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 1、22岁女孩爱喝饮料,竟查出眼底照相异常,郑州爱尔眼科李玉军教授提醒:高风险因素要注意糖尿病及并发症!
- 2、糖尿病的“祸根”终于找到了,尽早避开6个因素,血糖才会更平稳
- 3、我国的这个省,糖尿病的发病率“遥遥领先”!主要是这8因素造成
22岁女孩爱喝饮料,竟查出眼底照相异常,郑州爱尔眼科李玉军教授提醒:高风险因素要注意糖尿病及并发症!
22岁的珍珍是个典型的都市年轻女孩,平时工作忙碌,经常用各种饮料代替白开水解渴,奶茶、碳酸饮料、果汁几乎成了她每天的“提神利器”。
最近珍珍总感觉眼睛不舒服,眼红、眼痛还有畏光的表现,经医院诊断原来是“虹膜睫状体炎”又发作了。
然而在随后的眼底检查竟发现了些难以察觉的“小红斑”,这看似偶然的发现,却揭开了更严峻的真相。
▲ 超广角眼底照相微小的眼底变化
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专家李玉军通过仔细检查,认为珍珍眼底照相(超广角免散瞳眼底扫描)发现的“小红斑”极有可能是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而且其母亲是糖尿病患者,也是珍珍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之一。
果不其然,随后空腹血糖检测,珍珍的血糖值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8mmol,基本上可以确诊糖尿病了,对此珍珍竟浑然不知,并声称平时没什么感觉。
无独有偶,就在几个月前,一名付姓的26岁男子也因糖尿病导致的严重视网膜病变,在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由李玉军主导成功完成了极其复杂的玻切手术。
相较而言,珍珍的情况属于早期,而付先生只能依靠手术治疗并发症了。
近年来,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糖网”目前已成为导致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
“糖网”最危险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隐匿性,这是因为早期血糖升高是渐进的过程,人体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很多年轻患者像珍珍一样,早期可能症状并不是特别明显,然而高血糖正在悄无声息地损害全身血管和神经系统。
▲ 糖尿病影响血管的示意图
李玉军表示,糖尿病会引起一系列的眼部病变,如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是高血糖导致的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糖网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治疗的目的更多的是维持现有的视力,延缓病变的进展和视力的下降。因此,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对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眼底改变
虽然糖尿病是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快速升高血糖,迫使胰腺频繁分泌胰岛素。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糖尿病以及眼部疾病的发生。
因此,李玉军建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害性大,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好血糖,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另一方面每年一次的眼底检查,比如眼底超广角照相等必不可少。
而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不可逆性,决定了预防和早期治疗才是保护视力的关键。
糖尿病的“祸根”终于找到了,尽早避开6个因素,血糖才会更平稳
►
本文175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个工程师,干事一丝不苟,可唯独对自己的身体不上心。十几年前查出血糖偏高,医生叮嘱他“要少吃甜,多运动”。他嘴上答应,转头就把这话抛脑后。
几个月前,老王因为视线模糊去医院检查,医生一看眼底,立马面色凝重:“你这是糖网,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老王当时就懵了,自己血糖也没高成那样,怎么就出了这么大问题?
医生一句话点醒他:“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血糖一时高,而在于血糖波动反复、伤在细处。你平时那些‘小毛病’,其实都是‘祸根’。”
这话让老王后悔不已。其实,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血糖也不是一天失控的。真正影响血糖稳定的,不只是“甜”,而是很多被忽视的生活细节。
今天我们就来拆穿糖尿病背后的6个“祸根”。早点避开,血糖才能稳得住。
忽冷忽热的饮食,是血糖的“隐形杀手”很多糖友以为,只要不吃糖,一切就安全了。其实不然。饮食不规律、冷热交替、暴饮暴食,都会让血糖飙升。
尤其是有些人早上不吃,晚上大吃,或者饿极了猛吃一顿,胰岛功能一下跟不上,血糖直接“坐过山车”。
还有人爱喝冷饮、吃冰西瓜,结果刺激胃肠道,消化变慢,胰岛素释放节奏也乱套了。别小看这些行为,长期下去,血糖很难控制。
建议:三餐定时定量,温热饮食为主。吃饭速度放慢,细嚼慢咽,别让血糖“来不及反应”。
长期熬夜,是血糖波动的“幕后黑手”你可能想不到,晚上11点后才睡觉,血糖也会跟着失控。
原因很简单。晚上是胰岛素分泌调节的重要时段,熬夜会干扰生物钟,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特别是凌晨时段,肝脏会释放糖原,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更糟的是,熬夜还容易诱发压力荷尔蒙升高,导致食欲失控,偏爱高热量食物,结果就是血糖“火上浇油”。
建议:尽量在10点半前入睡,保持规律作息,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代谢系统。
运动做错了,反而让血糖更难控不少糖友一听要锻炼,就开始拼命跑步、骑车,结果运动后反而低血糖、头晕乏力。
问题就出在运动方式不当、强度过高或空腹运动。这种“盲目锻炼”,容易让血糖先降后升,波动剧烈,对胰岛功能是种伤害。
还有人长期久坐,走路不到1000步,哪怕饮食再注意,胰岛素也没法有效发挥作用。
建议:选择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4~5次,避免空腹运动。
情绪波动大,是糖尿病进展的“加速剂”你是否发现,情绪一上来,血糖就跟着飙?这不是巧合,而是激素的作用。当人焦虑、愤怒、紧张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能提升血糖浓度,为“战斗”做准备。
但糖友不需要“战斗”,只会让血糖白白升高。而且长期情绪不稳,会破坏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
建议:每天留出10分钟冥想、深呼吸或静坐。情绪稳定,血糖也会更听话。
药吃对了,但吃法错了,等于白吃有些糖友每天按时吃药,却血糖还是飘忽不定。问题可能出在细节上。比如饭前药饭后吃,甚至漏服、误服、重复服药,都会让药效大打折扣。
还有人喜欢自己“调药”,今天血糖低了就减半,明天又加回来。结果药物浓度不稳定,反而损伤胰岛功能。
建议: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药,定期复查,根据血糖波动调整方案。切忌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
“无糖”食品,真没糖?别被标签骗了超市里各种“无糖饼干”“无糖饮料”,看似安全,其实暗藏玄机。所谓“无糖”,往往是不含蔗糖,但可能含有果糖、麦芽糖醇、葡萄糖浆等。这些成分照样能升血糖,有些升得还更快。
而且“无糖”标签让人放松警惕,结果吃得更多,总热量和碳水摄入反而超标。
建议:别迷信“无糖”两个字。学会看营养成分表,关注总碳水和GI值。真正适合糖友的食物,往往是看起来最“普通”的那种。
最后: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血糖失控,从来不是某一顿饭、某一天熬夜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坏习惯和忽视。
想让血糖稳住,光靠药物远远不够。真正的治疗,是从生活方式的每一个决策开始的。别再问“我血糖怎么又高了”。先问问自己,这6个“祸根”,你避开了吗?
