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情绪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情绪)

陈医生聊健康 0
文章目录:

哈工大分析669名糖尿病患者,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5大恶习

“医生,我现在开始每天空腹跑步、晚上只吃蔬菜,血糖不就能降下来了吗?”

门诊里,一位中年男性患者满脸自信地对医生说。可医生却摇了摇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么做,尤其是你。”这句话,打破了他对“健康”二字的想象。

不是每种健康行为,都适合每一个糖尿病患者。

哈工大联合多家医院对669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的控制,不仅仅在于“努力”,更关键在于“对路”。研究发现,很多患者长期控制不佳,源于5种日常恶习,而这些习惯往往被误以为是“好习惯”。

真正的问题在于:你以为的健康,可能正在害你。

我们一一拆解。

第一种恶习,是盲目节食

在很多糖尿病患者心中,“少吃”仿佛是万能药。他们早晨不吃,晚上只啃点水果或生菜,饿得发晕也咬牙坚持。可现实是,过度节食会让血糖波动更剧烈,甚至引发低血糖昏迷。

就像汽车即将没油时突然提速,发动机会率先罢工。身体也一样,长时间得不到足够能量,胰岛功能反而更快衰竭。

尤其不适合以下人群:

· 老年糖尿病患者:基础代谢率下降,再加上肌肉流失,若摄入不足,会迅速陷入营养不良,增加感染风险。

· 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药物者:容易因进食不足诱发严重低血糖,甚至夜间昏迷,危及生命。

· 体重偏轻者或BMI≤20:继续节食只会进一步削弱身体代谢功能,导致骨质疏松、肌肉萎缩。

第二种恶习,是盲目运动

“运动降血糖”这几乎成了糖尿病人群的共识。但运动是把双刃剑。

一份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门诊数据表明,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运动方式不当,反而诱发心律失常、低血糖甚至膝关节损伤。

下班后暴走一小时、空腹跑步、跳操流汗过度,这些看起来健康的行为,其实对部分人是巨大负担。

不适合剧烈运动的人群包括:

· 合并心血管疾病者:运动时心率骤升,血压波动,极易诱发心梗或脑卒中。

· 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液循环差,一旦摩擦或受压,极易导致溃疡甚至截肢。

· 血糖控制极不稳定者:运动后反应迟钝,一旦出现低血糖,难以及时自救。

健康的运动应是稳中求进、量力而行。与其拼命跑步,不如每天快步走30分钟,配合力量训练,效果更长远。

第三种恶习,是轻信“无糖食品”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无糖饼干”“无糖豆浆”,让人误以为可以无限量食用。但所谓“无糖”,多指不添加蔗糖,不代表没有碳水或热量。

央视曾曝光某品牌“无糖月饼”,每个热量高达400千卡,相当于一碗半米饭。糖尿病患者每天的碳水摄入是有限度的,这类“假健康食品”,反而让人放松警惕,血糖飙升。

第四种恶习,是频繁换药

很多患者听信“偏方”或“新药神效”,一听别人吃了某种药血糖降了,立刻要求更换自己药物。频繁更改方案,不仅打乱身体适应节奏,也增加并发症风险。

临床上,药物通常需要4-6周才能评估疗效,频繁更换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大,甚至出现“药物抵抗”。

真正科学的做法是——遵医嘱,定期复查,根据指标调整,而非“听风就是雨”。

第五种恶习,是忽视情绪管理

你可能没想到,情绪变化与血糖波动关系竟如此密切。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数据指出,长期焦虑、压力过大者,糖化血红蛋白比情绪稳定者高出约0.5%。看似微小的差距,却可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步入并发症阶段。

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源——家庭矛盾、职场焦虑、睡眠不足,都会通过皮质醇水平上升,间接升高血糖。

