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尿不出(糖尿病尿多了是不是严重了)

内分泌糖尿病医生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糖尿病人不能把多余的糖份都从小便中尿出来?

糖尿病人确实会在血糖过高时出现尿糖(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能有效安全地通过尿液排出所有多余的糖分。原因主要在于肾脏处理葡萄糖的方式和身体的整体需求。

  1. 肾脏的“阈值”限制:

健康人的肾脏会过滤血液,将葡萄糖、水、电解质等滤出到肾小管中。

肾小管上有专门的转运蛋白(主要是SGLT2和SGLT1),它们会主动将滤出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中。这样,正常血糖水平下,尿液中几乎没有葡萄糖(肾糖阈约为180 mg/dL 或 10 mmol/L)。

当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时,这些转运蛋白就“忙不过来了”,无法将所有滤出的葡萄糖都重吸收回去。这时,未被重吸收的葡萄糖就会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糖尿。

关键点: 这种重吸收能力不是无限的。当血糖极高时,虽然尿糖量会增加,但转运蛋白的最大转运速率(TmG) 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速率,即使血糖再高,单位时间内能被重吸收的葡萄糖量也不会再增加,多余的糖只能随尿排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肾脏能瞬间把所有多余的糖都排出去,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1. 渗透性利尿与脱水风险:

当大量葡萄糖进入尿液时,它会增加尿液的渗透压。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肾脏必须同时排出大量的水分(水会跟着糖走,试图稀释尿液)。

这会导致多尿(尿量显著增加),进而引起脱水口渴。脱水本身就会使血液浓缩,进一步升高血糖浓度,形成恶性循环。

关键点: 试图通过尿液排出所有多余糖分的后果是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钠、钾丢失),这对身体非常危险,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1. 高血糖本身的毒性:

即使尿液能带走一部分糖,血液中的高糖状态依然持续存在。

长期的高血糖会对全身血管、神经、器官(如眼睛、肾脏、心脏)造成直接损害。葡萄糖会与蛋白质、脂肪等发生非酶糖化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高血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使糖尿病更难控制。

关键点: 尿糖只是高血糖的一个结果症状,它并不能及时充分地清除血液中过高的葡萄糖浓度及其带来的广泛损害。身体需要的是将血糖降低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而不是仅仅通过尿液排出去一点。

  1. 肾脏功能的损害:

长期高血糖本身就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小血管和过滤单位(肾小球)。

随着肾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的滤过能力本身就会受损。在糖尿病肾病晚期,即使血糖很高,由于滤过功能下降,尿糖反而可能减少甚至消失(但这绝不是好现象,说明肾脏功能严重受损)。

关键点: 依赖肾脏排糖不仅效率低下、有副作用,而且高血糖最终还会损害肾脏这个“排糖工具”本身。

#糖尿病##你的肾脏健康吗##尿糖#

糖尿病没这3种异常?医生实话说:基本可控,不必惊慌!你有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血糖一直偏高,但手也不麻、眼也看得清,是不是不用太担心?”这句话出自一位62岁刚确诊糖尿病的退休职工。

糖尿病的真正威胁从来不是刚被诊断的时候,而是拖着拖着,一点点进入并发症阶段,这个病就像一个沉默的调控失衡者,最开始只是血糖在高,慢慢才会波及到全身。

身体系统里最敏感、最脆弱的几个地方,才是它真正攻击的对象,神经系统、视网膜和肾脏,这三块,是多数人最终“栽”进去的地方。

如果在多年患病后还没有这几方面的明显异常,可以说控制做得算不错,至少当前是稳定的

神经病变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先被身体感知到的,早期表现通常是手脚发麻、灼热感、针刺感或下肢对温度不敏感,一旦感觉迟钝或夜间疼痛明显,很可能是周围神经已经受到高血糖影响。

如果这些症状没有出现,而且反应、动作、温度感受都正常,那么说明神经系统还没有实质性受损,这对控制病情是个好信号,也就是说,虽然血糖高,但神经系统暂时还挺住了,没有被高糖环境破坏。

眼底病变亦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不少人直至视力模糊、视野变窄时,才发觉问题已从血糖蔓延至眼睛,这是因为高血糖会逐步破坏视网膜微血管,导致渗出、出血、黄斑水肿,最终影响视力。

如果定期眼底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说明血糖虽然高,但眼底微循环还没出问题,视网膜结构依旧稳定,这时候只要加强血糖管理,还能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状态。

肾脏问题一般是最不容易察觉的,早期糖尿病肾病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尿蛋白持续升高、水肿明显、肌酐变化才被发现,常常已经进入肾功能下降阶段。

