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糖尿病注意(孕妇糖尿病注意事项和饮食)
孕期怕得糖尿病?做好这6点,科学防控更安心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期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孕妈健康,还可能增加胎儿畸形、巨大儿等风险。其实,通过科学管理,大部分GDM是可以预防的。今天就来分享一套经过临床验证的防控方案,孕妈们快收好!
一、饮食调整:吃对了,血糖稳一半
1. 主食选“粗”不选“精”
- 把白米饭、白面包换成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全谷物,每天碳水化合物不能少于150克(避免酮症),但总量要控制在全天热量的50%~60%。
- 多吃绿叶菜(菠菜、西兰花)、豆类,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能帮着延缓糖分吸收。
2. 少吃多餐更友好
- 别一顿吃太多!试试“3顿主餐 2~3次加餐”,比如上午10点、下午3点加个餐,避免血糖骤升。
- 加餐选无糖酸奶、一小把坚果,或草莓、柚子等低糖水果(每天别超过200克,吃了水果就得少吃点主食哦)。
3. 远离“隐形糖”和坏脂肪
- 油炸食品、奶茶、蛋糕坚决不碰!做饭用橄榄油、玉米油,少用动物油,饱和脂肪吃多了也不好。
二、动起来:每天30分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1. 选对运动类型
- 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去快走、游泳,或骑固定自行车,每天30分钟,一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心率别超过140次/分钟。
- 每周再做2~3次孕妇瑜伽、盆底肌训练,既能锻炼又能放松。
2. 这些情况要注意
- 别空腹运动,容易低血糖;要是觉得宫缩、头晕,马上停下来。
- 孕早期动作轻点,孕中晚期可以慢慢加量,32周后就别太累啦。
三、体重管理:长得合理才健康
孕期体重不是越重越好!根据孕前BMI,看看你该长多少:
孕前BMI 孕期总增重目标 中晚期每周增重
<18.5(偏瘦) 12.5~18kg 0.45~0.6kg
18.5~24.9(正常) 11.5~16kg 0.35~0.5kg
≥25(超重/肥胖) 7~11.5kg ≤0.3kg
建议每天早上空腹称体重,每周记一次,要是突然长太多,赶紧调饮食或运动计划。
四、定期筛查:早发现才能早干预
- 如果你年龄超过35岁、孕前就胖、家里有人得糖尿病,或者以前怀过GDM,怀孕早期就得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 就算没这些情况,孕24~28周也一定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有问题的话每周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
五、生活细节:睡好、减压也关键
- 每天睡够7~8小时,别熬夜!熬夜会打乱褪黑素节律,影响血糖。
- 压力大了多和家人聊聊天,或者试试冥想,皮质醇太高对血糖也不好。
- 抽烟喝酒就别想了,会直接伤胰岛,增加患病风险。
六、孕前就准备:计划怀孕的姐妹看过来
- 要是孕前BMI≥25,先减减重,把体重调到正常范围再怀孕。
- 孕前3个月开始,每天补400μg叶酸,不光防畸形,还能降低代谢异常的可能。
其实,预防妊娠期糖尿病没那么难,关键在坚持。管好嘴、迈开腿,定期检查,就算血糖有点波动,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也能顺顺利利生下健康宝宝。孕妈们,为了自己和宝宝,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吧!#孕期控糖#
怀孕后血糖失控?小心妊娠糖尿病伤害你和宝宝!早筛查早治疗
“医生说我得了妊娠糖尿病,以后不能吃水果了?”“每天测血糖好麻烦,宝宝会不会受影响?”——这是很多准妈妈在孕期听到的高频对话。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约有13%的孕妇会经历妊娠糖尿病(GDM),而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妊娠糖尿病看似“甜蜜”,却可能引发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
妊娠糖尿病的“真面目”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期间首次出现的糖代谢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孕期激素变化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虽然多数孕妇产后血糖会恢复正常,但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增加母婴并发症风险,甚至影响未来患糖尿病的概率。
高危人群画像
- 年龄≥35岁
- 孕前超重/肥胖(BMI≥24)
- 家族糖尿病史
- 既往生育过≥4kg婴儿
-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 本次怀孕为多胞胎
自测风险:符合2项以上需警惕!建议首次产检即进行空腹血糖检测。
1. 对妈妈的影响
短期风险: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难产、剖宫产率增加。
长期风险: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达30%-50%。
2. 对宝宝的影响
巨大儿:胎儿体重超过4公斤,易导致肩难产、产道损伤。
新生儿低血糖:出生后血糖骤降,需紧急干预。
远期风险:成年后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隐形症状:别把高血糖当“娇气”1. 异常口渴,夜间频繁起床喝水
2. 皮肤瘙痒(尤其是下腹部和私处)
3.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阴道炎
4. 胎儿突然“安静”(胎动减少)
5. 体重增长异常(每周>0.5kg需警惕)
1. 筛查时间与方法
筛查时间:常规在孕24-28周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孕妇需提前至孕12-16周筛查。
2. 诊断标准(任一项超标即确诊)
空腹血糖 ≥5.1 mmol/L
1小时血糖 ≥10.0 mmol/L
2小时血糖 ≥8.5 mmol/L
1. 饮食管理:聪明吃,不挨饿!