现实案例中,南京鼓楼医院曾公布一例患者,因长期照顾中风丈夫,自己血糖失控引发视网膜病变,最终视力严重受损。

情绪不仅影响心态,更是糖尿病治疗中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从预防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的角度看,糖尿病的管理核心,不是追求“极端健康”,而是找到适合自己身体节奏的平衡之道

有些行为听起来正确,却可能因个体差异反而适得其反。例如节食、拼命运动、盲目信赖“无糖”食品,都是以“好”的名义做了“错”的事。

糖尿病不是靠“拼”就能控制的病,它更像一场马拉松,需要智慧、耐心和策略。

我们总以为,控制糖尿病靠的是毅力,其实真正靠的是认知。

认知越准确,控制越精准;认知越偏差,风险越靠近。

你真的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健康方式吗?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5期,糖尿病饮食控制对血糖波动影响研究

2. 央视财经频道《无糖食品的那些“隐秘的角落”》特别报道,2023年

3.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医院糖尿病科研究报告,2024年

4.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门诊统计,2023年关于糖尿病患者运动相关并发症分析

5. 哈佛大学医学院《情绪与糖尿病控制》研究摘要,2021年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诊疗指南》2020年版

7. 南京鼓楼医院糖尿病并发症临床案例汇编,2022年

糖尿病不运动,血糖永远无法达标!研究证实:这3类运动尤其有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医生,我血糖怎么总也降不下来?药也吃了,饭也注意了,就是没动静。”这句话我在门诊听了不下上百次。可问一句:您运动了吗?大多数人都沉默了。

糖尿病不是单靠吃药就能解决的问题,它像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只吃药好比光喂饭不教育,怎么可能长成懂事的大人?真正能撬动血糖的杠杆,是运动。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的重点是“嘴上功夫”,其实,“腿上功夫”更关键。吃得再科学,若身体一成不变,血糖依旧像房贷利息,一点点涨上去。

我遇到过一个退休老师,六十多岁,血糖控制了十年,一直不理想。她说:“我每天都算热量、吃粗粮,药也没落下,可血糖还是飘着。”

我问她是否每天锻炼,她说:“我腿不好,不敢动。”结果做了基础运动康复训练三个月后,血糖从9.7降到6.8,药量还减了。

这并不是奇迹,而是规律。


糖尿病的“死对头”,就是不动。长期坐着、躺着,不仅会让血糖高,甚至会让药效打折。血液循环差、胰岛素作用慢,血糖就像是被困在身体里的“废水”,迟迟排不出去。

运动就像在身体里开了条“下水道”,让血糖有地方去。

而且,运动还能刺激肌肉吸收葡萄糖,不靠胰岛素也能降低血糖,是天然的“降糖剂”。


你可能会问:什么运动最有效?不是跑马拉松,也不是举铁拼命练,而是这三类运动,研究早就证实过。

第一类是有氧运动。像快走、骑车、游泳、跳广场舞,都是“温和型”的代谢催化剂。每次30分钟,每周五天,血糖能稳定得像山间小溪。

第二类是抗阻训练。用弹力带、哑铃,甚至简单的深蹲、靠墙站,都能增强肌肉。肌肉多一分,血糖降一格。肌肉是身体里的“葡萄糖仓库”,储存能力强,才不容易血糖飙升。

第三类是柔韧性和平衡练习,如太极、八段锦、瑜伽。别以为这类运动不“燃脂”,其实它们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风险。


很多人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自然像水中捞月。但只要每天坚持20分钟,哪怕分两次完成,也比坐着不动强上百倍。

有个52岁的出租车司机,糖尿病8年,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他说:“我哪有时间运动?每天开车十小时。”

