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牛奶能吃吗(糖尿病牛奶吃什么好)
- 1、牛奶+鸡蛋=慢性自杀?早餐时间吃不对,糖尿病风险或会增高!
- 2、每天吃鸡蛋,降高血压、糖尿病风险?早餐喝牛奶、吃鸡蛋,防\u0026#34;变傻\u0026#34;?
- 3、牛奶是“升糖奶”,糖尿病一定不能喝?牛奶究竟还能不能喝?
牛奶+鸡蛋=慢性自杀?早餐时间吃不对,糖尿病风险或会增高!
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对于我们的健康和日常表现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忙碌的生活节奏常常使人忽视了早餐的重要性。
首先,早餐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启动一天所需的必要营养和能量。长期不吃早餐不仅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而且可能对大脑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早餐对于维持大脑的高效运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或学习中。
其次,不吃早餐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研究显示,经常跳过早餐的人群中,肥胖、糖尿病和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病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不吃早餐的人群的胆固醇水平比常规吃早餐的人高出约33%,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长期维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确保每天都吃早餐是维持健康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步骤。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上述健康风险,更是为了给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提供必要的能量,让我们在新的一天中保持活力和效率。
一、牛奶和鸡蛋:潜在的营养不均衡
早餐通常被认为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它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开始新的一天所需的能量。然而,如果早餐仅由牛奶和鸡蛋组成,这可能导致两个主要问题:
能量供应不足: 早晨,人体血糖水平通常较低,因此需要一个含有足够碳水化合物的早餐来补充血糖。碳水化合物是大脑和心脏等关键器官的主要能源。牛奶和鸡蛋虽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但它们几乎不含碳水化合物。长期以这样的早餐作为能量来源,可能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消化速度快,易引起饥饿: 鸡蛋和牛奶虽然能提供短暂的饱腹感,但由于它们较易消化,可能很快让人感到饥饿。在没有足够食物的情况下,胃酸持续分泌可能刺激胃粘膜,长期下去可能导致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二、油条和豆浆:隐藏的健康风险
油条加豆浆是许多人喜爱的传统早餐组合,但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种组合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油脂的重复加热与铝的摄入: 油条在烹制过程中使用的油脂经过高温重复加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此外,油条在制作时加入的明矾含有铝,这种金属元素的积累对人体神经系统有害,可能与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等问题相关。
营养价值不足: 虽然豆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但油条本身的营养价值有限。长期依赖这种早餐组合,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
早餐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一顿均衡的早餐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样化的食品有助于营养的全面性。
睡眠后,我们的能量储备减少,因此碳水化合物成为早晨能量补充的关键。选择如八宝粥、全谷面包、燕麦或者蒸馒头等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蛋白质是身体发育和增强免疫力的必需营养素。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水煮鸡蛋、瘦肉、豆制品、海产品和坚果。避免过度加工的蛋白质,如煎炸食品。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但往往被忽略。包括新鲜蔬菜和水果在内的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品,应成为早餐的一部分。
早餐搭配建议:结合一份主食(粗粮或细粮)、一份优质蛋白质(动植物源)、一份乳制品或豆制品、一份新鲜蔬菜或水果,再加上一把坚果,可以达到营养均衡。
每天吃鸡蛋,降高血压、糖尿病风险?早餐喝牛奶、吃鸡蛋,防\u0026#34;变傻\u0026#34;?
#头条深一度#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大家平日里吃不吃鸡蛋?大概每天会吃多少呢?作为一种好吃不贵又营养的食物,想必很多人都经常吃鸡蛋,不过不敢吃鸡蛋的小伙伴也不在少数,这类人群大都害怕吃鸡蛋对心血管不好。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国际上有很多科研员都做过有关于鸡蛋的研究,而且不少科研员都认为:适当吃鸡蛋非但不会伤害心血管,反而对心血管有好处,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傻!
