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健.ppt(糖尿病健身操)

罗爱祖国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曙光已现:科学家成功3D打印“功能性胰岛”

3D打印胰岛真能终结糖尿病扎针时代?

最近科学圈炸锅了。

维克森林团队搞出了能用的3D打印人类胰岛,欧洲器官移植大会上刚公布的成果。

对千万1型糖友来说,这技术简直救命稻草——皮下切个小口就能植入活性超强的胰岛,再也不用每天扎针了。

仔细看这个技术确实牛。

传统胰岛移植得往肝脏打细胞,手术复杂效果还不稳定。

现在换新法子:用海藻酸盐混合人体胰腺组织做成特殊“墨水”,低压慢速打印出完整胰岛。

实测存活率超90%,三周内对血糖反应比自然胰岛还灵敏。

相当于给细胞造了个仿生小屋,营养氧气管够,比硬塞进肝脏合理多了。

但别急着喊糖尿病被攻克。

现在成果还在实验室阶段,动物实验都没做完呢。

虽说微创植入是巨大进步,可长期效果、排异反应全是大问号。

更别说量产成本高得吓人,普通家庭哪用得起?

科研团队说目标做“现成疗法”,可看看类似生物技术从实验室到上市,哪个不要熬十年八载?

技术瓶颈也不少。

生物墨水稳定性、打印精度提升、血管化问题,哪个卡住都前功尽弃。

不过这次用真人细胞而非动物细胞实验,倒是个踏实突破。

只要别学某些企业拿实验室成果炒股割韭菜,稳扎稳打做临床,说不定真能改写糖尿病治疗史。

医疗圈的朋友私下聊,都说这方向靠谱。

虽然现在谈替代胰岛素为时过早,但比起那些吹上天的“基因编辑治愈糖尿病”的PPT项目,至少人家实打实打印出功能性组织了。

关键看后续资金能不能跟上,还有药监部门给不给快速通道。

真希望进度再快点啊。

隔壁王叔打胰岛素二十年,肚皮上全是针眼。

什么时候这种技术能进医保,糖友们才算熬出头。

科学突破固然热血,但患者要的是买得起用得上的治疗。

拜托研发和资本都实在点,别让老百姓空欢喜一场。

糖尿病怎样做能长寿?陈刚大夫讲给您!

昨天,我又被安排了“糖尿病自我管理学校”的课程。同事小于偷偷告诉我,在她做的问卷调查中,有很多病友希望多安排我的课。说真的,听后还小有点成就感的感动。

我院有优秀的营养师、卫教师团队,关于吃的问题、运动的问题、胰岛素注射的问题、血糖监测的问题,都有更加优秀的讲师负责。我呢,则更愿意帮助病友搭建“整体框架”,比如,这次和和大家谈的就是“抗糖秘籍”。

多能忽悠,哈哈,一听这个词就能吸引不少眼球。

抗糖有什么秘籍?

简单地说,就是过了“心理关”后,要有整体意识,围绕健康本身,构建“保健学术架构”,而如何饮食?如何用药?如何监测血糖?等等,仅是这个学术构架的一部分内容而已。最后才是,把学了的这些知识执行到位的问题。

就慢慢和您说说,我都讲了啥?

第一张幻灯片,告诉大家要过“心理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一般的糖友在被告知患病后都会有一段“灰色心理”期的。或长或短,有人几年也跳不出来,很心酸。

生了个孩子,您看她不管是丑还是美,她都在哪!她就是您的孩子。

夫妻离婚“很常见了”,而糖尿病一经诊断,其忠诚可嘉,一辈子都会不离不弃(至少目前的医疗状态还是这样)。

接受她,就要学会和她“和睦相处”、“长相厮守”

俗话说,“勺子哪有不碰锅沿的”,糖尿病毕竟是一种病,如何能长期相处而相安无事?

首先就是要认真观察她,了解她。鼻子、耳朵、眼睛、毛发......切不可“盲人摸象”。

我经常讲的一句别人说过的名言:“胰岛素是为智者准备的良药”,胰岛素是药,还是良药吗?它成为良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智者”。美国曾调查所有的药物(可不只是降糖药哦,是所有药),出现问题最多的药物就是胰岛素。

我的文章,“一位传奇老糖还是服了我”,住院前118单位的胰岛素,出院时减到了74单位,关键是血糖很好了-----就是某个知识点的问题,“智者”的要求,本身就是多方面的。

第3、4张幻灯片,则是从事物的两面性来剖析的。

糖尿病是病啊,怎会又说是“健康长寿病”?