后来我让他上下车间歇做十次站立提踵、原地走步,每次五分钟,一个月后,空腹血糖从8.9降到7.1。

不是你没时间,而是你不会“见缝插针”。


还有个常见误区:血糖高就不能运动,怕出汗“虚脱”。

其实,只要不是低血糖状态,适当运动反而能让身体“醒过来”。特别是饭后30分钟的散步,可以像“吸尘器”一样,把血糖吸进肌肉,不让它在血液里“乱跑”。

就像饭后刷碗,越拖越难洗。血糖也是,饭后一动不动,它就像油渍越积越厚。


从心理学上说,运动还能改善情绪,减少焦虑与抑郁。而这些情绪,恰恰是糖尿病控制失败的“幕后黑手”。我接诊过一个年轻白领,血糖忽高忽低,看了不少科都找不到原因。

后来发现他焦虑失眠严重,情绪一激动血糖就飙升。开始每天快走30分钟后,情绪稳定,血糖也跟着平稳。

一个人情绪稳定了,血糖也更容易“听话”。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吃药是基础,饮食是助力,而运动,则是让你走得更远、活得更稳的关键。

很多病人问我:“医生,我这血糖是不是一辈子都这样了?”我总说:“不是糖尿病拖你后腿,是你自己没迈出那一步。”


科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延缓并发症。只不过,这些结论很多人听了当“耳旁风”。

血糖就像水管里的水,运动不做,管道就堵;一动起来,水流顺畅,身体也轻松。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动一分,血糖降一格”不是玩笑,而是经验总结。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数据,全球每年因缺乏运动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300万人。而糖尿病患者中,不运动的比例高达六成。你可以吃最贵的药,但如果不肯动,一切都可能“打水漂”。

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不动带来的恶果,才是。


血糖从来不怕你吃点甜的,就怕你整天不动的。所以,别再找借口说“没时间”“累”“腿疼”。哪怕今天只是多走了100步,对你的血糖都是一个好消息。

哪怕你今天身体沉得像铅,也要试着动动手腕、踢踢腿,让身体知道:你没放弃。


你不动,糖尿病就动你。你动起来,它就不敢乱来。

别再等血糖报表爆表了才慌张,别再等身体报警了才后悔。

你能不能从今天开始,哪怕只做一套八段锦?或者饭后多走两圈?

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身体一个信号:你,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吕红,赵志勇.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243-247.
[2]王磊,秦丽.不同运动形式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5,30(02):208-212.
[3]张敏,刘晓燕,陈立.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3,21(12):1303-1306.

糖尿病真凶现形,是甜食的2倍!世卫组织:天天喝,胰腺或扛不住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耳熟能详的词,已悄然成为困扰中国乃至全球的健康顽疾。根据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且呈现出年轻化、家庭化趋势。

许多人一谈起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甜食吃多了?”这确实有道理,但你可能没料到,真正的“幕后黑手”竟然是甜食的两倍杀伤力——含糖饮料

是的,你没听错,天天喝的果汁、奶茶、碳酸饮料,比你吃块蛋糕还要“致命”。别以为一杯看似清爽的饮料只是解渴,它对你的胰腺来说,可能是“慢性谋杀”。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饭后一杯饮料,运动后一瓶功能饮料,甚至早餐配一瓶“低糖”豆奶?这些看似无害的选择,其实正在一点点侵蚀你身体的代谢系统。

说到这里,不妨先揭开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控制一下就好了。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牵涉到胰岛素分泌、胰腺功能、肝脏代谢等多个环节。而这些正是我们每天无意中喝下去的那一瓶瓶“快乐水”最先攻击的对象。

有趣的是,很多老年人一边控制米饭量,一边却每天早上喝蜂蜜水,觉得“天然的糖不伤身”。但身体可没这么好糊弄,无论是白糖、红糖、果糖、葡萄糖,本质上进入体内都会影响血糖波动

含糖饮料的“隐形糖”问题尤为严重。很多时候,你看到饮料瓶上写着“无蔗糖”,就以为它是安全的。可现实是,它可能含有更高比例的果葡糖浆,这种人工加工的糖类更容易被肝脏吸收并转为脂肪,导致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甚至引发2型糖尿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项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研究指出,每日摄入超过一瓶(约500ml)含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近2.5倍。而这种风险并不会因为你年轻、瘦或经常运动而被“豁免”。

