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皮肤黑(糖尿病皮肤黑棘皮,图怎么办)

医者地图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病情加重,皮肤会“报警”,出现五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就医

你知道吗?有的糖尿病患者,血糖飙升得一塌糊涂,自己却浑然不觉,直到——皮肤先抗议了。

是的,皮肤。这个我们每天照镜子都能看到的“外包装”,其实早就悄悄在发信号,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压根没把它当回事。谁能想到,糖尿病这个“内伤”,竟然能通过皮肤报警

说起来,糖尿病真是个不声不响的麻烦精。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明显,也不会像骨折那样“咔嚓”一声闹动静。它就像个躲在暗处的“拖油瓶”,慢慢吞噬你的身体,直到哪天你照镜子,发现皮肤不对劲了,才恍然大悟:“诶?这啥情况?”

别着急,我们今天就来拆解——糖尿病病情加重时,皮肤到底会出现哪些“报警信号”,哪些看似小问题,实则暗藏危机。

结果可能让你大吃一惊,因为不少人早就出现了这些情况,只是一直以为是“上火了”“换季过敏”或者“最近干燥”……

别再骗自己了,皮肤有时候比你还诚实。

先说个让人瞪眼的事实: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皮肤其实早就提示过异常。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国糖尿病皮肤病变诊疗共识(2022版)》里明明白白写着的。

可惜啊,大多数人——不懂、忽略、或者干脆不信。

那到底是哪些皮肤问题?它们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下面咱们一个个看,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皮肤干得像老树皮,一抠就掉白渣儿。

很多人到了秋冬皮肤干,觉得正常。但糖尿病患者的干燥,不是一般的“换季干”,而是从内而外的脱水。因为血糖高,身体水分被“糖分”拐走了,皮肤自然就像被抽了水似的,干裂、起皮、发痒,全套上演。

尤其小腿前侧、手背、脚踝——这些地方最容易中招。你越挠越痒,挠完掉皮,掉完又痒,最后甚至会挠出一道道血痕。

注意了,这不是皮肤问题本身,而是糖尿病在“敲门”:你的血糖可能控制得很差,身体已经在“自我脱水”了

第二种,“皮肤变黑”,而且不是晒的,是那种油光锃亮的黑,尤其在脖子、腋下、腹股沟这些地方。

有人一看:“呦,我是不是洗澡没搓干净?”搓得皮都红了也搓不掉,才意识到不对劲。

这叫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表现。简单说,就是身体分泌了大量胰岛素想降血糖,但细胞不“买账”,于是胰岛素在体内越积越多,结果刺激皮肤变厚、变黑、变粗。

这不是美容问题,这是身体在跟你喊话:“兄弟,血糖这事儿,咱得聊聊了。”

很多人就是从黑棘皮病开始,才被医生一查,直接查出来糖耐量异常,甚至是糖尿病前期。

所以你要是发现脖子后面、腋下突然变黑变粗,别再以为是没洗干净,那是身体的“黑色预警”。

说到第三种,那就是“老烂腿”级别的糖尿病皮肤伤口难愈。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擦伤、蚊子叮咬、鞋子磨破皮,正常人也许三五天就结痂好了,可糖尿病患者往往一个月都好不了,还越来越烂。

为啥?因为高血糖让小血管、神经都“短路”了,皮肤供血变差、免疫力低下,连最基本的修复能力都丢了

很多糖友脚底没知觉,伤口破了都没察觉,等发现时已经红肿化脓,甚至脚趾发黑坏死。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天天都能看到的“烂脚”现场。一旦发展到糖尿病足,那真是一步错,全身遭殃

所以啊,脚上的小伤口,别不当回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哪怕只是个小水泡,都要像护宝宝似的精心照顾

