,现在突然戒掉,身体还受得了吗?”这是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以为“断得太猛”反而会出问题。
戒烟戒酒对身体的好处,从第一天就开始了。
戒烟24小时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就开始下降;戒酒一周后,肝功能就能有所改善。而长期坚持下来,血压会更稳定,血糖也更容易控制,最重要的是,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医生也知道,戒烟戒酒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一些年纪大的患者,烟酒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与其一刀切地“禁止”,不如循序渐进地“替代”与“干预”。
烟瘾来的时候,不妨用口香糖、茶水、瓜子来转移注意力;喝酒的场合,可以换成苏打水、无糖饮料,既照顾了面子,也保住了健康。最怕的是,嘴上说想控制,行动上却偷偷来。
还有些患者,觉得只要吃药、打胰岛素,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又是一个大坑。药物控制血糖,的确重要,但生活方式的干预,才是基础。正如医生常说的:“药物是辅助,管住嘴、迈开腿才是王道。”
我们不能指望靠吃一两片药,把几十年的烟酒后果一扫而空。身体不是提款机,用多少,得还多少。糖尿病不是“得了就完了”,而是“得了才刚开始”。
治疗糖尿病,绝不仅仅是降血糖那点事。更大的敌人,是它伴随的各种并发症:心脏病、中风、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这些听起来让人害怕的名字,其实都和“烟”和“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吸烟会直接加重肾小球的负担,让病情更快恶化。喝酒则会扰乱体内电解质平衡,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再说心血管系统。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容易血脂异常、动脉硬化,而吸烟喝酒正好让这些问题“火上浇油”。医生在急诊室见过太多四五十岁的糖尿病人,突发心梗、脑梗,抢救过来后才后悔莫及。
如果你还年轻,血糖刚升高,觉得“我还有时间”,那更要趁早做出改变。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才追悔莫及。
很多人以为,坚持几个月戒烟戒酒,身体好些了,就可以“奖励”自己一顿酒、一根烟。可惜,身体可不是领导,讲不得情面,也听不懂“适量”两个字。
医生想告诉大家的是,糖尿病不是“谁倒霉谁得”,而是“谁懂得生活,谁就过得更久”。控制血糖,不是为了医生高兴,而是为了你自己少受罪。
你可以偶尔放纵食欲,但不能放纵习惯。烟和酒,不是你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你健康的敌人。
医生愿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些话,不是因为你不懂,而是怕你将来后悔。别让“我以为没事”成为你最贵的一句话。
糖尿病不是绝症,却需要你拿出绝对的认真。那些愿意为健康付出一点点坚持的人,往往能换来更多的岁月和自由。
医生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你还在做着“没事”的梦,却不肯醒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 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慢性病风险评估报告》.
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
“糖尿病”三个字,不像心梗、癌症那样来势汹汹,但若细看它的脾性,比狐狸还狡猾。它不痛不痒,却能在暗处慢慢掏空人的身体,一点点蚕食血管、神经、肾脏,甚至眼睛。许多人嘴上说着“控制血糖”,却在烟雾缭绕和酒杯交错之间,把健康当成赌注,押在“没事”的侥幸里。
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人抽烟喝酒,到底是“忍一忍”,还是“毁一生”?真的是一点都不能沾?还是小酌一口也无妨?医生究竟为何要“丑话说在前头”?
