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症状男性(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男人怎么治疗)

中医魏大夫 0
文章目录: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6个征兆,吃饭时间也很重要,这10点要记牢

糖尿病作为现代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蔽,若忽视可能引发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并掌握科学的生活管理方式(包括吃饭时间的把控),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糖尿病来临前,身体可能出现这6个征兆

当身体出现了以下6个表现时,警惕一下是不是你的血糖异常了,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1.“3多1少”典型症状

多饮:每天饮水量超2000毫升,仍频繁口渴(血糖升高导致细胞脱水);

多食:明明刚吃完饭,很快又感到饥饿(胰岛素抵抗使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

多尿:每日排尿次数超8次,夜间起夜2次以上(血糖过高导致肾脏排泄糖分);

体重减少:未刻意减肥,1-3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

2.视线突然模糊

血糖波动会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尤其在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后加重(如果及时控糖,视力可能恢复,反之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胃口异常变大

胰岛素分泌紊乱会让大脑产生“饥饿错觉”,即使刚吃了足量食物,仍想吃甜食或主食(需与甲亢等疾病区分,可通过测餐后血糖排查)。

4.伤口难愈合

皮肤划伤、烫伤后,超过2周仍未结痂,甚至出现红肿、感染(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缓组织修复速度)。

5.持续性疲惫

白天经常感到乏力、嗜睡,即使睡够7-8小时也无改善(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供能不足)。

6.手脚麻木或疼痛

双侧脚趾、手指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或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吃饭时间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的更重要

血糖波动与进餐时间、间隔密切相关,这3个时间原则需牢记:

1.固定进餐时间,避免昼夜颠倒

建议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进食,前后误差不超过30分钟(规律进餐可维持胰岛素分泌节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睡前3小时不进食(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低,过量进食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2.每餐间隔4-6小时,避免暴饮暴食

两餐间隔过(如2-3小时)会导致前一餐血糖未回落、下一餐又叠加升高;

间隔过(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反而刺激后续过量进食。

3.晚餐别吃太晚,七分饱最关键

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21点睡觉,18点前结束晚餐),给肠胃留出消化时间,减少夜间肝脏糖原合成负担;

晚餐以“清淡少主食”为原则(如杂粮粥 蔬菜 清蒸鱼),避免过量摄入精米白面(夜间活动量低,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预防糖尿病,这10点生活习惯要坚持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防可控,从以下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1.拒绝久坐,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久坐1小时后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代谢速度下降)。

2.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会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

3.饮食遵循“低GI、高纤维”原则

减少精米白面,用杂粮(燕麦、玉米、糙米)替代1/3主食;

每天摄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适量吃低GI水果(如草莓、柚子,每日200克以内)。

4.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每天睡够7-8小时,23点前入睡(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干扰血糖调节)。

5.学会释放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培养爱好等方式缓解焦虑(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血糖波动)。

6.定期监测血糖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正常应<6.1mmol/L);

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建议每半年加测1次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7.8mmol/L)。

7.关注血脂与血压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高血压(>140/90mmHg)会加速糖尿病进展,需同步管理。

8.少添加糖摄入

少喝甜饮料、少吃糕点,每天添加糖摄入量<25克(约6茶匙)。

9.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约1瓶啤酒),女性不超15克。

10.主动学习医学知识

定期参加医院或社区的糖尿病防治讲座,和医生保持沟通(尤其高危人群需个性化预防方案)。

若出现上述6个征兆,不要自己判断或用药,需通过“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确诊;

已患糖尿病者,除控制饮食时间外,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血糖反弹;

糖尿病预防没有“特效药”,长期坚持健康习惯才是关键。

糖尿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记住身体的6个预警信号,管好吃饭时间,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

医生提醒:患上糖尿病的人,身体基本会有这5个症状,千万别大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未老,血先高”,有些人看着身体棒得很,结果一查血糖,吓了一跳。糖尿病这位“隐形杀手”,常常在毫无征兆中悄悄上门。如果身体出现这几个变化,可千万别当成小毛病拖着不管

糖尿病并非一夜成形,而是长期生活方式失衡、代谢紊乱的“后遗症”。

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更值得警惕的是,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虽然不算“惊天动地”,但却有迹可循。如果能在这些信号上多留个心眼,不但可以早发现、早干预,还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住一道防线。

尿多、喝水多、吃得多,身体却越来越瘦了?