第四种,脸上或者身体上突然长出一堆“小红痘”,像针尖大的小红点,摸起来不痛不痒,但就是越来越多。

这玩意儿叫黄色瘤,不是痘痘,是皮肤下脂肪代谢出问题的表现。

它的出现说明啥?说明你的血糖、血脂已经双双“炸裂”,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乱成一锅粥。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全线飘红

尤其是那些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皮肤红点雨”常常先于并发症出现,是身体在“提前预警”。

看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想着涂点药膏了事,该查的血糖、血脂、肝功能,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一种,看上去非常“治愈”——皮肤变得又厚又硬,像长了层壳,尤其是手背、手指、胳膊外侧。

你以为这是“练手茧”?错!这叫糖尿病性皮肤硬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之一。

其实这是胶原蛋白在皮肤里“乱弹钢琴”,被高血糖刺激得变性、沉积,最后形成一块块硬邦邦的皮肤。

病人会发现,手指活动变差、关节僵硬、抓东西费劲,有时候甚至弯不下手指。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而是糖尿病在影响你的肌腱、关节,甚至是全身结缔组织

别小看这层“硬壳”,它往往是身体各处“结硬疙瘩”的开始。

说到这,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糖尿病不是“甜蜜杀手”,是“沉默杀手”。

它不吵不闹,不发烧不头疼,却悄悄地影响你从头到脚。

皮肤,是它最早的“传声筒”

别再忽略你身上的小痒、小红点、小破皮,它们可能正是高血糖的“尖叫信号”。

如果你看到自己或家人出现以上五种皮肤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请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检查血糖

不是害怕,是负责。不是吓唬,是提醒。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当成感冒一样拖着不管。身体的“报警器”都响了,你还按下静音键,那可真是拿健康开玩笑。

记住一句话:糖尿病不是让你戒糖,而是提醒你“别再自欺欺人”。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皮肤的这些变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发现和疑问,我们一起来“侦破”身体的秘密。你身边有没有因为皮肤异常才发现糖尿病的例子?留言说说看。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皮肤病变诊疗共识(2022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糖尿病与皮肤病协作组,2022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为什么有些人患了糖尿病后,感觉皮肤越来越黑、越粗糙了?

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变黑、粗糙的现象,主要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导致的代谢紊乱、血管病变、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因素相关。


一、胰岛素抵抗与黑棘皮病(Acanthosis Nigricans)
  1. 机制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同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引发皮肤色素沉着和增厚。

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表现为天鹅绒样黑色斑块,触感粗糙。

  1. 人群特征

多发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提示严重胰岛素抵抗。


二、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与皮肤代谢异常
  1. 微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损伤毛细血管基底膜,导致皮肤供血不足,营养缺乏,皮肤弹性纤维断裂,表现为干燥、脱屑、瘙痒。

下肢皮肤因循环障碍易出现“糖尿病性皮肤病变”(Diabetic Dermopathy),如胫前褐色斑块(Shin Spots)。

  1. 糖基化终产物(AGEs)沉积

血糖与皮肤胶原蛋白结合形成AGEs,使皮肤硬化、弹性下降,出现蜡样光泽或鱼鳞样改变。


三、真菌/细菌感染加重皮肤损伤
  1. 易感机制

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如念珠菌)、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滋生,引发反复感染。

典型表现:股癣、足癣等感染区域皮肤脱屑、红斑、色素沉着。

  1. 特殊感染类型

恶性外耳道炎(糖尿病患者特有):耳周皮肤红肿、溃烂,愈后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


四、神经病变与皮肤屏障破坏
  1. 自主神经损伤

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易裂,失去正常屏障功能,易受外界刺激。

足部因感觉神经退化,反复摩擦损伤后形成胼胝(老茧),皮肤增厚粗糙。

  1. 瘙痒与抓挠

皮肤干燥或感染引发瘙痒,反复抓挠导致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纹理加深)。


五、其他罕见原因
  1. 药物副作用

部分降糖药(如磺脲类)可能引发药物疹,愈后遗留色素沉着。

  1. 合并肝病

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肝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出现皮肤黄褐或灰暗。


