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糖尿病论文(饮食和糖尿病)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这篇文章讲得非常清楚
50%的糖尿病是由后天生活习惯引起的,尤其是和日常饮食习惯密不可分!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赵维纲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饮食和糖尿病密不可分,食物摄入的总量不合适或食物搭配不均衡都有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发生↓
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关系
发生胰岛素抵抗时,如果患者代偿能力较好,可能不会发生糖尿病;但如果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时间过长,胰岛素分泌的质量会变差,数量会减少,不能满足人体降糖的需要,最终会形成糖尿病。
小贴士
腹型肥胖的人易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眼底病变、肾功能衰竭等微血管并发症和心梗、脑梗、糖尿病足等大血管并发症两大类。
爱吃的我们,是否有患糖尿病的高危风险呢?快跟着专家一起从饮食的角度来自测吧~
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自测方法
测试一:饮食结构测试
人体每天所需营养构成
人体所有的细胞、组织的正常生理运作需要葡萄糖来供应能量,主食是提供葡萄糖的主要来源,长期不吃主食的人,主食和肉类摄入超标的人,都存在患糖尿病的高危风险。
小知识:1g油能提供9千卡的热量,1g粮食能提供4千卡热量,油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的热量的两倍以上。
测试二:人体总能量的消耗测试
基础代谢率计算公式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在静息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
观察并记录一天的饮食情况,如果发现基础代谢率<一天摄入热量,说明测试者摄入热量没有被完全代谢,有可能造成体重增加。
测试三:整体热量分析测试
“基础代谢率 活动量=消耗量”
专家提醒:增加肌肉含量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
小贴士
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剧烈运动反而易升糖,建议长期不运动的人从快步走、慢跑、骑车、游泳等轻体力或者中等强度的运动开始尝试~
想要预防糖尿病,控制饮食总量,合理搭配每日饮食摄入种类,坚持运动是关键哦~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健康之路
《糖尿病爱找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合理膳食 吃出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更与健康紧密相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每年5月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中国营养学会近日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旨在指导居民通过平衡膳食改变营养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病、提升健康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高盐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随着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不断改变,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在变化。
“从1982年起,我国每10年做一次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监测,2012年后,监测周期缩短为5年一次。监测数据表明,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告诉记者,1982年,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居民非常多,微量营养素缺乏也非常普遍。如今,这种情况已发生改变,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率从10%下降到2%以下。与此同时,成年人体重超标率达到50.7%,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也在持续增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例如,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问题值得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
我国主要疾病原因分析表明,慢性病已经占到人群死因的88%以上,其中,每5例死亡人口当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同时,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9%。
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论文中,曾多次谈到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致病原因,其中高盐或高钠摄入排在第一位。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月欣表示,中国居民食盐摄入量现状分析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的成人还很少,多数人每日平均摄入量9克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1克以上,高盐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慢病高发,除了遗传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方面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运动减少,包括职业活动也在减少。” 丁钢强说,如果运动大幅减少,饮食习惯还停留在过去,选择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对健康影响非常大。
合理膳食能解决78%的慢性病相关问题,摒弃不良饮食习惯是根本
每年春节,在京工作的湖南籍青年欧小慧都会收到老家亲友寄来的腊肉腊鱼,家乡的味道让她齿间留香,倍感温暖。
“健康是可以吃出来的,但一定要讲科学。”杨月欣说,中国人素有美食文化传统,但很多膳食习惯需要作出改变,“烟熏制品、腊肉制品是过去保存食品的一种方法,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风味,我国居民非常喜欢。但是它们确实会大大增加胃癌、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建议适度食用。”研究表明,合理膳食能解决78%的慢性病相关问题,比如减少盐的摄入有助于控制57%的高血压发生率。因此,确保健康高质量生活,首先要摒弃不良饮食习惯。
专家表示,很多人对健康饮食的认识有误区。有人因为追求纤细身材拒绝碳水食物,有人认为素食最健康,也有人偏爱大鱼大肉。其实,健康人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占能量来源的50%至60%,蛋白质占10%至15%,脂肪占20%至30%。碳水化合物占比超过70%或者低于40%,都会提高死亡率风险。所以,即便减肥减脂,也不应该在膳食当中去掉谷物。同样,动物性食品给人类需要提供了优质蛋白、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但也含有较高脂肪和胆固醇,因此要遵循适量原则,适当摄入鱼、禽、蛋、瘦肉,每天平均摄入120克至200克最佳,不能吃太多。
如何做到每人每日摄入5克盐?杨月欣给出三条建议:一是整体考虑全天食物摄入量,因为除了盐本身以外,其他食物也有可能含钠;二是在家炒菜要按照人份计算总盐量,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少吃肉制品,因为无论是加工肉类还是自己在家烹制肉类,盐消耗量都较大,所以尽量少买加工肉特别是腌制熏制的肉类。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已经面世,每天摄入的油、盐、奶制品、蔬果、谷物、动物性食物需要多大量,看图谱一目了然,每天的膳食‘照章办事’就好。”杨月欣说。
应回归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专家推荐“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近几年,“地中海饮食”在网上走红,成为不少人追逐的健康膳食模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所谓膳食模式,就是一段时间内膳食中所有食物的品种、数量、比例和消费的频率,它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农业生产、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人口流动等。
