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特病吗(糖尿病属于特殊体质吗)

上游新闻 0
文章目录:

九龙坡医保新政深度解读:特病保障扩容至53种,“全市通办”开启便捷就医新时代

夏意渐浓,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学术报告厅内气氛热烈。

6月17日下午,由九龙坡区委宣传部、九龙坡区政府新闻办主办,九龙坡区医疗保障局、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承办的“共话特病保障 同筑健康防线”九龙坡区2025年医保政策解读专场活动在此举行。九龙坡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政府新闻办主任程乐同主持活动,区医保局及区人民医院的四位专家化身“发言人”,聚焦门诊特殊疾病新政核心,与市民、媒体深入交流,共同擘画更公平、更便捷的健康保障蓝图。

破壁:政策统一终结“碎片化”时代

“政策‘碎片化’、办理流程复杂,曾是困扰参保群众和经办机构的难题。”区医保事务中心主任焦俊秋开宗明义,点出改革背景。

她介绍,为系统集成历年27个文件,回应群众关切,重庆市医保局重磅出台《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管理办法》及2025年版保障指南,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这项新政的核心在于彻底统一标准,消除了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在特病病种、诊断标准和报销范围上的历史差异,构建起全市一致的规范体系。

焦俊秋强调,新政不仅实现了“一个标准管全市”,更将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显著扩容至53种。参保人可依据“自愿申请、全市通办”原则,在全市任意医保经办机构或指定诊断机构提出申请。这意味着,九龙坡乃至全市的参保群众,都能享受到无差别、高起点的特病保障服务。

便捷:一个窗口通办,就诊选择全域化

“便捷,是新政给老百姓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区医保事务中心特病科科长刘馨详细解读了流程优化的五大亮点。首要突破是打破身份壁垒,职工与居民医保参保人(符合相应档次要求)在特病保障上实现了平权。更关键的是办理方式的革新——参保人不再受户籍或参保地限制,可向全市所有医保经办机构指定的门诊特殊疾病诊断医疗机构提出办理申请,进行“一站式”资格认定,省去跨区奔波的麻烦。

刘馨进一步说明,就诊自由度也大幅提升。资格认定后,参保人可凭医保凭证在全市所有医保经办机构确定的特病治疗医疗机构就诊,真正实现了“哪里方便哪里看”。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急救保障的优化:新政明确规定,所有参保人(无论是否办理特病)因危重疾病在门急诊抢救的费用,若未入院则直接按住院政策报销;若抢救后入院,门急诊抢救费用则与本次住院费用合并计算,为突发急症患者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

待遇:报销结构优化,多层次减负

“看懂报销政策,才能用好医保权益。”区医保事务中心待遇科科长张帆远带来了一份清晰的“报销指南”。他对比介绍了不同就医场景下的报销比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报销比例依医疗机构等级为50%-60%(退休人员更高),特病门诊中普通慢性病报80%,重大疾病高达90%;居民医保特病门诊中的重特大疾病则统一按住院比例报销(一级80%、二级70%、三级50%)。针对国家谈判药品(国谈药),新政建立了单独的保障机制,职工医保参保人经认定后在普通门诊开具符合条件的国谈药,报销比例达80%。

张帆远特别强调了新政策的几大减负亮点。一是急救费用报销规则明确化、合理化,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二是特病待遇水平整体提升,尤其是职工医保重大疾病特病报销比例高,且达到大额起付线后可达100%。三是报销限额有保障,如职工医保特病与住院费用合并计算年度限额,最高可达54.7万元。他提醒市民,如有具体报销疑问,可随时拨打区医保中心服务热线68601313咨询。

落地:临床严格把关,新政惠及病床

“新政策好不好,关键看临床落实情况如何。”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万从医疗专家视角分享了新政落地的实践。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等特病资格认定的专家,陈万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严格执行全市统一的诊断标准,既不会拔高门槛让患者办不成,也不会降低标准造成医保资源浪费。对于审核未通过的患者,我们会耐心解释原因并提供诊疗建议。”他所在的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作为多个国家级中心建设单位,已能规范办理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相关特病。

陈万结合实例解读了新政的便民之处。针对群众关心的“血压控制稳定后能否办理特病”问题,他明确表示,只要患者能提供完整的既往病史资料(包括检验检查报告、连续购药处方等),即使现场检查血压未超标,专科医生也会依据综合病史做出专业判断。他还带来一个利好消息:重度骨质疏松症作为新增病种,已被纳入特病保障范围,相关患者现在即可按流程申请办理。此外,他介绍了长期处方政策,病情稳定的特病患者一次可开具最长12周的药量,大大减少了频繁往返医院的负担。

关切:现场八问八答,聚焦民生关注

1.老伴高血压没办特病,突然晕倒,送急诊花了钱,能报吗?

