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不吃饭 糖尿病(不吃饭糖尿病人能吃多少西瓜)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不吃饭,更不吃糖,血糖也上升?看看是不是这5个原因造成的!

在糖尿病人的眼里,血糖高就是吃糖多引起的,或者起码是吃了饭血糖才能上升吧?但有时候情况并非如此!明明没有吃饭,更没有吃糖,但血糖也上升了。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那就看看是不是这5个原因造成的吧。

一、生理规律

很多糖友有这样的体会:空腹血糖总是比晚上睡前血糖还高,有时候还高的离谱。糖友心里就纳闷了:晚上没有偷吃东西啊,这空腹血糖上升真的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家人也埋怨呢。

幸运的是,医生会为你申冤的。我们知道你没有偷吃,空腹血糖比睡前血糖高可能是生理规律,这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出现。

正常情况下,凌晨三点的血糖是最低的。也就是说从睡前到凌晨三点左右,血糖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但之后血糖就开始回升了,以适应早晨起床后人的一系列日常活动(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多有关)。因此,空腹血糖可能会比睡前血糖高,这是生理规律,不需要太担心,只要空腹血糖还在一定范围内就行。

二、黄昏现象

我们在上一条说的生理规律其实也叫黎明现象,与之原理类似的是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表现在午餐后不再吃饭,也不吃任何有热量的食物,但晚餐前的血糖比午餐后2小时血糖还要高,这是因为下午这段时间也是升糖激素的分泌高峰,所以血糖就上升了。

黄昏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不明显,因为当升糖激素分泌增多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相应增多。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内源性胰岛素可能压制不住升糖激素的升糖作用,所以黄昏现象会较明显。

三、运动过量

运动可以降血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运动量适宜才行。运动过量时,升糖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这反而会引起血糖上升。还有一种情况,运动过量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之后血糖又会迅速反跳,这也可能导致运动后血糖时反而比运动前还要高。

因此,糖尿病人运动不要太剧烈,参加中等体力的运动就行了。

四、压力过大

适当释放一下压力是好事,但短时间内突然有大的压力,升糖激素会迅速分泌,这也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我们也遇见一些有突发事件发生的糖友,一天不吃饭血糖还一直上升,这都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因此,糖尿病人要尽量保持好心情,不要总是“亚历山大”,这对血糖很不好。

五、药物影响

一些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利尿剂、他汀类药物等会影响血糖代谢,也能导致血糖上升。

糖尿病人不要随便用药,例如一些抗高血压的利尿剂,除非是必须,否则不要当成糖尿病人的首选药。但是,一些必要的治疗,如抗癫痫药肯定不能随便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他汀类药物会造成血糖上升,但相比他汀类的血管保护作用,这点血糖上升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可以接受的,故不要只看到药物的副作用,要看到药物的正作用有多大。

总结:糖代谢是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只是吃饭、吃糖才会引起血糖上升。所以,当血糖上升时,要找出原因才能合理解决。

糖友分享:少吃了主食,血糖不高还不饿,我是这样做的!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说句实话,刚开始有人劝我少吃点主食时,我压根不信。米饭不吃,馒头不碰,这日子还有啥意思?但现在,我真是打心底感谢那个“多嘴”的朋友。

不是因为我瘦了,也不是因为血糖降了多少,而是我发现自己真的不光血糖稳了,还一点也不饿

这事儿如果放在五年前的我身上,我是打死都不信的。那时候血糖总是忽高忽低,一顿饭吃完就犯困,饿的时候心慌手抖,吃完又觉得累得不行。医生说是胰岛素抵抗,我听起来就像在骂人一样难懂。

直到我看了一篇研究,脑子突然开了窍。原来我们现在吃饭的方式,跟我们身体的设计压根对不上。进化没跟上超市的节奏

我们的身体,其实更像是为原始社会设计的。那时候人类靠打猎和采集为生,根本没有今天这种一日三餐、精米细面。也就是说,我们的代谢系统,本来就不是为每天三顿白米饭准备的

你仔细想想,现代社会才几百年,工业化食物也不过是过去几十年的事,可我们人类的基因,是几十万年演化出来的。这就像你用老式收音机去接5G信号,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我开始试着把主食往下减,先是从两碗饭减到一碗,然后试着用豆类、鸡蛋、蔬菜这些东西替代其中的一部分。最神奇的是,我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饿得不行,反而觉得整个人轻松了不少。

那种饭后昏沉的感觉没了,整天提不起精神的状态慢慢也缓解了。原来并不是我懒,是血糖波动带来的疲劳在作怪。

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这还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觉。国外研究显示,高碳水饮食确实会导致胰岛素过度分泌,而胰岛素水平一高,脂肪就被锁住了,身体反而更难用脂肪供能。

也就是说,你吃得越甜越多,身体越不愿意动用脂肪,饿得也越快。这不就是个死循环吗?