不过,这些说法都对不对呢?别急,医生带大家详细了解一番。
就比如有科研员认为“每天一个鸡蛋能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风险”。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员对2349名30-64岁的成年人进行超四年时间的随访调查,然后就发现:
相对于那些每周摄入鸡蛋<0.5个的人来看,那些摄入鸡蛋≥5个的人平均收缩压降低了2.5mmHg,而且平均空腹血糖也降低了不少,达到了3.7mg/dl。
在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研究员便在著名期刊《Nutrients》上发表论文表示:
相对于那些每周食用鸡蛋<0.5个的人来看,那些每周吃鸡蛋≥5个的人患上高血压和高血糖的的风险都平均降低了不少,分别达到了32%和28%!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食用鸡蛋对于高血压、高血糖患病风险的降低还和搭配吃的食物有关具体是:当鸡蛋和更多的纤维、全谷物、鱼类等饮食相结合时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会降低26%-29%,当和更多乳制品、鱼类、水果、纤维等食物一起吃的时候则会降低高血压风险25%-41%。
还有就是关于“胆固醇”的科学研究。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吃鸡蛋,都是因为害怕吃鸡蛋会导致胆固醇过高,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灿清领衔的团队对中国生物样本库中的4778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在著名期刊《eLife》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据了解,研究员发现相对于那些不怎么吃鸡蛋的人来看,那些每天吃一个鸡蛋的人血液中一种名为“载脂蛋白A1”的物质水平较高,它是高密度脂蛋白的组成部分,而高密度脂蛋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所以说适当吃鸡蛋或许反而能降低高胆固醇的风险。
而且在进一步分析之后,研究员发现:从整体来看,经常适量吃鸡蛋的人血液中和心脏有关的有益代谢物水平更高,而那些不怎么吃鸡蛋的人有害代谢物水平更高。
所以从总体来看,每天吃一颗鸡蛋似乎非但不会对心血管不利,反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上三高的风险。
当然,这两个实验的局限性都比较大,而且三高的出现和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因素有关,所以也不是说每天吃鸡蛋就一定不会得三高,只能说适量吃鸡蛋或许并不会增加三高的患病风险。对于那些因为担心吃鸡蛋对于心血管不好的人员来说,可以适当吃一些。
有研究表示吃鸡蛋喝牛奶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变傻”的风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具体是有研究员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进行9年中位随访期间,那些早餐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和脂肪的人们相对来看总体认知功能更高。
而且该实验反过来也依然成立,具体是用相同热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替换掉等热量的碳水化合物之后,他们的总体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
牛奶和鸡蛋都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所以如果将鸡蛋和牛奶作为早餐服用的话,或许还真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变傻”的风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仅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并不是说只要吃了这些早餐就一定不会得痴呆,毕竟可能导致痴呆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长期保持健康生活。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前面一直都强调的是“适当吃鸡蛋”,所以它吃多了的确可能会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且与之有关的实验研究也不少。
就比如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洛厄尔分校的研究员,他们对将近3万人进行了长达31年的饮食健康调查,结果就发现:鸡蛋的过量摄入和健康状态不良存在相关性。
而且不仅仅鸡蛋是这样,牛奶也是如此。
瑞典乌普萨尔大学的研究员在著名期刊《BMC Medicine》上发文表示:相对于每天只喝100ml牛奶的女性来看,那些每天喝400ml的女性患上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了5%、而600ml增加了12%、喝800ml的增加更多,达到了21%!
尽管不是说喝牛奶就可能导致心脏病,但也给大家提了个醒,无论是吃鸡蛋还是喝牛奶都要适量,否则无论是多了还是少了都有可能对身体有害。
关于吃鸡蛋,三个小误区要注意!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吃鸡蛋还存在一些其他的误区,就比如以下三个误区,大家不妨一并了解一番。
首先第一个误区是“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
其实并非如此,就比如最推荐的吃法一般是“水煮蛋”,因为它不像煎蛋那么费油,所以食用的时候不会额外摄入过多油脂,而且水煮蛋吃起来虽然没有那么香,但相对于煎蛋它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还有些小伙伴喜欢吃“温泉蛋”,虽然它也属于水煮蛋,但毕竟是生蛋,所以质量的把控还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防止摄入过多有害微生物,大家最好还是少吃温泉蛋为好。
然后第二个误区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鸡蛋”。
当然,上问就说到了“很多人都害怕鸡蛋胆固醇高”,所以很多心血管不好的人一般都不会吃鸡蛋,除非主治医生说了就要吃他们才会吃。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相比较于这一人群来说,还有些人可能更不适合吃鸡蛋。
就比如鸡蛋过敏(需以医院检查为准)的人是一定不能吃的,还有那些肝肾不好、胰腺胆道不健康的人也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吃。
还有第三个误区是“鸡蛋颜色越深营养越高”。
事实上蛋壳的颜色和蛋清、蛋黄的营养物质并不存在关联性,它由一种名为“原卟啉”的色素来决定,所以蛋壳的颜色只能看出母鸡色素合成能力的差异,而和鸡蛋的营养物质则没什么关联。
与之类似的还有“土鸡蛋营养更高”的说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正确。
因为无论是自然散养鸡产的蛋还是饲养鸡产的蛋,它们的营养物质都相差无几,所以农业部也不会根据是否散养来划分鸡蛋的等级。
参考文献:
[1].生物谷. 波士顿大学研究,每天一个鸡蛋,降低高血压、糖尿病风险 2023-02-09
[2].生物谷. eLife:北京大学研究显示,每天一个鸡蛋,促进国人心血管健康 2022-06-10
[3].每日医学资讯. 早餐喝牛奶、吃鸡蛋,可防止“变傻”!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2021-3-15