少食多餐:每天5-6餐(3主餐 2-3次加餐),避免血糖飙升。
碳水化合物选择:优先低GI食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避免精制糖(如白米饭、甜点)。
蛋白质摄入:每餐搭配瘦肉、鸡蛋、豆制品等,稳定血糖并促进胎儿发育。
蔬菜搭配:每日500克,绿叶菜、瓜茄类为主,淀粉类蔬菜(如土豆、南瓜)需计入主食。
饮食禁忌:
荔枝、芒果等高糖水果;
碳酸饮料、果汁、奶茶;
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
2. 运动干预:动起来,血糖稳!
推荐运动: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
运动时间:餐后30分钟开始,每次30-40分钟,避免空腹运动。
注意事项:运动时携带糖果,防止低血糖;出现宫缩、出血需立即停止。
3. 血糖监测:每天4次,精准控糖!
监测频率:空腹 三餐后2小时(共4次),记录数据供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目标值:空腹血糖 ≤5.3 mmol/L
餐后1小时 ≤7.8 mmol/L
餐后2小时 ≤6.7 mmol/L
1. 胰岛素使用的“黄金指征”
如果严格饮食和运动后血糖仍超标(如空腹≥5.3,餐后≥7.8),需启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孕期最安全的降糖药,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2. 胰岛素使用技巧
· 常用类型:门冬胰岛素(短效)、地特胰岛素(中效)。
· 剂量调整:医生会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步调整,通常从每餐前4-6单位开始。
· 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避免脐周2cm内注射。
温馨提醒:胰岛素治疗需配合饮食和运动,避免低血糖!
产后如何“重启”健康?别忽视这些关键点!1. 产后血糖恢复
多数孕妇产后6-12周血糖恢复正常,但需复查糖耐量试验。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
2. 母乳喂养的“双重好处”
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产后糖尿病风险,同时增强宝宝免疫力。
3. 长期健康管理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压、血脂。
1. “妊娠糖尿病必须完全戒糖?”
真相:完全戒糖反而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
2. “打胰岛素会伤胎?”
真相:胰岛素是孕期安全药物,规范使用可降低母婴风险。
3. “产后就万事大吉了?”
真相:妊娠糖尿病是未来2型糖尿病的“预警”,需终身关注血糖变化。
妊娠糖尿病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轻松应对的健康挑战。从饮食到运动,从监测到治疗,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准妈妈们,请记住:健康的身体是给宝宝最好的礼物!
孕期血糖失控,当心糖尿病眼病悄悄“偷走”视力!
怀孕本是充满喜悦的旅程,但许多准妈妈在产检时会被一项指标“绊住脚”——血糖。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总院)眼底病科副主任犹爱林表示,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每6名孕妇中就有1人患妊娠期糖尿病(GDM)【1】,更值得警惕的是,若产后血糖长期失控,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严重威胁视力健康。
为什么孕期容易血糖失控?
激素“拖后腿”: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孕酮等激素会抑制胰岛素功能,导致血糖升高。
代谢负担加重:胎儿对葡萄糖需求量大,若孕妈饮食过量或运动不足,胰岛素“供不应求”。
高危因素: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超重、高龄妊娠(≥35岁)等群体风险更高。
警惕这份“甜蜜的负担” 典型信号别忽视
犹爱林主任表示,怀孕期间,身体的各种变化可能让准妈妈们对一些异常症状习以为常。但有些信号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发出的警报,需要特别警惕:
异常的口渴和尿频。很多孕妇会发现自己在正常饮水的情况下,仍然经常感到口干舌燥,需要不停地喝水。与此同时,上厕所的次数也明显增多,特别是夜间起夜频繁。这种“喝得多、尿得多”的现象,很可能是血糖升高导致的渗透性利尿。
持续性的疲劳和头晕。虽然孕期疲劳很常见,但妊娠期糖尿病带来的疲劳感往往更为明显。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目眩的感觉。这是因为血糖代谢异常,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所致。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尿糖含量升高会改变泌尿系统的微环境,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如果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且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就要考虑血糖异常的可能。
胎儿发育异常。产检时发现胎儿体型偏大(尤其是腹围偏大)、羊水过多等情况,都可能是母体血糖控制不佳的表现。过高的血糖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其过度生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孕妇都需要在孕24-28周常规进行糖耐量检查的原因。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个信号,都应该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时机。
产后血糖能自愈吗?为什么糖尿病会伤眼?
多数孕妇分娩后血糖会逐渐恢复,但还是有部分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未来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对于为什么糖尿病可能损害眼睛,犹爱林主任解释,由于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导致渗漏、出血甚至视网膜脱离。糖网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易被误认为疲劳或近视。若不干预,晚期可能出现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科学防控:守住血糖和视力两道防线
孕期管理:截断“病根”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糖(如奶茶、甜点),用燕麦、糙米等低GI食物替代精米白面,采用“少量多餐”模式。
合理运动:每天30分钟孕妇瑜伽、散步等,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需医生评估)。
监测血糖:定期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6%。
产后追踪:终身防控
血糖复查:产后6-12周做糖耐量试验,此后每年筛查一次。
眼底检查:确诊糖尿病后立即查眼底,无病变者每年1次,有病变者每3-6个月复查。
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总院)开设的“糖尿病眼病门诊”可提供终身眼健康管理,包括建档跟踪、一站式注药服务等。犹爱林主任提醒:切勿因视力无异常拒绝检查,因为糖网早期无症状,等出现视物模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期。怀孕是身体的一次特殊“压力测试”,更是健康管理的关键窗口。无论是孕期还是产后,只有将血糖和眼底监测“双管齐下”,才能远离糖尿病眼病的隐形威胁,守护清晰视界。
【1】人民网:医学专家:我国每6名孕妇中就有1人患妊娠期糖尿病
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4/0227/c25408-2448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