应对建议:改善皮肤状态的4项关键措施
  1. 血糖控制

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HbA1c<7%,从源头减少代谢损伤。

  1. 皮肤护理

保湿:每日使用含尿素、神经酰胺的润肤剂,尤其在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

防感染:穿透气棉质衣物,避免抓挠,足部每日检查有无破损。

防晒:紫外线加重色素沉着,外出需涂抹SPF30 防晒霜。

  1. 针对性治疗

黑棘皮病:局部使用维A酸乳膏或水杨酸软膏软化角质,严重者可尝试激光治疗。

真菌感染:外用酮康唑乳膏,顽固感染需口服伊曲康唑。

  1. 营养支持

补充维生素A(促进上皮修复)、维生素E(抗氧化)、锌(增强皮肤免疫力),如胡萝卜、坚果、深海鱼。


#糖尿病##黑棘皮##皮肤健康科普##防晒#

糖尿病病情加重,皮肤会“报警”,出现三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就医

“糖尿病嘛,就是血糖高点,吃点药就好了呗。”很多人嘴上这么说,身体却在悄悄“报警”你没听见。你知道吗?糖尿病不光伤血糖,还能“写”在你皮肤上,甚至比血糖高还要危险。

如果你发现自己皮肤突然变黑、发痒、长脓包、愈合缓慢,那可不是小事——可能是糖尿病在“升级打怪”。

我曾在门诊见过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大哥,外号“老王”,常年糖尿病,血糖控制得马马虎虎,嘴上说“没事”,结果某天脚上起了个水泡,居然演变成黑色坏死组织,最后连脚趾都保不住。

他后悔不已的一句话是:“早知道皮肤出问题就是糖尿病加重的信号,我哪敢拖?”

那糖尿病皮肤问题到底“报警”什么?下面,我们就从专业角度,带你看清这三种皮肤变化背后的真相。

皮肤突然变黑?不是“黑得健康”,是胰岛素在抗议

你有没有见过有人脖子、腋下、腹股沟那块皮肤突然变得又黑又厚,摸起来像搓泥一样粗糙、甚至有点“发亮”?很多人以为是洗澡不勤快,或者晒黑了,其实这是医学上叫“黑棘皮病”的表现。

黑棘皮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皮肤表现,尤其见于2型糖尿病人群,往往是胰岛素抵抗的“前哨信号”。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年报道,在糖尿病患者中,黑棘皮病的发病率高达17.5%。这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而是身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胰岛素水平过高,刺激皮肤角质层增厚所致

我遇到过一个患者,30多岁,体型偏胖,脖子后面一圈黑黑的,他老婆总嫌他“洗澡不干净”,结果一查,空腹血糖已经飙到了11.2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9.1%。这是血糖控制早已失控的表现,而黑皮肤就是他的“警报器”。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皮肤变黑,尤其集中在腋下、脖颈、腹股沟,不要只想着美白,赶紧查血糖,别让病情悄悄升级。

长痘、脓包、皮肤瘙痒?糖尿病不是青春期的借口

“医生,我最近脸上和背上老长脓包,怎么治也不好,痒得不行。”这句话在门诊我每周都能听到几次。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细菌、真菌“如鱼得水”,皮肤感染比常人更频繁。

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感染(如念珠菌)、脂溢性皮炎,都可能在糖尿病人皮肤上“肆意妄为”。常见表现包括:

反复长脓包,皮肤红肿热痛,毛囊炎、疖肿频发,外阴瘙痒、股沟潮湿发白,甚至出现皮肤溃烂难愈。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皮肤感染发生率高达35%,其中真菌性皮肤病占比超过一半。

我有一位朋友的大姑,60岁,糖尿病史8年,夏天一到就说“下面痒”,以为是妇科病,结果反复治疗无效。后来到医院一查,竟然是糖尿病导致的外阴真菌感染,血糖飙到了13毫摩尔/升。