有句话说得好:“饭量大不等于身体好”。有些人以为自己胃口好是身体棒,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代谢出了问题。

糖尿病的三大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又被称为“三多一少”。“一少”是指体重下降。这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只能通过分解脂肪和肌肉来获取能量。结果是人看着吃得不少,反倒越来越瘦

临床上曾有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自述近几个月“饭量是以前的1.5倍”,“一天能喝掉两壶水”,但体重却莫名掉了10斤。家人以为是减肥成功,殊不知这是身体在“燃烧自己”来维持运转。最终检查才发现,空腹血糖早已超过正常值两倍,属于典型的2型糖尿病。

特别提醒:如果近段时间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体重却在下降,就要尽快去医院做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测试。因为这种状态往往不是“消瘦健康”,而是“病态瘦”。

手脚发麻、刺痛,别忽视这一“麻烦”

“睡一觉手脚麻,醒了还不见好”,许多中老年人对此习以为常,以为是“落枕”“缺钙”。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这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伤了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发麻、刺痛、灼热感,甚至出现行走不稳、感觉迟钝的情况。这时候,神经就像是电线被老鼠咬了,信号传输被打断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发布的数据,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病变,其中以末梢神经最常见。早期发现这些症状并进行改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神经损伤的进展。

尤其是夜间手脚麻木、疼痛明显的人群,一定要警觉。别等到走路像踩棉花、脚底无知觉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视力模糊,眼前像有“雾”或“飞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糖尿病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这扇窗户抹上一层厚厚的“灰”。

视力下降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会损伤眼球中的微小血管,从而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表现为视力模糊、视野中出现黑影或“飞蚊”,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眼科临床中,有不少患者是因为视力模糊才来就诊,结果一查才发现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温馨提示:如果在未老眼花之前,突然感觉眼前发雾、看东西模糊、视力波动频繁,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务必尽快检查血糖和眼底。眼睛可是“不可逆”的器官,早一步检查,可能就多留住一分光明。

皮肤出现异常:瘙痒、干裂、伤口难愈合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肤问题往往是内在健康的“晴雨表”。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长期偏高,皮肤中的水分和营养供应减少,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尤其是小腿和手臂部位更明显。

有些人甚至出现皮肤变黑、变厚,尤其是腋下、脖子后部,医学上称之为“黑棘皮病”,这往往是胰岛素抵抗的外在表现。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导致伤口愈合能力下降。一点轻微的擦伤、割伤,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长时间不愈合,甚至感染、溃烂。

广东某三甲医院曾接诊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脚跟轻微擦伤未及时处理,拖延数周后发展为感染性溃疡。检查后发现其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8%,属于严重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治疗过程漫长艰难,期间还需住院换药。

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发现经常莫名发痒、伤口久久不愈,不妨从血糖角度做个排查

情绪起伏大、容易疲劳,可能是“血糖过山车”

“这几天脾气变差了,一点小事就心烦”,很多人把这归咎于更年期或压力大。但血糖的波动也会影响情绪和精力状态。

血糖不稳定时,身体会有明显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疲劳乏力等。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这并非心理素质差,而是生理机制的变化所致。

长期高血糖还会影响脑部神经递质的合成,造成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有些长辈常把“忘事”当成正常老化,却不知这背后可能有糖尿病在作祟

当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情绪波动大、易怒、记忆减退时,一定不能只归咎于“年纪大了”。有时候,血糖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需要终身管理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它可能悄悄潜伏在每一个人身边。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成为糖尿病的“新面孔”。不规律饮食、久坐不动、熬夜成瘾,都是催生它的“温床”。

