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会死吗(糖尿病会不会死得快)

邱医生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身体有这6个征兆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死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而不是糖尿病本身。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在2023年发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当我们还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一点”,殊不知,它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摧毁身体的每一个器官。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在确诊时还满不在乎,直到走进ICU,才开始后悔。而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们的很多结局,其实可以避免。

一位55岁的出租车司机,十年糖尿病史,平时血糖控制差,忽视了脚上的一个小破口,三个月后因感染发展为败血症离世。他的家属哭着说:“就是一个泡,怎么会死?”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泡”,可能正是死亡的起点。

糖尿病患者真正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去世前,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哪些是可以逆转的?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揭开糖尿病的“最后真相”。

糖尿病不是突然让人死亡的病,它是一场“十年自毁”的过程。

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去世前,往往会出现这6个典型征兆。这些征兆不是“凑巧”,而是身体器官逐步衰竭的表现。

第一:视力快速恶化,甚至失明。

很多人以为是老花眼、白内障,结果一查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夜间看不清、眼前有黑影飘动,这些都可能是眼底出血的前兆。一旦发展到玻璃体积血,有些人48小时内就失明。

第二:脚部伤口久治不愈,甚至黑紫发臭。

这是“糖尿病足”。高血糖破坏血管,导致末梢循环障碍,哪怕是一个小水泡,也可能发展为感染、坏疽、最后被迫截肢。据《中国糖尿病足治疗指南》统计,截肢患者五年内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第三:反复夜尿、泡沫尿、下肢浮肿。

说明肾脏已经出问题了,这是糖尿病肾病的典型表现。当肌酐升高、尿蛋白持续阳性,意味着肾小球已经被糖“泡烂”了。再拖下去,就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第四:皮肤瘙痒,尤其是小腿和背部,抓破后难愈合。

这是高糖环境下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的表现。很多老年患者以为是“过敏”,结果一查,血糖飙到20 ,同时感染真菌或者细菌。

第五:突然的胸闷、心慌、呼吸困难。

这可能是“无痛性心梗”。糖尿病会让神经迟钝,导致心梗没有典型胸痛症状。很多人就在“没感觉”的时候,猝死了。心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约占糖尿病相关死亡的52%

第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情绪低落。

别急着说是“老年痴呆”。糖尿病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及神经损伤,糖尿病性脑病正在成为新的健康隐患。很多患者在被误诊为抑郁症、焦虑症的背后,其实是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结果。

这些症状,一旦出现两个以上,基本就进入了糖尿病的“下坡路”。

很多人有个致命误区:“我血糖不高,就没事。”

糖尿病的杀伤力,从来不靠“血糖高”本身。而是靠它悄悄破坏器官的“隐蔽性”。

权威研究指出:超过40%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在血糖“正常”的人群中,因为他们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这个关键指标。它反映的是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比一次空腹血糖更能说明问题。

另一个误区是:“我年轻,不怕糖尿病。”但现实是,现在糖尿病患者中,35岁以下的占比已达12%,而这部分人往往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正是最容易忽视预警信号的一群人。

如何才能避开这场慢性“内战”?我建议你从这三件具体的事做起:

第一,每年至少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和眼底检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不能只查空腹血糖。现在很多单位体检项目都不包括这两项,但它们才是真正发现早期糖尿病和并发症的“侦察兵”。

第二,学会饭后站立30分钟。这是我在临床推广的一个简单动作,很多中老年患者反馈“腰不酸了,血糖也稳了”。原因很简单,餐后血糖升高时,站立可以促进胰岛素更好地起效,减少血糖波动。

第三,掌控情绪,睡前不看手机。长期焦虑、熬夜,会让肾上腺素升高,直接导致血糖波动。糖尿病不是光靠吃不吃糖来控制的,它的幕后操纵者,是你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

我曾经接诊一位48岁的企业高管,确诊糖尿病时肾功能已经异常。他每天睡不够4小时,餐餐应酬,血糖忽高忽低。我们用了非常严格的生活管理方案,包括睡眠训练、情绪疏导、饮食计划,半年后他的糖化血红蛋白从9.1%降到6.7%,肾功能也稳定了。

这不是药物的奇迹,而是生活节律的胜利。

作为医生,我越来越发现:糖尿病的根,不在血糖,而在生活。它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代价,是我们对身体透支的回响。

而真正能保护你的人,是那个愿意早起半小时去散步、晚上少看一集剧来睡觉的“你自己”。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别绝望。现在开始控制血糖,依然可以大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我见过很多患者,从“糖尿病足边缘”拉回来,几年后还能去旅游、爬山、孙子满地跑。