抗真菌药用了半个月没效果,直到控制血糖,皮肤才彻底恢复。

所以别再拿“上火”“脏”“天热”当借口了。皮肤频繁感染、瘙痒、脱皮,很可能是糖尿病在“爆雷”。

皮肤一破就烂,一烂就不长?别以为是“年纪大了”

这其实是最危险的一种皮肤“报警”了——糖尿病足的前奏。

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硬化,皮肤的感觉能力下降,免疫力减弱,一旦有破损,很容易感染、坏死,甚至发展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全球每2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截肢。

一个真实案例:我曾经接诊一位老奶奶,70岁,糖尿病10余年,脚后跟起了个小水泡,她以为是鞋磨的,没当回事。两个星期后,水泡破了,感染严重,发展成深部组织坏死,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左脚的前半部分。

糖尿病患者皮肤愈合能力差,伤口极易感染,愈合慢,创面容易恶化。尤其在脚趾、脚底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更容易忽视。

如果你发现自己手脚发麻、皮肤苍白发凉、伤口久不愈合,甚至开始溃烂发黑,一定要尽早就医,别等到要动刀了才后悔。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问题那么多?

这其实跟糖尿病的本质有关:

糖尿病不是“血糖”病,而是“全身小血管系统失调”的病。

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供血不畅,营养运送减少,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同时还会损伤神经系统,降低皮肤感觉能力;再加上免疫力减退,细菌真菌更容易乘虚而入。

所以皮肤问题不是表面现象,而是内里出了大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问题总是“反复、难治、慢愈”。不是药不对,而是血糖没控好。

听医生一句劝,别再靠“偏方”治皮肤

很多患者皮肤一出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找偏方、涂药膏、用草药泡脚。结果越治越重,甚至引发更大的感染。

糖尿病皮肤病不是普通皮肤病,治疗的核心不在于“涂什么”,而在于“控血糖”。

比如真菌感染,除了使用抗真菌药,还必须保持干燥、饮食清淡、控制糖分摄入。脓包感染则要使用抗生素,有时甚至需要切开引流。

而像黑棘皮病这种“内分泌信号”,你再怎么搓澡也搓不掉,必须从饮食、运动、药物三方面控制血糖,才能逐渐恢复。

别让皮肤“小问题”拖成“大祸事”

很多人直到皮肤开始发黑、化脓、溃疡,才“火烧眉毛”地看医生。如果你早一点注意这些“皮肤报警”,糖尿病可能早就被你“扼杀在摇篮”。

我在临床上发现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曾出现过皮肤问题,只是没把它当回事。

皮肤,是糖尿病的“体外显像仪”。它告诉你:身体的内部系统正在失衡。

下次再看到皮肤变黑、长脓包、愈合慢,别再说“没事”,那可能是糖尿病在喊“救命”。

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及时发现这些信号?

第一,定期体检,尤其是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第二,关注皮肤变化,尤其是脖子、腋下、脚底这些地方。

第三,别“拖”,皮肤问题超过一周没好,就得去医院。

第四,控制血糖是根本,别指望药膏解决全部问题。

你以为是小痘痘,其实可能是糖尿病的“尖叫”

皮肤,是糖尿病最“直白”的信号灯。别再用“上火了”“天气热”来糊弄自己。

如果你看到身体发出这些信号,一定要当回事,因为等糖尿病真的“发火”,你想挽回都来不及了。

你有没有注意过身边老人或者亲友的皮肤变化?你觉得皮肤变化是不是我们忽视的健康信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或看法,一起把“糖”防住,把命守住。

参考文献:

[1]周莉,陈力,刘欣.糖尿病患者皮肤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4):245-249.

[2]王磊,李红.黑棘皮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5):316-319.

[3]刘敏,贾伟.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与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29-13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