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1型糖尿病方法(1型糖尿病怎么治疗最好)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探寻治疗1型糖尿病的“中国方案”

开栏的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健康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今天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该项目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自体胰岛细胞,导致胰岛功能受到破坏。因此,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寻找可以抑制自身免疫攻击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策略,是业内的共同目标。

在过去的25年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团队在1型糖尿病的免疫诊断新技术、免疫发病机制、创新治疗策略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诊治瓶颈。不久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揭示不同亚型,实现精准诊断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2020年已达1.29亿。而糖尿病存在1型、2型等多种亚型,难区分,易被误诊误治,其中,1型糖尿病更有着复杂的亚型体系。

“明确免疫病因,实现分型诊断,阐明发病机制,对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我们从免疫诊断治疗技术入手,把免疫亚型区分出来,再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法。”该团队主要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霞介绍。

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糖尿病。它属于免疫介导型1型糖尿病的亚型,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据2018年流调数据推测,我国现有1.5型糖尿病患者人数逾1000万。而中西方患者的特征存在差异,筛查和诊疗策略会有所不同。

对此,该团队针对免疫调节和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先后利用雷公藤多苷、罗格列酮、维生素D3、西格列汀4类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首次发现这些药物可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胰岛功能,并阐明了其相关机制。研究结果被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同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中国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早期干预方案,牵头制订首个《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诊疗共识》,周智广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受邀参加首个《国际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治疗共识》的制订。

暴发性1型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可以说,它是糖尿病中的“急危重症”,急骤起病、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这一亚型多见于亚洲人群。

团队牵头组织3项涵盖全国26个省市的多中心研究,系统阐明经典1型、暴发1型与缓慢1型糖尿病的患病特征与规律,首次证实了中国存在病情凶险的暴发亚型,约占新发1型糖尿病的10%,其中约半数以上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更新了国际上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为非自身免疫疾病的传统认识。

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放射配体法。这是一种高敏感性的胰岛抗体检测技术,使抗体检测等敏感性由不足50%提高到82%,特异性提高到98%,突破了我国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的困境。

临床实践与应用,获国际认可

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胰岛素治疗,无法治本,要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自2012年起,该团队与美国哈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赵勇教授合作,在全球率先开展针对3~ 18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细胞教育疗法,并在全球招募一批患者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参与临床试验。

“将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分离出来,然后通过脐血干细胞对其进行‘教育’,之后再将自体免疫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已治疗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42名患者(年龄3~18岁),验证了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进展为胰岛功能衰竭的比例减少了23%,胰岛功能下降的速度延缓了29%,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免疫病因治疗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周智广介绍。

近年来,该团队围绕临床服务,利用医院的医学遗传、临床免疫、分子诊断、细胞治疗四大平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维临床研究模式,完成了更多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血糖监测产品已在全国广泛应用并出口,使1800万名患者每年节省检测费用约30亿元,还显著提高了免疫诊断准确率和血糖达标率。

团队开发的中性粒细胞蛋白酶NE、PR3等系列检测试剂盒,已应用于21个国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基于细胞因子的中和抗体、受体激动剂已与施维雅、默沙东等大型药企签署转化合作协议,用于糖尿病及心肾并发症的新药开发。

这些有价值的临床应用,使得团队越来越获得国际认可。

今年10月15日,第十七届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在京拉开序幕。来自中、英、美、德、澳等14个国家的专家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围绕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免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讨论,千余名海内外学者在线交流。作为1型糖尿病领域的顶尖学术会议,这也是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25年来第一次走进中国。周智广担任了此次大会主席。

“研究成果要领跑国际,系统性的工作非常重要。25年来,我们专注深耕糖尿病研究,成果有延续性和传递性。多年来,与国内分中心密切合作,越来越默契和顺畅,这些都加快了我们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的步伐。”周智广说。

文: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编辑: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闫龑

日本研究团队发现1型糖尿病新治疗法 患者无需再注射胰岛素

人民网-日本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东京11月15日电 据《朝日新闻》网站报道,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12日公布了一项有关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新成果。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人体胰脏无法分泌胰岛素引起的,目前日本国内约有10-14万1型糖尿病患者。为补充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4-5次胰岛素,并需特别注意对血糖值的管理。该研究团队着眼于分泌自脂肪细胞,并具有抑制食欲功效的荷尔蒙“瘦蛋白”以及对瘦蛋白有抑制作用的蛋白质,向患有1型糖尿病的实验鼠投入瘦蛋白,并用药使对瘦蛋白有抑制作用的蛋白质无法发生作用,发现实验鼠的血糖值有所下降。