[4].生物谷. JAMA:多吃鸡蛋摄入的胆固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死风险 2019-06-06
[5].锦绣太原. 经常吃鸡蛋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三点!2024-12-12
[6].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很多人鸡蛋都吃错了!每周至少吃一个全蛋,有助降低痴呆风险! 2024年11月15日
[7].人民网-科普中国 .蛋壳颜色越深鸡蛋越有营养?吃鸡蛋别入这些误区! 2019年11月18日
点击#头条深一度#,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头条深一度#
牛奶是“升糖奶”,糖尿病一定不能喝?牛奶究竟还能不能喝?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吃错了食物,导致血糖飙升。在这个过程中,牛奶常常成为“疑点”,因为有人说它是“升糖奶”,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碰。
这种说法真的是科学的吗?牛奶,作为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饮品,究竟还能不能喝?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牛奶的位置到底应该怎样摆放?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医学知识。
牛奶作为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的饮品,其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使它成为很多人健康生活的标配。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关心的往往是牛奶中的糖含量。
有人认为,牛奶中的乳糖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飙升,从而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
其实,这种担忧有些过度。牛奶中的乳糖确实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一种,但它的升糖速度并不像精制糖或者含糖饮料那么快。
临床上,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血糖生成指数(GI,Glycemic Index)。牛奶的GI值大约在30-40之间,属于低GI食物。与那些高GI的食物相比,牛奶对血糖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剧烈。
更重要的是,牛奶中的乳糖在被消化时需要乳糖酶的参与,而很多人,尤其是亚洲人群,体内的乳糖酶水平较低,这也就意味着乳糖的消化吸收速度相对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血糖的升高速度。
因此,牛奶并不是那种“喝一口,血糖飙升”的高危食物。
既然牛奶的GI值不高,那么糖尿病患者是否意味着可以放心饮用呢?答案是可以喝,但要适量。
牛奶中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尤其是优质蛋白质和钙质,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和骨骼健康都十分重要。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问题,而牛奶中的钙质能够很好地帮助预防这种情况。同时,牛奶中的蛋白质还能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体重。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体重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不过,糖尿病患者在饮用牛奶时也需注意控制量。虽然牛奶的GI值较低,但它仍然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每天饮用250-300毫升的牛奶是比较合适的量,既能补充营养,又不至于对血糖产生过大的影响。
关于牛奶的选择,市面上我们常见的有全脂、低脂和脱脂牛奶。很多糖尿病患者会疑惑,选择哪种牛奶更合适?
从营养角度来看,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较高,而低脂和脱脂牛奶则去除了部分或全部脂肪。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量摄入脂肪是必要的,但过量的饱和脂肪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低脂牛奶往往是糖尿病患者的更好选择。它既保留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又减少了脂肪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脱脂牛奶虽然脂肪含量更低,但在去脂的过程中,部分脂溶性维生素也会有所流失,因此,尽管它是低热量选择,但不一定最适合所有人。个人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权衡。
有研究表明,适量饮用牛奶甚至有助于糖尿病的管理。这是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够延缓胃排空的速度,从而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进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此外,牛奶中富含的钙、镁等矿物质,以及乳清蛋白等成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中国有句老话叫“药补不如食补”。日常饮食中的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搭配。
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慎重选择的饮品,它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适量的牛奶摄入,能够为身体提供重要的营养,但如果过量,任何食物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不必过度禁忌。很多时候,理解食物的实际影响比简单地“能吃”或“不能吃”更为重要。牛奶作为一种低GI食物,并不会像一些高GI食物那样迅速升高血糖,适量饮用对身体有很多益处。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饮食的适度与平衡。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也应遵循这个原则。牛奶不是“升糖奶”,更不是“禁忌品”,关键在于控制量和合理搭配。
例如,可以选择在早餐或者加餐时,适量饮用牛奶,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样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能有效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到血糖的控制。牛奶作为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只要掌握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种类,完全可以成为糖尿病患者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总之,糖尿病患者不必因为“升糖奶”的说法而与牛奶“绝交”。科学地、理性地看待牛奶的营养价值,适量饮用,反而能为健康加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