如果你还没有糖尿病,那更要珍惜这份“自由”。从今天起,试着每顿饭少一口主食,每晚提前15分钟上床,周末做一次不看手机的散步。

糖尿病不怕你有它,怕的是你不重视它。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报告》;《中国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糖尿病足多中心临床研究报告》;《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9期;《临床内分泌杂志》2022年第7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世卫:非洲地区近五分之一新冠死亡病例是糖尿病患者

当地时间1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发布消息称,非洲地区18.3%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都是糖尿病患者。通过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面临更高的重病和致死风险,60岁及以上的人面临更大的风险。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主任莫提说:“患有这种慢性病的人如果同时感染了新冠病毒,就会遭受双重打击。”

据了解,在非洲大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供应有限,而卫生工作者在糖尿病诊断和病人护理方面的培训不足。(马培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新闻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次门诊,总有患者问我:"医生,我得了糖尿病,是不是治不好了?""听说吃药会越吃越多,不如不治?"今天,我就来说说糖尿病治疗的真相。

糖尿病并不是"治死的",而是"放任不管才会死"。这个疾病确实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很多年。

记得一位68岁的退休教师,确诊糖尿病已经20多年了。刚开始他也很抵触治疗,认为"反正治不好,何必受罪"。直到有一次突然视力模糊,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规范治疗后,他的血糖稳定了,视力没有继续恶化,现在每天还能打太极、下棋,生活质量很好。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会治死人"的误解,往往来自对药物的恐惧。他们认为开始吃药就停不下来了,甚至会越吃越多。但早期规范用药恰恰是为了防止病情进展到需要大量药物的地步。

糖尿病不治疗的后果才是真正可怕的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全身的血管和神经,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能需要透析,神经病变可能引起剧烈疼痛或肢体坏死,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会大大提高。

有人说"不吃药,用运动和饮食控制就好"。这种想法在理论上但在实践中常常行不通。

轻度糖尿病确实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但很多患者做不到持续严格执行。而且随着病程进展,胰岛功能会进一步下降,单靠饮食运动往往无法达标。

我曾接诊过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他坚持"不吃西药"已经3年,结果来医院时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足,右脚大拇指已经发黑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这代价实在太大了。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解是"吃降糖药会伤肾"。规范使用的降糖药物安全性很高,真正伤肾的是长期得不到控制的高血糖。

现在的降糖药物种类很多,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组合,既能有效控制血糖,又能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应对糖尿病的关键。当胰岛β细胞功能还保留较多时,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进展。如果拖到并发症出现才开始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现在医学界公认的治疗目标是让血糖达标的同时,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单纯追求血糖数值已经不是全部,我们更关注患者的整体获益。

有些降糖药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减轻体重、保护心肾功能。针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就是很好的选择,它能模拟肠道激素的作用,既控制血糖又帮助减重。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吃药那么简单。饮食调整、适量运动、心理调适、定期检查,缺一不可。我建议患者每3-6个月做一次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说到饮食,不必过于严苛。现在我们不再强调"糖尿病人不能吃糖",而是提倡总热量控制和均衡营养。

主食可以适量吃,最好选择全谷物;蔬菜要多样化;水果可以少量食用,最好在两餐之间;蛋白质来源要多元化,不只是肉类。

运动方面,不必追求高强度。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就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于老年患者,太极拳、广场舞都是不错的选择。

我常对患者说,控制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血糖波动是正常的,不必过度焦虑,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并调整方案。

现代医学已经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获得几乎与常人无异的生活质量。我有位患者是一名登山爱好者,确诊糖尿病后依然坚持每年爬山,只是更加注意监测血糖、调整药物剂量和携带足够的补给。

关于药物依赖的问题,需要澄清的是:规范使用降糖药物不会导致"上瘾"。有些患者确实能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调整减少药物用量,甚至暂时不用药。但这不是"戒断",而是胰岛功能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糖尿病治疗的误区很多,有患者迷信所谓的"特效药"或"秘方"。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疗法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那些宣称"包治"的多是骗局,不仅浪费金钱,耽误病情,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级医院都建立了糖尿病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多学科、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国家医保也逐步将更多新型降糖药物纳入报销范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与其担心"糖尿病是不是治死的",不如积极面对现实,做好血糖管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并发症,而不是糖尿病本身。只要控制得当,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作为医生,我不仅提供专业指导,还希望能给患者信心和支持。而患者也需要转变观念,从被动接受治疗到主动管理健康。

我想强调的是,糖尿病需要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不要因为害怕而拖延,也不要盲目听信"不治疗更好"的错误言论。

现代医学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武器来对抗这个疾病,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拿起这些武器,并且坚持使用它们。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石。当你能够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带来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这不是一场短期战役,而是需要终身管理的健康课题。但请相信,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因为它们能换来更长久、更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杨文英,纪立农.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2):86-90.
[3]李光伟,翁建平,朱大龙,等.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7):48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