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最新药(糖尿病最新药物进展)

IT之家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新希望:新型3D打印植入芯片问世,调控释放升糖素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科技媒体 Tom's Hardware 昨日(7 月 1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团队成功研发 3D 打印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针对糖尿病患者情况动态调控关键药物剂量。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项目由 Siddharth Krishnan 负责,主要针对 1 型糖尿病患者研发,相关成果于 7 月 9 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是一个潜在威胁,在血糖水平极低,甚至引发生命危险,而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胰高血糖素(Glucagon)。它又称升糖素,可以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浓度,被认为是身体的主要分解代谢激素。

这种 3D 打印的芯片可以植入到皮肤下方,作为应急方案,在身体在他们需要时自动释放关键的药物剂量,也可以在患者睡眠时为他们输送药物。

患者的血糖可以独立且远程监测,如果血糖过低,芯片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触发,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释放胰高血糖素。

3D 打印储存器使用镍钛合金封闭,芯片通过无线触发后,可以编程使这种合金加热,导致合金弯曲成 U 形,从而释放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目前,这种芯片仍在研发中,但已经足够先进,能够支持多次剂量。

“天然降糖药”!推荐!

【来源:连云港发布】

步行被誉为“最亲民的运动方式”,无需器械、不限场地,既能强健心肺、改善代谢,又能舒缓压力、提升幸福感。

在医生眼里,步行更是最经济、副作用最小、最容易坚持的“天然降糖药”。

01走路,血糖友好型运动

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方红娟表示,步行时,肌肉收缩和血液流动加速,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

其中一部分用于提供肌肉运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则转化成肌糖原用作能量储备,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也显示,走路提提速,就能控糖。

研究显示,与休闲散步(

▶ 正常步行速度(3~5千米/小时)与糖尿病风险降低15%相关

▶ 轻快步行(5~6.5千米/小时)与糖尿病风险降低24%相关

▶ 非常快步行(>6.5千米/小时)与糖尿病风险降低39%相关

02推荐餐后步行运动

方红娟介绍,餐后步行还可减少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因为活跃的肌细胞可在较少甚至无胰岛素的作用下吸收葡萄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建议大家养成餐后步行的习惯,最好在餐后30~60分钟开始步行,可有效抑制餐后的血糖峰值,降幅可达到2.3毫摩尔/升。

研究表明,每天步行3次,每次10分钟,比一次性连续步行30分钟的降糖效果更佳。

步行速度建议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最佳步幅为“身高×0.45”,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5%之间为宜。

为了帮助大家逐步适应并更好地坚持餐后步行,方红娟总结了一份适合新手的7日餐后步行计划。

指进食完30分钟后

03怎样步行更健康?01步速:根据身体情况控制速度

虽然走路提速有助于控糖,但也要根据身体情况控制速度,持之以恒才有效果。正常情况下,一分钟走100-120步左右刚刚好。太快了容易喘不上气,太慢了又起不到锻炼效果。

02姿势:抬头挺胸,优雅前行

抬头挺胸:别低头看手机,把头抬起来,挺直腰板,这样不仅看起来精神,还能避免颈椎和腰椎的负担。

手臂自然摆动:双手轻轻下垂,自然地做双肩摆动,幅度大概在30到45度之间。

脚部正确发力:先用脚后跟着地,然后平稳过渡到脚掌,最后用脚趾发力蹬地,这样能更好地缓冲地面的冲击力。

03时间: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每天快步走30分钟到1个小时就够了。如果你刚开始锻炼,或者感觉到累,可以分成几个时间段来走,不要一口气走太久,慢慢增加时间。

04场地:选对地方,走起来更舒服

尽量选择平坦的场地,比如操场或者公园的小路。有条件的话,可以前往体育馆等运动场所,走有橡胶垫或者带有绿皮的地面,这种地面能缓冲脚步的冲击力,对膝盖特别友好。

来源:新华社、生命时报 、 央视新闻

总值班:王夫成 杨乐箫

编辑:蔡佳美

更多详情可登录连云港发布微博、连云港发布APP客户端查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我国自主研发全球首个!一药多效降糖新药-西格列他钠,4大优势!

从前门大街的早点摊,到东北林区的炕头,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总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但谁又能想到,这碗看似平常的米饭,竟成了不少中老年人血糖飙升的“罪魁祸首”?糖尿病,这个听起来像是“甜蜜陷阱”的病症,已经悄悄缠上了我国超过1.4亿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口味清淡,却还是逃不过血糖升高的命运?难道除了控制饮食、坚持锻炼,就没有其他出路?

一个新名词“西格列他钠”,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国内外的医学期刊和会议上,究竟它有何特别之处,让无数专家刮目相看?