2019年,《柳叶刀》曾将195个国家和地区的膳食和疾病状况进行比较认为,中国膳食盐摄入太多,精制谷物太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常翠青认为,中国人传统的膳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膳食结构慢慢变化,动物性食品摄入比较多。基于食物与健康研究的证据,中国人应回归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膳食代表,其中不乏健康的膳食模式。”杨月欣表示,我国烹饪文化具有民族特色,江南及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相对较好,膳食的主要特点是:烹调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谷物为主,有丰富的蔬菜水果,经常吃鱼虾等水产品、大豆制品和奶类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膳食营养调查和慢性病调查发现,这些地区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低,人均预期寿命尤其是健康预期寿命较高,超重肥胖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比较发现,这一模式与平衡膳食模式较接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首次将其定义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并予以推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要基于国土资源来安排合理饮食。”常翠青认为,不仅在南方,通过合理搭配,其他地区也可以找到健康膳食的解决方案。
在新版膳食指南中,“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原则位列第一。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晓光说,人们可选择的食物丰富多样,只有通过合理搭配,才能满足机体方方面面的需要。
新版膳食指南提倡每天平均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合理搭配,意味着不同人群要有个性化选择,健康人要搭配不同食物以达到营养平衡。老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更需要膳食合理搭配。
近年来,外卖点餐成为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外卖点餐食物中的前20位都是肉类,油炸食品占比高,辛辣口味特别受欢迎,极少有人点蔬菜和水产品。
“吃外卖是为了便捷,但外卖选餐时,人们更容易挑选重口味的高油高盐餐食,很难顾及营养均衡。如果每周多次购买这样的食物,很容易养成口重的习惯。”杨月欣说,吃饭是人生第一要事,不仅影响个人身体健康,还关乎全民健康素质,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医疗体系、食物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希望大家充分重视“饮食与健康”这件大事,学会认识食物、选购食物,自己设计膳食,尽量回家做饭,保证合理搭配,做到均衡营养,促进身体健康。
■延伸阅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平衡膳食八准则是: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作者:本报记者 孙秀艳
来源: 人民日报
健康植物性饮食降低糖尿病风险
一项4月8日发表于《糖尿病》的研究发现,健康的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咖啡、豆类等,可以降低健康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T2D)的风险,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这项研究由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Frank Hu和同事领衔,旨在确定与不同植物性饮食相关的代谢物谱,并调查其与T2D风险的可能关联。
超过90%的糖尿病病例属于T2D,这种疾病对全球人群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球成人患病率增加了两倍多,从2000年的1.5亿例增至2019年的4.5亿例以上,预计到2045年将增加到7亿例左右。
由T2D引起的众多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等大血管疾病和损害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的微血管疾病,进一步增加了全球健康负担。糖尿病的流行主要是由不健康饮食、超重或肥胖、遗传易感性以及缺乏锻炼等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
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尤其是富含全谷物、水果和蔬菜等优质食物的健康饮食,与较低的T2D发病风险有关,但人们对其潜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
该团队对来自3个前瞻性队列(护士健康研究、护士健康研究II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的10684名参与者的血浆样本和饮食摄入量进行了分析。参与者主要是中年白人(平均年龄54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5.6kg/m2。
参与者完成了食物频率问卷,研究人员根据他们对3种植物性饮食的坚持程度进行评分:总体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和不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uPDI)。
饮食指数基于个人对18种食物组的摄入量:健康植物性食物(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豆类、植物油和茶/咖啡);不健康植物性食物(精制谷物、果汁、土豆、含糖饮料和糖果/甜点);动物性食物(动物脂肪、乳制品、鸡蛋、鱼/海鲜、肉类和其他动物性食物)。
研究小组根据与T2D、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和其他疾病(包括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区分了健康和不健康植物性食物。
研究人员检测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在上述3项研究早期阶段采集的血液样本,为参与者建立代谢谱评分,并记录了研究随访期间发生T2D的任何病例。通过对这些数据和饮食指数得分的分析,研究小组发现了代谢物分布、饮食指数和T2D风险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与未患T2D的参与者相比,那些在随访期间被诊断患有T2D的人摄入的健康植物性食物更少,PDI和hPDI得分也更低。此外,他们的平均BMI较高,更有可能引发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他们使用血压和胆固醇药物,有糖尿病家族史,体育活动较少。
代谢组学数据显示,植物性饮食与独特的多代谢谱相关,这些模式在健康和不健康植物性饮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一般健康人群中,总体植物性饮食和健康植物性饮食的代谢谱得分与T2D发生率呈负相关,独立于BMI和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而不健康植物性饮食没有观察到相关关系。因此,PDI和hPDI的代谢谱得分较高表明,倾向于这些饮食时,患T2D的风险更低。
进一步分析显示,在调整了葫芦巴碱、马尿酸盐、异亮氨酸、少量三环甘油和其他几种中间代谢物的水平后,植物性饮食与T2D的关联基本消失。这表明它们可能在这些饮食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在咖啡中发现了葫芦巴碱,并在动物研究中证明了其对胰岛素抵抗的有益作用;而较高的马尿酸水平与更好的血糖控制、增强胰岛素分泌和降低T2D风险有关。
该团队建议,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代谢物,从而为植物性饮食如何对T2D风险产生有益影响提供可能的解释。
Hu说:“虽然很难梳理出个别食物的贡献,因为它们是作为一种模式加以分析的,但食用富含多酚的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咖啡和豆类)的代谢物都与健康植物性饮食和降低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发现支持了健康植物性饮食在糖尿病防治中的有益作用,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见解。我们关于中间代谢物的发现是有意义的,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它们在植物性饮食与T2D风险的因果关系中的作用。”
由于该研究只在一个时间段采集血液样本,作者认为还需要通过长期重复的数据了解饮食变化与代谢组学变化的关系,以应对T2D风险。(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22-0569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