参考资料:①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我国的这个省,糖尿病的发病率“遥遥领先”!主要是这8因素造成
“为什么明明不爱吃甜的,还查出糖尿病?”、“才40岁,怎么就血糖飙高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报告前皱起了眉头。糖尿病,正逐渐从“老年病”变成“全民病”。说句真心话,它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
可你知道吗?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省的糖尿病发病率“遥遥领先”,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被多次点名关注。这个省就是——天津。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天津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9.9%,也就是说,每5个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相比全国平均的11.9%,这个数据实在令人揪心。
为什么天津会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背后到底有哪些不容忽视的原因?今天,就从医学的角度,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个“甜蜜杀手”的真相。
首先要明确一点,糖尿病不是单纯“吃糖吃出来”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天津这个典型城市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以下8个关键原因:
第一,饮食结构偏好高热量、高脂肪
天津人爱吃,尤其爱吃“重口味”的食物。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炸糕、糖耳朵……这些都是地道的特色小吃,但它们一个共同点就是:高油、高糖、高碳水。长期摄入这类食物,会让身体的胰岛功能超负荷运转,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
第二,运动量严重不足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天津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运动习惯较差。久坐、缺乏有氧运动,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是糖尿病的温床。
第三,肥胖率居高不下研究显示,天津市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5.1%和16.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正是2型糖尿病最直接的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调节失控。
第四,居民健康意识不足尽管近年来健康科普声势浩大,但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知仍停留在“血糖高点没事”“不吃糖就能好”的阶段。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等到出现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表现时,病情往往已不轻。缺乏定期体检与早筛意识,是很多患者“发现即晚期”的根本原因。
第五,城市节奏快,压力大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镇,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压力会通过激素途径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长期焦虑、情绪波动大,是糖尿病高发的心理社会因素之一。
第六,家族遗传因素显著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将提高40%;若双方均患病,风险更是翻倍。天津地区的糖尿病家族史比例相对较高,使得疾病呈现“代际传递”的趋势。
第七,环境与气候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寒冷地区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普遍偏高。天津冬季寒冷漫长,人们更倾向在冬天减少户外活动,同时进食热量更高的食物,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失衡,成为糖尿病潜在的“气候诱因”。
第八,医疗资源丰富但后端管理滞后天津市的医疗资源在全国属前列,三甲医院密度高,检查手段先进。但在慢病管理方面,基层社区对糖尿病的随访、用药指导、饮食干预等仍存在短板。患者即使确诊,也容易因缺乏系统化管理而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并发症频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
它不像癌症那样来得凶猛,但后劲十足。糖尿病若不被控制,多个系统都会“遭殃”:视网膜病变致盲、肾病致肾衰、神经的病变导致肢体麻木甚至截肢、心脑血管病风险翻倍……堪称“沉默的杀手”。
尤其是2型糖尿病,往往一拖就是十年、二十年,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糖尿病本身,而是死于它的并发症。这才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普通人该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呢?记住这几条实用建议:
1.饮食要“稳”。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饮食。多吃杂粮、蔬菜、优质蛋白,三餐规律、定量为宜。
2.每天运动30分钟。哪怕只是散步、爬楼梯、跳广场舞,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3.保持健康体重。BMI控制在18.5~24之间,尤其要注意腰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
4.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监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5.管理好情绪与睡眠。焦虑、熬夜、睡眠紊乱都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培养良好的生活节奏比什么都重要。
糖尿病的预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天津的“糖尿病高发”只是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疾病离我们并不远,健康却必须主动争取。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也不用恐慌。现在的医疗手段已经非常成熟,通过科学饮食、规律用药、监测血糖、管理并发症,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关键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放弃治疗”。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自己的责任。与其等病来敲门,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重视糖尿病,一起为健康蓄力!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2]王丽荣,李建国,陈红.天津市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6):845-850.
[3]陈晓红,张凯,王佳.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3):35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