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肝与肾(糖尿病肝肾不好吃什么药)

刘医生健康讲坛 0
文章目录:

贾伟平院士看诊经验告诉你:糖尿病血糖高不可怕,怕的是肝肾损伤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最新统计,我国已有超过1.4亿糖尿病患者,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而在这些患者中,很多人只关注血糖指标,却忽视了一个更大的威胁——肝肾功能的逐渐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肝肾损伤占比高达42.7%。这一数字远高于十年前的28.3%,显示出问题的日益严重。

中国糖尿病学会在2025年初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强调,超过65%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异常,但仅有23%的患者意识到这一风险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这种认知差距正是导致许多患者"小病拖成大病"的根本原因。

贾伟平院士,这位在糖尿病领域耕耘近40年的专家,通过数万例临床案例发现:在糖尿病的管理中,血糖控制只是第一步,保护肝肾功能才是长期健康的关键。据其团队研究,控制良好的血糖能降低78.6%的急性并发症风险,但若不重视肝肾保护,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53.2%

为什么说肝肾损伤比高血糖更可怕?这要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说起。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就像是血管里流淌的"糖浆",会对全身的血管内皮造成慢性损伤。如果把我们的血管比作自来水管,高血糖就像管道里不断流过的带砂砾的水,时间一长,管道内壁就会被磨损。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内部的两大"净化工厂",它们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功能。当微血管病变发生时,这两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受损,功能逐渐下降。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的一项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约3.5ml/min,是正常人的2.7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肝肾功能的下降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贾院士的临床数据显示,82.3%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前,肾功能已经下降了超过40%。这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症状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危险隐藏在水下。

高血糖对肝脏的损伤同样不容忽视。脂肪肝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肝脏问题,发生率高达73.8%。糖尿病患者的肝脏更容易积累脂肪,形成"糖脂肝"。

这些脂肪不仅占据肝脏空间还会引发慢性炎症,进一步损伤肝细胞。就像一台发动机,如果不断往里面加错误的燃油,最终会导致引擎损坏。

当肝肾功能同时受损时,患者面临的是一场"双重打击"。肾脏无法有效清除体内毒素,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更多副作用。贾院士团队2024年的研究发现,肝肾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普通患者高2.6倍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自己的肝肾功能呢?贾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三点核心建议:

定期检测肝肾功能是发现早期损伤的关键。数据显示,每季度进行一次肝肾功能检查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比一年检查一次的患者低31.5%

建议每位糖尿病患者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每3个月检测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就像我们定期给汽车做保养一样,及时发现小问题,避免大修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对保护肝肾功能至关重要。低盐低蛋白饮食已被证实可有效减轻肾脏负担。研究表明,将钠盐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8g/kg体重

可使肾功能下降速度减慢45.7%。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天至少25克)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第三,合理运动是保护肝肾功能的"良药"。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可使肝脏脂肪含量平均降低17.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减慢23.6%

贾院士特别强调,运动强度应个体化,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为宜。对于老年患者或已有并发症的患者,可选择太极气功等低强度运动,效果同样显著。

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的降糖药物对肝肾的影响各不相同。二甲双胍需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受损者应谨慎使用。盲目换药或停药的行为可能造成病情波动,加重肝肾负担。

贾院士常对患者说:"控制血糖就像修路,保护肝肾就像修桥,两者缺一不可。"87.5%的长期存活且生活质量良好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关注血糖,更重视肝肾功能的保护。

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糖尿病杂志》中,贾院士团队总结了3217例长期随访的糖尿病患者数据,发现那些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其10年生存率比普通管理组高出17.8个百分点,生活质量评分高出23.5分

亲爱的糖友们,请记住:糖尿病管理不仅是看血糖数字,更要关注肝肾健康!定期检查、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才是真正的"三管齐下"。有了健康的肝肾功能,即使血糖偶尔波动,也能为身体提供强大的保护盾牌!