刘馨(九龙坡区医保事务中心特病科科长):能报!新政规定,参保人因患危重疾病在门急诊实施抢救(医疗费用中包含各类大、中、小抢救项目并有相应抢救记录)所发生的费用,经抢救后未入院者按照住院报销,经抢救后住院者,其门急诊抢救费用与本次住院费用合并计算,门急诊危重疾病的抢救费用从实施抢救时开始计算,时间最长不超过3日。这项政策覆盖所有参保人(包括职工、居民医保),只要符合“危重疾病抢救”情形即可享受。

2.特病开药最长能开多久?

陈万(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主任):根据病情,长期处方一般在4周内。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最长可开12周药量,但需医生评估病情确属稳定。

3.职工医保,高血压“两病”和“特病”有啥区别?

张帆远(九龙坡区医保事务中心待遇科科长):“两病”(高血压门诊用药保障)办理门槛低,报销限额1400元/年,集采药报销100%,其他费用报销80%,二级及以下医院无起付线。“特病”需专门机构认定,报销比例80%,起付线按医院等级(200元/440元/880元),报销限额与住院共享最高54.7万元。

4.有高血压冠心病,现在血压正常了,还能办特病吗?

陈万:可以,需提供既往完整的检验检查资料及连续用药治疗记录(如处方)。专科医生会根据您的病史、用药情况和相关检查结果(如冠脉造影≥50%狭窄、心梗病史、或腔内影像证实易损斑块等)综合判断是否符合冠心病特病标准。

5.重度骨质疏松以前办不了特病,现在行吗?

刘馨:能办了!新政已将重度骨质疏松纳入特病范围。请携带相关病历和检查报告,可向全市所有医保经办机构指定的门诊特殊疾病诊断医疗机构提出办理申请。

6.我想去贵州避暑,在那边生病住院能直接报销吗?

张帆远:可以。只要在开通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的医院住院,并提前办好备案(线上通过“重庆医保”公众号、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渝快办;或线下在重庆市内医保经办机构),即可直接结算报销。

7.我有糖尿病特病,现查出视网膜病变,需重新办理特病申请吗?

刘馨:不需要!新政简化了流程。只要您已具备糖尿病特病资格,经医生诊断确认出现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相关治疗用药可直接纳入报销,无需再单独申请并发症特病。

8.朋友被车撞伤,医疗费医保能报吗?

张帆远:不能。根据规定,应当由第三方责任人(如肇事司机)承担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报销。类似情况还包括工伤、境外就医等。

这场专场发布活动,从统一标准打破身份壁垒,到“全市通办”实现家门口办事;从急救费用兜底保障,到长期处方便民开药——九龙坡区此次医保新政解读活动,将政策的“硬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暖心话”。随着53种特病保障网的织密织牢,“共话特病保障 同筑健康防线”的承诺,正通过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举措,转化为守护千家万户健康的坚实屏障。

上游新闻 王渝凤

人不会无缘无故患糖尿病!医生发现:血糖异常的人,或有4个原因

体检报告上血糖一栏亮起红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甜食吃太多了”。但糖尿病的根源远不止“吃糖”那么简单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血糖异常往往是多种生活方式和身体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会无缘无故患上糖尿病,这种代谢性疾病背后,隐藏着可识别、可干预的因素。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习惯早上不吃饭、中午对付一口、晚上聚餐应酬大吃大喝。这种饮食模式严重扰乱胰岛功能。

长期下去,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血糖也难以被有效利用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吃糖、少喝饮料就能远离糖尿病。但即便是主食如米饭、馒头、面条,也会快速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如果长期摄入高碳水、低纤维的饮食结构,餐后血糖就会频繁飙升。这种隐蔽的糖负荷往往被忽视,却是血糖异常的重要推手

缺乏运动是另一个被现代人集体低估的风险。肌肉组织是人体消耗葡萄糖的主要场所,如果长时间久坐不动,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下降。

尤其是中老年人,活动减少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血糖更容易积聚在血液中。这并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很多人不知道,睡眠质量对血糖控制也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会影响胰岛素分泌节律,诱发代谢异常。夜间频繁醒来、睡得晚、睡眠时间短,这些问题看似“日常”,实则在悄悄损耗胰腺功能

情绪波动也是血糖波动的幕后黑手。人在焦虑、愤怒或长期压力状态下,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激增,这些应激激素会直接升高血糖。不少人血糖异常的突然出现,其实是长期精神压力的积累所致,而不是某一顿饭或一次熬夜。

在临床中,医生发现很多人首次发现血糖异常其实是在一次“无关痛痒”的体检中。没有任何症状,却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

这种状态被称为“隐匿型高血糖”,它不会立刻带来不适,却可能在几年内发展为糖尿病。如果此时依旧忽视生活习惯的调整,结果往往令人遗憾。

肥胖是糖尿病最直接、最可控的诱因之一。尤其是腹部肥胖,内脏脂肪过多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破坏胰岛细胞功能。这也是为什么BMI正常但腰围超标的人,血糖同样可能异常。减重并不只是为了体型好看,更是为了减轻胰岛的负担。

