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肾病可以吃(糖尿病肾病可以换肾吗)

肿瘤科杨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肾病最怕这5种食物,很多人天天吃,小心肾被吃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口中那一口“解暑神器”,可能正在一步步摧毁你的肾。这不是危言耸听。糖尿病并不可怕,真正致命的是它的“终极并发症”——糖尿病肾病

据《中国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治指南(2022年版)》权威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糖尿病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240万。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每5人就有1人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不是“尿多尿少”,是肾被“熬坏了”

很多人以为肾不好就是尿频、尿少、腰酸背痛。其实,糖尿病肾病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浮肿、蛋白尿出现,肾功能可能已经损伤过半。这不是普通“肾虚”,而是肾脏一寸一寸被高血糖“腐蚀”。

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的微血管,让肾脏这个“过滤器”失去清除毒素的能力。一旦发展成尿毒症,就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最危险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肾衰的路上”。

夏天最伤肾的5种食物,第一个你可能天天吃

天气一热,冰饮和重口味成了常态。可对糖尿病或高血糖人群来说,这些习惯简直是“肾脏杀手”。

第一,甜饮料。含糖饮料是糖尿病的“催化剂”。一瓶500ml的冰红茶,含糖量超过10块方糖。高糖摄入会让血糖短时间飙升,加重胰岛素抵抗,肾脏也被迫超负荷工作。

第二,腌制咸菜。咸菜等高钠食物会伤害肾小管,加重水钠潴留,诱发高血压和水肿。高血压又会进一步损伤肾脏,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烧烤油炸。高温油炸和烧烤会产生大量AGEs(糖化终产物),这种物质会促进氧化应激,加速肾小球硬化,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是双重打击。

第四,高蛋白补品。不少糖友听信偏方猛吃蛋白粉或牛奶补肾。实际上,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加快肾功能衰退。

第五,凉拌粉丝等高GI主食。粉丝、藕粉、糯米等食物GI值高,容易迅速升高血糖。夏天凉拌更易过量,无形中加重血糖波动,伤害肾脏。天热宁可多喝点凉白开,也别靠这些食物“续命”

控糖≠控肾,糖尿病肾病的“隐形杀局”

很多糖友以为血糖控制得好就万事大吉,其实肾病的发生不止和血糖有关,还跟血压、血脂、用药、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临床发现,不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并不高,但肾功能却已经悄悄下降。尤其是以下两类人,最容易“中招”:

血糖忽高忽低的人。血糖波动比一直高更伤肾。就像反复拉扯的皮筋,肾脏受不了这种刺激。

靠止痛药、保健品“熬着过”的人。长期滥用止痛药、三无保健品,其中的非甾体抗炎药和重金属成分,会加快肾组织坏死。真正的“控糖高手”,不仅看空腹和餐后血糖,更关注尿蛋白、肌酐、GFR等肾功能指标。

夏天如何护肾?这3件事比吃药更重要

第一件,多喝水,但别猛灌冰饮。水是肾的“冲洗液”,能稀释尿液、减少毒素积聚。但不能靠碳酸饮料、果汁“凑数”。饮水建议:每日1500-2000ml温水,分多次小口喝

第二件,每年至少查一次“尿微量白蛋”。这是发现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信号,比普通尿常规更敏感。国家卫健委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清除率。

第三件,控制三高中的“高血压”。肾脏最怕高压冲刷。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控制目标应低于130/80 mmHg。别小看血压,每高10个点,肾衰风险就升一档。

糖尿病不是“一个病”,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疾病。夏天若不警惕,肾脏最先受伤。

别让“无声杀手”把你逼上透析床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在于它安静得像空气。不痛、不痒、一切正常,甚至体检也查不出问题。但一旦出现蛋白尿、浮肿、乏力,很多肾单位已经被破坏,无法逆转。

一台透析机,一年10万元,还不算通勤、感染风险、生活质量下降。而这些,本可以通过夏天的一次饮食控制避免。真正的安全感,是你知道自己在做对的事,而不是一时的“没事”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 38(5): 358-376.

糖尿病伴肾病,以“普利类、沙坦类”为基础联合,有效降低蛋白尿

肾病不是突然来的,它往往是悄悄出现的,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肾脏的“告急信号”就是蛋白尿的那一滴不安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最怕的是高血糖,实际错了。真正让人悄无声息走向肾衰竭的,是蛋白尿这个隐秘的“叛徒”。尿里漏蛋白,意味着肾小球的筛子已经破了,原本该留在血液里的蛋白跑了出来,肾脏的屏障功能正在一点点瓦解。

而在所有能够“修补”这个筛子的药物中,有两类药物始终被视为“压舱石”,它们是普利类沙坦类

给肾脏减负,不是“多喝水”能解决的。真正有效的,是让肾小球内的压力降下来,让蛋白别再像泄洪的闸门一样倾泻而出。

这里,“普利类”药物像是一个温柔的阀门,慢慢关闭过高的血管紧张素II;“沙坦类”则像一个后备保险,精准拦截这些破坏肾脏的信使。

有意思的是,这两类药物看似雷同,但“出身”不同,打法也不一样。

普利类,比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是通过抑制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来让血管放松;而沙坦类,比如缬沙坦、氯沙坦,则是直接把受体堵死,让有害物质连门都进不去。