发表在著名《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篇文章显示:20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人,男性的预期寿命减少了11.1年,女性患者减少了12.9年。

我不和这些人较真,“糖尿病是健康长寿病”也不是我第一个说出口的,但我是认可的,关键是您怎么做。

您因为得了糖尿病,饮食不再是“胡吃海喝”,而是合理饮食啦;运动问题也到位了;体重会良性改善;每个月都去和医生见个面;一些代谢指标、心电图等等,会不时的去复查-----这可是“正常人”都很难坚持的啊。

讲课的时候我说,糖尿病或许会使您寿命缩短10年,但是,您因此改变了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这个获益可能就会使您的寿命延长15年(相比原来生活的您)。

15—10=5,这可是正值啊!

阴阳转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就看您怎么看,怎么做!

当您有这个认识的时候,您就会变得很幸福。

完成了这种思想上的蜕变,怎能不说是“华丽转身”呢?

我不止一次的提起我曾经的文章----“医患结合”。

什么样的医生和什么样的患者相结合才会出现最佳结局?

患者分几等,天天来听课,知道很多,就是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的糖友并不是少数。

戒烟限酒,您戒烟了吗?

很多人都是在心脏按了支架以后才开始重视并戒烟的。

我告诉他:到心梗了,支架时才戒烟,很有可能就没有了“戒烟”的机会,直接从“地平线上”消失了(心梗会死人的)......

后面是我讲述的一些“学术”或“观念”。

是不是糖尿病?6.9=7.0------什么意思?7.0的血糖就是糖尿病了,血糖6.9是吗?

别较真!

不要因为血糖6.9没有带上糖尿病的帽子而高兴,也不用因为血糖7.0了,被诊断糖尿病而苦闷。

血糖自我监测也是这样。很多人纠结于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血糖,餐1h时血糖7.8mmol/L,餐2h再测8.0,餐三8.5,有何纠结啊?我问,您上学时考过几次满分?为啥没考上清华?咋就想把血糖降到所谓的“正常”状态呢?

您对这个血糖的纠结本身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已经远远超过了血糖本身!

您可能说,我想控制血糖更好不对吗?

对,要求血糖更好当然没毛病,但您也应该有“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已经很努力了”的释怀。

纠结过度也升糖的!

关于分型问题,我再次重申了我的观点,对于成年消瘦的糖尿病,最好分一下型,主要是排除LADA(重点是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的监测,而不是胰岛功能),这可是1型的。

血糖高的时候,LADA是不建议使用磺脲类促泌剂的,而胰岛素是首选。

对于消瘦而难以与1型鉴别的糖尿病,胰岛素是可以当做首选的。而以往的用药中,2型糖尿病首选二甲双胍,80%的糖尿病都是超重或肥胖的,这样就坚定了二甲双胍的“首选”地位,而对消瘦体型的2型糖尿病,磺脲类的使用地位则相对提高了。-------关键是不是2型。

我有文章“开始的时候诊断了1型,怎么后来又有专家给诊断成2型了呢?”。

每一项行动,当然要先有目标或方向。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得了糖尿病,如何活得久、活得好、治得起”-----这是我为糖尿病制定的终极目标:寿命长一些,活着的时候活得好一些,能够治得起。

与寿命的更相关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中,血压、血脂、吸烟都要远远高于高血糖的重要性,相反,低血糖更危险。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可以死人的,但是很好预防。

与血糖更相关的是“活得好”的问题。姑且不说糖尿病心理关的“活得好”,血糖更相关的慢性并发症“三联征”是眼睛、肾脏、神经病变。眼睛看不见了,尿毒症了,神经病变凉麻疼,怎能说“活得好”?要控制血糖!

血糖只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就像高中学习的科目,只是高考总分数的一部分。

那血糖目标是什么?

陈大夫语: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

看我的文章:“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

治病求本,看我的文章:“糖尿病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

如何控制血糖,看我的文章:“五驾马车的天平模式”;

这张片子中,有太多的知识点啦!

比如:

糖化不达标,先看基础,在看餐后。餐后血糖的达标不能以餐前低血糖为代价;

不同天之间,同一时间点的血糖波动大,要关注生活方式。什么意思?比如晚餐前血糖良好,睡前血糖有时6.7mmol/L,很好,而有时13.8mmol/L,这是不同天的,要从生活中去找:饮食、运动、心态、疾病(牙疼等)。

同一天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波动大,中午餐前很好,中餐后到晚餐前都很高,如果平时不是这样,那就是今天中午吃多了或者下午活动少,等等,是生活方面的;如果平时也是这样,就不是中午吃得多的问题,需要调整下药物方案。

如果您是肥胖,或者是消瘦,一定要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并且建议打印阅读(有错字就请理解啊):“控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三角”。

很多人把使用胰岛素后的肥胖归结于胰岛素,或许有这种作用,但是,我要高呼:体重增加,更多的是您对胰岛素的驾驭。

这篇文章您可能也需要看:“您还是把胰岛素停了吧”。

讲糖的结尾部分,是给糖友打打气!