但可喜的是,糖尿病虽不能根治,却可以很好地控制。通过调整饮食、加强运动、保持体重、规律作息,许多患者都能把血糖控制得非常理想,避免各种并发症。

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指出,慢性病防控要“关口前移”,即从早发现、早干预做起。这正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起,定期体检、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都该做的“自我投资”。健康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点滴积累的。

写在最后:医生的提醒,不只是告知,更是守护

医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唤醒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糖尿病虽然常见,但不该被轻视;症状虽轻,但背后可能是系统性的代谢紊乱。

医生的职责,是为每一位患者敲响健康警钟。而每一位读者的觉醒,都是对自身生命最深刻的尊重

愿每个人都能早识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不做“后知后觉”的患者,而做“先知先觉”的智者。

健康,是给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礼物。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李志刚,王秀丽,张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控制的关系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2):88-92.

糖尿病患者注意: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人的血液就像清澈的溪流,带着营养顺畅地滋养全身器官;

可对长期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液更像浑浊的污水。

就像泡在浓盐水里的蔬菜会脱水变质,我们的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也会悄悄受损。

临床上,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来聊聊,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在“报警”。

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警惕严重并发症

1.腿部问题

遇到过一位58岁的糖友,说自己最近走路总觉得腿酸,走500米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脚还总发凉

检查后发现,他的下肢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属于糖尿病足早期。

糖尿病患者的腿部问题,大多和“血管 神经”双重损伤有关: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出现发凉、间歇性跛行

同时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温度不敏感——哪怕扎了钉子、烫了水泡也没感觉,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如果发现脚麻、皮肤颜色变紫、伤口老不愈合,一定要马上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视力问题

“医生,我最近看东西像蒙了层雾,是不是老花眼了?”62岁的糖友张阿姨来就诊时,已经有3年视物模糊的情况。

检查发现,她的眼底血管已经出现渗漏和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

眼睛里的视网膜血管非常纤细,最经不起高血糖的“浸泡”。

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变形、有黑影,但若不干预,血管会逐渐闭塞、新生血管乱长,最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50%;而我国数据显示,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已有眼底病变。

记住,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有闪光感,一定要在2周内做眼底检查。

3.神经问题

不少糖友会说“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发麻”,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晚上更明显。

但更危险的是自主神经受损,有的人吃完就吐、腹胀便秘交替,是胃肠神经出了问题;有的人一活动就心慌、血压忽高忽低,可能是心血管神经受损;

还有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也可能和神经病变相关。

如果手脚麻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胃肠、心脏不适,要及时做神经传导检查。

糖尿病人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不一定!并发症的发生,和血糖控制好坏、患病时间长短、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只要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并发症风险能降低50%-70%;

而那些坚持规范治疗、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甚至能终身不出现明显并发症。

但如果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那么患病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会直线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控糖不是为了一时舒服,是为了十年后还能正常走路、看清东西”。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预防并发症?

1.严格监测血糖

每天至少测2次血糖(空腹 餐后2小时),每周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7%)。

家里备个血糖仪,就像备体温计一样,发现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2.坚持健康饮食

不是“少吃糖”这么简单,重点是控制总热量,比如每天主食(米饭、馒头)不超过5两,多吃绿叶菜、杂豆,肉选鱼、鸡等白肉,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记住,粥、汤面升糖快,尽量换成杂粮饭;水果选苹果、梨,每次不超过200克,放在两餐之间吃。

3.科学规律运动

每天走走路就有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广场舞、骑自行车。

运动时别空腹,避免血糖过低;如果脚有麻木感,选游泳、坐式健身器,减少腿部压力。

4.规范合理用药

有的糖友觉得“没症状就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

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稳定,擅自停药会让血糖剧烈波动,对器官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有肝肾功能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让医生调整用药。

5.定期全面体检

糖友每年必须做这5项检查:眼底检查(看视网膜)、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下肢血管超声(防糖尿病足)、血脂四项、血压监测。

尤其是患病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加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斑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