中国的糖尿病防控,过去几十年里,像是在和“影子”赛跑。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运动量的减少,让很多人即使不爱甜食,也在不知不觉中“中招”。

尤其是2型糖尿病而言,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是像个“慢性磨刀人”,一点点侵蚀血管、肾脏、眼睛甚至神经系统。在这种复杂病理机制下,仅靠单一降糖手段,早已无法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这时候,多效机制的药物应运而生,成为国际医学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中国科研团队历时十年,终于自主研发出全球首个具备多通路降糖作用的药物——西格列他钠。它不仅是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的成果,也代表了我国在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那么,这款新药到底“多”在哪?“效”又指的是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

一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代谢病研究中心的教授曾在央视《健康之路》栏目中提到:“多效机制就好比是农村防洪时,不只修一段堤坝,而是同时加固水渠、清理淤泥、安装排水泵,每个环节都不放过。”西格列他钠正是这样一种“多路并举”的新型药物。

它可以在不同的生理通道中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肝脏葡萄糖代谢、促进肌肉组织对糖分的吸收,同时抑制肠道对糖的吸收速度。这种多靶点的作用方式,破解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

从临床研究来看,西格列他钠在多个维度表现出显著优势。首先,它对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保护明显,延缓病情进展;其次,在对比二甲双胍等传统药物的临床试验中,数据显示其降糖效果更平稳,低血糖风险更低。

第三,它还具备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间接降低并发症风险;第四,极少出现体重增加这一传统药物常见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灵丹妙药”,而是“多招并用”的代表。

为什么这很重要?因为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多种慢病。而传统降糖药往往只能“盯死一条路”,病情稍微复杂一点,治疗方案就像打补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越补越乱。

而西格列他钠的“多效”模式,恰似给身体配上了一个“智能调节中枢”——它可以在不同的病理阶段,根据身体状态自动调整作用路径,不仅降糖,还能改善代谢综合征,减轻胰岛β细胞的疲劳。

这背后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2023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指出:在为期52周的随访中,接受西格列他钠治疗的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达1.4个百分点,高于传统药物组的1.0个百分点,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仅为0.3%,显著低于其他对照组。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是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中一篇综述所提到:多效机制药物虽然效果显著,但更适用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肥胖型糖尿病人群、以及代谢紊乱显著者。而对于晚期糖尿病患者,尤其已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仍需个体化评估,慎重选择。

从地域来看,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差异也会影响到用药效果。比如,北方人爱吃面食,碳水摄入量高,容易血糖波动大;而南方人则偏爱米饭和甜食,胰岛素抵抗更常见。针对这些情况,医生建议:

北方中老年人群应特别注意主食结构的调整,可适量添加粗粮如燕麦、荞麦,延缓糖分吸收。

南方地区居民可在早餐和晚餐中加入高蛋白食物如豆腐、鸡蛋,以平衡餐后血糖。

而四川、湖南等地嗜辣人群,则要注意辣椒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避免因消化不良影响药效。

此外,睡眠、压力、运动等生活细节也会对血糖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一项发表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报》上的研究表明: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其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了24%。而另一篇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团队发布的报告指出,坚持每周4次快步走30分钟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比不运动者低0.8个百分点。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药物是辅助,生活才是根本。

许多老百姓常常问:“医生啊,我这药吃一辈子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道尽了无数患者的焦虑。其实,糖尿病的管理更像是“修一条长路”,不是靠某一个“妙招”,而是靠“日积月累”的点滴努力。正如《黄帝内经》里有言:“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调养之道。

西格列他钠的出现,虽然是一个医学上的“惊喜”,但更是提醒人们: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疗也不能一蹴而就。多效机制代表的是医学理念的转变,更是对“以人为本”的回归。

在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2024年全球糖尿病地图中,中国依然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自主研发、临床试验、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上,已经逐渐走向前列。未来,随着更多国产创新药的出现,糖尿病的管理将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因人而异”。

掌握知识,就是掌握健康的钥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理解“多效机制”的原理,也许比记住药名更重要;调整生活方式,或许比盲目吃药更有效。就像老祖宗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那“神”是什么?

是规律的作息,是健康的饮食,是适度的锻炼,是一份对生活的自律与热爱。你是否也曾为血糖起伏焦虑?是否曾因体重增加而困扰?是否还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式?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你的疑问、你的经验。在点赞和转发的同时,也请把这份“健康的种子”播向更多人心田。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知识的照耀下,走出糖尿病的阴影,迎向更有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强,张雪丽,王宏伟,等. 西格列他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4): 321-328.

[2]王岩,宋丽萍,周晓东. 睡眠时间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J]. 公共卫生学报, 2022, 38(6): 745-750.

[3]吴志刚,陈露,黄文静.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4, 32(3): 215-221.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