但如果定期尿检显示蛋白正常,血肌酐也稳定,那基本可以判断肾小球过滤功能尚未受损,肾单位尚有完整储备。

这对预后意义极大,没有肾功能异常,就意味着内脏代谢链条还在运作,糖尿病还没波及重要器官。

如果确诊多年还没有神经病变、视网膜问题和肾功能异常,的确可以说目前属于可控阶段,这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而是说明管理策略有效,生活方式有基础。

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不是停药减药,而是继续巩固,防止走回头路,因为糖尿病的波动和并发症之间没有绝对时间线,有的人控制十年没事,有的人三五年就问题一大堆。重点不是病龄,而是控制的细致程度。

有些人总是拿“我没有感觉”来判断病情,这种思维非常危险,糖尿病是个无声破坏者,感觉的缺失并不是安全的证据,反而可能是破坏已经开始但你还没察觉

真正可靠的,是定期的神经检测、眼底照相、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监测,一个人如果只是靠症状判断,那等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但也不能过度恐慌,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觉得是绝症,不敢吃、不敢动,反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心理焦虑。

其实只要三个方向没有明显损伤,糖尿病可以视为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慢性状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合理干预,是完全可以维持良好状态的。

问题是太多人要么极端不管,要么极端害怕,都没走在中间的路上。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说清楚,有人查不出这三种问题,但已经有轻度血压高、轻度脂肪肝或者胆固醇异常,这些虽然不属于糖尿病并发症三大主线,但依然是潜在协同因素。

肾脏受损往往和高血压一起加速,视网膜变性和高脂血一起恶化,神经损伤也和缺乏运动密切相关,这说明一个问题,糖尿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代谢失衡状态的表现,其它问题也会一起拉低身体承受力。

真正的判断标准,不是病情本身,而是干预能力,如果能让血糖稳定在范围内,不剧烈波动,HbA1c长期维持平稳,肝肾功能正常,身体其他系统没有“代偿”异常,那就是好管理的状态,不需要慌。

慌只会带来更多错误判断和行为,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是怕糖尿病,是怕听“糖尿病”,一听就拒绝接受后续知识,甚至连定期复查都不配合,这才是更大的问题。

最怕的不是数值高,而是人在状态里看不到任何控制的决心,有的人每天坚持测血糖,记录饮食,调整作息,每年查一次眼底和肾功能,这样的人即便有一点微小异常,也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另一些人得了病就靠感觉,一年都不复查一回,吃药不准,血糖上上下下,最后就是神经、眼睛、肾一起垮。

如果控制得住,稳定状态保持得久,不仅能延缓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可以逆转早期的损伤,有不少患者在血糖长期良好管理后,轻度视网膜渗出消退、神经麻木减轻、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接近正常。

这说明糖尿病不是不可控,而是是否被认真对待,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明白糖尿病不是靠感受判断,而是靠规律和数据把握,那他在面对疾病时,是有主动权的。

在确诊糖尿病但未出现明显器官症状的人群中,会不会正是建立在一个被忽视的生活细节上?

也许正是他们在无意中坚持了某种稳定的饮食节律、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才守住了代谢的平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延缓并发症、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所在,却常常被忽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赵荣瑶.糖尿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循证护理 ,2024-06-25

总想上厕所却尿不出?警惕膀胱过动症的五个生活习惯

不久前,一位患者满脸苦恼地来找我。他说自己最近特别奇怪,老是感觉有尿意,一趟趟地往厕所跑,可每次去了又尿不出多少,甚至有时候根本尿不出来。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一段时间了,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他整个人都变得烦躁不安。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膀胱过动症。其实,像他这样被膀胱过动症困扰的人不在少数。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病,以及能缓解它的五个生活习惯。

膀胱过动症,简单来说,就是膀胱 “失控” 了。正常情况下,膀胱就像一个 “水库”,能储存尿液。当尿液积攒到一定量,膀胱会通过神经向大脑发送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 “开闸放水”,也就是排尿。但膀胱过动症患者的膀胱却变得过于敏感,即使尿液量不多,也会频繁向大脑发送排尿信号,导致患者老是想上厕所,却又尿不出多少。据统计,40 岁以上人群中,膀胱过动症的发病率约为 10%,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还会进一步升高。