或许你会想:我喝的是鲜榨果汁,应该没问题吧?遗憾地告诉你,鲜榨的果汁虽然维生素丰富,但其中的果糖含量极高

一杯橙汁可能需要用掉3-4个橙子,这等于一次性摄入了20克以上的果糖。相比吃一个橙子,果汁不仅少了膳食纤维,血糖反应也更加剧烈,对胰腺的刺激更直接

胰腺是制造胰岛素的“工厂”,而长期摄入高糖饮料,会让它疲于奔命,不断加班加点制造胰岛素来应对血糖飙升。可惜的是,身体不像机器,长期超负荷运行之后,胰腺的β细胞会出现功能衰退甚至凋亡,这就是糖尿病的“前夜”。

你可能也听说过“隐性糖尿病”这个词——也就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却高得离谱。这类人群往往被称为“糖前期”,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正是因为长期饮用含糖饮料。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还在服用降糖保健品。这就像一边踩油门一边刹车,不但无效,还可能伤车。身体要的是调节和规律,而不是“互相抵消”的矛盾操作。

从心理层面上看,含糖饮料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实打实的。糖类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有短暂的愉悦和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饮料成瘾”。但长此以往,大脑反应会迟钝,需要更高剂量的糖来刺激,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是糖尿病,过度饮用含糖饮料还被证实与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痛风、甚至某些癌症有密切关联。2022年《营养学杂志》一项系统性综述指出,含糖饮料摄入越多,身体代谢紊乱的风险越高,这不是恐吓,而是数据摆在那。

一些中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少吃点,喝点甜水没啥事。但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的研究,老年人胰岛素敏感度本就下降,长期摄入含糖饮料会进一步降低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加速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而饮料的“隐形危害”不仅限于糖。很多饮料添加了磷酸盐、防腐剂、人工色素,这些物质可能对肾脏、肝脏、神经系统造成慢性刺激,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代谢能力本就减弱,更容易中招。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中年人突然查出糖尿病,回忆起来却没怎么吃甜食?其实,问题可能就藏在每天一杯的饮料、餐后的一碗甜汤、甚至“低糖”标识的小包装饮品中。

在医学上,糖尿病的成因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遗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等。但在这些因素中,高糖饮料的摄入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关键一环

要改变,并不难。你不需要一下子戒掉所有饮料,只需要学会选择。用白开水、淡茶、柠檬水代替饮料,用新鲜水果代替果汁,用慢咀嚼代替喝下去的冲动,这些微小的改变,能在不知不觉中保护你的胰腺。

除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定期体检,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体重控制,不仅仅是为了外表,更是为了减轻胰岛素抵抗的负担。

中医讲“脾主运化”,意思是说,脾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身体对糖分的吸收和转化所以从中医角度看,过饮甜水,会损伤脾胃阳气,造成“湿热内生”,这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诱因之一。

身体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连锁反应。糖尿病不是单点故障,而是代谢系统的大面积“红灯警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每一杯饮料开始,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你或许会说:人生苦短,喝点饮料怎么了?但你也得想想,如果因为这点“口福”,换来的是打胰岛素、查血糖、控制饮食的晚年生活,值得吗?

幸福的生活需要健康做底色,任何脱离健康的享受,都是沙上建塔。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重新审视杯中的饮料,别让“糖衣炮弹”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你的健康战线。你喝下去的每一口饮料,都是对身体的一次投票,投给健康,还是投给隐患?你说了算。

参考文献:
[1]李红,王莉,朱晓燕.含糖饮料摄入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3):215-219.
[2]陈颖,王静,刘志远.中老年人含糖饮料摄入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2):142-146.
[3]张莉,黄洁,刘伟.含糖饮料摄入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J].营养学杂志,2022,44(4):367-37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