南方有位老乡说得好:“抽烟喝酒不伤身,伤的都是别人。”这话若让糖尿病盯上,恐怕连“别人”都找不着了。糖尿病不是一个简单的高血糖问题,它像是埋在身体里的地雷,偏偏还有人一边踩雷,一边点火。烟,是火;酒,也是火。两把火加在一起,烧的是自己的命根子。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的使用或分泌出了毛病。血糖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牵扯的是全身的系统失衡。
2024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2%,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数字超过了30%。就是这么普遍的病,却常常被误解为“老毛病”“血糖高一点没啥关系”,而抽烟喝酒,是误解背后最常见的“搭配套餐”。
长期吸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4倍,重度吸烟者甚至高达2倍。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在一项追踪超过10年的研究中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细胞对胰岛素变得“漠不关心”,就像邻居天天敲门借酱油,一开始还能通融,次数多了就当你不存在了。
这种“胰岛素抵抗”正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机制。而酒精,更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脏代谢。但肝脏一旦忙着“解酒”,其他功能就不得不往后排队。糖异生的功能被抑制,血糖会突然降低,尤其在空腹喝酒时,容易诱发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不是掉点劲儿那么简单,它可以让人陷入昏迷,甚至直接猝死。更别说酒精还能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不稳定,造成血糖忽上忽下,像坐过山车一样,心脏和血管都受不了。
糖友的每一次抽烟,每一口酒,都是在加速并发症的到来。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欧洲病变、心脑血管疾病,这些并发症就像一支支箭,射向身体各个角落。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患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饮酒过度者,肾病的发生率也显著提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还特别指出,中国北方地区糖尿病患者的饮酒比例远高于南方,尤其在农村地区,传统聚会饮酒文化盛行,导致糖尿病管理难度加剧。研究呼吁,将饮酒行为纳入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点,而非简单地“控制饮食”。
“那是不是只要喝得少一点,抽得轻一点,就没关系?”这是不少糖友的侥幸心理。可惜,医学不是商量出来的。
即使是“轻度饮酒”,也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的稳定,尤其是对于已经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患者,更容易引发低血糖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糖尿病管理指南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饮酒,尤其是在血糖控制不稳定的阶段。而对于吸烟,无论量多量少,都是危害健康的“毒药”。
“那是不是一滴不喝、一口不抽才算合格?”是的,这正是医生要说的“丑话”。糖尿病不是讲情面的角色,它不会因为你喝的是红酒、抽的是细烟就放你一马。特别是中老年人,肝肾功能本就逐年下降,身体代谢能力减弱,哪怕一杯啤酒、一根烟,也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趣的是,2022年日本大阪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却发现,适量戒酒戒烟的糖尿病患者,在一年之内血糖控制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30%以上,生活质量评分提高近50%。这说明,糖尿病的“命运”,可以改写,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做“看似难但必须做”的选择。
很多人说,抽烟解闷,喝酒暖心。可问题是,糖尿病本来就是个“怕热”的病。抽烟喝酒,就像在油锅边上玩火,热成这样,它能不炸锅吗?尤其在北方冬季,很多人习惯用白酒“驱寒”,却忽略了酒精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容易让糖尿病患者出现血压波动大、心率不齐等问题。
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适当饮酒有益健康。”这其实是一种被酒文化包装的“伪科学”。2023年《柳叶刀》杂志对全球600多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没有任何一种酒精摄入量是“完全安全”的,哪怕是一口,都有风险。更别说糖尿病这类慢病患者,本身就是“高危人群”。
有趣的是,浙江嘉兴地区的一项地方性调查数据显示,那些成功控制糖尿病十年以上的患者中,几乎无一例还在继续饮酒或吸烟。这是否说明,戒烟戒酒,正是糖友与病魔博弈中的“胜招”?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提出一个观点:“糖尿病三分靠医,七分靠管。”
这里的“管”,不仅是管嘴、管腿,还要管住烟瘾、管住酒瘾。很多人能控制饮食,却栽在了一根烟、一杯酒上。说到底,是“习惯”作怪,是“文化”作祟。
酒是穿肠毒,烟是慢性刃,糖尿病人若不避开,终究难躲宿命的安排。是的,这就是医生要把“丑话”说在前头的原因。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救人。因为很多时候,不是病把人打败,而是人自己把身体“送”给了病。
“那不喝酒、不抽烟,生活还有什么乐趣?”这句话听起来似乎理直气壮,可人生的乐趣,不一定要靠烟酒来撑场。
有糖友在戒烟后重新拾起了画画,有人戒酒后开始晨跑,每一次出汗都像洗刷身体的“毒气”。还有人干脆加入了社区健康讲座团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既是疗愈,也是提醒。
健康不是放弃享受,而是选择一种更长久、更踏实的幸福方式。糖尿病患者的“烟酒自由”,代价可能是视力、肾功能,甚至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真实病例的沉痛教训。医生不是“扫兴的人”,只是想让你知道,最贵的不是酒,是你还想活着的那颗心。
糖尿病,不怕你控制不了,怕的是你根本不想控制。
戒烟、戒酒,是一场意志的较量,是对自己健康的尊重。人这一辈子,能做到“管得住嘴、迈得开腿、放得下酒、扔得掉烟”,未必容易,但一定值得。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2024.
[2]《柳叶刀》医学期刊. 全球酒精摄入风险评估联合研究组. 酒精与健康风险关系的大型Meta分析研究报告. 2023.