我引用了我的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话:“快乐是心境,送给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糖友们”

还有注射胰岛素生存58年的伊丽莎白,以及患糖尿病58年仍然健在的我的老糖。

伊丽莎白和我的老糖

那可是使用注射器注射动物胰岛素的年代,没有血糖仪而靠烧尿糖来调整胰岛素的年代,胰岛素时常就断顿的年代......相比而言,现在得糖尿病是何等“幸运”的事啊。

来听课的后面那位阿姨19岁得病,说到靠烧尿糖来调整胰岛素的时候,她频频点头。

糖尿病不可怕,但是必须重视。

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都能“全身而退”的,“胰岛素是为智者准备的良药”,哪一种药物不是?血糖监测也是这样!

有人因为测血糖疼痛就不测了,完全可以更换一下采血针头(比如罗氏采血针就疼觉很轻)、注意扎手指的深度和部位。

您那么在意餐后1h、2h、3h的血糖变化,弄一个实时血糖监测不就解决了。低血糖时吃15g糖、15分钟测血糖的“双15”从哪来的?当“点血糖”变成“线血糖”的时候,您还会睡前10点吃个水果来预防夜间3点的低血糖吗?

(使用预混胰岛素,有一个夜间0--3点的低血糖易发区,吃什么食物对这个时候的血糖有作用?实时血糖监测就会告诉您的)

本来快结束了,又加上了一个知识点。

我不是在为实时血糖监测系统做广告,当有一些“高科技”到来的时候,如果对我们的健康有益,您还犹豫什么?

课堂上我说:您舍得花钱去旅游,舍得花大巴钱买保健品,为什么在关系到身家性命的时候,那么惜财?

最近,网上传:一患者差点死啦,医生剪开衣服抢救成功,醒来后告知其父并导致带着警察来医院索要衣服损失费------人活着,心已经si啦!

唉,还是做个好人好。

我让大家关注“陈刚大夫讲糖”,看是为自己做广告,但是我做科普是义务奉献。

作者陈刚大夫 副主任医师 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住院部主任

关注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群学控糖技能

糖尿病人出院指导,一定别忘了这些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大多需要终身治疗。漫长的病程,绝大多数的时间,患者都处在院外,这时,出院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饮食方面

向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若像正常人般进食,餐后血糖必定增高。合理饮食可以减轻胰岛的负担,有助于控制血糖,良好的饮食控制是一切降糖治疗的基础。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均衡营养,定时定量进餐。

运动指导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环节,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肌肉和其他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每周至少5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时备好糖果,避免低血糖发生。如果血糖不稳、过高或近期有严重并发症时暂不宜运动。但运动应选择安全有效的项目,按医生制定运动处方进行,要定时定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断。

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正确用药;不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不随意停药;不忘记服药;(如血糖波动大不规律,请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调整)对于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向患者详细说明服药的时间、注意事项,让患者自觉按时服药。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应教会患者或家属胰岛素注射法,树立无菌操作观念,说明胰岛素的保管方法、不良反应、作用时间。同时教会患者低血糖症状的识别及处理。

自我监测血糖

这是糖尿病治疗的依据,要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血尿糖、体重、血压、尿酮体等,并做好记录,定期到医院复查。

1、血糖监测:随时监测血糖、血压及体重、腰围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病情不稳定时或血糖波动大时需每天监测血糖,每天4—7次,病情稳定或血糖达标时,则可每周监测1—2天。

2、定期体检:每季度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动脉超声及神经病变的相关检查。

3、检查足部:每天仔细检查双足,做好足部护理,预防感染。

心理指导

这也是最重要的,告知患者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稳定。可告诉糖尿病患者目前虽然不能根治,但只要正规治疗,各项指标控制达标,可与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患者应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

及时就医

当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如感觉口干、烦渴、多饮、多尿;不断拉肚子或呕吐;感冒、发烧咽喉痛;持续高血糖或近期血糖波动大等应立即就医。

其他指导

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换内衣,每日检查足部情况,穿合适的软底鞋、袜。一旦出现外伤、水泡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