内分泌代谢学副教授坂野僚一表示,“这些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将血液中的糖分吸收至细胞内,所以导致了血糖值的下降。”今后,该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研究其机制。“现在,内科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只有补充胰岛素,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患者减轻这种负担。”针对这种治疗方法,名古屋大学目前已在日本国内进行了专利申请。(编译:袁蒙 审稿:陈建军)

1型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1型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胰岛素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知识教育及精神支持和血糖监测,称之为糖尿病治疗的“五辆马车”,缺一不可。

作者:儿科蜡笔小新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糖尿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儿童糖尿病绝大部分是1型糖尿病,因此这里着重讲1型糖尿病的治疗。1型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胰岛素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知识教育及精神支持和血糖监测,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治疗的“五辆马车”,缺一不可。

提倡糖尿病患儿经过医生和护士的长期管理,使病人逐步掌握治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意识。

首先,应该认识到1型糖尿病目前来说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还没有找到任何可靠的治愈方法,只能制定较为适当的治疗方案,使得血糖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消除临床症状,防止和及时纠正情绪障碍,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肥胖、糖尿病非酮症性高血糖高渗状态以及防止或者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其次,胰岛素治疗是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胰岛素的种类、剂量、注射频率和注射部位等都影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就目前1型糖尿病的治疗来说,胰岛素治疗是不可或缺的。

再次,饮食治疗也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其核心目标也是为了控制血糖的同时尽量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由于儿童是在生长发育的时期,饮食治疗既要能够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又要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不同的个体有较大差异,我们提倡患儿饮食治疗应该个体化,但是总热量应该满足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同时维持体重在正常的范围内,防止肥胖。值得提醒的是,肥胖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因此体重控制在糖尿病患儿的治疗中也是尤为重要的。

此外,运动治疗对于糖尿病患儿有重要的意义。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活内容,运动可以减少肥胖的发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经常运动的患儿比不运动的血糖控制良好。但是值得提醒的是,提倡适量多运动而不是过量运动,过量运动可能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因此,我们提倡患儿应该在血糖控制良好后(小于11.1mol/L)才能开始运动,而且运动应该每天定时定量运动,根据不同个体、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进食量及时间的不同,来选择运动的形式、激烈程度和时间。建议糖尿病患儿在运动时可以随身携带甜点,当突然全身乏力、眩晕、恶心、呕吐时提示低血糖,因及时补充糖分,吃少量甜点。

最后,由于患儿和父母经在诊断1型糖尿病的时候常难以接受,家庭也会受到较大打击,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而且还常常试图寻找和尝试各种治疗方法以至于延误规范化治疗。我们提倡糖尿病患儿及家人多了解和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临床上,对糖尿病及其治疗了解越多往往越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因此,部分医院也会定期举办各种糖尿病知识讲座和糖尿病儿童夏令营,鼓励患儿及其家长多参与类似活动。

总之,1型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的复杂的问题,必须在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护士以及患儿和家长相互配合协作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使得患儿在治疗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血糖的控制目标是多少?

糖尿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指标就是血糖控制情况。最理想的血糖控制即将血糖保持在一个接近正常的血糖范围内。将患儿的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以使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大幅度避免或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监测的另一重要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应60天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正常人应小于6%,未治疗患儿,常大于正常的2倍以上。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平均8.3mol/L时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6%为良好的控制水平。7.6%-9%为较差,大于9%时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将大大增加。此外,值得提醒的是,糖尿病患儿虽然主要控制指标是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尿微球蛋白排泄率、血脂等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年龄组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下表)

年龄

餐前血糖(mmol/l)

睡前/夜间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幼儿<6岁

5.5-10

6-11

7.5- 8.5 %

学龄儿童6-12岁

5-10

6-10

<8%

青少年13-19岁

5-7

5-8

<7.5%

医学界儿科频道投稿邮箱:yxj_ek@yxj.org.cn

稿费:100—1000小编微信号:huanb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