这种上下夹击的策略,就是医学上所谓的“RAAS系统双重阻断”,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像是给房屋漏水装了两个阀门,一个关总阀,一个堵出水口。目的只有一个:别让蛋白再流失。

但问题来了,很多医生会说:不能两个一起用,怕高钾、怕肾功能恶化。确实,副作用不容忽视。但如果能在严密监测下合理联合,尤其是对于蛋白尿已经明显的患者,这种双剑合璧的方式,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肾脏已经被糖尿病折磨得筋疲力尽,正在咬牙撑着。如果只是单靠一个药物压制,可能杯水车薪,但如果两种药物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切断对肾脏的攻击,蛋白尿的减少就不再是天方夜谭。

临床上,有研究显示,联合使用RAAS阻断剂,在降低蛋白尿方面效果优于单药。尤其是那些微量白蛋白尿刚刚出现的患者,早期干预,肾功能还能稳住。

但也别盲目上阵。很多老年糖友肾功能本就不稳,再加上利尿剂、降糖药一起上,电解质紊乱是分分钟的事。这时候,监测血钾、定期查肾功,就成了必要的“护栏”。

说到底,肾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但很多人输在了“感觉不到”。高血糖可以头晕、心慌,蛋白尿啥感觉都没有。就像房子漏水但天花板还没塌,很多人就不当回事,等到尿蛋白飙升、肌酐开始飞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没有回头路。

不少医生都说:蛋白尿的控制,胜过一切肾病治疗手段。而“普利 沙坦”的组合,就像是给肾脏加上双重盔甲。

另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普利类药物往往对东亚人群更容易引起干咳,特别是女性,这可能与基因代谢通路有关。沙坦类则副作用更温和,尤其适合长期维持。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都应该吃这两种药?答案当然不是。选药要看血压、钾水平、肾小球滤过率,还有是否合并心衰等复杂因素。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一旦蛋白尿出现,不能等,早期干预、联合治疗,是极其关键的转折点。不要等到肌酐升了、肾小球滤过率掉了,才想起保护肾脏。

更需要强调的是,“联合”并不意味着药越多越好,而是在医生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比例和节奏。

比如有些人对普利类起效快,但咳嗽严重;换成沙坦类反而更稳定。甚至有研究探索低剂量双用的策略,既控制了蛋白尿,又避开了副作用的高峰。

仅靠药物还不够。饮食中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蛋白;避免高钠饮食;控制血糖波动,这些才是硬核的“保肾三板斧”。

很多人以为蛋白尿只是个“小毛病”,但它是肾功能走下坡的“起点”。而RAAS阻断剂的联合使用,是当下最有力的“刹车”。别等肾功能一去不复返,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医生一句话。

新的研究正在探索RAAS阻断剂与SGLT2抑制剂联合的可能性,后者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和钠的重吸收,间接减轻肾小球压力,也能达到减少蛋白尿的目的。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兵种协作”的策略,但目前为止,“普利 沙坦”依然是蛋白尿干预的黄金搭档,尤其在监测得当、剂量合理时,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

糖尿病肾病不是绝症,关键在于能否早发现、早干预。而蛋白尿的那一滴,往往是肾脏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听见了,就别装作没听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建业,张宏,王继光,等.不同RAAS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8):743-747.

[2]李小文,孙红军,张晓玲.RAAS系统阻断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4):312-316.

[3]张志勇,高志强,王晓东.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ACEI/ARB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4,40(1):52-56.

糖尿病、肾病,可以试试这个代茶饮

我们平常吃玉米,一般都吃嫩玉米,煮着吃,比较鲜美。老玉米干了以后就非常硬了,现在用来做酒,或者当饲料。古人不提倡过多地吃老玉米,因为质地很粗,性质也很燥,吃半饱比较合适,多了就不消化了。市面上卖的玉米渣子就是用老玉米打碎制成的,不能吃太多。我们一般都是把它拌在其他东西里面熬粥喝的。

剥玉米的时候会有很多玉米须,这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很多人得了肾炎、糖尿病,或者肾结石、胆结石,治不好,医生就让他用一个偏方,用玉米须熬水喝。于是他买来一袋子玉米须,天天熬水喝,最后把病喝好了,这种报道屡见不鲜。很多时候,用这种很平淡的东西,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真是“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玉米须确实是一味药。我们看它的形状、尝它的味道,就会知道它的作用。

玉米须是长在玉米粒之间,然后再一直通出来的,在里面它跟玉米长在一起,得谷物之气;又从里面长到外面,是通达内外之象,所以它又有通达内外的作用。

得谷物之气,就能养胃、和胃;通达内外,就能平肝、利胆。

肝胆是处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尤其是胆,处在半表半里之间,起疏泄和通达内外的作用。玉米须有通达内外之象,所以它能平肝利胆、和胃。

从外观上看,玉米须得谷气,通达内外;从味道上呢?我们再尝一尝,除了微微有点甘甜,总体上没有什么味道,味比较淡

味淡,则能渗水、利水。有些得水肿的人,长期喝玉米须熬的水,久而久之,也能喝好。

玉米须很容易得到,即使是在药店里买也很便宜,所以很多人就用来治病。用玉米须治病,需要久服、大量的服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肾病、糖尿病都用玉米须就能治好,还是要辨证论治的。若寄希望于一味药或一个单方,结果必然是有的有用,有的没用,而且往往是有用的少,没用的多。

小程序【唐略生活馆】• 黑豆芡实代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