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种可以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与疾病和平共处,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正如贾院士常说的那句话:"管理好糖尿病,人生依然可以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国糖尿病学会

2. 糖尿病肝肾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4期

3. 代谢性疾病与器官损伤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第5期

肝脾肾不好竟会导致三高?中医教你3个方法对症调治

很多人不知道,三高问题和肝脾肾的健康息息相关。中医看来,血压高可能是肝出了问题,血脂高多半和脾有关,血糖高则常常是肾脏在"报警"。今天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以及对应的调理方法。

肝阴不足易致血压高

不少高血压患者会有这样的感受:情绪一激动血压就飙升,还经常觉得头晕目眩、面红耳赤,平时也容易急躁发怒,甚至伴有耳鸣口干的情况。这在中医里多属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肝脏就像人体的"调压器",当肝阴不足时,就像水箱里的水少了,无法制约肝阳这团"火"。肝阳上亢就会带动气血往上冲,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除了上面说的症状,还可能出现胁肋胀痛、五心烦热等表现。

调理这类高血压,重点是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就是一个经典方剂。方中天麻和钩藤是平肝熄风的"主力军";石决明性质寒凉沉重,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清热明目,就像给"上冲"的气血按下了"刹车键"。

脾虚湿盛易致血脂高

很多血脂高的人,体型偏胖,平时总觉得身体困重乏力,嘴巴里黏腻不舒服,还容易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大便也常常黏在马桶上冲不净。这往往是脾虚湿盛导致的。

脾主运化,就像人体的"运输队长"。当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及时转化为营养被身体利用,反而会生成痰湿浊气。这些"垃圾"堆积在血管里,时间久了就形成了高血脂。舌苔厚腻、头晕昏沉也是常见表现。

调理这类高血脂,关键是温阳利湿、健脾化浊。五苓散是不错的选择。方中泽泻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加强利湿之力;茯苓和白术能益气健脾,从源头切断生湿的路径;桂枝则能温阳化气,帮助身体更好地代谢水湿。

肾阴亏虚易致血糖高

糖尿病患者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总是口干口渴,喝很多水也不解渴,吃得多但身体却逐渐消瘦,还常常觉得乏力没精神。这在中医里多属于肾阴亏虚、虚火内生。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就像身体里的"冷却液"。当肾阴不足时,虚火就会像失控的火苗一样灼烧体内津液,导致代谢失常,从而引发血糖升高。除了上述症状,还可能出现肢体倦怠等表现。

调理这类高血糖,重点是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是常用方剂。方中知母、黄柏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就像给体内的"虚火"浇水;熟地、山药、山萸肉滋阴补肾、填精固本;丹皮、茯苓、泽泻则能利水渗湿、清泻相火,帮助排出体内的代谢垃圾。

中医调治三高的关键

中医调理三高,讲究辨证施治,上面提到的方剂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至关重要。

平时要保持情绪舒畅,避免长期熬夜伤肝;饮食上尽量清淡,少吃油腻甜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虚湿盛;还要注意节制房事,避免过度消耗肾阴。

肝脾肾是人体重要的脏腑,它们的健康直接影响着身体的代谢功能。当出现三高问题时,不妨从调理肝脾肾入手,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如果病情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1周就肾衰竭!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若常出现5个不适,立即就医治疗

见过糖尿病的“后手”吗?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它藏在身体里的“慢性炸弹”。糖尿病不疼不痒,像个不吭声的“老实人”,但一旦爆发,能让你在短短七天内直奔肾衰竭。你没看错,是七天,不是七年。

就像你以为只是空调太冷,脚有点水肿,结果肾脏已经干不动活了;你以为晚上多喝了点水所以老起夜,结果肾小球已经一团乱麻。糖尿病就像一个精致的“伪装者”,表面是血糖,背地里是肾脏、眼睛、神经全方位攻击。而肾衰竭,往往就是它手里的“终极王牌”。

医生说:“糖尿病不是光控糖那么简单,关乎肾的生死,往往只在一周之间。”今天我们不说控糖、不谈指标,专聊一个你忽略已久的“老朋友”——肾。

糖尿病和肾病的关系,就像拖欠房贷和银行黑名单,早晚要来,迟早要算账。

某三甲医院肾内科门诊,一位62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为连续几天恶心、乏力、尿少就诊。化验结果显示,肌酐飙升,尿蛋白严重,已发展至急性肾衰竭前期。入院前他每天正常吃饭,血糖控制尚可,但从未做过一次肾功能检查。

你以为糖尿病伤肾,是几十年慢慢出事的事儿?错。糖尿病肾病的“爆雷”,比你想象中快得多。很多人从“没症状”到“肾衰竭”,用时甚至不到一个月,而其中最危险的一周,往往是身体发出最后警告的时间窗。