膀胱过动症有几个比较典型的症状。一是尿频,在正常饮水量下,白天排尿次数大于 8 次,夜尿次数大于 2 次,并且每次尿量小于 200 毫升,就可能是尿频。比如,有的人一上午能跑四五趟厕所,可实际上没喝多少水,这就不太正常了。二是尿急,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根本憋不住,必须马上冲向厕所。有些患者正和别人聊天,突然就尿急得厉害,必须立刻找厕所,不然就可能尿裤子。三是急迫性尿失禁,在尿急的同时,或者尿急后马上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的情况。还有就是夜尿,晚上入睡后,因为尿意起床排尿次数超过 2 次,像有的患者一晚上要起夜三四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第二天精神也不好。

那么,膀胱过动症是怎么引起的呢?目前原因还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是一个原因,膀胱外包裹的逼尿肌,在储尿期本应安静待着,可要是它异常收缩,就会挤压膀胱,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神经中枢传递异常也可能导致该病,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出问题,尤其是膀胱传入神经异常,会干扰膀胱和大脑之间的 “通信”,使得膀胱过度活动。膀胱感觉过敏也是因素之一,这类患者膀胱特别敏感,尿液量不多时,就产生排尿欲望,引发膀胱过动症。另外,尿道功能异常,比如前列腺炎等疾病,会刺激膀胱邻近组织的神经,进而导致膀胱过动症。还有,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膀胱过动症的发病率就相对较高。

接下来,重点讲讲能缓解膀胱过动症的五个生活习惯。

习惯一:合理控制饮水量

很多膀胱过动症患者,因为频繁跑厕所,就不敢多喝水,其实这是不对的。喝水太少,尿液浓缩,会刺激膀胱,加重症状。但也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不然会加重膀胱负担。建议每天的饮水量控制在 2 - 2.5 升,分多次饮用,每次 100 - 200 毫升。而且,尽量在白天摄入大部分水分,晚上睡觉前 1 - 2 小时,就不要再大量喝水了,这样能减少夜尿次数。例如,可以早上起床后喝一杯 200 毫升的温水,之后每隔 1 - 2 小时喝一次水,晚上 7 点之后就少喝水。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控制饮水量,约 40% - 50% 的患者尿频、夜尿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习惯二: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对膀胱过动症也有影响。要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像辣椒、花椒、芥末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膀胱黏膜,加重尿频、尿急症状。还要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咖啡、浓茶、可乐等含有咖啡因,啤酒、白酒等含有酒精,它们都可能刺激膀胱,导致膀胱过度活动。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橙子等)、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肠道内的粪便堆积,会压迫膀胱,加重膀胱过动症的症状。有患者反馈,调整饮食结构后,尿急的发作频率降低了 30% 左右。

习惯三:进行膀胱训练

膀胱训练是缓解膀胱过动症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是,当有尿意时,不要马上排尿,尝试憋一会儿,等尿意稍微减弱后再去厕所。一开始,可以每隔 1 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增加排尿的时间间隔,比如 1 个半小时、2 小时,直到能憋尿 3 - 4 小时。但要注意,这个方法只适用于膀胱过动症患者,膀胱健康的人不要随意憋尿,不然会损害膀胱功能。另外,还可以进行盆底肌训练,也就是常说的凯格尔训练。上厕所排尿时,感受下身发力的肌肉群,那就是盆底肌。可以分别采用坐位、站立位和躺卧位,每个体位做一组 10 次的肌肉收缩,每天至少重复 2 次。坚持进行盆底肌训练,能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更好地控制排尿,缓解尿失禁等症状。据统计,经过 3 - 6 个月的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训练,约 60% - 70% 的患者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

习惯四:规律作息与放松心情

保持规律的作息对膀胱过动症患者很重要。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需要 7 - 8 小时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各项机能,可能加重膀胱过动症的症状。同时,要注意放松心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因素也会影响膀胱功能,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会使膀胱更加敏感,尿频、尿急症状可能会加重。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放松心情,比如听音乐、散步、练瑜伽等。有研究发现,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能使约 30% - 40% 的患者症状得到缓解。

习惯五:定期体检与及时治疗

对于膀胱过动症患者,定期体检非常必要。定期去医院检查,医生可以通过尿常规、尿流率检查、膀胱镜检查等,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比如前列腺炎、糖尿病等,要积极治疗。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膀胱功能,加重膀胱过动症的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引起神经病变,影响膀胱的神经调节,导致膀胱过动症加重。所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缓解膀胱过动症也很有帮助。

膀胱过动症虽然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通过合理控制饮水量、调整饮食结构、进行膀胱训练、规律作息与放松心情、定期体检与及时治疗这五个生活习惯,能有效缓解症状。大家要是发现自己有频繁想上厕所却尿不出等类似症状,一定要重视,及时就医,明确是否是膀胱过动症,然后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整生活习惯。要是对膀胱过动症还有其他疑问,随时都能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