后来我试了个方法,每顿饭把“能量密度”这个概念放在心上。比如一个馒头300卡,一个鸡蛋加点小黄瓜也差不多,但后者升糖慢、饱腹感强,吃完不困不累。

我还注意到一点特别关键:只要我把早餐做好控制,整天血糖就稳。早餐吃个鸡蛋、几片牛油果或者豆腐,血糖不仅平稳,下午也不会暴躁或者莫名其妙地饿。

我妈看我不吃米饭开始还急,说不吃饭哪来力气。后来她自己也试了一次,惊讶地发现早上不吃米饭,反而到中午都不饿,整个人都轻松了。

我们家以前有个习惯,家里人哪怕血糖高,也都觉得饭要吃饱。其实是因为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吃饱才有力气”的观念。但现在来看,吃对的东西,比吃多更重要

我也不是不吃主食了,而是换一种方式吃。比如红薯、山药、糙米这些升糖指数低的碳水,配上点蛋白质和油脂,血糖起伏很小,吃完也舒服。

我特别注意一点,吃之前喝点水或者先吃菜。这样一下子就缓解了主食对血糖的冲击。国外很多营养专家也推荐这种“餐前蔬菜法”,简单有效,没副作用

而且我现在不再纠结一日三餐必须吃主食。有时候早餐没有主食,中午吃点豆类和菜,晚上就来点鱼和汤,一整天下来血糖稳得像水平仪。

我还发现一个冷门但真有用的小窍门:饭后站起来走个十分钟,比什么药都管用。不是走多快,而是让身体开始用掉刚吃进去的糖,这样胰岛素也省点劲。

很多人误会了,把主食当“敌人”,其实不是不吃,而是要吃得聪明。你要是每天吃的是精制碳水,不仅血糖飙,也容易饿。换成天然、结构复杂的碳水,血糖反应就像坐电梯变成走楼梯,稳很多。

我现在的饮食,主打一个“稳”。不追求低碳极端,也不盲从高碳热量。我只看一个指标:吃了之后,身体舒服不舒服。如果吃完脑袋发晕,那就不是好碳水。

我也不再盯着血糖仪看个不停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吃的东西对,身体会自己给出反馈。那种饭后不犯困、半夜不饿醒、起床不头晕的感觉,就是最好的指标。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的饮食建议很多时候太模板化。什么“少油少盐多运动”,谁都知道,但做不到。真正有用的,是你能在日常生活里坚持的东西

我不信那种把饮食搞得像工程项目一样的做法。我信的是,把一顿饭吃得让身体满意,而不是让表格满意。

身边有些朋友看我状态变好,也开始跟着试试少吃点主食。一开始都怕饿,结果都说没想象中难。关键是你要找到替代品,而不是硬扛饿着

我不是营养师,也不是什么专家,我只知道,我现在不饿,血糖也稳,精神也好。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你要我再回去每天三碗饭的日子,那真是打死都不愿意。不是我矫情,是因为我终于明白了,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它是跟身体沟通的语言

吃错了,身体大喊“救命”;吃对了,它就会悄悄地回报你,安静有力。

我没什么秘诀,就是把主食看得不那么神圣了。你不吃,它也不会怪你;你吃对了,它还挺感激你。

很多人问我怎么坚持的,其实没啥坚持,我只是不想再被血糖控制情绪和生活。谁愿意被一碗饭牵着鼻子走呀。

说到这,你要是真是糖友,不妨试试把主食往下调一点,不是要你饿肚子,是要你舒服点。你会惊讶于血糖稳住之后,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轻松

不饿、不困、不焦虑,不再每天盯着血糖仪发愁。

你会发现,真正的自由,是从不用怕吃饭开始的。

参考文献:

1. 《实用内科学》第十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268377

2.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0卷第11期,《胰岛素抵抗与膳食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3.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3年第31卷第4期,《低升糖指数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什么!长期食用无糖制品,也会得糖尿病!

在健康饮食理念盛行的当下,“无糖食品”成为许多人的选择,超市里的无糖饮料品种很多,对于一些不适合喝甜饮料,但又想吃甜的人群,无糖饮料是不是就可以畅饮了?无糖=不胖=健康?这是事实还是误区?

什么是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的核心在于“糖”的定义。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国际通用的概念是,无糖食品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能替代蔗糖的甜味剂品种。

糖醇类

如木糖醇、山梨醇等,其代谢不依赖胰岛素,升糖指数低。

低聚糖

低聚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低聚麦芽糖,具有易消化、低甜度、低渗透特性,可延长供能时间,具有增强肌体耐力,抗疲劳等功能;另一类是异麦芽低聚糖,这类糖能有效地促进人体内有益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

高倍甜味剂

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用量极少,但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

但是,无糖食品并非“零能量”。许多产品通过添加淀粉、糊精等填充剂维持口感,这些成分在体内仍会转化为葡萄糖。例如,某些无糖饼干虽不含蔗糖,但每100克含碳水化合物60克,升糖能力与普通饼干无异。

胰岛素分泌异常带来糖尿病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能让血糖被利用掉的激素。

如果一个人缺乏胰岛素,那么摄入的糖就会在血液里,无法进入细胞,作为能量被利用掉,最后只能从尿液中被排出。这种就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现在被称为1型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有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到中国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它发病最主要是后天因素引起的。

糖尿病会损伤人体的血管,危害非常严重。人体的每一个脏器都有血管,凡是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有糖尿病的并发症。

为何食用无糖食品仍可能患糖尿病?

出现肥胖或血糖代谢问题

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无糖饮料有很多成分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发生“误判”。

无糖饮料含有的代糖品会让舌头认为“甜”,却不是糖,胰岛素误认为跟糖有一定的关系,就会出现紊乱,不该分泌的时候分泌,该分泌的时候不分泌,血糖也开始“乱套”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喝一瓶不含糖的无糖饮料,大约在3~5年之后,就会内分泌紊乱,出现肥胖或血糖代谢问题。

增加食欲

无糖饮料中的代糖品刺激的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

下丘脑里有让你吃饭和不吃饭的“开关”,尽管无糖饮料本身几乎没有能量,但它会让你食欲大开。

如何预防糖尿病?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应选择更为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例如,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深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

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定期健康检查

通过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