遗传因素当然也起作用,但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决定性”。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病,而是生活方式对血糖的影响更为关键也就是说,同样有遗传风险,有人一辈子血糖正常,有人四十岁就吃上药,差别就在于日常管理。

不少人依赖保健品或“降糖偏方”来控制血糖,却忽视了关键问题:没有行为改变,再多的补充都是无效的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简单问题,更不是“吃回去”能解决的复杂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常被称为“代谢三高”,彼此之间互为因果。血糖异常的人往往也伴随血脂紊乱或血压升高,这种代谢综合征不只是糖尿病的前奏,更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状态。控制血糖的目标,不只是为了不吃药,而是为了整体健康的稳定。

长期便秘、口干、视力变化、疲倦无力等表面看似“小问题”的症状,可能都是血糖异常的信号。由于糖尿病早期无特殊症状,人们往往等到出现并发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此时,胰岛功能可能已经永久受损。

很多人把糖尿病看作“老年病”,但数据显示,青少年和中年人的发病率正在持续上升。这与现代人久坐、饮食结构失衡、熬夜成常态密切相关。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全龄段人群都应警惕的健康挑战。

喝酒被很多中年人视作“解压方式”,但酒精会直接影响肝脏调节葡萄糖的能力,尤其是高度酒,对血糖的波动影响显著。不少血糖高的人自己都没意识到,问题出在每天的一瓶啤酒或一口白酒上。

不规律的体检导致很多人错过了早期干预的窗口。定期监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能及早发现问题,避免发展为糖尿病。每年一次的血糖检查,不应只是“走流程”,而应该是健康管理的起点。

中老年女性在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影响血糖代谢。这一阶段往往伴随体重上升、活动减少,若不提前干预,糖尿病风险显著升高。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是这一阶段最有效的防线。

过度节食看似“控制体重”,实则可能打乱代谢节律。长期低热量摄入会使身体进入“节能模式”,反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科学减重不是“饿瘦”,而是通过合理分配营养、提升身体代谢效率来实现。

肝功能异常对血糖调控也有重要影响。肝脏是葡萄糖储存和释放的重要器官,脂肪肝等问题常伴随糖代谢异常。这也是为什么血糖异常的人常常也有肝功能偏高的现象。

缺乏蛋白质摄入也是一个被忽略的因素。蛋白质不仅参与组织修复,也参与胰岛素的合成与释放。长期饮食结构单一且偏碳水,会影响血糖的稳定性。

饮水不足也会导致血液浓缩,短期内血糖测值偏高。脱水状态下肾脏排糖能力下降,血糖更难被调节。日常多喝白水,是最简单却有效的辅助方式。

年龄的增长确实让身体代谢效率下降,但这不是变胖或血糖异常的借口。很多60岁的人依旧血糖正常,关键在于是否依旧保持活跃的生活状态。衰老是自然的,但代谢紊乱是可以延缓的。

血糖异常不是“命中注定”。它往往是行为、饮食、作息、情绪等多方面积累的结果。

改变生活方式,远比吃药更能影响长期结果。就算已经出现血糖偏高,只要及时干预,依旧可以逆转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伟,王丽.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2):921-926.

[2]卢大儒,王晓蕾.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生活方式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16-219.

[3]赵丽君,李志宏.睡眠质量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6):451-45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必看!2025 山东特病报销新政策要点解析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发布2025年特殊疾病报销政策。国家卫健委2024年数据显示,山东高血压患病率*27.8% *。

保障范围变动

覆盖疾病增加 * 糖尿病肾病纳入保障范围

高血压性心脏病纳入保障范围

报销比例调整

| 参保类型 | 原报销比例 | 2025新标准 |

|----------------|------------|------------|

| 职工医保 | 70% | 75%-80% |

| 居民医保 | 55% | 65%-70% |

| 低收入群体 | 60% | 75% 医疗救助 |

医保局测算表明,糖尿病患者年人均减负*2000-3000元 *。

经办流程优化

实施"一次开方、三月用量"制度

互联网医院复诊配药纳入报销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率提至95%

政策影响案例

济南退休职工王某患糖尿病10年,月用药支出800元:

原政策自付360元(报销55%)

新政策自付240元(报销70%)

年节省费用*1440元 *。

参保人操作事项

办理流程

1. 持二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

2. 赴参保地医保机构备案

3. 领取专用病历及结算凭证

2024年12月31日前备案者自动转入新政策。

政策突破点

取消高血压糖尿病年度报销限额

预防性检查费用纳入报销

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医保学者研究显示,山东糖尿病控制达标率预计提升*15个百分点 *。

(注:本文依据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征求意见稿,具体执行以最终发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