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诱发糖尿病吗(可能诱发糖尿病的饮食状况或生活方式)

嘉佳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6点原因

一个人突然查出血糖飙高,成了糖尿病患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我又不爱吃甜食!”可真相往往不是表面那么简单。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甜食吃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那为什么有些人天天喝奶茶却不高血糖,而有些人饮食清淡却查出糖尿病?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背后一定有原因。医生在门诊中见过太多“看起来很健康”的中年人,突然被诊断为糖尿病,然后陷入自责、疑惑和焦虑。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了解风险、主动防控”,国家卫健委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是全球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量属于“隐匿型”,即平时没症状、没感觉,一查才发现血糖早就超标。

医生印象很深的是一位50岁的男患者,平时工作繁忙,饮食也算规律,体检报告却显示空腹血糖9.2mmol/L。他一脸懵:“我没喝可乐,也不爱甜品,怎么就糖尿病了?”这种误解在门诊里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关键知识:糖尿病的根源并不只是“吃糖”,而是胰岛素功能紊乱所致,背后原因复杂,远比我们想象中多。

医生总结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发现导致糖尿病的6个“幕后黑手”最容易被忽视,很多人还在不知不觉中“自掘血糖陷阱”。

第一个原因是长期睡眠不足。很多人以为熬夜只是“伤神”,其实更伤的是胰岛功能。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24%。睡眠不足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皮质醇,干扰胰岛素正常工作,导致血糖升高。

第二个原因是久坐不动。现代人坐在办公室、手机前、电视机前的时间越来越长。长期久坐会导致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肌肉不动,糖就堆在血液里,血糖自然就高了。有研究发现,每坐60分钟,血糖水平就有明显升高趋势。

关键知识:糖尿病的早期征兆往往不明显,如乏力、多尿、视力模糊等,很容易被忽略。定期体检是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

第三个原因是腹型肥胖。很多人体重正常,但肚子一圈脂肪特别厚,其实这才是最危险的类型。腹部脂肪会释放炎性因子,影响胰岛素的敏感度,诱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医生建议,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就要警惕了

第四个原因是精神压力大。现代人节奏快、压力重,长期焦虑、情绪波动会刺激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升高血糖水平。医生在门诊中见过不少高管、教师、企业主,表面风光,其实血糖早已悄悄爬升。

第五个原因是饮食结构紊乱。不是“吃多甜”,而是“吃得精”。白米饭、白面包、炸鸡薯条、奶茶甜点,这些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过多,会加剧胰岛素波动,形成“血糖过山车”。而频繁的血糖波动,本身就是糖尿病的温床。

关键知识:升糖指数(GI)高的食物更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应优先选择粗粮、全谷类、低GI食品作为主食来源。

第六个原因是家族遗传与年龄因素。如果父母中有糖尿病患者,子女患病风险会增加2至3倍;而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自然下降,45岁以上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命中注定”,而是更需要提前预防。

医生提醒,糖尿病不是看起来“胖就得、老就有”的病,它是生活方式病,掌控生活方式,就是掌控血糖的主动权

值得强调的是,糖尿病早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或者“发现后不重视”。很多人直到发展成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截肢,才后悔莫及。

医生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糖筛查,尤其是家族有糖尿病史、体重超标、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建议半年查一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指标。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害怕吃药,早期通过合理运动、饮食干预,是完全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医生见过不少患者通过“改掉晚饭吃太饱、晚上散步30分钟、早餐吃杂粮粥”这几招,成功把糖化从6.8%降到5.6%。

关键知识: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包括饮食、运动、监测、药物、心理五大方面,缺一不可。

医生也想纠正一个误区:很多老年人觉得“我年纪大了,不吃糖就没事”,其实糖尿病不是“糖吃多了”,而是“身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了”,控制饮食只是基础,关键在于整体生活方式的调整。

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进社区”“慢病管理入户”等政策,糖尿病的防控不仅是医院的责任,也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体现。每个人都该了解自己的血糖状态,学会与糖和平共处。

医生最后想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命运,而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为自己的血糖打基础。与其等到确诊后被动控糖,不如现在就开始主动预防。

那你有没有检查过自己的空腹血糖?你家里有没有人“口渴多尿却没当回事”?欢迎留言讨论,或许你的一个提醒,就能让一个人少走一段弯路。

未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个性化饮食方案、AI辅助诊疗的普及,糖尿病的管理将越来越精准、高效。但最有效的预防,依然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改变——吃得对,动得勤,睡得好,心情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陇德,李立明.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2023,15(2):58-6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周玉梅,王建军.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678-683.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5点原因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怎么会患上糖尿病呢?我感觉自己一直挺健康的,没什么特别的不舒服。”这句话来源于一位刚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

她是一个中年女性,体重偏重,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平时也没特别重视运动。

看起来,她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体检结果却让她惊讶——血糖水平早已超出了正常范围。