[3]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农村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与并发症发生率关系研究. 中国公共健康杂志,2023,39(12):1567-157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医生:先把“丑话”说在前头!
如果你得了糖尿病,仍然每天抽上几根烟、饭后小酌一杯,甚至逢年过节大醉一场,只能说:危险正在悄悄逼近,而你却毫无察觉。
糖尿病并非“控制一下血糖”那么简单,它牵连全身多个系统,尤其在血管、神经、肾脏方面的损害最为常见。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并不只是因为血糖高,还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血糖值看起来“还行”,抽烟喝酒不会有太大影响。这种想法是一种危险的自我安慰。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对烟酒的承受能力远低于常人,任何一次“放纵”都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那根稻草。
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可以说是“多重打击”。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糖尿病本身就容易造成微血管病变,吸烟进一步使得末梢循环变差,增加下肢坏疽、截肢的风险。而且吸烟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让本已失衡的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长期吸烟还会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患者本就属于心梗、脑梗的高危人群,再加上烟草中的焦油、一氧化碳等物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如同火上浇油。
数据显示,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近一倍。
而饮酒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很多人以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句话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完全不适用。
酒精直接影响肝脏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容易造成血糖波动。特别是在空腹饮酒时,酒精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极易诱发低血糖,严重者甚至可出现昏迷。
酒精也会影响药物代谢。不少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而酒精可能增强或削弱这些药物的效果,从而导致血糖忽高忽低,不利于长期稳定控制。
很多人喝酒时喜欢“对胃好”的下酒菜,比如腌制品、红烧肉、花生米,这些食品往往高盐、高脂、高热量。
对血脂和血压控制极为不利。糖尿病常常与高血脂、高血压并存,酒桌上的这些“美味”,对糖尿病患者无异于“慢性毒药”。
在临床中,常见一些患者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仍旧抽烟喝酒,有的甚至在因糖尿病引发脑梗、心梗住院后,复原不久又重操旧业。
他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身体已经被糖尿病“掏空”。糖尿病并不是一夜之间让你垮掉,而是日积月累地蚕食你的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慢性疾病,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血糖异常,更是一连串代谢紊乱的连锁反应。抽烟喝酒,不仅会直接损伤身体各个器官,还会干扰对糖尿病的有效管理,使得并发症提前降临。
更现实的是,戒烟戒酒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养成多年习惯的人。
一些患者抱着“我只抽一点”“我只喝几口”的心态,试图在享受和健康之间找平衡。但医学并不讲情面,风险是累积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如果你已经患有糖尿病,那么戒烟戒酒,不是建议,而是标准治疗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明确指出:吸烟者应尽快戒烟,饮酒者应控制或停止饮酒。这不是医生的“苦口婆心”,而是基于大量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的硬性要求。
一些中老年患者甚至认为“反正病已经得了,还不如活得自在点”,这种放弃式的心态实际上是对自己和家庭极大的不负责任。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病本身,而在于并发症的毁灭性后果。截肢、失明、透析、心梗,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
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相比之下,戒烟戒酒不仅是成本最低的干预措施之一,收益也是最明确的。
研究证实,戒烟后不但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减少心血管风险。而控制饮酒则可以避免低血糖、肝损伤等严重问题。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戒烟戒酒的难度,也不必自责。可以通过专业帮助逐步过渡,比如使用戒烟辅助工具、参与戒烟门诊,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控制饮酒频率和量。关键在于:不能放任自己继续沉溺,而是要有意识地做出改变。
对于那些血糖尚未失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戒烟戒酒同样重要。糖尿病的发生往往是生活方式疾病的结果,改变生活习惯,才是从根本上翻盘的起点。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同样关键。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中难以拒绝烟酒,这时候亲近人的引导和尊重,可能比医生一百句叮嘱更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甚至高质量的生活,但前提是要主动管理健康,而不是被动接受病情发展。戒烟戒酒,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身体是有记忆的,你曾经对它的放纵,它不会轻易忘记。但它也有修复的能力,只要及时改变,许多损伤是可以部分逆转的。糖尿病不等于命运,而是一个警告:是时候为自己负起责任。
没有哪一口烟、哪一杯酒,值得你用生命去交换。真正的自由,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控制。
到了这个年纪,拼的不是谁更洒脱,而是谁更长久、健康地活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王志刚,李玲,孙军.吸烟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干预[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29-3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2022[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