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对糖尿病(糖尿病能吃磷脂吗)
适量补充维生素D降低“糖友”痴呆风险
(见习记者荆淮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刚团队基于维生素D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前期研究成果,发现维生素D缺乏作为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或许可应用到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及痴呆的预防策略中。该系列研究成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了调节人体中钙、磷元素的代谢,还与血糖控制、心脑血管事件、认知功能的发生显著相关。然而,机体维生素D水平是否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痴呆发生风险,目前尚不清楚。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共纳入了13486名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61.7%的患者为维生素D缺乏。在平均随访8.5年后,通过对多种混杂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用药、血糖控制状态、遗传因素等)进行控制和分层分析发现,体内较高浓度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全因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的下降显著相关。与维生素D严重缺乏(血清25—羟维生素D<25 nmol/L)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血清25—羟维生素D≥50 nmol/L的糖尿病患者全因痴呆发生风险下降59%,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下降50%,血管性痴呆风险下降59%。
剂量—反应分析提示,血清25—羟维生素D对痴呆的保护作用在50nmol/L达到阈值。此外,研究还发现,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与痴呆的保护关联关系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强。因此,为了降低痴呆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D。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糖友,这些药您得躲远点!
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有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烟酸等,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药,糖友应尽量避免服用。
激素类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生长激素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和减少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人体血糖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避孕药可减少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如沙丁胺醇,在使用时可能会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然而,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时,其对血糖造成的波动会相应变小。
烟酸
又称为维生素B3,在起到降低血脂作用的同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另外,目前临床上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会损伤患者的胰腺β细胞,进而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但这点似乎还缺少相对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
降压药
降压药中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对糖耐量影响较大,对β细胞有毒性作用,在导致患者出现低血钾的同时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而糖尿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会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而诱发机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而且这种升血糖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剂量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类药物
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顿、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其中氯丙嗪升糖作用最为明显。但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高血糖样不良反应。
蛋白酶抑制剂
如奈非那韦、沙奎邦韦、茚地那韦等,在抗HIV病毒治疗且维持较长时间后,可能会诱发高血糖症。患者应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间隔3~4个月检测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
化疗药物
如铂类、环磷酰胺等可对胰岛β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的升高。此外,异烟肼、利福平、加替沙星、胺碘酮、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其中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还可能会引发血糖水平紊乱。
事实上,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与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可能会诱发血糖升高的药物;若必需联合用药时,更加应当注意给药剂量和对血糖的影响,定期检测血糖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并适当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品种与剂量。此外,密切注意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影响降糖药代谢的酶诱导剂或酶抑制剂,根据患者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去调整药物剂量,合理、安全用药。其实,上述情况对于血糖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而言,同样有意义。
文/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石浩强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哪些药物的使用会影响血糖的升高
#健康过五一##药事健康超能团##心晴计划# 在药物治疗中,一些药物会影响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
1.激素类
糖皮质激素类中,如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抗炎松等。这些药物常用来治疗风湿病、血液性疾病、皮肤过敏、药物过敏、肾病 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眼病等。
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肝糖原、肌糖原,能 够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 还能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 而导致人体糖耐量降低,血糖水平升高。
糖皮质激素对血糖的影响一般是短暂的、可逆的,随着激素用量的增加或减少,血糖也会相应升高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如果被用来大剂量或长期使用,需要认真监测血糖,如果发现血糖升高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减少激素剂量或配合其他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避孕药,包括雌激素与黄体酮 样衍生物,可降低糖耐量,减少外周组 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引发血糖水平紊 乱,导致血糖升高。
此外,生长激素也能引起血糖上升。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
2.降压药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属于降压药,这两种药物均可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环戊噻嗪、氯噻酮等,可以使血糖升高,血钾降低,噻嗪类利尿剂导致的血糖升高大多出现在用药20个月后,停药后血糖能自行恢 复。
倍他乐克、盐酸普萘洛尔、卡维地洛等属于β受体阻滞剂,也会使血糖升高,糖尿病人群使用需注意。
3.他汀类降脂药
如果长期使用降脂药,要注意在降低血脂的同时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血糖升高作用。
为防止降脂药升高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他汀类降脂药的服用剂量,必要时可与 其他类型的降脂药如依折麦布联合使 用;尽可能采用中等强度的他汀治疗方案,避免高强度他汀强化治疗,必要时服用降糖药降低血糖。
4.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而使血糖升高,这种升高血糖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密切相 关。这类药物有他克莫司、环孢素 A等。
5.抗菌药物
一些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胺碘酮、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结核病时用药 期至少在半年以上。临床观察发现,长期用异烟肼可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降低,因此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 并采取相应措施。当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异烟肼忌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 否则可能产生不可逆性糖尿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氧氟沙星、加 替沙星等也会影响血糖。
6. 蛋白酶抑制剂
如奈非那韦、茚地那韦、沙奎邦韦、安泼那韦、利托那韦 等。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 能会影响糖、脂代谢功能,引起血糖 及甘油三脂的升高,并可导致胰岛素 抵抗,增加高血糖危险,从而引发高血糖症和高脂血症。
7. 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兴奋肾上腺素受体药物包括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及一 些合成药如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等,可动员肝及肌肉的糖原分解,会使血糖升高。
硫酸沙丁胺醇片(舒喘灵)长期使用也可以升高血糖。
抗精神病类药物,如氯 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吨、氯氮平、舒 必利、奥氮平、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 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氯丙嗪 升高血糖的作用最为明显。
8.化疗药物如 铂类、门冬酰胺酶、甲氨蝶呤、环磷酰胺 等,对胰岛13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 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及分泌,从而导致血 糖升高。
参考文献:
新编药物学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