她不禁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得糖尿病,明明自己并不常感觉到什么不适。

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并非“无缘无故”降临到某个人身上,而是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在背后推动。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其实,它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五大原因——自身免疫破坏、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久坐和高GI饮食,恰恰是最常见的引发糖尿病的幕后“黑手”。

糖尿病的种类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常见于年轻人,发病时,患者的胰腺β细胞受到了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完全丧失。

这类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统的“自杀式攻击”——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组织,进而启动攻击。

1型糖尿病起病通常急骤且症状明显,其发病机制是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发起攻击,致使胰腺丧失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而打破血糖调节的平衡。

研究发现,约七成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遗传易感倾向,不过免疫系统的“失控”往往需要外界诱因,像病毒感染、环境毒素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时,胰岛素的生产和分泌会急剧下降。

这种状况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明显症状,包括口渴感增强、频繁排尿以及体重无故减轻等。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病情可能急剧恶化,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尽早确诊并立即启动胰岛素替代治疗,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策略。

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紧密关联,当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时,个体罹患该病的风险会大幅上升。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遗传易感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它仅仅是增加了发病的可能性。

在糖尿病的各类分型里,2型糖尿病与遗传之间的关系最为突出。

相关数据显示,当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相较于普通人会提高一倍;而若父母双方都患有此病,子女患病的风险则会飙升至普通人的六倍多。

尽管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占据着关键地位,但它只是潜在的致病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遗传易感性为个体搭建了更易患糖尿病的“内在框架”,而最终是否会发病,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生活习惯不健康、体重超标等因素,往往会加速遗传易感性的表现。因此,即便家族中存在糖尿病遗传史,个体也并非注定会患上此病。

通过科学规划饮食结构,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仍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胰岛素作为调控血糖的核心激素,在生理状态下通过精准调节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维持着血糖浓度的动态平衡。

但当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即便胰岛β细胞仍可正常分泌足量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却显著下降,导致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运和利用过程受阻。

这种代谢异常使得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最终引发高血糖病理状态。

作为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之一,胰岛素抵抗在病程早期会触发胰腺的代偿机制——胰岛β细胞通过增加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来试图纠正血糖代谢紊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胰腺的负担加重,最终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的功能衰竭,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不当等。

研究表明,腹部脂肪特别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因此,保持健康体重,增加体力活动,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防止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与工作形态让长时间久坐演变为普遍的日常状态。

这种持续的静态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体重攀升,更会诱发诸多健康隐患,2型糖尿病便是典型代表。多项科学研究证实,长期久坐不动会大幅提高罹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

久坐的危害具有多面性,并非仅停留在体重层面。

它会削弱身体对胰岛素的响应能力,逐步引发胰岛素抵抗现象;同时还会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进程,让血糖调控变得愈发艰难。

这意味着,即便久坐者未达到肥胖标准,同样面临着较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因此,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适当增加站立、走动和运动,能够有效地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每天简单的散步或做些简单的拉伸运动,都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高GI(升糖指数)食物,例如白面包、糖果及甜饮料等,具有快速提升血糖浓度的特性。若长期摄入此类食物,会导致胰岛功能持续承压,进而提高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高GI食物进入人体后,迅速被消化并转化为糖分,血糖水平急剧上升,胰腺必须分泌大量胰岛素来应对这一变化。

如果这种高血糖的情况经常发生,长期下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

相比之下,低GI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豆类等)则不会迅速升高血糖,反而能够维持血糖的稳定,减少胰腺的负担。

因此,改变饮食结构,减少高GI食物的摄入,增加低GI食物的比例,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的发病并非瞬间形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引发的。

具体而言,自身免疫系统对胰岛细胞的破坏、遗传层面的易感特质、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以及长期久坐不动、偏好高血糖生成指数(GI)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从不同维度提升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不过,通过践行科学饮食模式、坚持合理运动、杜绝久坐等健康举措,可切实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最重要的是,糖尿病并非“注定”降临在某个人身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母东生,蔡梦杰,王桂娟,等.基于生活习惯的糖尿病预测与可视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31(10):154-160.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有的人全占!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2023年《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就是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改 摄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2023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项研究纳入了超21万名参与者,持续长达36年时间。在此期间,有超过2.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摄入红肉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存在明显关联,相比摄入最少红肉的参与者而言,摄入最多红肉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62%。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2025年1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

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研究共纳入超过19万名参与者,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9940人被确诊为新发2型糖尿病。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2016年,《英国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居然高达89,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啤酒。健康时报 任璇 摄

是不是白酒、红酒会好点?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糖尿病足中心主任医师王爱萍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也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2022年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2019年,有科学研究人员对43722名女性进行了5.7年的随访发现,习惯睡觉时开灯或开电视的人更容易长胖。相比睡觉时屋内没光源的人,这些女性体重增加5千克以上的风险要高17%,而发生突发性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更是增加了22%和33%。

夜灯。健康时报 任璇 摄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2024年,一项发布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上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2022年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6小时的参与者中,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健康时报 曹子豪 摄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