你要问,糖尿病人怎么就肾衰竭了?我们得先把“幕后黑手”拉出来。

肾脏,不是用来“排毒”的,而是你身体最辛勤的“血液清洗工”。每天两千升血,在它那里反复过滤,留下有用的成分,扔掉废物。如果说肝是厨房,肾就是卫生间,出了问题,满屋子异味。

而糖尿病患者的肾,就像被糖水泡过的沙包,血管壁变厚、毛细血管变脆,过滤功能一天比一天差。一开始可能只是尿里多了点蛋白,后来是水肿、疲劳,再后来,是肌酐飙升、尿毒症登场。

那五个不适,是“肾在求救”。

第一,尿液异常,不分白天黑夜,一会儿尿多得像开了水龙头,一会儿又少得可怜。有时候还有泡沫多、颜色深、味道怪,这不是“喝水少”,而是肾在报警。

第二,下肢水肿,尤其是脚踝、小腿,穿个袜子都能勒出印子,一捏一个坑不回弹。不是胖,是水分排不出去,堆在了腿上。

第三,疲乏无力,不是加班熬夜的疲惫,是那种早上醒来就好像被抽了魂,怎么睡也不解乏。因为身体代谢废物清不出去,像废气堵在屋子里。

第四,恶心、食欲差,不是“吃腻了”,而是肾功能下降后,毒素反流进入胃肠道,整个人提不起劲。

第五,皮肤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用再贵的润肤霜也不管用。不是干,是体内的代谢产物在皮肤上“作妖”。

如果糖尿病患者频繁出现这五个信号,别犹豫,该去医院查查肾功能了。因为等到真正尿毒症了,不是换药那么简单,是从此要学会“与机器共生”。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血糖控制得好,肾自然不会出问题。这是最大的误区。血糖只是其中一个风险因子,血压、血脂、体重、饮食、家族史、年龄、肾脏本身的结构与代谢能力,都是关键变量。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肾病的形成,是“高糖血液”长期冲刷肾小球内皮,引发微炎症反应,导致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硬化,最终过滤功能衰竭。

而中医则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其病本为“阴虚燥热”,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及肾,肾阴亏虚,水液失调,于是尿多、水肿、乏力等症状频出。

两者看似不同,本质一致:肾是糖尿病最容易“下手”的地方,一旦中招,退无可退。

那怎么预防?不是喊口号,而是从每天的“小动作”开始。

每天早上第一泡尿别急着冲,看颜色、闻味道、看泡沫,是了解肾健康最原始的“快检工具”。再饭后两小时不是“刷剧时间”,而是测血糖、测血压、观察身体反应的黄金时段。

饮食上,不是追求“低糖饮食”,而是避免“高盐、高蛋白、加工食品”。很多人吃得很“干净”,但一味追求“高蛋白减肥”,结果加重肾负担,得不偿失。

情绪上,别小看焦虑和失眠。肾主藏精,恐伤肾,思伤脾。长期精神高度紧张,会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肾血流减少,间接加速肾功能恶化。

你以为肾病是老年人才有的?现实是,越来越多三十多岁的年轻糖尿病患者,已经在排队做透析,他们不胖,不抽烟,甚至连甜食都不爱吃,唯一的问题是:忽略了那些“不起眼的信号”。

古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是生命之源,不只是排泄废物的器官,更是调节全身精气的“中枢”。一旦亏损,百病丛生。

糖尿病患者不能只当“血糖控得不错”的乐观派,而要做“肾功能定期看”的理智派。每一次尿液的变化、每一次莫名的疲惫、每一次夜间的突发水肿,都是身体在低声哀求:别再忽视我。

肾病不是一夜之间的灾难,但它可以在短短一周之内走向不可挽回。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役,它牵扯的是血糖、血压、血脂、肾脏、心脏、眼底、神经的全局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别等到肌酐飙升,才去查肾;别等到尿毒症来敲门,才想起那几次尿泡;别等到透析机器接上身体,才后悔那次忽略的水肿。

健康从来不是“不痛不痒”的过程,而是对身体每一个微妙变化的回应。你愿不愿意倾听,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分水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3. 国家卫健委发布《慢性肾病防治核心信息》2023年更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